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富足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南方位,与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 285 户 1185 人,有 劳动 力人口 576 人。全村共有 8 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 3 个、党员 28 名、流 动党员 2 名,现有 6 名村干部。2014 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 79 户 391人,2014 年脱 贫 15 户 24 人, 2015 年脱贫人口数 14 户 73 人,2016 年脱贫 10 户 52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1 户 146 人, 贫困发生率 12.12%。其中 2017 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 12 户、因残 4 户、缺
2、劳力 2 户、缺资金 3 户、缺技 术 3 户。在 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 户 剔除的 8 户,新增 1 户 ,返贫回退 1 户。主要脱 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 贫、就 业扶贫、安居扶 贫、金融扶 贫。帮扶单位是茶园乡政府,帮扶干部 11 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 1 人、 乡村干部 10 人,第一书记、工作 队长为钟昭亮、唐怀忠。挂点帮扶 县处级领导为 王玉琴。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 39 公里,距离圩镇 4 公里,有 3 条共 1.9 公里 25 户以上村组公路破损严重需修复。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5.52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 497.3 亩、山林面积 7790 亩,人均耕地面积 0.42 亩、山林面积 6.6 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 160 亩,且村 级无支柱 产业。三、存在困难和问题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资金;其三,无人能积极的搞好产业发展,大多数人喜欢多打工的日子,搞产业没有底细及把握,跟别人做一天算一天更实在,本村的传统老产业是油茶生产,虽经油茶底改、种植等也是有大小年,不能年年增收,产量不变,增收 缓慢,但又不能及 时调整其他产业。目前,在上级 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小陂 组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 8 亩,以富足远煌种植合作社领办,联结贫
4、困户 26 户,建大棚的资金全由产业项目资金解决的,贫困户参与劳动。根据目前情况看,生 产、技术方面,合作社及贫困户等都无专业生产的2技术能力;销售方面,也没有稳定的销售途径,如生产的产品在本地方市场出售存在较大的问题,整个生 产的产品没有把握能够创造多大的经济效益。2、基础设施建 设方面的困难。 还需改造通组公路 3 条 1.9 千米、改水 30 户、改 厕30 户、改房 6 户;新建 28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 40 处,新增 25 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 2 人,新建 8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农 村 义 务 教 育 方 面 的 困 难 。教 学 点 方 面 ,我 村 有 教 学 点 1
5、 个 ,但 教 学 点 教 师 不 够 ,仅 有 一 名 教 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 31 户,其中因病致贫 12 户,因残致贫 4 户,缺劳力致贫2 户,缺资金致 贫 2 户,缺技术致贫 3 户,因学致 贫 4 户,自身 发展动力不足致贫 3 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病残家庭占 16 户。 这些人病的病,残的残,无法生产自救,他们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致富的精神丧失,很难走出 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 2 户, 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也没有认真去抓好产业发展,还是老样子种种自
6、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 发展;因学、自身 发 展动力不足致贫的 7 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过惯了有日和尚撞日钟的日子,没经济发展意识,所以 贫 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 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达到走向富裕。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 划结合富足村实际,2017 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 10 户 56 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从发展产业、务工就 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1、产业脱贫(1)光伏产业。一是屋 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扶持 5 户贫困户。(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
7、业。由远煌专业合作社牵头,由本地创业能人方远煌带动,利用 10 个大棚种植食用菌及蔬菜,贫困 26 户。(3)油茶产业。建 设 450 亩油茶低效高改项目示范基地,受益农户 38 户 141 人,3其中贫困户 27 户 163 人,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全受益。同时,鼓励 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对老油茶林自行实行低改。2、务工就业 脱贫:就业扶贫 45 人。其中,油茶基地务工 50 人, 远煌合作社基地务工 22 人。3、教育扶持 16 户 16 人。4、保障扶贫 7 户 22 人。在一系列产业脱贫措施的带动下,创造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效益分析如下:(1)光伏产业脱贫具备安装条件的 5 户贫困户,
