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018515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4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制度经济学(本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讲 导论:为什么需要制度,1 开场白:一个假想的社会 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法律,从今天早上开始,在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因自己的需要开走任何一辆汽车,干涉他人这样做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 这对我们原所熟知的法律,肯定是一个彻底的改变,不但“偷”汽车是合法的,而且词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社会还有偷的概念吗? 那么这种法律对汽车的生产、使用和交易会有什么影响呢?,2,一个要旅行的人将会就近 找一辆汽车,开着它到达目的地; 当他想回来的时候,他还可以用这辆车 或者再找一辆别的车,开着车回家。 这的确会让我们这些无车 族欢欣鼓舞,因为这太方便了。我们 无需买车,无需修车,并可随意停靠 在法律实施的

2、初期的确不错,3,随着时间流逝,汽车生产、 维修和使用的方式将发生变化: 人们将继续购买汽油,但很快学会 只往油箱里加上仅够自己使用的汽油 可以预见:手提油箱作为新产品会 需求大增因为每一个打算外出 的人都会想到随身带上足够的 汽油,至少要能够换乘另一 辆车或到达一个油站,4,很快人们会发现:汽车质量 越来越差,没有人会愿意支付汽车 的大修理费用。由于质量下降,精明 谨慎的人除了手提油箱外还会带上 工具箱,这样,一旦需要可以 在途中进行小修理,5,社会上的汽车将迅速老化。 没有人会买新汽车。汽车制造商 也将停止生产,不仅他们将支付高昂 的沉淀成本,大量的工人也将失业。 还可以预料:旧汽车商、汽

3、车拍卖 商、大型修理厂、以及除了最便宜 的配件以外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都会停止营业。,6,在实施“废除偷汽车概念”的法律之后, 不久就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汽车市场 就会和汽车的制造、交易、修理等行业一起 消失。同时,汽车运输也很快在我们的社会 中消失。这项新法律除了带来环境收益、 减少交通事故外,我们得到了什么?,7,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是什么?秩序 我们要什么样的方圆?什么样的秩序效率的?公平的? 废除“偷汽车”的法律满足了什么样的目标?效率?公平?安全?环保?要芝麻还是西瓜? 形成“方圆”的途径有哪些?暴力、传统与竞争,8,专栏1 强制与习惯:猴子的故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

4、。笼子顶端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所有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9,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释放,换进新猴子A,A看到香蕉,马上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一顿,因为A会害得他们被水淋到。A尝试了几次,不但被狂打,而且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进新猴子B,B看到香蕉迫不及待要去拿,又被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一顿。A猴子打得特别卖力。 后来慢慢的一

5、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揍。,10,专栏2 竞争、暴力与制度:猴子故事续编 实验继续。不过这一次改变了喷水装置。即一旦侦测到有猴子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实验人员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C特别的威猛有力。发现C去拿香蕉,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暴打C一顿,结果反被C揍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A不想被揍,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其他猴子只有老老实实呆在一边。,11,专栏3 传统:教授的衣着 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

6、应邀请到非洲讲授部落竞争力战略。教授为了表示对土著人的尊敬,准备了好几套西服上路。土著人为了表示对文明国度知名教授的尊敬,准备按照部落至高礼节以迎之。 讲课的第一天,教授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土著人面前,讲了一整天,一直在冒汗。为什么呢?原来土著人以最高礼仪在听课男女全部都一丝不挂,只戴着项圈,凡私处也只遮盖着树叶。 第二天,教授的讲课同样也是一个冒汗的过程。为了入乡随俗,他同样也脱得一丝不挂,只戴了个项圈,私处也只遮盖着树叶;但是土著人为了照顾教授的感情,吸取了头一天的教训,于是全部西装革履。 直到第三天,双方做了很好的沟通,台上台下全穿西装,竞争力战略才得以顺利地传授下去。,12,2 故事:制度

