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AOJIAOLUNTAN 高 教 论 坛- 91 -历 尽 风 雨 见 彩 虹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学院二次创业以来总结回顾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学院摘 要:呼伦贝尔学院的俄语专业创建至今已有近 30 年的历史,期间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伴随着呼伦贝尔 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脚步,今天俄语专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回顾历史 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呼伦贝尔 学院二次创业给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带来的空前发展与变化,并在 细微之中体会到解放思想,转变办学思想与理念为人们所带来的无穷动力。关键词:呼伦贝尔学院 俄语 历史 创业 发展一、历史回顾呼伦贝尔学院的俄语专业是自治区较早创立的俄语专业之一。19
2、82 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原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从当年盟内的高考考生中招收了两个班 47 名俄语大专班学生,这是呼伦贝尔 盟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开创了自治区俄 语专科教育的先河。当时仅有 5 名教师 任教, 办学条件也十分简陋,但呼伦贝尔 的俄语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快步前行。经过 两年的学习两个班的学生顺利毕业,首届俄 专毕业生被呼伦贝尔盟内的党政机关和各中学“抢购”一空,使人们看到了俄语专业的广阔前景,增强了人们学习俄语 的信心和呼伦贝尔人创办高等教育的决心。1984 年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俄语专业纳入自治区招生计划,开始在自治区范围内招生。当年招生 30 人(在教育学院上课),学生来自全
3、区各盟市,极大地提升了呼伦贝尔俄语教学的知名度。当年全区只有内师大每年招收俄语本科学生,俄语专科仅有呼伦贝尔一家,填 补了自治区的空白。第二届毕业生全部被分配到自治区各盟市的中学从事俄语教学工作, 对全区各种学俄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 年开始招收第三批俄语专业学生,一个班 25 名学生,大部分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个别学生从事党政及经贸外事工作。1988 年以后由于各地区对俄语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学院教师数量的增加,呼伦贝尔学院的俄语专业开始实现年年招生。班级类别也逐渐多起来,开始招收 师范专业、 经贸专业和其他性质的委培生,如为伊敏河电厂、海拉尔牧管局培养俄 语翻译等。1990 年前后
4、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改善,边境贸易开始进入快速发 展的时期,呼伦贝尔的俄语事业同其他北方省市一样GAOJIAOLUNTAN 高 教 论 坛- 92 -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各城市中学甚至乡镇中学都普遍开设了俄语,各种俄语培训班相继出现,这与此前呼 伦贝尔俄语人才的培养与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呼伦贝尔在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上有着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如果没有 1982 年开始的俄语人才培养,也就不会有 边境贸易高潮到来时呼伦贝尔人的这种游刃有余和镇定自若。可以讲呼伦贝尔的高等俄 语教育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 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统计表明,1984 年至2002 年之间呼伦贝尔地区俄语
5、考生的上线率始终高于英语考生的上线率。1993 年经自治区批准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合,原海拉 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呼伦贝尔电大分校合并 为呼伦贝尔大学。学校的规模扩 大了,学生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其中俄 语专业始终是学校里的一个品牌专业,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招收学生,确保了教学质 量的稳步提高。当时有俄语专业专任教师 10 余名,开设专科层次的基础俄语、 听 说、 语音、语法、 旅游与经贸俄语等课 程。 这期间在俄语、英语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呼 伦贝尔大学外语系。但随着中俄边境 贸易的持续降温,大批边贸企业破产或转 行,一度出现了国内俄语人才过剩的现象。
6、加之英 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地区的大部分中学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 压缩或干脆砍掉了俄语,以迎合所谓的社会要求,而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随波逐流的不作为态度,致使俄语教学陷入低谷,再次出现了 50-60 年代中国俄语教学大起大落的状况。大批中学俄语教师纷纷改行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呼伦贝尔学院的俄 语教师也有一部分改行教英语或从事其他工作,俄语专业的招生也进入了低谷。但我院 还是坚持要把俄语办下去,因为我 们相信呼伦贝尔的地缘优势是任何地方也不能比拟的、俄语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转机。在俄 语发展的低谷时期,我院仍坚持招收俄 语专业的学生。以前招收的是有中学俄语基础的学生,在困境中及时转变办