8、采取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按每户装机容量 5KW,安装完成后户均发电量 6000 度(每月 500 度),并网电价 0.62 元/度计算,每户可年均增收 3720 元。(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脱贫26 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务工等,每 户均可增收 8000 元/年。(3)油茶产业脱贫通过实行油茶低改,按 10 亩/户标准,低改后第一年每亩可增产茶油 12 斤左右,贫困户增加收入 5200 元,另通过在新植基地务工,每个劳动力全年可增加收入 11000元左右,两项 可为贫困户 全年增加 12500 元左右收入。(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
9、行了反复调查核实, 进行帮扶,贫困农户 反映热烈,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呼声不断高涨,针对吃饭,穿衣不能自己解决的部分贫困人口实行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访苦苦困难群众,保障他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实施土坯房改造,有的新建了砖混房,有的 进行了房屋 维修,有的住 进了保障房,移民扶 贫搬迁等, 2017 年新建保障房 3 户,房屋 维修 3 户,政府按政策 给予了 资金支持,群众住得安心,目前所有 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院对困难群众实行了经济救助,没出 现一例学生 辍学的;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 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
10、 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4历史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土坯房改造等情况必须全面完善落到实处,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解决,确保贫困群众吃饭,穿衣有保障,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我村的传统产业是以油茶、红薯干、水稻 为主, 贫困户基本熟练生产这几类产品,在保持原有生产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油茶产业和倒蒸红薯干,这两项产业在茶园很有特色,有很多人喜欢, 现在市场价格行情很好,是 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引导贫困户积 极参与其中, 实现贫
11、困 户,户户增收。以远煌专业种植合作社创办的富足食用菌基地,基地在我村小陂组,大棚已建成,参与该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的贫困户已经有 26 户,通过基地的生产,会有很多农户能学会食用菌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这批人的引导,将来必将扩大该种植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加大养殖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号召贫困户家家养家禽,有条件的养牛、养鱼等, 动员贫困群众加大养殖规模,从中增产增收,增加人均收入。(四)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前村里靠上级转移支付过日子,村里变成了“ 空壳村”,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何壮大集体 经济有待于我们全体村干部去考虑,现今
12、面临的问题就是村级没有搞集体经济的本钱,所以目前也没有去考虑发展。为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通过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 5 万元;二是发展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预计 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 2 万元;三是由村集体发展养牛产业,贫困户可以通过入股、 务工、寄养等方式进行联结 ,既让贫困户增收,也 让村级有利润,不断做强做大养牛业,最终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56兴国县茶园乡匡坊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匡坊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北方位,西与泰和县水槎乡、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因 2017 年户籍整治后,全村总人口 470 户 2160 人,有劳动力人口 800 多人。全村共有 14 个村民
13、小组,有党小组 3 个、党 员 38 名、流动党员 4 名, 现有 5 名村干部。2014 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 199 户 854 人,2014 年脱贫 58 户 288 人,2015 年脱贫人口数 53 户 226 人, 2016 年脱贫 23 户 97 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65 户243 人,贫困 发生率 11.25%。其中 2017 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 11 户、因残 10 户、缺劳力 16 户、缺 资金 7 户 、缺技 术 10 户。在 2017 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 户剔除的 9 户,新增 4 户,返 贫回退 1 户 。主要脱 贫措施综合实 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
14、、就 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 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环保局,帮扶干部 18 人,其中挂点帮扶 单位9 人、乡村干部 9 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茶园 乡驻村干部熊焰。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 38 公里,距离圩镇 3 公里,仍有 2 条 25 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约 2.3 公里。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15.835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99.5 亩、山林面积 22653.9 多亩、其中十八排公益林面积 4000 多亩,人均耕地面积 0.5 亩、山林面积 10 余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 300 多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村级没有可用集体
