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后作业,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 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与感知的关系 三、 思维的种类 四、思维与语言,一、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事物作媒介来认识事物。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二、 思维与感知的关系,1、从反映的内容看,感觉、知觉只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与个别现象及其外部
2、联系的反映;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及其必然联系的反映。 2、从反映的形式看,感觉和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着于一定的事物为媒介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3、从反映水平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起始环节,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感知的深化和飞跃,是认识过程中复杂、高级的阶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并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下面看图),感觉:,颜色鲜艳、芳香扑鼻,知觉:,鲜花非常美丽,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知是
3、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感知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红卫兵、毛泽东、林彪、喊口号,根据记忆推断出这是文革时期的照片。,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应。,概括为交通工具,如: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都概括为“人”,三、思维的种类,1.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依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动作思维,定义:依靠动作进行的思维。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
4、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尝试错误,具体形象思维,定义: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抽象逻辑思维,定义: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的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如有的幼儿知道“见到女的叫阿姨,男的叫叔叔伯
5、伯” 早期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 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子或5把椅子。 例:,下面这些都是什么人,见面后我们用什么称呼比较合适?,抽象思维,抽象思惟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经验型者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理论型者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惟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惟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
6、水平较低。(下面三种思维的关系),三种思维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成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单独运用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极少。从思惟的发展来看,经历着从动作思惟到形象思惟,再到抽象思惟的过程。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些人身上哪种思惟占优势,并不表明思惟发展水平的差异。,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AB,BC,CD,得出唯一结论:AD。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例如,教师发现一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思维得出的
7、各种结论是否适当,需要通过辐合思维进行检验。尽可能多的写出砖的用途 (3分钟),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思考:一辆小汽车冲出马路撞到了大树上,请问原因是什么?(3分钟) (思维种类完!),四、思维与语言,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1、思维
8、和语言的联系,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共5点) 1)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2)生理机制不同。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3)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
9、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4)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不同。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5)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思维概述完),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
10、 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将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分析,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一、分析与综合,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通过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各结构要素或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练习操作题),操作题,由16根火柴组成的5个正方形(图A),请移动其中3根火柴,使之成为4个正方形。,图A,答案后面,答案,思考:,思考:,请用6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根火柴长 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分析与综合讲完,二
11、 、 比较和分类,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属性或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视机的性能、结构、价格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合在一起比较,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牌的电视机。,比较的作用,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方式。比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决策活动中,而且广泛地表现在各种认识活
12、动中。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类别,并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类,分类是一种通过比较,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操作手段。 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种与属(或属以上等级)的关系和联系。 例如生物学的分类,就是以“种”为单位,由低到高的类别层次为“种”、“属”、“科”、“目”、“纲”、“门”。在分类上所属层次越多。,三 、抽象与概括,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这个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质的属性。概括
13、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例如,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只要它具有“由三条线段组成”和“封闭图形”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四、 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编写提纲、列图表等,都是系统化的工作。具体化则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或实际工作中,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就是具体化的表现。通过系统化,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明确、清晰和完整;通
14、过具体化,则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一)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 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
15、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 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三)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假设的提出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材料,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表述和重复,创造性构想等因素。,(四)检验假设,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智力活动进行检验。 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表征 (二)动机水平与情绪 (三)定势的影响 (四)原型启发 (五)功能固着的影响 (六)无关因素的影响
16、(七)个性特点,(一)表征(问题情景),表征表征问题是个体运用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所进行分析。它包括三个方面:任务的初始状态,即问题所给定的条件;任务的目标状态,即问题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算子,即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基本策略或方法。(有三个实验),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例如,给被试分别呈现图中的A图或B图,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呈现B图比呈现A图,被试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A,B,图中显示的是一个残缺的国际象棋棋盘,它有两个角被切掉了,现只剩下62个正方形。假若你有31张骨牌,每一张恰好可以遮盖棋盘上两个正方形
