收藏 分享(赏)

训诂总复习题.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085544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总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训诂总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训诂总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训诂总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训诂总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训”指字义和句意,如张揖杂字:“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诂”指古代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具体说,训诂一词义的解释为核心内容,它所解释的不限古语和方言,凡是有碍于人们读懂古书的语言所能代表的内容实质、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形式,它都要分析解释。总之,对古代文献语言进行分析解释的工作就叫做“训诂” 。“训诂学”就是研究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规律的科学。它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阐明训诂的法式,义例(即训诂的方法、方式、原理、原则) ,研究正确分析语言、解释语言规律的一门学问。训诂学的任务就是总结前人训诂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训诂的原则和方法,研究语言的正当明确的分

2、析解释,借以推究其正当明确的由来,因而得其正当明确的运用,求得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帮助人们掌握训诂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而完全确切地了解古代文献的语言。2、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的学习研究中有什么功用?(1) 、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不仅有助于从理论方面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中文教学,还可以指出前人注释错误的地方,知其非并知其所以非。如: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这句话中的“政”并不是指“统治” ,而是“征”的通假字,指赋税。王引之经义述闻:“政读曰征,谓赋税及繇役也。 ”(2) 、指导古籍整理工作 训诂和标点。正确理解古书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理解古书文

3、意,必须通训诂。 正确加标点,有助于分清古文层次 训诂与校勘:在通训诂的基础上,校勘就会避免一些谬误。 训诂与注释:注释古书,必须通训诂。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者,需要运用训诂的方法加以解释。 训诂与翻译。从事古书今译,必须先把古书读懂,训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3) 、指导编纂字典辞书。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离不开训诂学。首先,工具书的体例总要参照前人的训诂书与注释书;其次,今天编纂字典辞书的方法仍未超越前人范围。不通训诂,对一些词语的解释不可能很确切,会降低工具书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训诂应体现对旧字典、辞书的揭疑、补漏、纠误等指导作用。(4) 、对其他学科的帮助:如历史学、考古学、医学(中医

4、)等等3,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传统的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词语 “通方言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现代训诂学的任务:总结和继承前人的训诂经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古为今用 总结训诂的方法规律,用于指导学习实践,使传统训诂学理论化、系统化,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研究汉语的演变,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总结规律,并为汉语史、语言学概论等的研究提供例证或补注、补充。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4.学习绪论后对训诂学有什么新的认识?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

5、对象。其实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提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它的任务和目的有如下四个方面: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此外,训诂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语义学,语源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词典学等学科的关系密切。学习训诂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彻底摆脱经学附庸的从属地位,坚持历史主义观念,力术

6、做到古为今用,从语言的总体中研究训诂。5.简述对传统训诂学应用范围的看法。用于阅读古书。在训诂学的帮助下能准确地理解词义,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细心地捉摸古人行文的条例。用于整理古籍。训诂学可以在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辨伪方面发生作用。用于编纂辞书。训诂学能在资料收集,解形,注音,释义,引证方面有所帮助。训诂学可以用于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 6,谈谈对训诂学和词义学关系的看法答:训诂学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训诂学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具体情况,批判的继承前人经验,提出训诂原则和方法,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义、语法学,以求正确的解释语言。词义学

7、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词,不包括句,训诂学不但可以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因此,训诂学不等于词义学。但是,训诂学可以用来解释词义,训诂学之所得可以丰富词义学的理论,词义学的成果可以指导训诂学更为科学的服务。,7,训诂专著与注释书就解词而言有何不同?举例说明。从内容上说:训诂专著解决训诂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以解释词义为内容;注释书不仅解释词义,也包括对词句、篇章、名物制度等的注解。例如: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 ,把相近的词总到一起,分 17 大类进行解释,以如释训篇中“明明,斤斤,察也”的方式解释词义;注释书章句一类意在概括“章旨” 。从特点上看:训诂专著解释贮存状

