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长决策要参国家信息中心 第 22 期(总第 178 期) 2009 年 6 月 4 日本 期 导 读本期焦点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2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成效5当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7国内实践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9环珠三角发展迎来黄金时代10重庆搭台“西三角” 共谋发展12沈阳大连“联姻” 打造沈大经济带13国外经验国 外 区 域 经 济 政 策 实 践 及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14发达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经验.17观点精粹范恒山: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思路.20陈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4颜吾佴
2、: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重要性26内部资料注意保存区域协调发展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 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上世 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 发 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 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 产业结构, 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 上世纪 80 年代, 邓小平同
3、志提出了著名的 “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 发展起来,内地要照 顾这 个大局。自 1978 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 1979 年, 给广东 、福建在 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 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 年又批准了海南 经济特区,都 给予了一些 优惠政策。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 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 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上世
4、纪 90 年代末期起,从实现 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 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 陆续做出了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 略决策。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 1999 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 发战略; 到 2003 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 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 年, 中央又提出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与此同时, 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 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06 年 4月,以中央 发布的关于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 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
5、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 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政策的主要特点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3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比较优势, 选择发展路径;瞄准薄弱环节, 选择发展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 战略充分考虑了各个地方的 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状况、产业基础、 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
6、相 应的特殊要求。各个地方发展模式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政策安排上也是各有 侧重的。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潜力较 大,但是生态脆弱,基础设 施薄弱,改革也相对滞后。所以中央在提出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时,重点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 设力度,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还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 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 发展特色产业,等等。在政策上 则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东 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 产基地和国有经济 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 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比较沉重。因此,
7、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 模化、 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现城市重建和产业 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也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能源、资源禀赋 具有 优势,科技教育 实力较强,但是 产业结构不够先进 ,基 础设施不够完善,市 场体系不够发达。因此,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建设 ,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促进其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的能源和制造业,加速
8、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推 动资源要素 产品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 东部地区的经济基 础好,外向型经济程度比 较 高,加工工 业比较发达,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 经济发 展快, 经济规模大,但 贴牌、仿制经济的成分较重,资源耗费比较多, 环境损害的程度也 较为严重。因此, 东部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水平和利用外 资的质量,增强 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强调推进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形成 经济的“ 造血”机制
9、、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推进区域协调发 展需要资金,特 别是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但靠国家财政把所有区域都发展好也是不可能的。根本的路径是形成能 够生钱的机制,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4造钱的动力,赚钱的活力。这样各地区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各地区的发展也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财政的支持是必要的,但 财政给的钱只能是一种引子,是打造发展机制的最必要的成本。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治本。必不可少的财政支持是构筑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制的手段。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力气用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上。而改革的内容,改
10、革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所有制结构,推 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系等等。三是强调适度政策支持,把国家扶持同自身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能动性。 国家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也就是国家区域 协调发展政策,对各个区域都要给政策,但是,给予各个地方的政策是区别对待的、各有 侧重的,不是“一般齐”、 “一刀切”,而且, 给政策跟给钱一样,它只是一个鱼饵,一个导引的手段,目的是给各个地区一个发展的基本平台,打造一个造血的机制,是激发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 总体来看,一个地区能否快速 发 展,除了国家的支持之外,关键还是靠各个地区自己能否理顺发展思路,找准比 较优