15、资产,集体 经济 收入来源单一, 创收乏力,村集体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3.气候原因:匡坊村属边缘山区,海拔高,气候 恶劣,自古是以油茶、 红薯干为主要经济作物,而油茶的周期特别长,从开花到采摘整整一年之久,冬天开花之时总是东南风或者阴雨天气,这 就大大降低来年的产量。春天油茶果实正从花丛中出来,但由于我村的地理位置偏高,如遇到连续霜冻或者冰冻,当年的油茶收成较低。夏天伏天遇到干旱,果实得不到足 够的水分,无法成 长 ,从此大大减少产油量。秋天遇到台 风十分强烈,树 上的果实就会被风一扫而光,随着近几年气候变化较大,冬季气温明
16、显7偏高,因此,导致油茶收成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就变得不稳定。三、存在困难和问题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匡坊村是一个较为偏僻的行政村,山多田少,山体滑坡、野猪等自然灾害比较严 重。扶 贫产业基地规 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农民素质偏低,土地流转或土地转包的意识很低,左盼右顾 的心理很明显,坐享其成的人也不在少数。给发展较大规模性种植、养殖业造成一定困 难,同 时也造成了联结贫困户不多的难题。启动资金缺口大;由于偏远,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各项基础设 施建设跟不上,网络无法正常使用, 电力方面又达不到需求,所以无形
17、中增加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销售途径不稳定;由于产业规模小,不能做大做强 ,打造不出自己的品牌, 销售就成了创业者的一块心病。 经济效益整体也无法提高。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 2 条 3 千米,扩宽硬化公路 3 千米,仍需新建饮水工程 1 处,改水 52 户、改 厕 46 户 、改房 19 户;新建 50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陂 12 处,水圳 20 处,新建休闲广场 2 处 ,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30 盏,新增 25 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 5 人,新建 4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 有教学点
18、1 个, 仅有一名教师。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划。发展模式:我村主要以十八排旅游开发为重点。再由当地致富能人创办成立养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由合作社创建基地并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养肉牛、养蜜蜂、放养土鸡。以大量种植 红薯、建 设油茶低改项目示范基地。让前来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玩得开心,吃得舒心, 买 得放心。1、依托十八排得天独厚自然条件: 把原有的崎岖羊肠小道建设成为一条现代化的水泥公路,让 前往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交通有安全感。然而,十八排是一个自然生长各种中草药材的盛地,尤其适合种植百合,打造一个百合种植基地,不但可以药用,百合花开放之际,形成一片亮丽
19、的花海,形成十八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养殖业:以合作社 创建基地,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根据我村现有自然环境资源,可放养野生蜜蜂 400 箱,年 产蜂蜜约 8000 斤;肉牛 200 头;土鸡 5000 羽以上。8直接受益农户 200 户以上。3、红薯种植: 我村种植红薯面积达 200 亩以上,直接受益农户 200 户以上,目前利用各种渠道及农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4、油茶产业 :我村原有油茶林 10000 多亩,通 过这两年的油茶低改,经过垦复、 补植,使覆盖贫 困户全受益。进一步鼓励农户特别 是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到 2018 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目
20、标,即 稳定实现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 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平均水平。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 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查核实,进行帮扶,针对 吃饭,穿衣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部分 贫困户实行全家享受最低生活保保障,确保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 访困难群众,保障他 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2017 年 实施土坯房改造,新建了 3 户砖混房,其中 15 户进行了房屋维修,移民扶贫搬迁 3 户,政府按政策 给予了资金支助, 让贫 困户住得安心,目前所有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校就读,对贫困户
21、实行了助学金支助,没出现一例学生 辍学;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 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的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我村还有个别住土坯房的贫困户等情况,下一步必须全面完善落实,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确保贫 困户吃饭、穿衣、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小康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一是扩展既有长效产业种植面积,新补植油茶 2000 余亩,覆盖贫困户总户数的80%以上。二是通过对口帮扶资金,新增肉牛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 10 户,预计户均增收2000 元
