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息汤-薛振声十年一剑全息汤的使用方法好资料薛振声,70 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从事临床 40 年,在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前半生他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则用整体辩证施治,只使用一个自创的方剂“全息汤”。他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而治疗方法就如同改造罪犯的办法:首先是要让罪犯统一进行劳动改造、实施法律训导、进行自我悔改,这是对改造罪犯(治疗疾病)的整体方法。有了这些整体方法,再配合每个人的不同犯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改造,才有可能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把疑难病症化繁
2、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 “全息汤”基础方: 柴胡 12g 桂枝 10g 白芍 10g 瓜蒌 10g 薤白 10g 枳实 10g 苍术 10g 陈皮 10g 厚朴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猪苓 10g 泽泻12g 生地 10g 丹皮 10g 甘草
3、 10g 生姜 10g 大枣 10g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 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 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胁痛: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 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 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 10g薛振声笑称:“我不是用一个方剂包打天下,而是在对几百个经典方剂的应用中,增加了一个我发明的整体施
4、治方剂!”他特别提醒读者: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应不断探索。同时,要注意不应破坏全息汤基础方的整体构架)。一般服药 23 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之后,全国已有数十位中医大夫使用全息汤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中吉林的刘儒胜医师、河南的张鹏医师使用全息汤加减进行临床运用,均较此前运用传统辩证施治方法有了明显的疗效提高。薛振声先生也有他的遗憾:整体辩证只是个人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没有对照组对比笔者目
5、前正在组织各方力量,对“十年一剑全息汤”的应用进行追踪、统计、分析。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山石神韵注:同名方约有 21 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五斤(9 克) 厚朴(姜制)(6 克) 陈皮(去白) (9 克)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3 克)三十两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1发热: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 1530g,知母 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2低温: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个别自汗
6、淋漓者加附子 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3自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重者加黄芪、牡蛎各 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 10g,龙骨、牡蛎各 12g,其余按症加减。4盗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1215g。其余按症加减。5身酸懒: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6身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 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各 10g、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 610g,其余按症加减。7浮肿: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
7、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 10g,有热者加石膏 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 1520g,连翘 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 10g,其余按症加减。8黄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大黄 1012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 10g,大便干者加大黄 1012g。其余按症加减。9嗜睡: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 10g,其余按症加减。10失眠: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 1215g,知母、川芎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11心惊不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1215g,其余按症加减。12头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 10g
8、,兼痛泻者加防风 10g,兼身痛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 12g,其余按症加减。13头晕: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 12g。严重者加天麻 10g,其余按症加减。14口渴: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 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 12g,花粉 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15口中异味:一般予全息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 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
9、 10g,口酸者加黄连 610g,吴茱萸 36 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 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16项强:一般予全息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 1215g,麻黄 10g,其余按症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17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18四肢疼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 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19腰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 10
