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诗海探珠,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赏析】这是李纲罢相后在鄂州流放地写下的一首小诗。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诗人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
2、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其实是借牛写自己的胸怀。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思考】 这首诗通过写病牛的什么性格展现作者何种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第6课,基础自主学案,写作素材积累,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1)偶尔偶然 偶尔:副词。也作“偶而”。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 偶然:副词。表示某种动作不是必然地发生。有时候。 例:近期,青藏公路唐古拉一带经常出现狼群。当地牧民说,三五成群的狼经常在牧民家周围活动,_也会袭击羊群。
3、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的创业历程多少有些戏剧性,有很多个_。,偶尔,偶然,(2)协作合作 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侧重于协助。 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侧重于相互配合。 例:2011年河南省旅游业开发计划敲定,将梯次开发三级国际客源市场,加大三大区域旅游_等。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同玻利维亚卫星_项目货款协议签字仪式在玻总统府隆重举行。,协作,合作,四、词语释义 饥馑:_ 贬斥:_ 力排众议:_ _ 刻骨铭心:_ _ 义无反顾:_ _,饥饿,饥荒。,(书)降低官职;贬低并排斥或斥责。,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4、。,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无与伦比:_ _ 挺身而出:_ _,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伦比,类比,匹敌。,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挺身,撑直身,体。,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沈英甲,1948年生,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_。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_。著作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机动记者,高级记者,2资料链接 特写:_的一种。其特点是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的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
5、描绘和刻画,这种文章具有高度的_和强烈的_染力。,报告文学,真实性,艺术感,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提示】 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
6、胆量。这句话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2如何理解“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提示】 美国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勇敢向“无优势”论挑战。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他写成了水稻雄性不孕性一文,证明自己的杂交水稻的理论假设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这些事件,反映了袁隆平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所以说,“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提示】 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前一分句是
7、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相提并论,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4课文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提示】 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5人物通讯离不开典型事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一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名师点拨】 采用了导语加小标题的方式结构全篇的。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
8、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后文四个部分又分别写了他的工作态度、方法,学术精神、品格,道德操守、准则,个人理想、志向。这样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6从这篇人物通讯来看,写作人物通讯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名师点拨】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细剖深析 楼主 袁隆平、邓小平都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创造了巨大的人生价值,请同
9、学们思考怎样才算有价值的人生? 沙发 邓小平、袁隆平,他们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板凳 但并不是只有作出巨大贡献创造巨大财富的人生才算有价值的人生,如李素丽、徐虎等平凡的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 三楼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尽职尽责,都算有价值的人生。,写作素材积累,1倒叙的手法 写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
10、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2细节描写 文中为了突出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多处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如:“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随堂练笔 请运用倒叙的手法,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物,字数:200字左右。,1课内素材开发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
11、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创新”“坚韧”“奉献”“淡泊”“勤奋”“名利”等相关话题。,2鲜活素材速递 “棉花大王”陈淼洋 被评为2010年度九江新闻人物湖口县武山镇五里村“棉花大王”陈淼洋。在他111.9亩棉花田里,籽棉亩平均单产507.06公斤,创我国除新疆棉区外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大内地棉区大面积棉花籽棉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从1972年参加工作至今,陈淼洋一直从事农业
12、技术推广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棉花出现问题第一个到现场的一定是他。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财富。有人说,凭着陈淼洋这身过硬的农业技术,他的身价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但是至今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面对荣誉他十分淡然,他说:“我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农技员,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农技人员相比,只能说我是幸运的。”,适用话题 本材料适用于“勤奋”“责任”“淡泊”“在利益面前”等话题。,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穆 青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
13、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美文佳作欣赏,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六十七,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跟你说
14、,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这就是吴吉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的起点。 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咐,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竟会遭遇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那么严重的斗争。 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着荆棘的道路。 ,“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继“一株双秆”之后,又培育出一种“多秆两层”新株型的棉花。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中国农林科学院组
15、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来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秆两层”棉花试验田,都不肯出来了。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果枝节间的距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万株棉苗,每株上面长多少果枝、结多少桃,每个桃长在什么地方,好像都是经过人们巧装布置一样。,人们看到,这种株型的棉花,上下两层都能充分利用光照,中间通风,平均每株成桃二十八点三个,比“一株双秆”棉增加五至六个桃,比单株棉增加十一个桃。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成就。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已经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大家兴奋地跟吴吉昌握手,热烈祝贺说:“毛主席指示要解决脱蕾落桃问题,你算是把它抓住了。”,在纪
16、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作为五届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心情十分激动。他说,现在离周总理交给我完成任务的时间还有八年,我决心提前五年,攻下落桃关,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遗愿。,吴吉昌已被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感情,是他那种无私无畏,自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在迫害面前,他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他不灰心。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俺”这么一句话。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
17、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争仍然存在。吴吉昌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赏评】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通讯报道,通过写植棉模范吴吉昌同志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顽强斗争,坚持研究棉花栽培技术的事迹,颂扬了吴吉昌为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文章首尾呼应,始终以“嘱托”这一线索贯穿全文。第一部分,写“棉花迷”吴吉昌为完成“嘱托”,文革之中遭迫害。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吴吉昌牢记党的重托,偷偷到外村传授植棉技术,又遭严重迫害。第三部分,写林彪倒台,吴吉昌全力以赴搞棉花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又遭打击。以上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吴吉昌的植棉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时,却听到周总理病逝的噩耗。这是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写吴吉昌彻底获得解放后,全力以赴决心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本文节选的是开端和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