22、以上。三是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100 亩作为贫困户务工平台,覆盖到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 元以上。目前,计划 该村整体产业覆盖贫困 户 100 余户,覆盖率达 80%以上。(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匡坊村有 14 个村民小组,470 户, 2160 人,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 199 户 854 人,党员 38 人,支委平均年龄 在 50 岁左右。 该村没有可用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创收乏力,村集体 经济 基础十分薄弱。2017 年之前,村集体 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从去年开始,匡坊村注册申办成立由村委会担任法人9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采取“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
23、 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将土地、小额信贷资金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并将合作社经营所得的 8%作 为村集体经济 收入。合作社组建成功后,计划在村里流转土地 100 亩,先后建成 50 亩高山百合种植基地和 50 亩红薯种植基地,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 4 万元。兴国县茶园乡里溪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里溪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南部方位,与龙坪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599 户 2615 人,有 劳动 力人口 1650 人。全村共有 14 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 1 个、党员 37 名、流 动党员 2 名,现有 4 名村干部。2014 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 1
24、81 户 760人,2014 年脱 贫 55 户 252 人, 2015 年脱贫人口数 29 户 134 人,2016 年脱贫 20 户 87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77 户 288 人, 贫困发生率 11.86%。其中 2017 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 27 户、因残 5 户、缺 劳力 12 户、缺资金 11 户、缺技 术 36 户。在2017 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 2 户,新增 5 户,返贫回退 2 户。主要脱 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 产业扶贫、就 业扶贫、安居扶 贫、金融扶 贫。帮扶单位是县环10保局,帮扶干部 23 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 21 人、乡干部 2 人,第
25、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杨上志、黄先琪。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 36 公里,距离圩镇 17 公里,仍有 0 条 25 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 0 公里。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6.91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50 亩、山林面积 9520 亩,人均耕地面 积 0.32 亩、山林面 积 3.6 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 0亩,且村级无支柱 产业。三、存在困难和问题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基金;其三,没有充足的务工人员储备,大多数人喜欢外出打工的日子,认为外出打工的工资比本地务工高出几倍,
26、再则村里没有大的经济发展项目,观望的人把握性不大,最终选择外出打工;其四,油茶作为本村的传统产业, 虽 然较容易管理,但天气对其影响较大,收成不稳定,因此收入也不 稳定;其四,目前来说,产业结构很难有大的调整,决定因素有很多,例如天气、地理因素等。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木山组建立了红薯种植基地,土地流转 50 亩种植面积,由村里林政油茶种养合作社领办,联结贫困户 100 户。除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外,需实现上述目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无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也没有稳定的把握,生产的产品不确定能创造出多大的经济效果。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 2 条 3.6 千米、改
27、水 5 户、改 厕5 户、改房 6 户;新建 45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 18 处,新增 25 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 3 人,新建 3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 3 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 2 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 77 户,其中因病致贫 27 户,因残致贫 5 户,缺劳力致贫12 户,缺资金致 贫 11 户 ,缺技 术致贫 20 户,自身 发展动力不足致贫 2 户。在 这些贫11困户中,病残家庭占 32 户。 这些人由于病或残的原因无法生产自救,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很 难走
28、出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 12 户,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 也没有将产业发展落到实处, 还是老样子种种自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发展;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 7 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 经济发展意识较弱,所以贫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创造收益,从而达到富裕。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划结合里溪村实际,2017 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 16 户 87 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