10、g,兼痛泻者加防风 10g,严重者加附子 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 10g,尾骶骨痛者合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 10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 15g,海金沙 10g,其余按症加减。20咳嗽: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 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 10g)或桑白皮 12g、地骨皮 10g,加贝母、枇杷叶各 10g。其余按症加减。21喘促: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 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 10g,喘甚者再加
11、葶苈子 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 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 10g,石膏 1220g),其余按症加减。22胸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23胸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 1215g。24胸中烦热: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 12g。25心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 10g。26嗳气: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花、党参、半夏各 10g,代赭石 12g。27呃逆:心绪不宁者加龙
12、骨、牡蛎各 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杮蒂、人参或党参各 10g。28恶心呕吐: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 10g。29反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连 610g,吴茱萸 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 1012g。30食欲不振: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31胃脘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 12g。32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 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 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 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 10g。33脐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各 10g。34小腹痛:
13、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 12g,再加当归、川芎各 10g。35少腹(小腹两侧)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36腹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胃酸者加黄连 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 10g),或再加知母、姜黄、砂仁各 10g。37腹泻: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 10g,无腹痛者去白芍再加防风 10g,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 12g,久病体虚者加党参 10g。38大便秘结: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 1012g,严重者合麻仁 12g 大黄、杏仁各 10g。39便带脓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 10g,再
14、加当归、川芎各 10g,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 12g,黄连、黄柏、秦皮各 10g。40小便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 10g,有热象者加栀子 10g。41小便失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益智仁、乌药、山药各 10g,桑螵蛸 10g。42小便混浊: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萆薢 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 10g,盐 3g,小便黄混者合萆薢、丹参各 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 10g。43睾丸胀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 10g,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 10g,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 1215g,连翘 1012g,乳香、没药各 610g。44阳萎: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
15、兼会阴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当归、车前子各 10g,病久者合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 10g。45遗精: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 12g,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 10g。46鼻衄: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12g,严重者合侧柏叶、藕节各 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 10g。47咳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12g,严重者合侧柏叶、干姜、艾叶各 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 10g,炒炭用),慢性咳血者加阿胶、白及各 10g。48呕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16、 12g,严重者合大黄、黄芩、黄连各 10g.49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12g,便血色黑者加灶心土 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 10g,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 10g。50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12g,再加木通、竹叶各 10g,茅根 1215g。51眼睑下垂: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 10g。52耳鸣耳聋: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 10g53咽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 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 1215g,连翘 1012g,薄荷 10g,慢
17、性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 10g)54声音嘶哑: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 10g,喘者加麻黄 10g,有热者加石膏 1215g 咽喉肿痛者加银花 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 10g)55牙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 12g、当归、黄连各 10g十年一剑全息汤后记十年一剑全息汤后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传中医,今年 69 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40 年,现仍从事这一工作。到了这个年龄,自知来日无多,也已把名利之类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为什么还要殚精竭虑写一部中医学专著呢? 创新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愿望及严肃的探