8、态下的词,从词的理性意义出发揭示词的本义、概括义、常用义,对词义的概括比较宽泛,具有普遍性、指导性,不同专著又有不同的释词角度;注释书不单单解释词语,也注重结合上下文作综合理解,偏重感性意义,揭示词义的具体义与灵活义,使词项语义明确,而且涉及广泛,内容丰富。例如:训诂专著说文解字中大多是“瑱,以玉充耳也,玉部”一类的对词的本义,常用义等的解释,具有普遍性;在注释书中则有不同情况,如对“吏”字的解释就随着具体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 “王使委于三吏” (左转成公二年 )中的“吏”杜预注为“三吏,三公也” , “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 (国语周语 )中“吏”注为“百吏,百官” , “无敌

9、于天下者,天吏也” (孟子公孙丑下 )中“吏”注为“天使也” , “私田嫁不善,则非吏”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中的“吏”注为“田畯也” ,这是对词的灵活义、具体义、临时义的解释,使词项的语义更为明确了。8,为什么要学习训诂术语?答:了解训诂术语的涵义、用法,懂得训诂的条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训诂专书和有效的利用传注去读懂古书,也有助于了解训诂方法。9、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 10、为什么说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

10、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

11、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11,专门用于释词的训诂术语有哪些,按其功用可分为几类?(一) ,解释词义的用语:为,曰,指明其事,定义出义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谓,谓之,为之,之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的是” 、 “说的是”表示有所专指;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 ;貌,表示被释词的性质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

12、语的“的样子”被释词为形容词,副词。属,别,表示事物的种类。之言,之为言,表示用来解释的词与被释的词音义相通。辞,词,说明被释词是虚词。浑言,析言;浑言是笼统的说,析言是分别的说。(二) ,串讲推衍文意的术语:言,作用是“指明取义之所在”可用于词,词组,句,篇,相当于“就是说” 。谓,用于串讲句意,范围没有“言”广泛。(三) ,注音用的术语:读如,读若。 说文 “读”字下段注曰:“拟其音曰读,凡言读若,读如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四) ,讲文字通假的术语:读为,读曰;本字来“破”假借字。经师或称之为“破读” 、“读破” 。读如,读若。除拟音外,汉人常用来说

13、明通假关系。(五) ,正误字、误读的术语:当为,当作;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就是说“某当为(作)某” 。12,以形说义的对象和依据是什么?以形说义是用汉字的形体进行训诂,揭示汉字的形体和意义的联系的训诂方法。(1)以形说义的依据: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的形体都是依据它最初所要表现的词义来绘形的。因此,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成为可能。以形说义必须依据笔意,也就是还保留原始造字意图,能够表示本义的汉字形体。所以,本字与笔意是形意统一的必要条件。(2)以形说义的对象:单音节词:上古汉语通常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通过分析某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就可以帮助

14、我们弄清楚这个字的字义,同时也是词义。本义:本义就是指能够直接解释字形并且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的字的最初的意义。只有本义才能与字形直接切合,体现汉字的造字意图,同时也可掌握词的引申义。比如:“盲”从“目” ,是眼睛失去视觉的功能。用在“盲从、盲动、盲目、文盲”等词语时,则是泛指对某种事物不能辨认或认识不清的意思。在通过形体分析字义时,要注意笔意和笔势的区别。对传统训诂学应用范围的看法: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崇古” ,先秦的字义成为训诂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训诂学也只是经学的附庸。同时,字的本义、引申、假借等追求字义的来源及演变的活动也只限于汉代之前。因此,必须扩大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

15、个时代都看做有同等的价值。13,四部训诂专著的特点和价值:训诂专著的特点是解释词的核心意义、理性意义,对词义的概括比较宽泛1、 尔雅:多编纂,少概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对训诂的第一次总结保留了以前时代的成果,标志着训诂已进入了自觉的理性时代后代模仿、接续尔雅的作品也有很多,其中最出色的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构成了训诂学中所谓的“雅学”2、 方言:成书于西汉末年,扬雄著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能比较系统的归纳词汇训诂,第一次总结了方言词汇,展现了方言词汇间的异同,其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说明其已经明白了方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别而造成的不同已经接触到了方言形成的根本原因,将目光放眼到经

