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说, “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
3、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 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
4、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2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 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C. 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D. 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 “我”不赞同此说法。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
5、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者思考。B.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的情景。C.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D.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般的静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口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B. “怀孕的静默”这个通
6、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C. “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D.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7、 项, “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错误, “都能”说法绝对,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C 项, “中- 3 -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有误,选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中国诗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D 项, “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 我不赞同此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 “作者不赞同”错误,文章第三段说“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作者只是愿意换个说法。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
8、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错误,选项张冠李戴,第三段中说的是“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 “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
9、运用过”有误,选项的表述程度改变, “普遍运用过”有误,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文中说的是“都利用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别里科夫的婚事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已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别里科夫游说
10、: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有一天,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前后骑着自行车,快活、兴高采烈地从别里科夫面前经过。“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 “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这怎么行?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4 -”他大叫着,似乎心里乱得很。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将近傍晚,他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了一会儿后压低喉咙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
11、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学生只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你们骑自行车太可怕了!”“您到底要怎么样?”“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前途远大,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这事会传到校长那儿,然后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我们骑自行车,不干别人的事。 ”柯瓦连科涨
12、红了脸说, “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 ”他说,“我请求您在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说了上司不好的话?”柯瓦连科生气地瞧着他, “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人讲话。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这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 ”他一面走向楼梯口一面说, “我得跟您声明一下: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偷听被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去,尽管报告去吧!“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
13、夫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万一,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就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哈哈哈!”- 5 -这响在整个房子里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摘编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别里
14、科夫对“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华连卡没有爱情,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才引发一场闹剧, “差点结了婚” 。B. 华连卡姐弟快活、兴高采烈地骑车,别里科夫看到后却“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这样的对比表现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惧怕生活中任何变革的特点。C. 作者善用夸张手法塑造別里科夫的形象,如写“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D. 小说以“昏了头,决定结婚”为开端,以“偶遇骑车”为发展,以“与柯瓦连科面对面的交锋”为高潮,以“婚事失败,生命结束”为结局,情节完整。5. 柯瓦连科是一个“新史地教员” ,这里
15、的“新”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小说这样安排结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A 5. (1)新近调来。从别里科夫“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可以看出。(2)有着与其他教员不同的新行为。如“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骑自行车” 。(3)有自己的新思想,不受别里科夫辖制,且敢于表达对别里科夫的不满。如对别里科夫说出“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的话,是第一个对别里科夫说话不客气的人。 6. (1)从人物看:突出了代表旧思想、旧势力的别里科夫的腐朽、不堪一击;(2)从情节看:同前文写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
16、楼梯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形成对比,结局出人意料;(3)从主题看:象征了别里科夫代表的旧势力的腐朽没落和华连卡代表的新生力量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同时暗示人们如何同旧势力进行斗争。【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才引发一场闹剧”有误,错在“只是在旁人的游说下” ,文- 6 -章第二段的表述是“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
17、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可见不仅仅是旁人的游说使然。.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小说这样安排结局有何作用” ,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先看结尾的内容,别里科夫从楼梯滚到楼下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因为楼梯是“又高又陡” ,而别里科夫滚到楼下却安然不痒,两者形成对比,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别里科夫”代表的是旧思想旧势力,“别里科夫”从楼梯滚下来,并且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这就突出了人
18、物的腐朽和不堪一击;别里科夫代表旧势力,华连卡代表新生的力量,这样的结尾就象征了旧势力的腐朽没落和新生力量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
19、感染- 7 -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比如本题,就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
20、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属于蜂窠的一
21、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
22、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 8 -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但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摘编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7. 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己,而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成为会“思考、筹划、谋算”的有心智的“整个活物” 。B
23、. 两三只白蚁只是一块块土粒土屑的搬运工,但随着群体的变大,它们的思维进一步突显,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能建造出美丽的晶状建筑。C. 寻蜜的单个蜜蜂是蜂窠的一部分,营巢的工蜂像胚细胞的一片组织,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D. 黏菌的细胞能把多个单独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生物,当它们是阿米巴状细胞时彼此疏远、互不接触,但能靠“聚集素”聚集一起并构成小虫子。8.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蚂蚁、白蚁、蜜蜂等生物的行为表明,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凝结成一个整体时,就能够显示出非凡的智结和拥有强大的力量。B. 人类巴不得把似乎过着两种
24、生活的蚂蚁、白蚁、密蜂看作是异己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C. 作者突出群体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智慧,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引导人类反思自己只重个体而忽视集体智慧的行为。D. 作为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也许是被动地连成一个群体,并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E. 本文语言或生动或幽默,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而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9. 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答案】7. C 8. AC 9. (1)对比论证。把个