17、。你是否能够用骨牌把这个棋盘上的所有部分盖住呢?请用几分钟时间试试看。,答案,每一张骨牌都必须盖住一个白格子和一个黑格子,而去掉的是两个白格子,那么你马上可以发现,既然剩下的是32个黑格子和30个白格子,显然无法用31张骨牌全部盖住图中的棋盘,这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九点连线问题,要求:连续画出相连的4条直线通过9个点, 且每个点只通过一次。,答案,(二)情绪与动机,(1)动机与问题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
18、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2)情绪与问题解决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三)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
19、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陆钦斯的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用数字进行计算。实验分两组:实验组从第1题做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6,7,8题。结果:1.实验组在解18题时,大多数人用B-A-2C的方法进行计算,称间接法。 2.控制组在解7,8题时,全部采用了简便的计算方式:A-C或A+C,称为直接法。这说明实验组在做6,7,8题时,受到了前面定势的影响。只有19%的人不受影响,而采用了直接法。,“量水”实验,(四)原型启发,(1)内涵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
20、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等等。(2)作用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五)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
21、地解决问题。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提出的。邓克在1945年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实验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的问题。小实验:,利用给定的工具将点燃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功能固着,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 控制组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实验组。,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六)无关信息的干扰,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A.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 B.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电话号码放入电话簿上,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话簿上随机抽取
22、200个号码,问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电话号码放人号码簿上的?,答案: 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你是否都能很快地得出了答案?在A题中,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在B题中,人们倾向于注意15%和200个人数,而实际上这两个数字都是无关信息,因为所有200个人都取自电话簿,答案应该是0。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七)个性特点,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
23、的培养,一、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四)思维的逻辑性,二、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二)创造性思维过程(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方面的特征。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方面的特点,(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能否根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过程灵活程度方面的思维品质。 思
24、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快慢方面的思维品质,(四)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条理性方面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引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的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0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了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列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
25、创造力的只占14.9%。,引言,小时候,我们都被大人们用各类“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启发过心智和创造力,但现在,当我们都已成为家长,却没有胆量把这份“聪明才智”薪火相传给下一代,因为它不为现行的教育制度所包容。社会现实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某种不正常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孩子们被修剪得失去了个性,家长们也失去了判断力,开始颠倒是非。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就像旧时代女人的小脚,裹它,家长心痛;不裹它,家长失职。于是,过去的父母为了让女儿嫁个好婆家而狠心地束缚她的某一部分肉体,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适应现行的考试制度而同样狠心的束缚他们的创造力。,(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造
26、性思维,泛指在学习、认识和工作实践中富有新意的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专指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概括地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过程。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何谓创造性活动),何谓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是指能够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活动。创造性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人类智慧的凸现。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既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统一,又是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科学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概念的提出 (圆周率的发现)新机器、新产品的发明 (蒸汽机的发明
27、)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 (红楼梦蒙娜丽沙),(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过程而言的,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的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的四阶段理论。即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1、准备期,准备期是提出创造、创作发明对象的阶段。这一阶段既有逻辑思维的分析和推理,也有形象思维的联想,还有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参与。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爱因斯坦相对论撰写只花了五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了七年之久。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你投入和倾注,机遇是对有准备的人
28、而言的。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之前所做的工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概念贮存经验为创造活动准备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创造目的;掌握丰富的经验;收集广泛的信息和掌握必要的技能。“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其绝好的写照。,2、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然后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创作者须付出百倍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精心构思、大胆想象、顽强探索。西尔维拉(1971)的项链问题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三组被试皆只有30 分钟解决项链问题的时间,但后两组分别插入半个小时、4个小时结果三组被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分别为55%、64%
29、和85%,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促进新思路的产生。,3、豁朗期,豁朗期亦称灵感阶段。个体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由于思维者对问题的考虑是多方面的、周密的甚至是较长时间的思维活动,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它是创造性思维最富有智慧的高潮阶段。 美国的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我摆脱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上街头,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贝弗里奇,1931科学研究的艺术) (“豁朗”的经典的例子),“豁朗”的经典的例子,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解决测定王冠含金重量问题据记载,国王购置了一顶设计复杂、装饰华