16、典,保留了大量的语言词汇3、 说文解字 ,作者东汉许慎第一次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对古人的训诂方法进行总结,并升华提高,形成一套完整体系表现对前人总结的成果进行概括提炼后的结果,可以适应多种方式的通式4、 释名 ,作者东汉刘熙第一部研究汉语音义关系的专著, “探讨各种事物命名的由来” ,编纂体系仿照尔雅 ,按事物分类,以“释”字开头,如“释天” “释地”等共 27 篇完全以声训为方法探求词的根源大规模、有意义的运用声训表明古人对音义认识的加深,又进一步促进了声训的发展14、举例说明什么是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以形说义:即形训,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所记录的词的本义,解

17、释字形和它所代表词义之间的关系,据以形说义的形体,是笔意,而从形体分析得出的意义,应该是古代文献用过的意义。例: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塵(尘) ,鹿形扬土也。不速(言束 :铺旋促也。催请。 )之客:招唤,邀请。因声求义:声义结合则有联系,约定俗成,有了一定必然性。音近义同现象,利用音近或音同的做法求义即声训。例:户,护也。门,闻也。履,礼也。狱,埆也。据文证义:不利用语音、字形的线索,不考虑词义的来源,而是在具体语言环境来解释。据文证义的“文”指文句,即通常所说的语言环境,词只有进入句中才有生命,否则是概括义,感情形象、具体材料才能保留在词义中。例:我执曹

18、君而兮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左传田:耕种的土地故秦苑囿园池,全民得田之。 汉书田:耕种焚林而田,偷取多兽。 韩非子田:打猎15,为什么会有据文证义这一训诂方法,如何运用语言环境据文证义即指不利用语音与字形的线索,只就文献材料为背景,以具体环境对词进行释义,根据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来推求词的准确解释的训诂方法。1,以形说义与因声求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是二者的缺点所在。词义与字形字音间的联系并不必然,存在这多种可能性,因此需要训释者进行科学判定,则必须以古书为验证材料。2,语言环境对词义也有着重大影响,据文证义中的“文”指文句或连词成文的文例。词只有进入句子中才有语言含义,词的具体形象,感性形象

19、保存于词义中,如不根据文句进行释义则制约了词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显现。另外,同源词与多义词必须运用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释义。据文证义对于纠正前人错误训释及加深在古文献阅读中对于词义的理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据文证义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训诂方法。关于如何运用语言环境主要应注意以下诸问题:1,尽量从本文,本书及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中搜找证据,考据学将此称之为“内证”。同时也可参考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此谓之“外证”。也并不排除较早或较晚的文献及方言熟语中的证据,此谓之“旁证”。2,据文证义得出的结论不能脱离该被训释词的意义系统,词都具有具体义,灵活义,但与词的确定义概括义之间必定有一定

20、的联系,不可脱离太远。3,古书中的训诂材料大多因势立说,隋文而解,因此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体现不要误以为是科学定义或全部意义,尤其在思想道德方面,使用义,言语义需通过约定俗成才形成语言义。对于语言环境的运用要谨慎。16、因声求义有什么功用?老师讲的答案: 推语源,探证求词义。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确定根词叫完全推源(可能性很小) ,确定源词叫不完全推源:(原,主也。涧,间也。政,正也)a、 明确事物命名的根据b、 系联语族,归纳词汇系统c、 通方言,分辨由于语音分化而产生的同义词 明假借,判定同音词义脱节造成的对词义的误解,弥补以形求义的不足。假借字与本字声音上有联系。明假借是对语音系统的

21、再利用。书上的答案:依音破字 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 通转语 探求名物来源 会通一词多形17、举例说明什么是望文生训,怎样克服?望文生训是随意用书写的汉字解释形义已脱节的字,字形与字义有矛盾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形训,忽视义训。主要分为:1 、 不 明 假 借 而 望 文 生 训 。 2、 昧 于 古 义 而 望 文 生 训 。 3、 误 解 联 绵 词 而望 文 生 训 。例:1、因不明古文而望文生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乐府诗行行重行行 ) 。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 ”其实“顾”还有“还、返”义, “顾返”是同义复词,是归返、回来的意思。2、因不明通假而望文生训:悲秋风之动容