7、有好坏之分?,所罗门与包公 在以色列,流传着所罗门国王许多充满智慧的传说。其中一例是说所罗门如何设计“规矩”来解决两个妇女争夺小孩的故事:有两个妇女到国王所罗门那里打官司,都争辩说一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尽管两个妇女自己知道谁是真正母亲,但国王不知谁在说谎(信息不对称)。为了把小孩判给他的真正母亲,国王只好当众吩咐:给我拿一把剑来,把这孩子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好了。听到国王的命令,甲妇女同意这个判决,乙妇女则赶忙说:“把孩子给他吧,千万不要杀了他。”于是国王将孩子判给了孩子的亲妈乙妇女。 中国的故事:黑包公判案,13,问题:如果跑步比赛,不是比谁跑的快,而是比谁跑的慢结果会怎样? 什么叫“坏”制度

8、 新的婚姻法将对“第三者插足”治罪 制度设计的目的:稳定家庭制度收益 制度成本分析 直接成本:“第三者插足”的认定/监督 间接成本:个人生活的紧张(避免嫌疑) 引发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离婚(提高离婚率)/推迟结婚或采取独身行为(降低结婚率) 目标冲突:侵犯个人隐私 结论:制度设计对目标的背离,14,3 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不同制度的不同绩效 以考试及格制度为例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约束还是激励?为什么要有分数差距? 90分及格制度 20分及格制度 60分及格制度 各自有何制度含义?,15,4 三种典型的制度李四有一包香烟,让张三帮忙卖掉: 卖掉后给李四8元,剩下的归张三(承包制) 卖掉后支付张三2

9、元,剩下的归李四(工资制) 卖掉后的收入由李四、张三按8:2分成(分成制) 问题:这三种制度各自隐含怎样的经济含义? 这是在一般情形下讨论的,16,一种制度安排是否有效,还必须考虑其所处具体的环境。一项制度在某种环境中有效,在另一环境条件下可能低效率。 继续以“分成制”为例美国学者认为它低效率:因为他的国情是地多人少。中国的学者(张五常)则认为其是有效的: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分成制在封建社会存在了上千年。 思考问题:中国人多地少为什么会使“分成制”有效率? 一个命题: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决定其效率,17,第二讲 什么是制度,一、制度的定义 制度(Institution)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原

10、始部落的社会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到现代社会的法律与政府制定的管制规则,都可以名之为“制度”。 从15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往往把习俗(custom)、惯例(convention)、传统(tradition)、社会规范(norm)等等都包含在其中,有时也指有一定规则在内的机构、组织或团体。在康芒斯(1934)那里,则将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协会,直至国家本身)称之为制度。科斯(1991)也同样将企业指称为制度。,18,康芒斯认为制度是控制个体行动 诺斯: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

11、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舒尔茨: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用中国的俗话说即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9,基本内涵: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 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能针对某一个人。制度在发挥作用的群体中,通常是共同的知识。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

12、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20,制度的正式定义:博弈论的观点 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刘易斯(David Lewis,1969)和肖特(Andrew Schotter,1983)的定义。刘易斯定义了“社会习惯”,意指全体社会成员一致接受的行为规则,它用于规范人们在某种经常出现的景况下的行为。即: 社会习惯是社会群体内部用于解决某类协调问题(S)的一套行为规范(记为R),R构成该群体的共同知识,且满足下列条件: (1)该群体中每一个人都遵守R; (2)每一个人预期其他人也遵守R; (3)给定其他人遵守R,每一个人的最优选择是遵守R,即每个人都遵守R是协调问题S的唯一均衡解(Lewis,

13、1969,p.58)。,21,社会习惯是一类特殊的制度,如见面握手、行路靠右等,这些行为规范是自发实施的,按照刘易斯的定义,它们是社会协调博弈中的非合作均衡解。当然,还有许多制度不能归入这种社会习惯,虽然这类制度主要也是用于解决社会的协调问题,但它们不一定是自发实施的,可能需要政府之类的权威机构来付诸实施。如产权制度就不能自发实施,因为每个人都有动机去拿别人的财产,故需要权威机构来保护每个人的财产权利。也就是说,制度既包括可以自发实施的社会习惯,也包括需要权威机构强制实施的法律。因此,肖特将制度定义为:,22,制度是社会群体内部用于解决某类协调问题(S)的一套行为规则(记为R),R构成该群体的

