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89283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

2、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

3、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2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

4、,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

5、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 “是中国人就转” “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6、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C.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D.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B.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

7、,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3C.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D.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B. 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

8、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C.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D.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答案】1. D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题干要求“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D 项,结合原文第二段内容“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分析可知,题干中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和必然行为” ,混淆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9、。【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项,结合文本内容“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分析可知, “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篡改文意。【3 题详解】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段。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 项,结合原文第四段内容“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分析可知,强加因果。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

10、围。要仔细4对照,正确判因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

11、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

12、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5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

13、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花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

14、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

15、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21 日,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

16、作用。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6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5.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从全文看, “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内容: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作用:内容上: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它照应了

17、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6. 它是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本题中,A 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 项理解错误, “屈原伟大的品格无

18、人能企及” ,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 项错在“惭愧”和“不满” ,没有此意。【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考查段落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 ,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

19、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 ,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7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 “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 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标

20、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 ,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 “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 。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 “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后面各题。材料一“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 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 1 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 年 3 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22、,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摘自 360 百科精准扶贫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习近平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8225 户 993 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 ,从全村甄别出 136 户、542 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 2013

23、 年的 1668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3580 元,增长 115%,减贫 61 户 269 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 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 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摘自腾讯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 材料二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头道沟村的精准扶贫工程“帮扶认养”良种杜泊羊。该工程让这个贫困村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头道沟村地处坝上,是丰宁县的深度贫困村,有 258 户贫困户,帮扶项目重点锁定在养殖引进杜泊羊上。杜泊羊产自南非,肉质高端,被称为“钻石级”羊肉,价格高、市场大,

24、且这种羊生长周期短,适合坝上高寒环境。据测算,从购买羊羔到养成出栏,每头杜泊羊需投入 500 元,出栏销售可收入 1100 元,扣除成本每只可获利 300 元。帮扶工作组人员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扶贫,在自愿基础上毎人投入 500 元认养一只羊羔。河北省志愿者团体“道德 90 后”共同募集 25 万元认养 50 只羔羊。大家的扶贫爱心带动社会各界一举认养 1000 多只羊,筹集资金 53 万多元。与此同时,驻村帮扶组又组织建起了杜泊羊销售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参与认养,上线仅一周即认养 300 只羊,筹资15 万元。到 11 月底,合作社已在线出售杜泊羊肉 720 份,回笼资金 80 余万元,实现

25、净利润 21万元。预计到 2018 年底,头道沟村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增加 1600 元。头道沟村这种“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特点是政府帮扶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机制为依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精准扶贫之道。(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5 日新华河北一村庄认养“杜泊羊”拓展精准扶贫新路子 )材料三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 。成立夹江县龙井沟果业专合社,以“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为模式,成功引进春见耙耙柑,打造万亩柑橘现代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该专合社,流转土地,发展脆李、柑

26、橘等 80 余亩,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100 万元。流转土地 100 亩,建立中兴镇扶贫基地,他们把这 100 亩平均分给每一户9贫困户,每户一亩,由专合社统一管理经营,受益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可增收 1 万余元,实现了长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们在园区设立“一库五名单”台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 80 余人,每人可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 13000 元以上。(摘编自 2017 年 11 月 20 日搜狐:精准扶贫开良方 脱贫致富拔穷根 )材料四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特别指出“以良法促进发

27、展、保障善治”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做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归功于“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良好政策导向。扶贫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监督环节,应主动适应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和破解实践难题的需要。(光明日报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2017 年 11 月 21 日 08:51)7. 下列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列举的一系列数

28、据表明十八洞村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己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B. 材料二表明扶贫工作组人员、贫困户和社会各界在精准扶贫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并且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髙的利润。C. 材料三中所报道的是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其发展模式是:支部+专合社+贫困户。D. 材料四中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这些是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8.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落实精准脱贫的效果最好,所以要实现全国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才行。B. 材料二“政

29、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说明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走上社会,依托市场,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好办法。C. 材料三提到的“输血”和“造血”是指慈善性的救助和帮助贫困人群找到脱贫的途径和方法,两种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能实现长久脱贫。10D. 材料四表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加大法治保障力度。E. 材料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会造成先富人为了帮助扶贫,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9. 根据上述四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我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哪几个方面的努力。【答案】7. B 8. BD 9. 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政策;需要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的共同

30、努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的做法及经验。需要探索好的致富脱贫的模式或各种技术方法等。如 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的发展模式。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选出“有关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没有依据。无中生有。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

31、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 项“必须总书记将每个贫困村都跑到”是不现实的;C 项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中“造血”就是为了实现长久脱贫;E 项“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无中生有。【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在我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做的努力,作答时,带着问题到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找出条件分析。从材料一第一二节,归纳答案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政策;从材料三成功经验可以归纳答案需要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从材料二“头遒沟村这种“政府+社会+市场”三合一的扶贫模式,特点是政府帮扶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机制为依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精准扶