11、势 ,调动各方面力量。为此,各个区域性政策都要求地方注重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政策设计上为地方预留了必要的制度创新空间。四是强调互促互动互帮互助,在互补中实现互惠,在联动中达到共赢。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区域间的差别,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各地区的努力,也要求区域间的互动 。这些年,各区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帮助,有力地推 动了各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的进程。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的流动,引 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各个地方要开
12、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富起来以后,要通 过社会捐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等方式来帮扶欠 发达地区;要健全扶持机制,国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 对 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这个扶持是从国家层面讲的,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实 行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四大板块区域政策总体框架下,近年来,国家还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和规划, 进一步细化和实化了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5洲地区和首都经济圈
13、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的支持力度,明确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城市群和经济圈,比如辽宁沿海经济带、江 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 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等,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成 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积极动力。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促进民族地区、 贫困地区和 边疆地区发展的有关文件,相继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藏区、宁夏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协作、 对口支援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系。在政策、资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 这些地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国家
14、发改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在“ 区域监测评价高级国际研讨会” 上的 发言摘编)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呈现出良好势头,制 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得到加强。一是公路、铁路、民航、通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投资硬环境明显改善。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青海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相继展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我国大江大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得到加 强。三是富有西部特色的能源工业、农牧加工业、旅游 业等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渝、关中、北部
15、湾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四是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事 业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扶贫攻坚向纵深推进。五是人们的市场观念、改革开放意识发生积极变化,西部人民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2、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 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 域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重组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进展,就 业率上升。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有的成功并购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6三是增值税转型、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四是资源枯竭型
16、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起步良好。一是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 农、 强农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 为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做出重要贡献。二是国家在山西率先进行建立资源补偿机制试点,为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三是中部地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4、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一是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沿海地区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浦 东新区和天津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试点稳步推进。二是沿海地区率先探索科学发展、和
17、谐发展之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始起步。三是核心发展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都市圈的辐射 带动作用加强,海峡西岸 经济 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生 态经济区不断壮大,东 部地区在增 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总体上看,由于采取了统筹兼顾、分 类指导的方针,我国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各个区域的发展重点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成效更加显著。二、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对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的形成过程,是与
18、我国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密切相 联的。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有效做法,是与 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区域 协调互动机制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 市 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劳动力、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优化配置。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不断深入。东部省市 对 口支援和帮扶西部及新疆建设兵团,全国各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西藏及三峡 库区,都做出了积极努力, 邓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7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帮后富的设想逐步付诸实施。东部地区也通过合作
19、机制和互助机制的建立,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从不断深化的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中受益。国家逐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据财政部提供的材料,近年来,中央 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类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国家安排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坚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开工建设了一批覆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显著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后劲。三、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 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差距趋于缩小2008 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 GDP 同比分别增长 11.1%、12.2%、12
20、.4%和13.3%,占全国的比重分 别为 54.3%、19.3%、17.8%和 8.6%。从增速来看,受国 际金融危机影响,与上年相比,四大地区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东部地区进入了稳 定增长期,中、西部地区出 现了暂时性减速,东北地区处于加速增长期。 2008 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 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 变化,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 显成效。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减少 贫困、生