14、共同知识,且满足下列条件:(1)该群体中每一个人都遵守R;(2)每一个人预期其他人也遵守R;(3)给定其他人遵守R,每一个人的最优选择是遵守R,此时每个人都遵守R是协调问题S的唯一均衡解;或(4)如果有人不遵守R,其他人也将不遵守R,此时得到的收益要低于所有人都遵守R条件下的收益(Schotter,1981,p.11)。,23,专栏1 “和平之烟”:作为合作规则的习惯,在早期北美的两个印第安部落之间,由于争夺某一河心岛的狩猎权而发 生争执。多年的武力争斗使双方饱经沧桑,因而这两个部落的首领不同寻常 地决定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敌对的双方在会面时局促不安,同时又略带 傲慢和挑衅的态度在当时,甚至

15、在今天,人类都有着这样一种“传统”,即极可能把和解的愿望误解为懦弱。因此,双方的首领在会面时都以保持沉默为策略。在这令人有点尴尬的情形下,碰巧其中一位酋长点起烟管,另一位随后也点燃了自己的烟管,结果气氛缓和下来,逐渐进入了议题,最后达成了和解。久而久之,抽烟便成了寻求和解的必要仪式或习惯。最后,它成为每个印第安人必须遵循的规则:在抽烟过后就禁止相互攻击。由此,烟管也就变成了和平的象征。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147页。,24,二、制度的分类,David Feeny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宪法规定的秩序,其他一般的制度安排和行为规范 。 起源上的分类:内

16、在制度(internal institutions)与外在制度(external institutions)前者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它体现着过去曾有利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惯、伦理规范、礼貌和商业习俗。后者是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的,它由一批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如司法制度,通常配有惩罚措施。,25,专栏 抽彩从选举中来,大概谁也没有想到,今天普遍流行的数字抽彩,竟与民主选举规则有关。1530年,热那亚自治共和国开始实行大会议管理国家的制度,为此要推选候选人。有90个候选人进入选举的最后一轮,其中每人获得一个顺序号码,再将90个编上号码的小球放入一个专门的罐子里,然后从中

17、摸出5个,与这5个号码对应的5位候选人便成为大会议成员。 正是这种对抽签结果激动人心的期待,引得人们非常狂热,于是,在许多国家产生了一种笑型娱乐数字抽彩。,26,与上一分类类似。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主要有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以及契约等。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律性,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从历史来看,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是制度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

18、惯、意识形态等(基本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正式制度的变迁可以是突变式也可以是渐进式的,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只能是渐进式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着传统根性、民族习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27,三、制度的功能,制度有哪些功能,是一个难以简单概括的问题。林毅夫(1989)认为,制度提供了安全(对付不确定性)与经济(规模经济与外部效果内部化)两方面的功能服务。,28,各种功能:,(1)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为经济提供服务。舒

19、尔茨认为,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如货币的特性之一是提供便利;租赁、抵押货物和期货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市场可以提供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学校等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等。在舒尔茨看来,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功能。,29,(3)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传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合作。从这一角度来讲,可以说制度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到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制度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通过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4)提供激

20、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要使经济活动当事人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具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内在推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制度,应明确界定行为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的权利。如果私人为了某项发明而投入的私人成本超过了他可能得到的私人收益,就是说,他为了发明承担了高昂的代价与费用,但发明的收益外在化地被他交易对象之外的第三者免费地享受了(搭便车),那么个人通常就没有动力去从事这些有益的活动。,30,(5)提供保险功能。这一保险机制的关键是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他们对自己经济行为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财产权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处在经济活动中的人们就缺少基本的安全感,这一点常常是经