18、索,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愿望产生于青年时期。开始临床时,自然用传统辩证施治。辩证施治,说起来可以头头是道,真正应用于临床则繁琐而艰难,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失准或疏漏,轻则不见疗效,重则出现不良反应,使人倍感困惑 大约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以小柴胡汤按原著中加减法治疗书中提到的各种疾病。方法简单,疗效可靠,这引起我的重视。以此为起点,不断探索,相继引入一些方剂和药物,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进一步提高。经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同时对医学笔记不断修改、补充,历时二十年,四易其稿,写成了这部书。我感到它对中医的临床实践、理论探讨,甚至对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会有些意义,故愿公
19、诸于世,与同道共商。 关于临床实践,疗效是检验一切理论、方法、药物的唯一标准。系统疗法就是在追求疗效的过程中形成的。我前半生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用系统疗法,对两者都有深刻体会。我觉得,辩证施治,在多数情况下,是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随之缓解,或作善后调理,系统疗法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解决形成矛盾的根源及其造成的广泛影响。两相比较,后者比前者成功率高,失误少,疗效高,副作用少。故后半生一直用系统疗法治疗疾病。20 年来,全息汤处方大概开了几万张,现仍继续开着。一个中医,后半生只开一个方剂治病,这种奇特的现象,恐怕在中医界少见。为了什么?为了提高疗效,为了减少失误。在临床用药时
20、,也有时不见效,个别病例出现呕吐、腹泻等反应,但我从不对系统疗法产生怀疑和动摇。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对症状了解不全面,因而药物加减不当所致。随时调整处方,并嘱注意其他因素(如冷热、情绪、劳逸、饮食、烟酒、其他药物等)的影响,可很快取得疗效,不良反应也随之消失。这里所说的疗效,因涉及病种很多,不能设定统一标准,包括痊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症状减轻等。常见病如流感、麻疹、急性肝炎、急性肾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胃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痛经、月经不调、婴幼儿腹泻、老年性便秘、慢性咽炎等疾病,可较快治愈或完全缓解,很少发现失败的病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肝
21、硬化、尿毒症等难以根治的疾病服药后虽不能根治,但可明显缓解。系统疗法还不能治愈癌症,只可对部分缓解,故系统疗法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对所有疾病都能做到药到病除,但根据个人经验,其疗效确实比传统辩证施治更好。希望同道参与实践,验其真伪。十年一剑全息汤解惑拙作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反馈的信息。也许出于对笔者的鼓励,多持肯定态度,说方法管用,有的还报了初步统计,效果很好。有些读者反应的意见,涉及中医一些重大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故略陈管见。 一、中医的发展创新问题 有的读者说,他对该书的创新思想最感兴趣,此书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用新的方法治疗疑难病取得疗效。 这是令人振奋的
22、感觉。笔者在晚年推出拙著,并不是单纯介绍个人的医疗经验,更深层次的愿望是想为中医界带来一缕清风,激发同仁的创新热情,使中医这门古老的学术在现代社会焕发青春与活力。 怎样才能发展创新?就是继承传统而又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以新的医疗思想和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确实疗效。怎样发展创新?就是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古代和现代一切有用的思想和知识,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理论,再回到临床中去检验,并在检验中修正、补充、完善,最终基本定型。以上意见是在系统疗法形成和拙著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供同道参考。二、八纲辨证还要不要 有的读者说,系统疗法已经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那八纲辨证还要不要? 这是
23、一个严肃的问题,令人深思。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也暴露出历史的局限性。以现代哲学思想分析,八纲辨证绝对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思想方法,明显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色彩,不利于辩证思维的发展。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对前人的理论成果应该尊重,对有实用价值的要继承并使用,对经过改造可以继续使用的,要在继承中加以改造。系统疗法除要研究和解决疾病的共性,也重视研究和解决疾病的个性。在研究和解决疾病的个性方面,八纲辨证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八纲辨证仍要保留,而且,对八纲的理解,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义,这样,传统理论和系统疗法就实现
24、了融合。 三、碰到十八反怎么办 有的读者问,他治疗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想用全息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可后方有附子,和前方栝楼是十八反,怎么办? 这是个实际问题,前人的医学著作中有很多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始前三禁”、“酒家忌桂”等等。对前人的经验应以重视,但不应盲目遵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解决之道是实践。在实践中,证实古人的结论是正确的,应该遵从,是错误的,要敢于否定。从笔者个人经验看,使用系统疗法,有些禁忌已经突破。如治疗单纯甲状腺肿用全息汤加海藻(与甘草相反),治自汗身痛用全息汤加附子(与栝楼相反),治妊娠吐加半夏(妊娠用药禁忌),治妊娠病不去五苓散(胎前三禁),治
25、饮酒者疾病不去桂枝(酒家忌桂)等等,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以上突破禁忌,是根据临床需要,并非为突破而突破。但是,使用有禁忌的中药还应慎重,必须依赖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或者求助于科研实验。薛振声先生,年近古稀,在江苏省邳州市炮车镇卫生院工作。2004 年 1 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其专著十年一剑全息汤。 全息汤是薛振声先生所论的“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他认为各种疾病的重点虽在不同的部位,但归根结底都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薛先生的整体观又有别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整体观,他是从少阳枢机、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去认识的。每一种疾病,不论症状简单或复杂,都