22、,何回极之浮浮?(楚辞九章抽思 ) 。有人误解“动容”的“容”为“容貌、容色”之义,殊不知“容”乃“榕”的借用。怎样克服望文生训:四要理解古文的意思,尽量弄清楚古义与今义的不同一要追本溯源,尽量搞清句子的原意二要记住准确使用某个句子的典型例句,并以此为“尺子”测量其他例句三要弄清楚通假字,避免因不明通假造成的望文生训18,统言,析言与对文,散文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答:一、统言,析言与散文,对文在含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对文,散文”着重强调的是同义词相对同时出现或分散单独出现的使用情况;而“统言,析言”旨在直接言明同义词意义的通、专之别,用之说明对某词的解释所以不同的原因。对文未必有别,散文

23、未必则通。 “统言,析言”等说法直接揭示了同义词词义存在过程中的“通” “别”特点。对文散文的说法早在唐代就出现,强调的是同义词的使用方式;清代的统言析言则是训释方法,应属两个范畴。但它们有密切联系,对于不同场合使用的词语,一般要有不同的训释方法。二、统言,即笼统地说,又叫“浑言” “通言” 、 “散言”或“散文” ,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指分析地说,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统言与析言相对,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一般而言,析言区别,统言不别。如:说文土部:“垣,墙也。 ”段玉裁注:“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下曰垣蔽也;析言之,垣蔽者,墙又为垣之蔽也。垣,自其大

24、言之,墙,自其高言之。 ”说文宫部:“宫,室也。 ”段玉裁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散文与对文相对,对文指相对而言的文辞,散文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一般而言,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如:诗经召南羔羊首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又二章:“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毛传:“革,犹皮也。 ”孔疏:“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对文言则异,散文则皮通革。 ”诗大序:“声成文谓之音。 ”孔颖达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 ”19、举例说明什么是望文生训,怎样克服“望文生训”就是在字的形体与意义已经发生脱节的情况下随意用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意思,产

25、生原因是过分依赖字形,不顾及字体的形与已经发生了矛盾。例如杨倞注荀子劝学 “强自取柱。弱自取束” ,认为应该翻译为“强则以为柱而任劳,弱则见束而约急” ,认为“柱”的意思是“作支撑” 、 “做支柱”的意思,但是其在剧中的意义当爲“断裂”之意。这裡就是杨倞依赖字形做出的错误解释了。要克服“望文生训”的错误,就要瞭解字体的意义从古至今有着变化,尤其是发展到后期,字体的意义与字形甚至会完全分裂。有时字体的形与意并不是统一的。一个字的意思有着本意与引申义、临时意的区别。要熟知古代汉语字的各种变化与使用方法。然后把字放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结合原文,考虑上下文的连贯情况,做出正确的解释。20、混同古今的错

26、误违反什么原则,爲什么不能在训释时凭主观“增义成训” 。混同古今是用后代的意思来解释前代的字义,或用前代的意思来解释后代的字义造成的解释错误。违反了训诂学“时代性”的原则,应该注意到字义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要关注当时的语言环境与文化环境。增义成训是指在作品翻译注释中,主观增加原文没有的意思,所表示的是原文没有的东西。古文较简洁,有时增加一些内容是合理的,这就是“增义解经” ,但有时会增加原文没有的意思。增义成训是旧训诂的一种弊病,增义之后,意思与原文不符。有些学者爲了迂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增义,违反了“省略”的原则。增义成训不仅是对原文的曲解,有违作者的本意,也影响后人对于原文的理解。21分析逞

27、奇曲解与曲徇旧说特点与产生原因。逞奇曲解与曲徇旧说都是后人根据前人的解释作出的错误解释,不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瞭解,对原文不够瞭解便轻易判断。但是两种错误的原因正好相反。逞奇曲解是在前人的解释原本通顺的情况下,后人曲解文意,作出错误的解释。例如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尔雅所注“爽,差也,忒也” ,杜预注“忒,差也,爽,忒也” ,他由个别现象推广到广泛规律是不恰当的。曲徇旧说是古人的解释本就是错误的,后人依旧因循其错误,墨守陈规。如唐诗的“疏不破注” ,最初是有道理的,但当前人的解释变为不可逾越的界限,注好则疏好。便成了守讹传谬,影响了训诂的发展。1、 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

