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外科总论.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99181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外科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外科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外科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外科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外科总论,中医外科总论,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气候抗争,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2、周代周礼 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书中已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炙法、熨法、薰法、角法、按摩等疗法。,3、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为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内经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问中的丁、痤、疿、痔、口疮、疝、厉

2、风、瘕等及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4、内经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5、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6、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而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储留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7、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为: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

3、代表的心得派,8、“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其重视脾胃。,9、“全生派”以清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10、“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高氏的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

4、流而同源者也。”,二、疾病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痈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三、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既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

5、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良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

6、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临证中善证与恶证、顺证与逆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四、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致病因素发病机理,致病因素,1)外感六淫 2)情志内伤 3)饮食不节 4)外来伤害 5)劳伤虚损6)感受特殊之毒 7)痰凝血瘀,1、外感六淫,外科启玄云:“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疖。”六淫致病因素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成为发病的条件。但有时可因六淫邪毒的毒力强盛,超

7、过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也能造成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且六淫邪毒所致的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风,风为阳邪,善行而速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如颈痈、头面丹毒等病。风邪致病特点是: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寒,具有“寒主收引”、“寒胜则痛”的特征,且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运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寒为阴邪,其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体的筋骨关节,患部特点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暑,夏季多暑热,且暑必夹湿,由于

8、暑热外受,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发生暑疖,甚至形成暑湿流注。暑为阳邪,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故其致病特点多为阳证,表现为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湿,湿性趋下,重浊粘腻。外科疾病发生于身体下部者,多与湿邪有关。湿热下注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燥,秋季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燥邪易致皮肤干燥皲裂,外邪乘机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咽喉干燥或疼痛等

9、全身疾病。,火,火邪的特征是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惹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为阳证,患部特点多为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2、情志内伤,情志是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

10、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痰核或引起疼痛等。又如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产妇过度精神紧张,易致肝胃不和,使乳汁积滞,汝络不畅,瘀久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导致乳痈的发生。再如瘿病的发生,由于忧恚郁怒,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特点。,3、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而且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火毒所致的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较之单由外邪所引

11、起的更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有头疽。,4、外来伤害,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等,导致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同时也可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疔疮等。或因损伤后,致经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5、劳伤虚损,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肝肾不足,寒湿外侵,凝聚经络,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脱疽,或致阳痿。劳力过度,久立久行使肌肉劳损,可引起下肢筋瘤等。,6、感受特殊之毒,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

12、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外科疾病中,可因虫兽咬伤,感受特殊之毒而发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因虫螫后引起的虫咬皮炎,或服用某种食物后中毒。 凡未能找到明确致病的病邪者也成为毒,如无名肿毒。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常伴有疼痛、瘙痒、麻木、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7、痰凝血瘀,痰饮、瘀血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证。外科之痰,主要指凝聚于肌肉、经络、骨节之间,有征可凭的有形之痰,所致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等特点。痰凝乳络,可生乳核、乳癖;还有一些疾病虽非以痰命名,但其发病与

13、痰有关,如气瘿、肉瘿、气瘤等。,临证中凡外伤出血、血热妄行、脾虚失统或寒客经脉、热与血结、气虚不运、气滞不行等,均可造成血瘀。其致病范围广,病种多,症状复杂,涉及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除具有疼痛、结块、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面唇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迟、沉、弦、结代等一般特点外,还因瘀血所在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血阻肌肤,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疮疡等症。,发病机理,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1、邪正盛衰,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溲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局部症状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

14、证疮疡,局部高肿根束,焮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见面黄神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平塌或坚硬结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腑而为败证。,2、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可出现特通、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气血阻滞于人体,因部位不同而各具临床特征。如阻于肺则咳喘咯血;阻于肝则胁痛。 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生病。如

15、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气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可致脱肛;气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3、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油风的发生等。,4、脏腑失和,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总之,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虽是总的发病机理,但概括而言,脱离不了阴阳的平衡失调或偏盛,因为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气血、脏腑、经络均是寓于阴阳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腑属阳,脏属阴;经络之中有阳经、阴经之分,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外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