29、从发展产业、务工就 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产业脱贫:1、红薯产业 ,成立 红薯专业 合作社,由本地 创业能人韩有沣带动, 发展社员 30 户,其中贫困户 12 户,种植面积达 50 亩以上,主要销往兴国县百丈泉公司。2、油茶产业 ,建 设 650 亩 油茶底盖项目示范基地,收益 农户 78 户 312 人,其中 贫困户 57 户 210 人, 现全村 贫困户全覆盖,全收益,同时,鼓励 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根据上级扶贫工作的要求,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上户调查核实,进行帮扶,对于 贫困户因大病、残的特殊
30、贫困户的衣食住行, 为实行增加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保障其衣食住行无 忧无虑,在 2017 年中新建保障房5 户,移民扶 贫搬迁 18 户,房屋 维修 10 户,得到了政府的 资金支持, 让贫困户住的安心舒适;贫困户子女得到寄宿补助有小学 80 人,每学年补助 1500 元,初中 75 人每学年补助 1700 元,高中 15 人,每学年 补助 2000 元,全村享有低保户、五保 户 57 户 217人,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医疗方面,国家 实 行了对困难群众“ 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历史难题,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
31、个人掉队。12(三)壮大村集体经济:我村位于茶园乡南部,距圩镇 20 多公里,全村富有 14 个村小组,农户 599 户, 总人口 2615 人,山地面 积 有 9520 亩,耕地面 积 850 亩,是一个地处偏僻山区,人多耕地面积少的自然村,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使 农民尽快发展致富,达到小康水平, 经两委班子会议讨论,及党 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 决定, 拟如下几方面进行实施发展目标:1、建设一个旅游景点我村有一个天然之源生存的名胜古迹,叫做“仙人桥”之称的自然风景,桥高 40 多米,长 25 米,此桥有几千年的 历史,坐落在我村北部,在石桥水口、下村、朱坑四组相界之处,为此 经两委班
32、子 讨论,提 请党员、组长 、村民代表大会决 议以“仙人桥”打造一个旅游景点,此景区建设预计投资三表万元以上,桥下方可建一个优美的游民水库,同时可安装一部 5 千瓦的发电站。2、拓宽文化休 闲广场事业, 办好老年人各项健康活动的设施,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3、通过学习 十九大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结合本村实际情况, 办起一所幼儿园,培养国家后备人才。4、通过上述措施和 实际创新,在 乡党委、政府的直接 领导和支持下, 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带动全村精准扶 贫 181 户创业创 收,在 2018 年打好脱贫攻坚战,争取明年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户全面脱贫,奔上小康水平。13兴国县崇贤乡北胜村
33、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北胜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泰和小龙镇交界,属于“ 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 231 户 981 人,有 劳动力人口 498 人。全村共有 5 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 4 个、党员 33 名、流 动 党员 6 名,现有 3 名村干部。2014 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57 户 232 人, 2014 年脱 贫 10 户 52 人, 2015 年脱 贫人口数 6 户 30 人,2016 年脱贫 8户 36 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3 户 114 人,贫困发生率 11.6%。其中 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 11 户、因残 4 户、缺 劳 力 4
34、户、缺资金 1 户、缺技 术 0 户、因学 2 户、交通交件落后 2 户,自身 发展动力不足 1 户。在 2017 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 11 户,新增 2 户,返 贫回退 1 户。主要脱 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 产业扶贫、就业 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 位是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帮扶干部9 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 7 人、 乡干部 2 人,第一 书记为崇贤乡党政办主任吕波、工作队长为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钟隆春。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赣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潘新萍。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 52 公里,距离圩镇 21 公里,仍有 3 条 25 户
35、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 2.9 公里。通村断 头公路 3.7 公里未硬化。如:上北组庙背至松山通组泥巴公路;山高路陡、 经过雨水的冲刷已坑洼不平、小型运输车辆也难以进出,交14通成本高。建房所需的最基本的沙石在圩镇仅需 65 元/方,运入江背组后价格达到150 元/方,红砖 在圩镇仅为 2 角 8 分一块,运入到松山的价格为 4 角 5 分一块;农产品外销也十分不便,严重制约村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1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08 亩、山林面积 11120 亩,人均耕地面 积 0.82 亩、山林面 积 11.3 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20 亩,且村