21、济秩序混乱的根源。经验表明,滥用资源、不重积累、分光吃净等短期化行为,是现行制度保险功能残缺的表现。 总体来说,制度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激励结构。不过,制度有哪些功能,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概括的问题。,31,补充:四类问题与制度的功能经济学家论述制度的起源与功能,往往从洛克(John.Locke)的自然状态开始。在这种状态中,没有制度,只有个体的人,及每个人的偏好和技术。在这种状态中,经济学家对这个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思想实验式的思考,研究如何出现了货币、银行、产权、竞争性市场、保险合约、政府等。,32,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演化类似于物种进化,为了确保系统的生存与成长,必须解决系统进化中所出现的

22、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相应产生出对某种适应性特征的需要,即对社会制度的需要。 因此,经济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我们看到的已经发展起来的制度,推断原本存在的演化中的问题。每一个演化中的问题,都要求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它。那些创造出恰当制度的社会,生存了下来并繁荣昌盛;而那些未能做到这一点的社会,则停滞和消亡。,33,上述逻辑的要点为:制度之产生,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们解决他们频繁面临的问题;对每一个这样的问题,都会出现相应的社会制度,这一制度的功能就是以最小的社会资源解决这一问题。,34,第三讲 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如果不存在对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自由使用进行约束的控制办法,那么没有一个社

23、会能够生存。在这个星球上要谋求生存、维持生计是艰难的。人类的生活在开始经营缔造时,在驯养动物、播种种子、发掘露层矿沙那种种方面的说不尽的困苦艰难,简直使人难以想象。只是由于人类是长于合作的群居动物,才使得他们自己得以永久生存。但是人毕竟不像蚂蚁那样具有天生的群居本能,正相反,人似乎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性格,这是他天然的禀赋。虽然他的体格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因此迫使他寻求合作,但是他的不受羁勒的内心力量则会使他破坏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35,经过许多世纪的反复学习,人类学会了三种办法来控制社会,以防止这个社会随时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 第一种办法:利用传统观念来组织社会。传统观念保证了一个社会的稳定

24、。不断地重复养成了习惯、形成了惯例;不断地交流与学习,形成了习俗、文化与传统;与环境的不断博弈,形成了认知体系,从而构建了意识形态。因此,传统观念一方面为合作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也同时对合作中的个人提供了一套约束。 第二种办法:利用强制来控制社会。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权力或权威的强制来迫使社会所需要进行的各种事务(包括分工与协作等)得以完成,它通过处罚的办法使违令者付出高昂代价,由此来保证社会的持续存在。,36,第三种办法:很久以来,人类就根据这两个解决办法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来应付生存问题。大约在600年前,人类才发明了第三种办法,这就是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促使每个人努力工作的是求利

25、这一吸引力,而不是“传统”的拉力或“强制”的约束力。虽然每个人仍俱贪得的本能,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这个社会井然有序(亚当斯密:不要担心私欲,竞争会导致利己心转化为社会公德)。 传统、强制、市场制度等诸如此类,保证了社会秩序与凝聚力,但似乎还没有说明人们为什么需要合作、需要制度安排。,37,一、制度变迁 (一)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且没有刻度的容器的情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如下诸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

26、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里体现的一览无余。,38,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个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到后来分粥人士和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利合作”,于是分粥人士和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每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了每个人这样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每人每周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他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推选一个信得过的人分粥。这位品德尚

27、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的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下去,还得寻找新的制度。,39,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样有了公平,但最后恐怕谁也不会喝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

28、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至关重要,它比技术更重要;规则是人选择的,它是不断博弈和交易的结果,40,(二)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1)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系列制约,其主要作用是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2)当要素相对价格及谈判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组织的偏好发生转变时,制度变迁随之发生。组织偏好会勾画出制度变迁的方向。,41,3)制度演进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因此制度从一种安排形式向另一种安排形式的演进,一般来说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 4)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谈判的过程。博弈

29、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博弈的均衡即是新的制度的均衡。 5)正式制度的变迁常常是非连续的,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一般是连续的、渐进的。,42,注意:A.没有一种制度安排是完美无缺的;B.制度是博弈、冲突的结果,制度变迁是人们互动的过程;C.制度变迁是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D.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将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形式及其绩效.,43,(三)制度是怎样变迁的?,1、故事 苏北农村有一个乡,到县城的交通车,都是农民经营的中巴车。一般一辆车有一个驾驶员、一个售票员。共有8辆车。 为了争夺客人,车主们经常大打出手 车主们为了多拉客人,经常不能准时发车,乘客们怨声载道。 车主、客人均不满意,4