25、体的生物和群体的生物进行对比,突出群体生物的智慧。(2)比喻论证。如作者把蜜蜂的分群比作卵子分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蜂群的智慧。【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圈出文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最- 9 -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有误,错在“在老蜂王的带领下” ,第四段说的是“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26、,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 “两项” 。B 项, “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有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可见原文的原因只有后者,没有前者。D 项, “,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有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
27、智慧” 。E项, “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有误,选项与文不符,其观点并无牵强偏激之处。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首先要明确论证方式的种类,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然后根据题干中“论证生物的社会性”这一信息找到设题的区域。如第二、三、四段说的是昆虫,第五段说的细胞,但无论是写昆虫,还是写细胞,作者都把个体的生物与群体的生物进行对比,借以突出群体生物的智慧,这是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第四段中“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
28、因组” ,作者把蜜蜂的分群比作卵子的分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蜂群的智慧,这是使用比喻的论证方式。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
29、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 10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
30、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B.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C.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31、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人即早期的人,包括祖先或前人,也可特指父亲。这里指己去世的父亲韩仲卿。B. 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由于韩愈是子辈,十二郎是孙辈,故用“视” 。C. 薨和殁是死的委婉说法,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曰薨,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D. 斗、斛是两种不同的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身世凄苦,家门衰落。他自幼丧父,三个哥哥也早逝,韩家两代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子孙,靠嫂子一人艰难抚养才长大成人,不想十二郎却又先他而逝。B. 韩愈沉浮宦海,无限辛酸。他十九岁
32、初到京城谋生,十多年间,时而在汴州辅佐董丞相,时而在徐州辅佐军务,客居他乡,四处求食,并未求得高官厚禄。C. 韩愈身体袞弱,未老先袞。他在前一年委托孟东野捎给十二郎的书信里说,自己刚刚四十岁,就已经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担心叔侄不能相守。D. 韩愈自责悔恨,悲痛不已。面对十二郎在壮年突然去世的灾难,他不抱怨其他人,认为- 11 -是自己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所致,责备自己对上不孝顺、对下不慈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派去
33、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被免职,你又没来成。(2)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这句话的含义是“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诸父” “诸兄” “吾” “汝”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排除, “念”意思是“
34、想起” ,宾语是“诸父与诸兄” ,故应在“诸兄”后断开,排除 AC两项;如果断成“如吾之” ,句子没有谓语,且“其乎”是反问句,故排除 D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 项, “斗、斛形容东西较多或丰厚”有误,斗、斛是两种量器,唐朝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形容少量微薄。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 项, “自己刚刚四十岁”错误,文中说的是“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意思是“年龄还没到四十
35、,就”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孟东野” “四十岁”等快速找到设
36、题区域,从文中来看, “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12 -是自己还没到四十岁时就有的现象。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使” ,派遣;“取” ,接;“始” ,刚刚;“罢去” ,免职离开。第二句中, “诚” ,如果;“如此” ,像这样;“虽” ,即使;“万乘之公相” ,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辍” ,停止;:“就” ,就职。参考译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
37、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
38、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
39、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 分)-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40、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景中含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中蕴含着诗人漂泊天涯的凄冷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B. 颔联先后从视觉和听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声和星河的动荡,创造出雄浑的意境,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情怀。C. 颈联中百姓的哭声、樵夫的歌声异常凄凉悲怆,可能是诗人听到鼓角之声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D. 尾联以诸葛亮、公孙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要掩埋于黄土中来自慰,使忧愤的情绪得到真正排解。E. 全诗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15. 本诗内蕴
41、深厚,情感丰富。你能读出儿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4. BD 15. (1)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岁暮阴阳催短景”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的慨叹, “短”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悲哀。 (2)客居天涯的凄寒, “天涯霜雪霁寒宵” 中的“天涯” “寒”字表达了诗人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凄凉。(3)忧国忧民的悲叹,颔联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4)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慨叹, “卧龙跃马终黄土” ,一世之雄最终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更何况一般人呢!(5)老病孤独的寂寥, “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亲朋音信断绝的感伤和无奈。【解析】14.
4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 “颔联先后从视觉和听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声和星河的动荡”有误,从诗中来看,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五更鼓声”应是听觉, “三峡星河”应是视觉,故应是“从听觉和视觉描写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 。D 项, “使忧愤的情绪得到真正排解”有误,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14 -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
43、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诗人忧愤的情绪并未得到真正排解。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内蕴深厚,情感丰富。你能读出几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联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流露出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
44、,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 、 “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 “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
45、歌数处起渔樵” ,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 “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 、 “夷歌” ,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流露出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慨叹。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
46、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 15 -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应结合全诗分析情感,且答题的时候要分点。(三)名篇名句默写
47、。 (本题共 1小题,10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滕王阁序中借晚霞和野鸭描绘天高水远景象的句子是_,_。(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抒写归心似箭心情的句子是_,_。(3)庄子逍遥游中用“三千里” “九万里”的夸张写鹏展翅高飞的句子足_,_。(4)李密陈情表中写自己内外无亲境况的句子是_,_。(5)杜牧阿房宫赋拿钉子和谷粒对比,突出秦奢民苦的句子是_,_。【答案】 (1). (1)落霞与孤鹜齐飞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2)问征夫以前路 (4). 恨晨光之熹微 (5). (3)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8)
48、.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9). (5)钉头磷磷 (10). 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借晚霞和野鸭描绘天高水远景象” ,第二句中“抒写归心似箭心情” ,第三句中“用三千里 九万里的夸张写鹏展翅高飞” ,第四句中“写自己内外无亲境况” ,第五句中“拿钉子和谷粒对比,突出秦奢民苦” ,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鹜” “熹微” “抟扶摇” “僮” “钉” “磷磷” “庾”等。三、语言文字运用
49、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市场上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标榜自己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实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生死关头,公安干警大义凛然,他们的披肝沥胆决定了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敬的人。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吁,为讲学舌敝唇焦,完成了一个大贤大哲对社会的使命。战狼 2凭借紧张刺激的剧情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竞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视频短片追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引得不少人士观看讨论。郑万铁路等蔚为大观的圆梦工程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助推着中国人追梦的步伐。A. B. C. D. - 16 -【答案】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轩然大波”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不好的影响,而句中说的是战狼 2的火爆情形,情感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