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作者】曹禺(1910-1996)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 、 日出 、 原野 、 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 部剧本。有资料说曹禺 10 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 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 250 部世界名剧,15 岁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1925 年开始演戏。1928 年进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 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西洋文学系。1934 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代表作有雷雨 日出 。“三一
2、律”:即要求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一条既定法则,“三一律”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曹禺却借用它的长处,以高度集中的情节谱写出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雷雨灵活运用了古希腊悲剧中“发现”与“突转”的结构技巧。按照亚理斯多德诗学中的解释,“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通常是剧中人物的被“发现”,有时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人物“发现”,有时是彼此互相“发现” 。 “突转”是指戏剧情势发生急剧变化,通常是 180 度的大转弯。大多数情况下, “发现”和“突转”是相依共存,同时进行的,往往由于“发现”而造成剧情的“突转” 。例如第二幕中“相认”这场戏,周朴园不是一下
3、子“发现”30 年前的侍萍,而是一步步拨开疑云,“发现”中又有矛盾纠葛。最初他煞有介事地要那件“旧雨衣”,问“窗户谁叫打开的”,似乎时刻追念旧情。鲁妈关窗户的背影触动他埋藏很深的记忆,问“你是谁?” (一次“发现”)听出她的无锡口音(二次), 发现她竟知道 30 年前无锡发生一起女子投河的惨剧(三次), 在这过程中,周朴园又想追问往事,又怕揭开真相,他说那是“梅家一位小姐”,“很规矩的” 。鲁妈却说那姓梅的姑娘“不是小姐”,“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好像冥冥中有什么主宰,她不想旧事重提,却又偏偏不断地透露真情。周朴园追问“你姓什么?” (四次),鲁妈故意扯开:“我姓鲁,老爷。 ”好像鬼使神差,她又
4、禁不住漏了底:“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逼问: “你是谁?” (五次), 鲁妈再扯开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 。周朴园让她喊四凤取箱子里的“旧衬衣”,鲁妈又忍不住报了底:是不是那件袖襟上绣一朵梅花 ,旁边绣一萍字的绸衬衣?在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周朴园终于发现眼前这老妈子就是“侍萍!”( 六次 )“发现”之后,剧情“突转”:“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接着便拉下脸皮,想给几个钱了事。由于这场戏娴熟地运用了“发现”和“突转”手法,两个人物的情感跌宕和性格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对话和戏剧行动也是波澜迭起,充满了峰回路转的戏剧性魅力。第四幕在戏剧冲突不断向高潮递进的过程中,也运用了“发
5、现”和“突转”手法。四凤在第三幕已当着母亲的面发誓说“从此不见周家的人”,可她为什么还要迎着暴风雨去追周萍?为什么不顾鲁大海和鲁妈的阻挠还要周萍带她走?直到四凤说她有了身孕,鲁家人才同意他们远走高飞。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发现”一个“突转”,周萍、四凤便“由逆境转向顺境”,眼看可以如愿以偿了;可当周朴园说破他们的兄妹关系 ,剧情又出现了江水倒流式的“突转”,他们又“由顺境转向逆境”,非但走不成,反而走向毁灭。黑格尔说:“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正义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8288
6、 这种无法抗拒的“伦理的力量”,使得所有在场人物都陷于对兄妹乱伦事件的警醒与恐惧之中, “突转”的结果导致死亡、疯癫和剧烈的痛苦,这是最富于戏剧性的“发现”与“突转” 。雷雨的剧情有许多巧合,布满了偶然性事件,常常受到批评家诟病,其实这正是雷雨结构的独特之处。曹禺早年受近代欧洲“巧凑剧”的影响,写剧本好用巧合。他坦言:“老实说,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是作者编的,又要让人看戏时觉不出是巧合,相信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应该是这样。这就要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 ”992雷雨中的巧合突破了斯布里克巧凑剧迎合观众 ,违反生活逻辑,一味制造“意外”的弊端,能够把生
7、活逻辑的依据和人物性格、人与人关系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的巧合事件之中。例如第二幕“相认”这场戏,就充满了偶然性事件。侍萍时隔 30 年又到周家来,实在巧得出奇,但在此前作者已有充分交代。从开场戏鲁贵和四凤的谈话,我们已知繁漪要鲁贵通知她来带走四凤,侍萍一向不肯让女儿到大户人家做女佣,现在到周家来带走女儿实乃出于必然。鲁大海为什么偏偏也在周朴园矿上做工?听听鲁贵怎样数落大海吧:“他哪一点对得起我?当大兵,拉包月车,干机器匠,念书上学,那一行他是好好地干过?好容易我推荐他到了周家的矿上去,他又跟工头闹起来,把人家打啦。 ”原来鲁大海进城找工做,是继父引荐他进周家矿上做工的,作者的交代可谓周到细密,无
8、懈可击。第三幕“相认”这场戏,让周朴园、侍萍、周萍、鲁大海这些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在一霎时中突然汇聚到周公馆,真是“无巧不成书”!但作者早有交代 :侍萍要“见见我的萍儿”,鲁大海作为矿工代表非要见董事长不可,这就合情合理地揭出偶然性事件的因果联系。在母子、父子相会过程中,所有在场人物的意志冲突都非常强烈,周朴园执意开除他失散 30 年的儿子鲁大海,大海揭露周朴园现在和过去迫害工人的罪行,侍萍亲眼见到周萍殴打大海,由于大量运用偶然性巧合事件,营造出高度紧张的戏剧情境,富有说服力地展现出生活中必然性的社会冲突。18 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
9、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看病啦,劝她喝药,督促她休息等等。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潜在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伪善。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 ,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而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
10、个“服从的榜样” 。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繁漪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地承受这种“夫爱”的结果,是渐渐明白了它的虚伪性。她对周萍说:“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 , “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周朴园对侍萍是什么态度,使用了哪些手段?参考答案:先是翻脸不认人,责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鲁;周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想稳住鲁;然后又采取安抚的手段,口口声声表白自己没有忘记旧情, 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希望通过出钱,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4依据节选部分分析侍萍这一人物形象的情感性格:参考答案:鲁侍萍是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他愤恨于当年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但她难免对往事有一些怀念,对周朴园也残留有一些感情,相信天命和因果报应是她思想中消极的一面。5依据节选部分分析周朴园台词的个性。参考答案:一开始是冰冷、严厉的责问,中间除了他为了软化侍萍而表白自己的那两段话语气明显温和下来以外,别的话都较短,口气干脆。后边的追问、交待,显出他的绝情和冷酷。台词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当前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