21、态 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大了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使 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得到了 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得到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实践证明,我们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是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在“区域监测评价高级 国际 研讨会” 上的发言摘编)当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目前危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也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将重点开展如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重大创新,是缩小区域差距,改善
22、生态环境的重要 举措。我 们将根据各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本期焦点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8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 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 疗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改革,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努力消除贫困,使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
23、共服务。三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形成人口、 经济、 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四是积极推动和做好区域规划工作。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 统筹制定区域规 划,并扎扎 实实加以落实 。当前,在做好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织推动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与此同时,要 积极推进区域 规划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规划体系。五是深入开展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抓紧构建区域政策体系框架,推进对重点地区
24、、特殊类型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工作。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并规 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差别化的税收共享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加 强对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竞争的就业制度。六是探索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区域治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研究出台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对象,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法,促进重点地区发展的区域法和解决特殊事项的专项法,增强区域治理的 规范性和约束力,丰富区域治理手段和模式。适应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进
25、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治理领域的分工,加 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在互惠互利原则下,推 动区域互动和帮扶。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在“ 区域监测评价高级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编)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金融创新产品将在长三角率先推出首先,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将有效引领我国经济尽早恢复平稳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其他地区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是许多内地企业与海外建立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内资本、人才、技术 和信息聚集的高地之一,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26、和带头作用。其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举措。第三,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 30 条”,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完善长三角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必 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长三角金融市场建设的合作,完善长三角金融市国内实践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10场体系,不断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二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合作,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
27、用;三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发展环境。构建信贷投放有效增长机制当前形势下的长三角金融协调合作要着力构建“四项机制” :一是着力构建信贷投放有效增长机制,力促 长三角经济率先复苏。二是着力构建金融资源内生集聚机制,合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是着力构建金融服务“ 持续创新机制”,显著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四是着力构建金融生态“ 协同共建机制”,努力打造一流金融发展环境。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面对金融危机,长三角要同舟共济、共克 时艰。重点加强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要构建长三角现代化市场体系。促进长三角统一要素、产品市场的形成。二是要构建长三角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三是要构建
28、长三角现代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的区际优化配置。 (来源: 证券日报)环珠三角发展迎来黄金时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 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这无疑使粤东、粤西和粤北,即环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也是加快环珠三角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双转移”使环珠三角固有的优势开始凸显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1一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硬件
29、方面,广 东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机场、港口、电信等基 础设施日趋完善。山区公路、水利、农 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 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基本实现所有地级市到县(市)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 县到镇基本通三级以上公路。大部分山区县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东西两翼以建设公路网、 铁 路网、海港 为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是东西两翼及山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机遇。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梯级,珠三角地区面临着产业更新和升级的巨大压力,传统产业的发展更是遭遇土地、水资源、能源、 环境等制约,而珠三角周边地区则迫切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这使得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成为
30、可能。同时广东欠发达地区位于广东与其他省市的交接地带,作为大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桥梁,是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的必由之路,区位优势已经开始凸显。三是东西两翼及山区自身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日益明显。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恰恰也是我省资源比 较丰富的地区,有山区 资 源,也有沿海 资源。可充分依托当地的森林、矿产、水产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 贸易,培育 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吸引珠三角以及港澳甚至全国、世界范围的客流。积极推进要素流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区际互动机制。生产要素与产业在区域间的自由流
