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8902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

2、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3、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 。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

4、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 2 -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08 日 15 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B. 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

5、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D. 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 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

6、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B.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C. 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在各个领域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D. 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考查,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

7、C 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 “会日渐增多” 。D 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 3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中重要内容的论据推理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

8、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说法过于绝对。 “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 ”原文无据。(二) (本题共 2 小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9、”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 “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 ,全球总票房高达 3. 043 亿美元, 功夫熊猫更以 5.771 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斯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讲述。2016 年 G20 峰会上, 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

10、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 300 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 “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 4 -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

11、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4. 下列对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B. 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C. 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D. 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5. 下列说法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12、 )A. 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B.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C.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D. 中西合壁的叙事视角【答案】4. B 5. B【解析】5. 试题分析:B 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最忆是杭州表演中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 5 -节” 。由难忘茉莉花 “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可知 A 项正确;由原文“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 ,在美好爱情故事中“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可知 C 项正确。由“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 ,可知 D 项正确。点睛:本

13、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三)文学类文本(15 分)阅读下面的义字,完成后面各题。母亲莫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五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14、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在那样的苦 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都感到没有资格

15、向她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6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

16、,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作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

17、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可以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便蜂拥而上抢夺。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

18、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

19、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 7 -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与“劳作最辛苦” “饥饿最严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母亲忘怀生活的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B.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母亲对孩子的承诺,既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也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与责任感。C.

20、文章提及“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的事情,点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反 衬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性格更鲜明。D. 本文作者以朴实、简洁的文笔,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于一体,表现了母亲的坚韧、 勤劳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7.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的作用。8. 本文题目为“母亲” ,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以色列老太太、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答案】6. A 7.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在饥饿缠绕的苦难岁月里母亲的勤劳、朴实与坚韧

21、。 (2)文章以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苦涩的气味、沉闷潮湿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3)作者以盛开的梨花这一优美的背景,反衬这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为下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8. (1)从内容上看,母亲、以色列老太太、父亲和爷爷,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补充,更好地全面地 展现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都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或: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2)从结构上看,虽然对象不同,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是与母亲一致的,巧妙回应了文章主旨,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

22、)从主旨上看,以色列老太太进一步衬托了母亲坚强的形象,作者由此引发议论,提升到人类顽强生存的信念,使得母亲的坚强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将对母亲的讴歌上升为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尊重(崇拜、珍惜、热爱) , 使这篇叙事散文有一种阔大的视野,深化了文章主旨。【解析】6.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 8 -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母亲忘怀生活的艰难”分析不正确。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

23、现出母亲既为家人的生活忧愁,又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7.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写了母亲捶打野菜时,自己看到“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 ,闻到野菜“苦涩的气味” ,听到“沉闷而潮湿”的声音,既有视觉角度的描写,还有嗅觉角度的描写,也听觉角度的描写,展现出艰难岁月中的生活场景,突出了母亲勤劳与坚韧朴实的形象。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就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 “苦涩” “沉闷而潮湿”等词语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气氛;并且作者把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放在了“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 ,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更加反衬出生活的艰辛和母亲的形象,为下文叙事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点睛: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24、,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8.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求探究作者在文中写“以色列老太太、父亲和爷爷”的用意,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从内容、结构、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作者写以色列老太太是在文章的第五、六两段,从她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写父亲和爷爷主要在文章的第七段,父亲和

25、爷爷不让“我”为了吃豆饼而学狗叫,教育“我” “人应该有骨气” “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以色列老太太、父亲、爷爷都是普通人,他们和母亲一样,有着闪光的品质,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我” ,可见作者写他们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作者写以色列老太太、父亲、爷爷和写母亲一样,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主题,体现了散文结构上的特点。从主题表达来看,作者写这三个人物,一方面衬托了母亲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母亲身上的品质不是只有母亲一个人具备,使文章由单纯讴歌母亲升华为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

26、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陈懋,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已而将兵,功多,累进右都督。永乐元年,封- 9 -宁阳伯,禄千石。六年三月镇宁夏,善抚降卒。明年从北征,领左哨。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还京,赐龙衣玉带,册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帅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

27、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参赞侍郎柴车劾懋失律致寇,又取所遗老弱,冒为都指挥马亮等功受升赏,论斩。诏免死,夺禄。久之还禄,奉朝请。十三年,福建贼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 ”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 ”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城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

28、师。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赠浚国公,谥武靖。懋修髯伟貌,声如洪钟。胸次磊落,敬礼士大夫。 “靖难”功臣至天顺时无在者,惟懋久享禄位,数废数起,卒以功名终。(选自明史陈懋传 ,有删节)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B. 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C. 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