32、贫之道”可以归纳出答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从材料三“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可以归纳答案需要探索好的致富脱贫的模式或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四“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必11须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可以归纳答案加强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形成严密的政策与法律实施体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父绍宗,福建副使。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吏部主事,进员外郎。六年冬,京师地震,上疏陈时政阙失。忤旨,不报。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

33、通判。迁浙江佥事,辖杭、严二府。宸濠 令内竖 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仪宾 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 ”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珏主市舶,张玉管营造。爪牙四出,民不聊生。邦奇疏请禁止,又数裁抑堂。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帝怒,逮至京,下诏狱。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

34、日出俸米易肉一斤。居四年,引疾归。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拜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归。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邦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及殁,衰绖蔬食,终丧弗懈。乡人为立孝弟碑。(选自明史韩邦奇传 ,有删改)注正德二年,宁王朱宸濠贿赂宦官,密谋起兵。内竖:指宦官。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

35、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B. 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C. 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12山西巡抚任洛换官D. 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 ;“除”在文言文中与“迁” “拜” “授”等意思相同。B. “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 “

36、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主官称为刑部尚书。D. “庐居”也称“庐墓” ,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京师发生地震之后,邦奇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B. 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了宁王朱宸濠的奸计,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朱宸濠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C. 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

37、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D. 韩邦奇以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他因病不能起床时,得弟弟周到照顾;后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2)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2)韩邦奇被任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察安抚宣府。【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时辽

38、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13奇一向很有威严和声望,请求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叛乱。皇帝当时正实行姑息政策,没有答应,命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调换官职”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辽阳” “侍郎黄宗明” “邦奇” “威望” “帝” “山西巡抚任洛”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句中, “姑息”为“事”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项;“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是“命”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D 两项。综上,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

39、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 项, “迁”是官职变动,与“除”意思不同。【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宸濠令内竖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 ,意思是“宁王朱宸濠派遣宦

40、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 ,可见应是遣散了“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而在杭州天竺寺聚集的上千人” 。【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会” ,恰逢,适逢;“劾” ,弹劾;“臣僚不职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不职臣僚” , “职”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职;“及” ,涉及。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韩邦奇” ;“起” ,任命, “起山东副使”被动句,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即“被任为山东副使”

41、 ;“以” ,介词,后面跟官职解释为“凭借的身份” ;“巡抚” ,名词活用为动词,巡查。【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14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

42、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浙江佥事” “宁王朱宸濠”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一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参考译文:韩邦奇,字汝节,是朝邑人。父亲韩绍宗,福建副使。韩邦奇考中正德三年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晋升员外郎。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韩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上的过失。违背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未予答复。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吏部已经商定留用韩邦奇,皇帝最终因为之前那篇奏疏的原因,把他贬为平阳通判。(后来)任浙江佥事,管理杭、严二府的事务。宁王朱宸濠派遣宦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朱宸濠的仪宾假托进贡借

43、道衢州,韩邦奇质问他说:“到京城进贡应当沿江而下,要从何处借道?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可欺骗的。 ”当时在浙的宦官共四个人,王堂为驻军防守,晁进督管织造,崔 主理市舶,张玉掌管营造。他们的爪牙四处搜刮,百姓都无法生活下去了。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又多次遏制王堂。韩邦奇忧心于宦官搜刮富阳的茶鱼为害百姓,作诗哀叹。王堂于是上奏说韩邦奇阻止对皇上的供给,写诗埋怨、非议。皇帝发怒,把韩邦奇逮到京城,关进了钦犯监狱。朝中大臣上书阻止,皇帝都不听取,最后韩邦奇被罢官为民。韩邦奇被任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察安抚宣府。进京协助管理都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辽东。当时辽阳发生

44、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奇一向很有威严和声望,请求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叛乱。皇帝当时正实行姑息政策,没有答应,命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调换官职。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过了四年,告病回乡。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原有官职出来督察河道事务。后来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协助朝廷的军政大事。退休回乡。三十四年,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韩邦奇在地震中丧生。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简。韩邦奇曾经在墓旁结庐服丧,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他的弟弟韩邦靖送药一定分而先尝,饮食都是亲

45、手送上。后来韩邦靖病重,韩邦奇日夜守着弟弟哭泣,三个月不解衣休息。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一直到守丧完毕也不懈怠。乡人为此立了孝悌碑。(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15芳草渡宋贺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

46、集中,匠心独运。B. “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C. 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D. 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E. 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15. 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答案】14. CE 15.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

47、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 “送” “撚” “泪下” “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48、”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E 项, “在表达方式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有误,选项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这首诗重在叙事,没有写景。【15 题详解】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 ,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对“雁”的解释,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由此可准确判断出

49、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 “泪下” “撚” “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开始,后面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点睛:解答诗歌人物形象三要点如下:首先明确“写了谁” ,比如本词中,塑造的是一个痴情的女主人公形象,概括的时候使用“特征+身份”这种模式;然后分析“有什么特征” ,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手法)分析形象特点,如本词中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塑造女子形象;最后要分析“塑造该形象有什么意义” ,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