31、动和转移,是推进区域 协调发展的载体和重要途径。要着力消除地区封锁与行政区域囿限等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人口、资源与产业配置上的基础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12作用,同时健全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 发挥政府宏 观调控的作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应从大局着眼,长远规划一方面,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结合起来,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防止被淘汰的、 污染严重的企 业和项目转移。要对进入的企业进行审核,杜绝那些 环境污染大、 产品附加 值低、能源消耗大的企 业落户。另一方面, 对引进的企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工 业园区,形成若干生 产性的小城镇,引 导企业之间更
32、加 紧密联系。同 时,产业密度要合理,产业选址要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如果 产业密度有失均衡, 产业 群落选址不当,不 仅有碍城市建设,而且不利于国土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长远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和“加速器”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式的,只有通过集群式发 展,提高 资源共享程度,发挥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 染治理和技术进步的成本,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此外,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主要还是以农为主,因此,该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非农化的进程以及解决好“三农 ”问题,而发展产业集群则是标本兼治“三农
33、”问题的重要策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珠三角大多数产业集群就起源于农村或小乡镇,现在已发展成为连绵不断的城市群,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用资源优势建立起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业。一方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3面对当地已有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另一方面,引进适合广东地区的优良品种。加大技术投入,扩大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与内销。同 时,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特色
34、及个性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区文化特色游、农业观光游和林业生态游。 (来源:广东省信息中心)重庆搭台“西三角”共谋发展今年全国“两会 ”期间,重庆代表团抛出大胆设想将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 西部川陕渝金三角”。次日, “西三角”第一次大规模见诸报端。今年 7 月,三地发改委将形成具体工作方案,三省市政府也将在 9 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 西三角”发展规 划。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极”谋划中的“西三角 ”总面积 20 万平方公里,人口 1.1 亿,包含 43 个城市,2007年 GDP 总量占全国的 6.3%。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
35、 育分析,2007 年长三角经济区 GDP 总量占全国的 23%、珠三角 经济区占 10%,环渤海经济区占 9%。因此,从经济总量看, “西三角”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极” 。“西三角”成为“第四极”隐含着重要的基础条件 已经在编制规划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地区拥有西部地区 28%的人口和超过 30%的 GDP 产出,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与此前的成渝经济区相比, “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其重点城市重庆、成都和西安之间的距离为“1 小时航空经济半径”,并且资源富集,已 经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三座城市都具有承东启西的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36、 辅助科学决策14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 问是第一梯队的“重点区域 ”。“西三角”在竞合中协调发展从优势资源开发的角度, “西三角”各自的特色资源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互补性”陕西的基 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 “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2008 年,重庆投资四川的到位资金总额为 354.55 亿元,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而陕 西投资四川的实际到位资金目前排在第 16 位。成渝联系相对紧密是多年的发展基础所致,而西安城市群要与成渝经济区合作,西咸一体化要尽快实现 ,让整个关中经济带活 跃起来,才能凸 显优
37、势。“西三角”对于重庆,可以扩展经济纵深,实现产业升级,借势将以万州为核心的渝东北“ 一翼” 推入发 展快车道;对四川而言,能够打通北大门;对于陕西,可解决西安南下的交通问题,从而为陕北的能源、关中的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来源:重庆市信息中心)沈阳大连“联姻”打造沈大经济带一个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一个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的龙头,沈阳和大连既像兄弟也像对手。据透露,辽宁省现在正在抓沿海 经济带建设,也在抓沈阳经济区建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最终将连成一体,建成沈大经济带。沈阳、大连各扮不同角色 营口成为重要节点还是在上个世纪,大连这座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到了 2004 年, 辽宁省
38、提出打造大连“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 ”,大 连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东北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物流重任。特别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提出,更是将大连放在了“龙头”国内实践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5的位置上。就在大连崛起的同时,作为“老大哥”的沈阳,定位则越来越明晰,工业立市,建立东北的金融、贸易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在沈阳经济区中担当核心,发挥对辽宁中部 8 城市,乃至东北、东北亚的辐射作用。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成员,同时也是沿海经济带的一部分,营口是惟一具有双重身份的城市。对于未来将形成的沈大经济带, 营口市有自己的定位,营口市副市长、营 口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高作平表示,沈大 经济带营口将发挥“
39、 轴承”作用。对于沈阳经济区来说,营口是惟一的“出海口”,对于沿海经济带来说,营口和腹地鞍山、辽阳等沈阳经济 区内陆城市联系紧密,营口是座桥梁,将使中部城市群和五点一线联系更加紧密,促进更好的融合。两者互补对全省发展是福音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为辽宁省着力打造的两大区域发展战略。沈阳和大连为各自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和龙头,两座城市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手段合作为主,比如大连参股沈阳经济项目,政策上倡导公平, 联合协作。大连 和沈阳对于辽宁财 政收入、固定 资产投资、引 进外资等占了一多半,合作会放大示范效应,不是割裂,而是带动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应从战略高度研究两个区域的内
40、在联系,建议实行错位发展。沿海开放式发展模式,内陆枢纽式发展模式 应发挥辐射性,两者互补, 这才是对辽宁发展的福音。 (来源: 辽宁省信息中心)国外经验国外经验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16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1、制定区域开发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开发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为了解决严重的地区困难并为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规划指导,美国政府在 60 年代至 80 年代先后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 公共工程与经济发展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发展法等多个法案。政府还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来实施这些法案,落实对困难地区的援助。法案的颁布和实 施以及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对落后地区的发