30、4,2、第一次变革,相互对抗导致的损失,使得车主们达成协议:每隔半小时发一班车,谁先谁后,一周7天,达成一致意见。每班车的发车时间精确到分钟形成时间上的制度安排。 但时间一长,问题又出来了:前一辆车没拉到什么客人的时候,就会拖拉(要么说对方手表走时不准,要么说车有问题要修理),与后一辆车主发生冲突。 问题又产生了如何解决监督和执行问题,45,3、第二次变革,为了保证准时发车:换司机,售票员不变。 后一班次的司机开前一班次的车。 会提前发车?售票员不干! 会延迟发车?司机不干,因为老板的车在后面,司机的工资取决于老板的营业收入。,46,4、进一步的分析,两个问题: 第一,司机会不会故意将车弄坏?

31、因为车出毛病可以使生意落在自家老板的车上。但他们有规定:前一班车要修理,后一班车的老板要承担20%的修理费。 第二,售票员会不会向司机行贿让他“磨蹭点”,以便多拉客人?这在司机是联合团体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序惯行贿”)。但大多数司机是车主自家人,行贿机制难以运行。 这是不是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47,(四)制度变迁的源泉,制度变迁来源于相对价格的变化。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 例如,在18世纪的西欧,由于人口增长而使相关的要素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劳动的价值下降,而土地的价值上升了。于是土地价值的上升导致人们为形

32、成排他性的所有制和可转让性的产权而努力,从而使得日益稀缺的资源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事实上,相对价格的变化除了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还包括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48,一般来说,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制度变迁总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制度变迁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稀缺的,从而存在信息成本。较高的信息成本诱导制度的产生,而制度的运作又转过来降低了信息成本。而技术的进步不仅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此外,人的偏好会随着人均收入、历史文化传统、信息成本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会逐渐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而行为模式的变化会有效地推动理想、风尚、

33、信念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变革。 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源泉,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地导致制度变迁。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预期成本,如果这种变化程度还不足以打破现有制度均衡,制度变迁就不会发生。,49,(五)制度变迁的方式,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1、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这种划分依赖于变迁是由一个(群)人的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其特点可概括为:

34、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有关创新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50,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为什么需要国家(或政府)推进强制性变迁呢?这是因为:第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

35、功能之一。统治者需要维持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第二,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因为国家生产公共物品比私人生产公共物品更有效。,51,2、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是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划分的。 所谓渐进式变迁,就是变迁过程相对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不引起大的振荡的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突进式变迁也可称之为激进式或革命式变迁,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它一般是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制度,制订和实施新制度。 有人认为,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这是欠妥的。因为渐进与突进的方式划分是以变迁速度为依

36、据的,而诱致与强制则主要是针对变迁主体而言的。事实上政府进行强制性变迁时也可采用渐进的过程。同样,诱致性的自下而上的变迁有时也以突进方式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52,3、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从制度变迁主体的态度来划分的。 主动式变迁是一些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进行的主动变迁或创新。制度是多个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结果。当一个(些)利益集团发现制度不均衡而存在获利机会时,它们会发动制度变迁。另一些集团由于不存在潜在收益,因而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 但是当某些主体已经发动并实施制度变迁时,制度结构进而利益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那些原来缺乏变迁动力的主体因受到变革的影响与冲

37、击,若不适应这种变迁就会蒙受损失,这时他们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着进行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就是被动式变迁。例如,当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工资法等发生变化后,企业则不得不改变其用工制度。,53,4、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这是从变迁的范围来划分的。 局部变迁是指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革,一个国家的某些地区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地区而变迁也是局部变迁。整体变迁就是指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 严格讲来,整体性的制度变迁是不可能的,即使正式制度可以进行整体性变迁,但非正式制度则是难以进行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正式制度可以进行局部性变迁,也可进行整体性变迁,但非正式制度则只能进行