30、丽的王冠,他想知道王冠是否是纯金。阿基米德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反复思考,但一直不得其解。一天,他在洗澡时发现,他的腿所排出的水量等于排出水的体积,他立即联想到,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它将会置换出同样体积的水,由此即可以确定王冠是不是纯金。阿基米德就是在灵感突然闪现的一瞬间解决了这个问题。(灵感产生的条件),灵感产生的条件:,研究者必须有广阔的科学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艰苦的劳动和执拗的探索 坚持开放式思维,不放过任何随机信息的触发 使全身放松,思维处于空无状态 乐观镇定的情绪 把握灵感出现的良机(灵感的表现形式),灵感的表现形式,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在他写的回忆录里描述了他的不朽作品流浪的犹
31、太人的诞生过程: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写完一章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画成的,或者为什么要去画他。这就是说,罗丹是在无意之中,信手画下了这幅传世之作。这种无意识的信手行为是他不自觉地运用了灵感思维,在灵感思维的驱动下完成的。(捕捉灵感的方法),激发、捕捉灵感的方法,以下几种激发、捕捉灵感的方法在完成创造性行为的过程中值得重视: 诱因与联想实现意外客观信息与目标问题的闪现与融合 发现与独创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迷信权威的心理 独奏与共振形成思维碰撞的“微型循环” 养气与虚静保持平和的创造心境,4、验证期,一个理论的创建,一部文艺作品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下取得
32、完满成功的,而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通过多次的论证和反复的修改。灵感所获得的观念尚须通过验证期加以检验。在此阶段,逻辑思维和各种非逻辑思维交融在一起。可谓“苦尽甘来,光彩夺目降人间。”,(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6点),1、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 2、以发散式思维为主,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相结合是其基本图式 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以直觉思维为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卢瑟福(英)物理学家:凭借直觉预见原子核的存在,提出原子行星结构模型理论;罗巴切夫斯基(俄)数学家:在一个平面上,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两条不同的平行线,由这一直觉而建立了罗氏几何。
33、,4、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文艺作品中新形象的创造,科学研究中新假设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都离不开创造想象。郑板桥咏竹诗充满了大胆奇特的想象,风竹图中写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惟看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列宁:“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没有它甚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5、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普希金:我写诗,我忘记了世界。 牛顿:把怀表当鸡蛋放在锅里煮。 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经过了“十年的沉思” 6、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所谓灵感,是
34、指人们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灵感的产生阶段的表现形式案例),灵感的产生阶段的表现形式,笛卡儿(法):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发明的解析几何就是在睡梦中获得的。笛卡儿曾学过建筑,受到过空间美的熏陶;当过法院里法庭的陪审员,练就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曾目睹过炼金术的象征物蛇状的链条。自身的经历和实践对其科学研究产生深深的启发。库凯尔(比):著名的化学家。对碳氧化合物“笨”的分子结构研究也是在睡梦中获得的。下面一段是关于灵感出现的描述:“起始,库凯尔经过长时间思考这一问题无结果,停止了思考。面对火炉打瞌睡,梦中看到很多原子排成很多圆圈在他面前不停的跳动
35、,其中一个圆圈象一道闪电,突然飞到他的眼前,把库凯尔从梦中惊醒,这些跳动的碳原子圆圈使他受到启发,发现了笨的分子构成。”,(四)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与创造性思维培养,1、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1)甘冒风险 有胆量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 2)求知欲旺盛 对于探究未知事物有特殊的兴趣,大有欲罢不能的倾向 3)独立性强 认知风格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理论 4)有幽默感 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其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 5)坚忍不拔 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是创造者的共同特点,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的十个特征,作文想象力丰富; 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 心智活动积极; 触类旁通; 干事
36、情热心,坚忍不拔; 以新奇的方式提出卓越的见识; 独立性高,富有主见; 自信、有理想、有抱负; 兴趣广泛而专一; 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如何培养),2、学校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题意识的泯灭;标准化的答案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坐井观天的事例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夸美纽斯)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学校教育多几把评价的尺子鼓励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创造性答案,托兰斯曾就如何尊重学生意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向教师提出五点建议: 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
37、 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的价值判断 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斯和豪特曼在1968年所著的创造的思考中提出培养学生超长创新思维观念的四种方法: 局部改变法; 清单法;比拟法;棋盘法。 意大利有一所美术学院,学生外出写生时,老师要求他们背对景物,脖子拼命朝后仰,颠倒过来观察要画的景物。据说,这样才能摆脱日常观察事物所形成的定势,从而扩大视野,在熟悉的景物中看到新意。 (本章内容讲完 下面练习),一、名词解释:,1、思维 2、想象 3、幻想 4、迁移
38、 5、定势 6、原型启发,课后练习,二、选择题:,1、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是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直接性 D、推理过程 2、人脑通过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事物的思维过程为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 D、分析与综合 3、以直观具体形式的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为 。A、动作思维 B、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 D、具体思维,课后练习,4、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叫做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称为 。A、原型 B、原型启发 C、定势 D、迁移 6
39、、在过去解决问题经验的影响下,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后继解决问题的态势。这被称为 。A、原型启发 B、迁移 C、定势 D、原型 7、在人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关系的突然接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称为 。A、直觉 B、灵感 C、知觉 D、感觉,课后练习,二、选择题:,8、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A、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E、幻想9、 独立地在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A、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E、幻想 10、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按照客观发展规律发展,并且可能实现的幻想叫 。A
40、、创造想象 B、幻想 C、理想 D、空想 11、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梦 C、表象 D、空想,课后练习,二、选择题:,三、填空题:,1、思维一般经过 与 、 与 、 与 等过程。其中最基本过程是 与 。 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过 、 和 、 四个环节。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 、 、 、 五个方面。 3、创造性思维有 、 、 和 四个特点。,课后练习,4、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 5、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分为 和 ;根据创造性程度可分为 和 ;幻想是 的特殊形式,可分为 和 两种。 6、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是 ;作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活动是 。,课后练习,三、填空题:,四、辨别正
41、误:,1、知觉和思维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属性间有机联系的认识过程。 2、思维赋予语言以意义和内容,没有思维,语言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和声音。 3、幻想是对未来的设想,往往使人想入非非,因此应避免学生产生任何幻想。,课后练习,五、下列现象属于哪种心理现象:,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墨守成规,固执己见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5、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6、人云亦云 7、随心所欲 8、语无伦次 9、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后练习,六、问答题:,1、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思维的特征。 2、举例分析思维的全过程。 3、少年期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