36、 级无支柱产业 。人均耕地面 积少, 农耕工作量大,耕地群山 环抱,日照不足,灌溉不便,产量极低。林业资源丰富,但基本没有经济林木,大都是群众用来日常生活砍伐用的用材林,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群众带来经济实惠。长期以来,我村缺乏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宜的产业,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道路显得越发艰难。3.其他原因。 北胜村地处边远山区,地理 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教育程度低,没有掌握 实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只能沿袭原始的种田方式;农业、林业及种养方面的收入相当低。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一是产业单一、基础弱。人均耕地不足
37、 1 亩,以 传统的农作物为主,主要是水稻、蔬菜、养几只鸡鸭 和猪,基本是“自产自用” 的小经济,未形成特色的产业,除油茶 6500 亩,毛竹 2600 亩 ,其他产业基本空白,人口依靠 发展农业产业脱贫的路径比较狭窄。二是基础建设落后。北胜村虽然与本县的均福山林场和泰和县小龙镇毗邻,但交通落后, 还是一条 3.5 米宽的泥巴路,村民出行务工十分不便。三是制约发展瓶颈多。因地处偏远,信息媒介 严 重不足,市场、技 术、信息等要素制约作用很明显。 农技员少,农民缺乏科技信息,种植、养殖后劲不足,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很 难推动产业发展。留守人 员老人居多,受的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意
38、识不中,生 产经营 能力差。 “能吃饱,有布衣”就行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村民对怎么搞好家庭经济,过上富足幸福和谐的生活没有想法,也没有规划。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 3 条 2900 米、还需硬化通村断头公路 3700 米、改水 60 户 、改 厕 60 户、改房 5 户 ;新建 30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 3处,新增 25 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 3 人,新建 3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 1 名学生因智障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没有其他教学点;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 1 个教学点 仅有一名教
39、师。15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一是经济收入形式单一,无支柱性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无法承担大病风险。北 胜村贫 困家庭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贫困户总数 65.2, 这些家庭因无 劳动能力,无 经济来源, 长期处在贫困状态, 仅仅靠社会救济生活。虽然新 农合、大病救助、二次补助等农 村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农民看病治病解决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但是药价、医 疗费用、 报销的比例、 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着农村无法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二是文化程度低、技能低。北胜村 贫困人口初中以下文化及文盲有 107 人。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致贫的原因。由于文化低、技能低、
40、技能不足,往往在发展家庭经济中无规划,缺技能缺管理能力,且缺乏脱贫 致富的信心,外出 务工因无技术、学历低,只能从事收入低的重体力活,与有文化、有技术务工的收入差距极大。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划我村围绕贫困村退出指标完善脱贫规划。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加 强村 级后备干部培养,培育一批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等方式,不断强 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本功,明确脱贫规划如下:1、交通方面:仍有 3 条 25 户以上村组公路需硬化,共 2.9 公里。还有通村断头公路 1 条 3.7 公里需硬化, (其中:江背至乌石下通村断头公路长 3.7 公里;庙背
41、至松山通组公路长 1.7 公里;庵前至靴形通组公路长 0.65 公里;下山至竹篙塅通组公路长 0.55公里);全村入户道长 3600 米;村级公路悬板修复 9 处(大潭面长 22 米、高 4.2 米;大潭面长 3.5 米、高 2 米;店面长 8 米、高 3 米; 蜈蚣形对面长 13 米、高 4 米;芦萁坑长 7 米、高 3 米;芦萁坑长 10 米、高 3 米; 埃碑石长 5 米、高 5 米; 新建下北漫水桥一座;新建埃碑石漫水 桥一座、合江口桥一座、上北河下漫水桥一座);2、农网改造方面: 江背至靴形长 2 公里;合兴组长 1.2 公里;3、水利方面: 上北水陂长 6 米、高 1.5 米、宽
42、1 米;上北水圳长 600 米、规格3030 ; 4、公共服务 方面:新建卫生计生服务室一所; 5、环境整治方面: 庙背至沙子排河提长 600 米高 5 米、宽 1.2 米;下北新农村建设;新建村委会小学 围墙长 97 米、高 1.6 米; 166、扶贫产业 方面: 新建上北肉牛养殖基地护坡长 20 米、高 6 米;新建下北肉牛养殖基地办公室一栋、新建隔离室一栋。(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是通过就业、 产业、财政兜底保障政策措施提高贫困户收入,解决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问题,目前全村已没有 “愁吃愁穿”的农户;二是通过强化宣传,用足用活用好上级脱贫政策,通过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落实再落实,
43、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目前全村贫困户中没有无房户 、仍住土坯房的 3 户,10 户移民集中安置建设已完工正在装修,2 户进城进园有待摇号,3 户维修改造已完成,2 户危房改造新建。三是认真抓好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好县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好政策,全村健康帮扶 16 户 56 人,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一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 比例高达 95%以上,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四是认真抓好教育扶贫。贯彻 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儿童补助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 补” 并提高生活 补助, 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