38、局部性变迁。,54,(六)学习机制、纳什均衡与路径依赖,6.1 学习机制 大量文献表明,制度形成了社会的激励结构,政治和经济制度随之成为了经济实绩的基本决定因素。在与经济和社会变迁相联系的时间维中,人类学习的过程形成了制度演变的重要机制。 习惯,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眼中被定义为“所有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它是非正式制度中的一种。在谈到习惯时,许多人都提到打字,借此说明习惯的作用熟练性效率。“熟”需多次练习,但要生“巧”,恐怕还要遵循某些东西,如指法有规则存在。,55,习惯是学习的结果,既包括实践经验的总结、知识的交流以及对规则的遵循与改进。由此,学习

39、的过程,也是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过程。具体来讲: 其一,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正如菲尼所说:“正象现有科学知识积累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本一样,有关制度安排的知识积累也影响到制度变迁的创新可能性。” 最近30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加速扩张,不仅影响到市场规模,同时也促进了有关很多种类制度安排的知识的积累与传播,而学习速度的加快也推动了制度的加速变迁。如果承认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的话,那么学习速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也可加速制度变迁。,56,其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从而也构成不同的制度背景,由此也可以理解:即使在具有相同自然禀赋和技术的两个国

40、家(甚至是社区),也不可能会有相同的制度结构。而制度存量的不同又会进一步导致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与制度安排的多样化 如果说技术移植相对来说容易成功的话,那么一个正式制度移植的成功的可能性则小得多,因为将涉及到与制度遗产、文化禀赋、制度环境等的相容性问题。即使存在移植,最多也只能是“修正”性的移植。,57,其三,既然制度变迁取决于现存的知识存量,那么现存的知识存量肯定会对制度变迁的时间因素起着重大影响。知识存量增长了,制度变迁相对会提前;如果知识存量停止增长,则制度变迁会延迟。既然人们在“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过程中会改变对机会与潜在利益的判断,从而改变收益成本的核算

41、结果,那么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相应地在时间维度上也可能发生变。,58,专栏 一缸鱼:文化与选择 在一列国家列车上,各有一位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旅行。途中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客人,缸中的鱼种甚为罕见。 大家对这种鱼都很好奇。德国人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习性?”日本人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在日本的气候、水文、水质条件下,这种鱼能不能生长?”美国人问:“你的鱼是不是从美国弄来的?因为只有美国才可能有这么奇特的鱼。”法国人问:“你能不能把鱼卖给我。我想在我的卧室里养这样一缸鱼,我的女朋友一定会兴奋不已。”,59,数年后,德国人出版了关

42、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一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日本人已经建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额的全球市场。美国人呢,因为最先注册了相关的专利和商标,并制定出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在这个方面获利不菲不说,还经常以违背了有关规定为由制裁别的国家。法国人则利用这个鱼种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以此吸引全世界大量的游客。,60,二、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纳什均衡是博弈中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 在一方所选择的策略为既定时,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冲动打破这种均衡。而“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

43、,这种制度安排便不成立。”,61,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制度的主体而言,“纳什均衡”的制度不一定是一致满意的制度。制度均衡描述的是制度的主体在谈判力量均衡基础上的一致和稳定,无论主体对这个制度是否满意,只要各主体都接受该制度,就可以达到制度均衡。二是对制度的客体资源配置而言,制度的“纳什均衡”不一定取决于效率原则。制度均衡相对于制度的非均衡,表明的是一种制度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制度的僵局状态,与制度的效率无关。所以,只要没有人积极地去打破这种僵滞状态,某些制度就可能在坏的状态中持续下去,制度成立需要“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又会导致制度僵滞。而制度的变迁则需要打破这种僵局。,

44、62,导致以上状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集体的愚蠢。制度的“纳什均衡”的含义在于,个人理性选择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制度)。制度作为个人理性选择的产物,很可能与个人理性发生冲突,甚至损害个人的利益。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不确定时,制度的主体往往不愿付出努力。当行为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发现维持现有制度对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小时,制度也会保持某种虽不好但却是均衡的状态。二是制度的外部性。当行为主体改变制度的成本由自己承担,而制度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时,制度的主体的最优选择就是搭便车,即依赖制度变迁中净收益最大的利益集团付出成本。由此,制度陷入一种僵滞而不能变化的纳什均衡状态。,63,三、路径依赖,