28、?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最早单称为诂或单称为训。鲁诂 20 卷、韩诂 36 卷,这是最早看到的诂。 尚书训 尔雅有两篇释训 释诂 ,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 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前代的训诂材料,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理与法,掌握系统内部的规律性和方法。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 ,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在

29、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 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中有什么功用?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老师:1 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教学 2 指导古籍整理工作 a 要训诂和标点 b 训诂和校勘(衍文:多字了,脱文:少字了)c 训诂和注释 d 训诂和翻译 3 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4 对其他学科研究的帮助(如,历史学等)3、

30、 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笔记上第三页)4、 学习了绪论后,你对训诂学有什么新的认识?5、 简述你对传统训诂学应用范围的看法(笔记第四页不全)6、 尔雅 方言 说文解字 释名作为训诂专注各有什么重要价值(笔记四到六页)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 3 卷 20 篇。今本19 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 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 ”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 ,又以为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

31、,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 ”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 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 ”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 3 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 2 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传不废,一直为人所重视。 尔雅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全名輶

32、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西汉扬雄撰,今存 13 卷。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用了 27 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 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 1 卷第 1 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 、 “某地语”、 “某地某地之间语” 、 “转语”等。通语即当

33、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 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 、 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说文解字是一本中国最早的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 自秦始皇焚诗 、

34、 书百家语以后,在西汉时期五经立于学宫的都是用隶书所写的“今文经” ,虽然用篆书古文所写的“古文经”已开始出现,但一直为今文经家所排斥,到东汉时期才盛行起来。古文经家是有本之学,今文经家不明古人造字的条例,根据隶书,随意解说,荒谬不足信,所以许慎作说文解字一书,根据前代古文,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方法和理论,一扫西汉东汉间今文谶讳的谬说。说文是一部有严整体例的著作。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 540 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本于五行家言,认为万物始于一,毕终于亥。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发展的历史提供极宝贵的材料。近代以来识别甲骨

35、文、金文,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就难多了。因为有了许慎的书,所以现在得以读通大量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说文对文字的说解,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明音读。许书或者就形以说义,许书或者因声以求义,把文字,音韵、训诂融合为一体。 释名是一本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 释名这部书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的。 释名这部书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释名书中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以跟尔雅 、 说文等书相参证。全书以声为训,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韵韵近字,或取声同声近字,由此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不能等闲视之。7、 训诂专注和注释书对解词而言有什么不同?举例说

36、明训诂专注对解词而言:从理性意义出发,有概括意义,具有普遍指导性。注释书中:从感性出发,是引申义、假借义,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做的。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 犹,相当于“ 等于说”; 之言(或之为言) ,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貌,相当于“ 的样子”。8、 十三经注疏都是谁的注?谁的疏?(笔记第 9 页)9、 利用古注要注意(笔记第十页)10 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

37、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 11 为什么说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12 谈谈你对训诂学与词义学关系的看法训诂学,解释中国古代的文献语言,主要是解释词义,但也涉及语法、典章制度、校勘等问题。词义学,研究词汇意义的学科。研究对象不仅是汉语,包括古今中外的一切语言都是研究对象。但它只研究词义,不包含语法等。大体而言,训诂学可称为“古汉语词义学”,训诂学的主体是包含在词义学之中,但也有小部分内容为词义学所不能涵盖。13 专门用于释词的训诂书有哪些?按功能可以分为几类?14 统言、析言与对文、散文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统言:笼统的说。析言:具体分析的说。例如:说文土部:“垣,墙也。”段注:“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下曰垣蔽也,析言之。”(第 20 页)对文和散文都是对同义词的不同意义进行辨析。原则是: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对文:相对为文。散文:单个为文。单独使用同义词的一个,显示一组同义词的类义。(例子在 19页)15 为什么要学习训诂术语?(在笔记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