44、费,确保全村教育帮扶 13 户 17 人无因贫辍学的学生。(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主要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和一个乡村休闲区。1、养牛产业:利用上级给予我村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40 万元,在 2017 年上半年成立两个肉牛养殖基地:上北肉牛养殖与下北肉牛养殖,每个牛场 20 万元,由政府投资修建栏舍,联系养殖大户,创建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贫困户以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同时明确基地需用工优先录用贫困人员,使贫困户既获得分红收入,又有劳动报酬收入。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肉牛生产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养牛养殖方式转变,发展经营,增加收入。2、油茶产业:采取奖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参与油茶低
45、改。免费提供苗木,农户以“林地清理、深挖垦复、平衡施肥、补植疏密、整形修剪 ”的方式改造,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油茶低改 6500 亩。3、毛竹产业:采取奖补方式,鼓励贫困户对毛竹林实行“砍杂除草、垦复深翻、竹林施肥”改造,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毛竹改造 2600 亩。4、乡村休闲区:北胜村东南、西北环山,四周树林苍翠,风景优美,非常适宜开发乡村旅游。依托均福山白茶基地,成立江背组靴形养牛养殖场,鼓励村民开办农家旅馆,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使游客真正体验“ 看农家景、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17(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
46、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经营 的客观需要。当前我村结合本村实际,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是由县委、 县政府统一安排,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乡敬老院共建设 75 千瓦的光伏发电站, 现正在并网 发电, 预计可实现村集体 经济年增收 3 万元;二是通过对北胜村新建 2 个养牛基地:以村级产业发展资金 40 万元的入股,预计每年可增收 4 万元,到 2020 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 7 万元。18兴国县崇贤乡大龙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大龙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吉安交界,属于边远贫困
47、村,全村总人口386 户 1618 人,有 劳动 力人口 528 人。全村共有 9 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 4 个、党 员64 名、流动党 员 5 名, 现 有 5 名村干部。2014 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 100 户 391 人,2014 年脱贫 23 户 88 人,2015 年脱贫人口数 10 户 52 人,2016 年脱贫 16 户 64 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1 户 187 人, 贫困 发生率 11.6%。其中 2017 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 12 户、因残 11 户、因学 2 户,缺劳力 9 户、缺 资金 0 户、缺技术 4 户,交通条件落后 2 户,自身 发展 动力不足
48、 1 户。在 2017 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 17户,新增 2 户 ,返 贫回退 1 户。主要脱贫措施综 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 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新华公司、派出所、乡政府,帮扶干部 15 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 10 人、乡干部 2 人,第一 书记 、工作队长为李凤泉、曾斌。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钟志鸿。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 52 公里,距离圩镇 19 公里,仍有 3 条 25 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 1 公里。如梨坪 组通组公路、樟坑至均福山断 头路,大 龙至下龙通组公路村民出行存在困难。例如:我村的梨坪组,是典型的交通
49、落后的村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形复杂,梨坪组位于深山区,道路狭小崎岖,坡度大,两旁排水不畅通,坑坑洼洼,弯多路陡,连摩托车也寸步难行。复杂的路形地况,给硬化工作带来巨大难度;二是资金短缺,该组硬化距离长,施工难度大,需要的硬化资金也更多。如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申报标准,无法减轻农户负担,导致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本组的经济发 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三是劳动力短缺,由于本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居多,没有充足的劳动 力解决交通问题,参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882 亩、山林面19积 21761 亩,人均耕地面积 1.16 亩、山林面 积 13.4 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60 亩,且村 级无支柱产业。主要原因如下:一、由于地处山区, 结构复杂,耕地分布稀散,大部分呈阶梯状, 还 是传统的耕作,科学机械化无法跟上,且有一部分耕地受旱 涝影响粮食作物没有一定的保障,二、我村虽相对有林地面积的优势,但还是以前的传统残次林,比如,毛竹、茶油目前虽有发展前景,但是没有规划好,再加上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薄弱,无法吸引外地优秀老板进来投资兴业,致使目前村里没有任何支柱产业。3.其它原因。 一是区域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