45、(1) 决定因素收益递增和市场不完善。 路径依赖1:一旦一种独特的轨迹建立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一轨迹良性循环 路径依赖2:初始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会诱发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64,决定路径依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和利益因素。 首先,报酬递增过程可以看成自我强化或正反馈过程。正是人们由于从这个制度安排中得益,才会积极地学习它,主动地适应它,结果使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更强化了初始的制度变迁方向。 其次,由于不完全市场就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和交易费用的存在,行动者的主观模型将会被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和既定路径的意识形态所修正,从而致使持久

46、的路径依赖和不良制度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状况。 最后,当主要政治利益集团的谈判力量相对均衡时,这个社会的制度就会长期处于锁定状态。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竭力维护现有制度,阻碍新的路径选择。,65,第四讲 产权理论,一、案例 有多少人吃鸡?全世界每天要消费多少鸡?你担心过鸡会绝种吗? 为什么鲸和大象会成为濒危动物?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鸡肉的商业价值却是鸡的护身符呢? 原因在于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鸡是私人物品。 当产权没有清晰界定时,市场动力就消失了。因此公共物品及外部性问题,与其说是市场失败,不如说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产权清晰及排他性不存在。 70年代非洲所有大象总数却因偷猎下降

47、了一半。,66,鲸鱼市场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消费牛肉73磅,猪肉59磅,鸡肉63磅,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这种消费可能对牛、猪或鸡的灭绝的担忧。相对而言没有多少美国人吃鲸肉;然而在日本等一些国家,鲸肉被视为佳肴。1986年,由于担心鲸可能灭绝,一项暂停商业猎鲸的国际法规出台。为什么同样一个市场系统可以保证产出足够的牛、猪和鸡,却偏偏威胁到某些种类的鲸的生存呢?,67,经济学家从财产权着手进行分析。农民拥有它所养殖的食用牲畜,将这些动物视为自己的财产,因此觉得有必要好好照看他们,增加存栏量。与此相反,鲸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换言之,它是世界共有的财产。于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鲸可以赚大钱,不少人蜂拥

48、而上;另一方面,保护和繁殖鲸类则由于缺乏直接经济利益而乏人问津。 这个模式被称为“公有财产的悲剧”。如果一样东西属于大家,例如海洋,每个人都有经济上的激励去加以开发利用,却没有人有经济上的激励去保护。结果可能是鲸从海洋中消失因此,产权是重要的。,68,二、经济学的核心: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经济学认为,经济学要解决的是由于使用稀缺资源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必须用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即产权来解决。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服务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所交易的物品价值,也就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的多寡或产权的“强度”。市场分析的起点,不在于回答人和物的关系是什么,而是要回答由于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发的人与

49、人之间由社会规定的关系是什么。产权就是这样的行为规则。因此,阿尔钦说,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就成了产权如何界定、交换以及以何种条件交换的问题。,69,产权经济学的中心论题: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对生产产生影响。产权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题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强迫产权的结构,以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的效率,改善资源配置,加快技术进步,增加经济福利,促进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因而消费和生产理论成为分析的中心问题,并且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都被抽象为完全理性的。 产权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资源稀缺对人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人所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信息的获得是要支付成本的。因此,产权经济学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是人对利益环境的反应规则和经济组织的行为规则。,70,三、财产的类型,3.1 作为客体的财产 财产(property)就是一个物,一个有主之物。如资本家拥有的机械、设备、厂房,居民所有的家电、住房等。约翰洛克(jlocke)从原始森林的果子掉到地上开始分析物成为财产的原因。假若森林的果子掉到地上,没有人拾起,则果子不成为财产。但如果一个人弯腰拾起果子,则果子中注入了劳动,果子就会成为那个人的财产。因而,洛克认为财产是一种自然和技术的产物,是已经物化的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