26、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着手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是疾病整体性的关键,治疗首先要和解少阳,故选用小柴胡汤;表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风寒,选桂枝汤;上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选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湿困,选平胃散;下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水停,选五苓散;血分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选生地、丹皮二味。上述方药便组合成全息汤。柴胡 12 克 桂枝 10 克 白芍 10 克 栝楼 10 克 薤白 10 克 枳实 10 克 苍术 10 克 陈皮 10 克厚朴 10 克 白术 10 克 茯苓 10 克猪苓 10 克 泽泻 12 克 生地 10 克 丹皮 10 克 甘草 10 克 生姜
27、 10 克大枣 10 克 薛先生用传统辨证论治的方法,认识到辨证论治能立竿见影,但也有它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近二十余年来,薛先生皆从整体入手认识和治疗疾病。以全息汤为主方,再根据不同情况配伍用药,药味多在 2530 味之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疗效。一些患者多种疾病缠身,症状表现相当复杂,辨证有一定困难且有顾此失彼之虞,而用全息汤则可从更高处入手,病人反映良好。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薛振声十年一剑全息汤”编悟 “十年一剑全息汤”编悟 陈东枢面对薛振声先生的这部书稿,我思索了许久。想到他的毕生心血将随着这个薄薄的小册子公谙于世,我心中很是激动,于是写了下面这些话。 中医学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以实践为基
28、础的特殊规律,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临床实践是中医学发展的无尽动力和源泉。我们的文献整理、理论探索、科学实验等工作均应围绕提高中医疗效这一中心环节而开展。从临床中得出的理论若能有效地指导后来的实践,便表明了理论的科学性。薛老的理论便是如此。 这部书稿原名为“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我在与薛老书信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它的来之不易,遂改名为“十年一剑全息汤”。唐代贾岛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读罢总觉有豪气沛然于胸中。薛老的理论和全息汤也是他“十年一剑”的结晶。他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工作者,扎根农村,后半生悉用全息汤治病,开了几万张方子,疗效很
29、好,着实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在其中。 中医临床之所以奥妙无穷,大医境界之所以令人神往,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辨证论治灵活不拘泥。但试观今日许多中医专著,将辨证施治圈定在几个证型中,限制了许多医生特别是初学者的思路。疾病的情状是极其复杂的,若我们临床只泥于几个证型,便是将辨证论治机械化了。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粹,综观薛先生书稿中所列疾病的治疗手段,悉以全息汤为基础据症加减,特别是总论第三章“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中针对每一症状的运用,皆冠以“不论”二字,初读确实令人生疑,薛老也谈到“也许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斥为数典忘祖、离经叛道,其原因可能是认为我否定了传统的辨证施治”。出版该书有无价值,对中医事业
30、的发展有无贡献?我当时也曾困惑过,但还是一个基本事实使我做出判断,那就是疗效。只要能提高中医的临证水平,出版又有何惧哉!薛老谈到,“整体现和系统疗法脱胎于辨证施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辨证施治”,“整体观和系统疗法不是全面否定辨证施治,而是嬗变成另一种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中保留和继承了辨证施治的优秀成果”。对薛老的理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如何分析处理,我相信每位有思想的读者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 薛老讲话是朴素而实际的,他说“全息汤不能包治百病”。但他的理论却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我想请中医工作者不妨试一试,至少应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辨证有一定困难的时候试一试。白居易有诗
31、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树须待七年期”,全息汤的作用到底如何,放在临床中一用便知。 薛老在后记中讲:“我是一名普通的家传农村中医,今年 69 岁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40 年,到了这个年龄,自知来日无多,也已把名利之类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为什么还要殚精竭虑写一部中医学专著呢?创新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愿望及执著严肃的探索,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对于薛老的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精神,有诗为证:“藐焉俯仰地天中,遭际嶙峋百虑空,独有拳拳消未尽,同胞疴痒系私衷”。我们热切地希望薛老的理论能得到同仁的检验和理解,我们热切地呼唤对中医临床确实有用的真学问。应用全息汤有效率统计表-北京阮先生吉林延边刘医
32、师使用全息汤情况汇总(详见论坛中)医者结论:1、用药大多在四剂以内,故不排除用药不够的可能。2、此方起效迅速,一般 3 至 4 剂无效则继续用药疗效差。3、有效率在 70%至80%左右,但对失眠、脑梗死等患者疗效欠佳。张鹏应用全息汤统计表(详见论坛中)医者结论:对糖尿病、腺瘤、中风疗效欠佳。似对阴虚火旺型效差。总的印象:1、药偏温化,对上中下三焦有振奋作用,对上焦振奋心阳,对中焦运化脾湿,对下焦温化行水,同时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所以对心肺病、胃肠病、妇科病疗效较佳。2、对有热象者不宜,对阴虚者不宜,对阴虚火旺者不宜。糖尿病、中风多为阴虚火旺,故效果不佳。3、温化药一般起效快。故对症效显,一般
33、4 剂内显效。4、属于整体疗法,系统疗法,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符合人体一般生理规律,即使治不了器质性疾病,服后也会很舒服。 5、应该对症加减。6、用药较平和,一般人均可应用,对少数阴虚火旺的中老年人慎用,对温热病慎用,或者加减。7、刘医师的医案缺少心脏病和妇科病,所以治愈率和显效率低一些,而这些正是全息汤的高效适应症。8、刘医师的医案显示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也甚佳。9、张鹏医案杂病效果好,显示在整体调理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以增加疗效。典型病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曹某,女,61 岁,农民。患慢性胃炎多年,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重度),胆汁返流。近 10 余日加重。曾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未完全缓解,求治于中医。身体略瘦,精神一般,自诉胃脘疼痛、灼热、胀满、反酸、吐水、纳差,伴心烦、胸闷、头晕、目朦、肩沉、腿酸、小便微黄、大便稀、睡眠不实、多梦纷纭等。处方:柴胡 12g 白芍 10g 桂枝 10g、蒌皮 10g 薤白 10g 枳实 10g 苍术 10g 陈皮 10g 川朴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猪苓10g 泽泻 12g 生地 10g 丹皮 10g 黄连 8g 吴茱萸 4g 法夏 10g 苏叶 10g 曲麦各 12g 龙牡各 12g 甘草 10g 大枣 10g 生姜 10g 服药 1 剂即觉全身舒适,2 剂服完,病去大半,又服 2 剂,症状消失,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