29、四D. 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元年指的是帝王改换年号的下一年。B. 六军本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后来泛指禁军。其具体组成部分各朝代并不一致。- 10 -C. 北狩本意是到北方狩猎。此为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即明英宗被瓦刺俘虏。D. 谥武靖即陈懋的谥号为“武靖”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陈懋长期征战,功勋赫赫。成祖时期,他多次随驾北

30、征,均能取胜;宣宗时期,他从讨乐安,镇守宁夏,威名远扬。B. 陈懋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屈裂河战后,撤军时他巧妙设伏,大败敌军;讨伐邓茂七,他采取正确策略,成功平叛。C. 陈懋仪表堂堂,胸怀坦荡。他长须飘飘,相貌伟岸,声如洪钟;他心胸磊落,尽管位高权重,但能敬重礼遇士大夫。D. 陈懋几起几落,幸得善终。作为四朝元老,他是“靖难”功臣中唯一活到天顺时期的人,并且久享禄位,以功名终老。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2)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答案】9. B 10. A 11. D 12. (1) (陈懋)

31、屡次被弹劾,皇帝曲意宽恕他,命令有关官员没收他的赃物。陈懋自己陈说已经用光,皇帝下诏宽免了他。(2)这年冬天,贼寇侵犯镇番,陈懋派兵救援,贼寇解围后离去,拿斩杀敌人、俘获物品报告皇帝。【解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言官劾之/以贼平不问/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 ,这句话的含义是“言官弹劾他,因为贼寇已经平定而没有问罪。仍加官太保,执掌中府,兼管宗人府。英宗恢复帝位,增加俸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言官” “之” “贼” “太保”

32、 “中府” “宗人府事”“英宗” “二百石” “天顺七年”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前面说言官弹劾他,因为贼寇已经平定没有问罪, “以贼平”是“不问”的原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 “英宗”是主语, “复位”是谓语,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前面的“事”应放在前一句, “领”的宾语应是“宗人府事” ,排除 C 项。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 11 -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 “元年指的是帝王改换年号的下一年”有误, “下一年”错,应为“第一年”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

33、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 “作为四朝元老”错误,从文中来看,陈懋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五朝,以及成祖之前的太祖、惠帝。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

34、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抓住选项中“四朝元老”一词,然后到文中圈出陈懋所经历的朝代,由此可以发现问题所在。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宥” ,宽恕;“所司” ,有关官员;“征” ,没收;“陈”,陈述;“贷” ,宽免。第二句中, “掠” ,侵犯;“解” ,解围;“去” ,离开;“以” ,用,拿;“闻” ,使动用法,使闻,报告。

35、参考译文:陈懋,当初以舍人身份从军,立功,任指挥佥事。不久率领军队,功劳多,多次升迁为右都督。永乐元年,封为宁阳伯,俸禄一千石。永乐六年三月,镇守宁夏,优抚投降的士兵。第二年随驾北征,率领左哨。与忽失温作战,和成山侯王通率先登城,都督朱崇等随后杀到,于是大胜。永乐二十年,随驾北征。统领御前精锐骑兵在屈裂河打败敌人。另率五千骑兵沿河向东搜捕余寇,在山泽中歼灭了他们。撤军的时候,武安侯郑亨率领辎重先行,陈懋埋伏在险要处来等待敌军。敌军跟来,伏兵冲出奔突攻击,敌军被杀过半。回京后,赐给他龙衣玉带,册封他的女儿为丽妃。成祖死在榆木川,六军在京外,京城守备空虚。仁宗召陈懋与阳武侯薛禄率领三千精锐骑兵急速

36、回来守卫京城。命他掌管前府,加官太保,赐予世袭的侯爵。宣德元年,随从讨伐乐安。回来后,仍然镇守宁夏。得到黑白两只兔子献给皇帝。宣宗高兴,亲自画了一幅马赐给他。陈懋在镇所日久,威名震动漠北。陈懋自恃皇帝宠爱放纵自己,侵吞国家财物逾万。屡次被弹劾,皇帝曲意宽恕他,命令有关官员没收他的赃物。陈懋- 12 -自己陈说已经用光,皇帝下诏宽免了他。英宗即位,命他与张辅一起参议朝政,出任平羌将军,镇守甘肃。这年冬天,贼寇侵犯镇番,陈懋派兵救援,贼寇解围后离去,以斩杀敌人、俘获物品报告皇帝。参赞侍郎柴车弹劾陈懋军队缺乏纪律招致敌寇,又拿敌寇所遗留下的老弱之人,冒充都指挥马亮等人的功劳,受到升职奖赏,应当判处斩