41、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日本, 为缩小地区差距而实行的各项区域经济政策,都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法律的 严肃 性、 规范性和稳定性,保证了落后地区开发的顺利进行。2、采取灵活多样的政府援助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在明确了趋于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后,各国政府都以立法、计划、行政命令等方式出台了种种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政府投资。通 过运用公共投资政策改变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第二,政府采购。通 过政府采购对不发达地区 进行支持,是指政府动用财政收入购买不发达地区劳务和商品的一种财政支出方式。第三,转移支付。各国使用各种具体工具,如面向民间资本和外资
42、的投资补贴、购买设备补贴、 创造就业补贴、 劳动成本补贴,以及面向地方政府及居民的地方财政补贴、扶 贫补助金、农矿产品价格补贴等,以这 些转移支付方式扶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第四,税收 优惠。对不 发达地区实行税收 优惠,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等,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金融倾斜。通过 提供优惠贷款、政府担保贷款、设立 发展基金和政策银 行等金融手段, 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扶持,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方式。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英国政府在 1928 年成立了“工业迁移委员会” ,旨在通过劳工的流动来消除当时因出口需求减少而在传统工业集中地区出现的事业“黑点” 。同样,在美国
43、西部开发中,政府通过各种优 惠政策吸引大批移民迁入,并通过教育、引 进、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着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此外政府实施诸如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培训等大量的职业培训计划,并通过发放迁移费用补贴、住房补贴以及提供培训劳动力的条件来吸引异地优秀人才。人口的合理流动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仅满足了西部、南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国外经验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7求,而且扩大了消费市场,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4、以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大平原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在其开发 中, 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方法的推广
44、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手段。同 时,新技 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进了西部工业的腾飞。自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掀起高技术革命以来,依托于大学、研究部门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建立起来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宇航及光电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金融服务、房地产、建筑和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 了西部和南部产业跳跃式升级发展。5、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开发的先导日本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先后制定了四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其中,在取得明显效果的第二个计划中,政府把重点放在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并辅之以大规模的开发项目来促进区域
45、差距的缩小。同样,美国在协调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投资于水电工程、全国公路网、全国信息网、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 领域。 这些基础设施的相 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二、对我国的启示1、健全机构,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在我国,各相关部门虽各有一定的资源,但却没有一个协调区域政策行动的机构。另外,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有法治保障和稳定的法制环境,政府必 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应。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 虽有许多中央部门涉及地方的援助,但几乎无一部门拥有“ 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
46、资源。因此,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我国应该设立国家级 有权威的区域经济领导机构,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并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范围,保障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的出台和顺利实施。2、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灵活采用多样的政府援助方式我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绝大多数采取的是自主方式而非自动方式,而且除扶贫政策外尚缺少针对其他问题的政策。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并对 区域政策工具灵活 组合。国外经验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183、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
47、本动力。我 们在统筹区域协调发 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注重人力资 本投资, 实施灵活的人才 约束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通过东西部企业合作和引进外资等方式,实现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吸引人才落户西部。同时,实施职工培训计划,提高 劳动者素 质和技能。4、建立高新技术中心,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借助高科技发展的浪潮,在有条件的地区兴建科学技术中心,可以为不发达地区的 经济布局和发展构建新的增长极。但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高新区的发展,仍受到 许多问题的严重束缚,如社会整体支撑力不足,人、财、物、信息等的输入交流受到限制;高新区建设从 项目选择到功能
48、配套、政策引导,与国内其他地区趋同现 象严重;高新区发展中企划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和产品市场开发明显不足,打造 “名牌”的意识薄弱等。因此,在西部地区建 设高新区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打造高新区的“创新极”和“增 长极” 地位,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特区;集中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能力,重点建设高技术创业中心和孵化器,培育与地方优势资源相结合的高技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 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高新区优势,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注重与传统产业结合,提升地区综合制造水平和工艺水平,注重培训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5、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49、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 极推进基础设施投 资主体的多元化,合理 应 用经济杠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价格运行机制,采用支持性价格政策筹集建设资金,并 坚决贯彻落实“受益者 负担,投资者受益”的原则。6、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由“国家输血式” 的外源开发向“自身造血式” 的内源开发转化由国家全权充当开发主体的“输血式” 扶持只能为西部大开 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缓一时之急,增一时之力。而且,由于 资源的指令性配置,这种“输血式”的扶持不仅容易) 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工业布局过于分散,还容易造成人们开拓进取精神和市场主体意识的淡薄。因此,在市 场配置资源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国对西部的大开发 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多从培育地区自国外经验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9我发展能力入手,实现“自身造血式”的内源开发。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全国交通网和信息网、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实施区域优惠政策等,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总之,只有依靠自我 发展能力的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