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备课教案教师:赵源林课 题 天鹅的故事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训练,已掌握了一些理解故事情节的方法。因此,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并不困难,初读就能感知故事的精彩,再读就能想象出故事中的那一种意境、那一份感动。然而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它是怎样来描述这感人的情境的呢?文本中还有哪些知识是他们所没有掌握的呢?文本密码的揭示还需要教师通过精心预设教学目标,建构有效教学框架来实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扣住重点段落破冰场面,品词析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想象,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
2、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2、初步了解斯杰潘老人“挂枪” 的原因,感悟敬畏生命的主题。教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理清课文脉络1、读课题2、拿出笔,在自备本上直接写下括号里的生词。出示:有一年初春, (寒潮降临) ,冰封湖面,一群从南方飞来的天鹅在(贝加尔湖)上找不到食物。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扑打冰面。在老天鹅的感召下,整群的天鹅都投入了破冰工作。终于,冰面(塌陷) ,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天鹅快乐的在水里捕食着鱼虾。1、来,对照一下,有错误的就改正过来!谁来读一读“腾空而起”谁来用手势做一做动作?塌陷,塌是个生字,笔画比较多,看老师再写一写 2、再
3、来读一读这段话,发现没有,故事的起因就是?经过呢?结果?3、课文中是谁讲述了这个故事?斯杰潘是什么人?他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大家发现了没有?这篇课文很特别,用故事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4、斯杰潘就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人,听他讲故事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讲得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天鹅破冰的场面,也就是课文四、五两个自然段,想不想再来听一听?二、精读课文,感悟破冰的壮举1、发现了没有,同样是写破冰,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仔细再读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板)一只 一群2、先来读一读老天鹅是怎么破冰的?同学们,想一想,老天鹅用自己柔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寒冷的冰面痛不痛?可是这一段话里却没有一个
4、痛字,再用心的读一读,你从哪里读到了这痛?拿出笔来圈一圈,画一画交流3、在这段话里,还有一个精彩的比喻,看出来了吗?把什么比作什么?老天鹅与石头相似在哪呢? 再读一读这两段话,还有没有描写老天鹅的句子?4、出示:只听得嚓 嚓 ,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的扩大。批注侧面描写注意到这些词了吗?发现了什么? 从冰面颤动一下,到冰面出现一条小缝,容易吗?扑打一次,两次会出现吗?从冰面裂开一条小缝到出现一个小的窟窿,容易吗?知道了吧,冰面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是老天鹅一次次用柔弱的身体重重的撞击!你会读
5、这段话吗?5、我们再来读读一群天鹅破冰的场面,谁来读出示: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 克哩 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自己再读读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还在品读,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着冰面是很疼痛的,很受伤的呀!怎么这儿却说干得那么欢快了呢? 听过劳动号子吗?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呼谁会读天鹅的叫声?节奏,力量!一起再来读整群天鹅破冰的场面。6、小小的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这时的天鹅们出示: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
6、,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天鹅那胜利的欢呼声你会读吗?一起读这句话。三、紧扣“猎枪”回归主题,敬畏生命1、天鹅的故事结束了,我们再来看看斯杰潘老人的故事。老人原本在贝加尔湖畔干什么的?注意到老人肩上背着的那把枪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那把枪,找一找,圈一圈第一处在哪?这一支猎枪引起我的好奇,从而引出了什么故事?第二处?他背着猎枪出来就是干什么的?第三处,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了肩头?还有一处?老人为什么一直把猎枪挂在了墙上? 你看猎枪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出现在开头巧妙的引出了故事。出现在结尾又照应了开头,这就是首尾?出现在中间?从而让人的故事和鸟的故事通过这一支猎枪巧妙融的合成了一个完
7、整的大故事。2、学完了这篇课文,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如果可能,你最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 为什么?回家将故事复述给父母听。3、斯杰潘老人其实讲了两个天鹅的故事,课文中的是其中一个,再布置一个作业,找一找另一个天鹅的故事,读一读,给你的震撼可是不一样的哦教学反思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是教学必教之处,教材的课后习题之一就是“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编者的意图很明确,将场面描写当作了一个主要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对待,通过教学渗透点面结合的写法并能够迁移运用。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读到写的迁移训练却显得很模糊,甚至对于“点”与“面”
8、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并没有给一个很清晰的定义。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在回避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我觉得教学首先从言语出发,再回到言语。阅读教学的所有行为都应指向言语性,认识与训练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天鹅的故事之后,基本能提炼出认识出天鹅的“勇敢” “团结”这一精神内核。但这样的认识是孩子的直感,缺少理性的分析与深入的辨识。我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重新潜入语言文字,通过再次阅读不仅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勇敢” “团结”的印象,还要留下“勇敢” “团结”的语言文字。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的渗透也是如此。首先引导学生发现 5、6 两个自然段同样是破冰不同在哪里?从感性的层面认识老天鹅破冰是“
9、点” ,而一群天鹅破冰是面。对老天鹅破冰“痛”的体悟与一群天鹅破冰的“欢快”诵读,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点” “面”写法的不同。而为什么不在此处进行点面结合的迁移训练?我认为,这样的迁移对于四年级学生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不是你告诉学生这就是“点” ,那就是“面” ,学生就能顺利的完成一个齐心合力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写的迁移要慎重,我觉得至少还需要一个写作的情境,更需要老师后期细致的指导,可能还得花半节多课的时间。我在教学中处理得比较模糊,但并没有带过,而是着力在语言上渗透,就是为进一步写场面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况且五年级大江保卫战中也有点面结合的知识,这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训练不是一节课完成的,应是短期与长期的结合。课堂上教到什么样的程度,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仓促迁移,训练过度,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