37、首。皇帝下诏免去死罪,削夺俸禄。很久后又还给俸禄,担任奉朝请。正统十三年,福建贼寇邓茂七谋反。都御史张楷讨伐他们没有战功,于是诏令陈懋佩征南将军大印,充任总兵官,率京营、江浙军队前往讨伐。到达浙江,有人打算分兵扼守入海口,陈懋说:“这是让贼寇拼死对付我们。 ”第二年,抵达建宁,邓茂七已死。剩余贼寇聚集在尤溪、沙县。众将想要屠杀他们,陈懋说:“这是坚定贼寇的反叛之心。 ”于是下令招降安抚,贼寇大多投降。其余的分道追捕,全部平定。不久沙县贼寇又反叛,很久不能平定。恰逢英宗北征被俘,景帝即位,于是下诏撤军。言官弹劾他,因为贼寇已经平定而没有问罪。仍加官太保,执掌中府,兼管宗人府。英宗恢复帝位,增加俸

38、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浚国公,谥号武靖。陈懋胡须修长相貌伟岸,声如洪钟。心胸磊落,敬重礼遇士大夫。 “靖难”时的功臣到天顺时没有在世的,只有陈懋长久享用俸禄爵位,几起几落,最后以功成名就终老。(二) (5 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13.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苏武传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4070 字)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

39、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答案】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坚持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 13 -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

40、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李陵的话,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 ,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白大意,分析所给文段写了什么事,表现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然后再回忆课文苏武传 ,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写出对苏武的认识。本题所给这段文字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从中可以看出,苏武在回汉朝以后,仍不忘旧友

41、,劝李陵回到汉朝,但遭拒绝。因为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 “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可见其虽有羞恶之心却无悔改之意,也突出了苏武的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 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和本题所给材料都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意志,考生在解答时可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分析,表达对苏武伟大人格的赞美。参考译文:并且您从前单车出使匈奴,到拥有万辆兵车的敌国,遭到时运不好,竟至于按剑自刎,不顾性命,流离颠沛,辛勤劳苦,几乎死在北海的荒野。你壮

42、年的时候奉命出使,白头而归。老母死去,妻子改嫁,这是天下罕闻,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匈奴人尚且还赞许你的节操。何况作为天下的君主呢?我觉得你应当享有分茅裂土的封爵,受到千辆兵车的赏赐。听说你回到汉朝后,受到的赏赐不过二百万钱,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尺寸土地封给你,加赏你的辛勤劳苦;而那些妨碍功劳,陷害贤良的臣子,都成了万户侯,皇上的亲戚和贪佞之徒,都做了朝廷的宰官。(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暑旱苦热 宋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

43、当的两项是( )A. “屠”字写得尤为精妙。 “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14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C. “之高” “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 ,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

44、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

45、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 “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人固已惧江海竭” ,这是表现“苦热” ,三伏干旱,其热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沟便都干涸,但干旱似乎没有尽头,使人们不禁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表现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的忧虑之情。D 项, “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15. 试题分

46、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 ,请找出来井作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到诗歌中圈出写“暑旱”的句子,然后理解其意思,最后分析技巧。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暑天的清风是最受人喜爱欢迎的,但诗说清风本来能送凉,现在却无力驱除热浪,表示对清风的失望,加深暑热给人的难受,以“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这是使用衬托的手法;“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这是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使用对比的手法。同时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47、现实中的热是实,昆仑蓬莱上的清凉是想象,是- 15 -虚。 “无力”来写“清风” ,以“着翅飞上山”来写“落日” ,以“屠”来写“清风”和“热” ,这是使用了比拟的修辞。 “天岂不惜河汉干” , “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诗人由担心干旱而变成对上天的责问,这是使用反问的修辞。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四)名篇名句默写。 (5 分)16.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秋兴八首 (其一)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_,孤舟一系故园心”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

48、句子是:“羽扇纶巾,谈笑间,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_ ,_ ,赢得仓皇北顾。”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_,_”两句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答案】 (1). 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丛菊两开他日泪 (3). 樯橹灰飞烟灭 (4). 元嘉草草 (5). 封狼居胥 (6). 楚天千里清秋 (7). 水随天去秋无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

49、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阁、峥嵘、崔嵬、丛、樯橹、嘉、胥、际。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 ,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 ,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1 月 9 日,朝鲜接受韩方举行会谈的提议,表明韩朝政府间会谈终于重启,此消息真是石破天惊。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16 -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提醒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一定要重视复试,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功亏一篑。他对喜爱京剧艺术的青年学生关爱有加,热情帮助,不胜其烦地给他们说唱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