7、学思路,停招了师范类的专业,扩大了应 用俄语专科生的招生比例,开始尝试招收零起点的学生,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 趋势。靠 严谨的教学和较高的人才质量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赖,以市场的走向来 调整课程的设置,走出了一条以培养应用型俄 语人才为主的办学之路,那几年每年都要招收20-30 名应用俄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教学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的就业 前景也逐渐看好。 二、二次创业中的跨越式前进1999 年呼伦贝尔学院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各方面事业得到全面重 视与提升。学院开始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打造北疆特色大学的办学之路,俄罗斯、蒙古国高校成为呼伦贝尔学院寻求境外发展的重要目标。当时学院派出主要领导、部门领导
8、和教师奔赴俄罗斯赤塔、乌兰乌 德、伊 尔库斯科、克拉斯纳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地联系合作办学事宜。由于当 时学院在国内没有什么大的名气,在国外更是不为人知,许多俄罗斯高校都是抱着 怀疑的态度与我方进行合作的。可以说举 步维艰, 备受冷遇。 2001 年我院成功开辟俄罗斯赤塔市教育实习基地,学生可到俄 罗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极大地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在国外就业打开了渠道,当年就有不少 毕业生选择在俄罗斯的中国企业就业。此后每年都派出学生和教师到俄罗斯实习和进修,同 时GAOJIAOLUNTAN 高 教 论 坛- 93 -邀请俄罗斯教师和学生到我院任教和学习,这一做法今天
9、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为我院开辟俄罗斯教育市场做了必要的铺垫。尤其是 2005 年王志书记出访俄罗斯高校以后双方的合作实现了“相互信任,真心合作”的良好局面,在所有的俄 罗斯合作高校中我院与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的合作堪称典范。2004 年我院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这是呼伦贝尔学院较早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当年招生 23 名,现已毕业,就业率100%。2005 年我院招收了第二批本科学生,11 名学生,现已毕业,其中考取国家公务员 2 人,考取孔子学院 5 人,考取研究生 5 人,就业率 100%。2005 年是呼伦贝尔学院俄语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学院 领导审时度势积极争取到教育部和外交
10、部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我院成为当时教育部批准的 5 所获得中俄合作办学资格学校之一。 为了这个项目的落实,学院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懈的努力 终于迎来了可喜的结果。2005 年我院开始与俄 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实施 2+2 合作办学项目。2007 年、2008 年累计向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派出 90 名留学生,这些学生在国内学习 两年俄语的基础课程,在国外学习两年的俄 罗斯课程,毕业后获得俄罗斯大学的本科毕业证。这些学生在俄罗斯学习期间普遍比较努力,有的学生已经考取了俄罗斯的研究生,受到俄方的好评。这一 2+2 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入学门槛较低,培养方式灵活,为
11、广大考生提供了赴俄罗斯留学获取文凭或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因此,近三年来年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出现一标难 求的局面。2008 年 5 月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呼伦贝尔 学院拓展办学领域,创办国际知名大学的一 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的依托呼 伦贝尔的地缘优势、口岸优势,发挥我院俄语人才相对集中,师资力量优良,俄语专业历史悠久的优势,积极发展对俄 罗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把我院打造成为内地学生赴俄留学的基地。目前,俄罗斯语言学院有专职 教师 12名,其中博士学位 2 名,在读博士 2 名,硕士 4 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6 人, 讲师 3人。外籍教师 4 名。在校学生 45
12、2 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俄语专业之一,是呼 伦贝尔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和自治区品牌专业。开设本专科课程 50 余种,形成了以 经贸、旅游、应用写作等特色课程。俄罗斯语言学院的教师近三年已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国际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 2 部。回顾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呼伦贝尔学院俄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二次 创业以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 的重视和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是俄语事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俄语的生存环境与俄 罗斯政治经济以及中俄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建立稳固的中俄友好关系对两国人民至关重要。对 于呼伦贝尔学院的俄语事业来讲,成功的秘 诀首先来自各级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这 届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与学院党委书记 王志同志的重视与支持分不开。在俄语最 艰难的时期学院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探索 办学的新路,支持教师赴俄罗斯进修学习, 为俄语专业日后在呼伦贝尔学院二次创业中实现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离不开广大俄语教师的坚持与不懈努力,我 们GAOJIAOLUNTAN 高 教 论 坛- 94 -的教师在俄语高潮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在俄语低谷的时候能够潜心钻研学问,才有了今天这可喜的局(下转 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