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966977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史-下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下编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六章 孔子、孟子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2在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主张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庶、富、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括之側多枉木,

2、是以杂也”。 关于教育目的:“士”, “君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 关于教育内容:“六艺”、 “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3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关于道德教育的过程:知、情、意、行。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A、立志有恒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譬如为山,未成一籄,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籄,进,吾往也

3、”。B、克己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改过迁善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既往不咎”。 “过则勿惮改”。D、身体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 “慎言”。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知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温故而知新”。 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

4、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由博返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关于教师的思想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学不厌,诲不倦”。 “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6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

6、,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开启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先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七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经济观点和教育思想。 2 “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仁政”重民得民保民教民“性善论”“良知”、 “良能”仁、义、礼、智 3 “得民心”和“求放心”的教育作用论

7、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则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就是“求放心”,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古代、今天都不例外。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五伦”、 “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

8、内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所以孟子主张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申之以孝悌之意”。 5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持志”、 “尚志”,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志,气之帅也”。反求诸已:“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慎独”。改过迁善:“闻过则喜”、 “见善则迁”。刻苦锻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舍生取义”。 6教学原则和方法: 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

9、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专心有恒:“专心致志”。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启发诱导:“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循序渐进:“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反对“揠苗助长”。因材施教:“教亦多术矣”。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第三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 礼记简介礼记是六经之一,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的一个总集或汇编

10、。班固认为, 礼记 “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为131篇。西汉宣帝时太学博士戴德传85篇,世称大戴礼记 ,今存于世者仅39篇。戴德的侄子戴圣传49篇,称为小戴礼记 。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就是指小戴礼记 。大学 、 学记是礼记中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中庸是儒家的哲学论文,也言及教育。二、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三项目的任务,即“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程序,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1 中庸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率性”。 2 中庸将教

11、学过程概括为“学、问、思、辩、行”的过程。 3 中庸提出要达到“诚”或“至诚”境界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尊德性与道向学”。 4 中庸重视个别差异,提出了“生知”、 “学知”、困知”的观点。 5 中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四、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外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 1关于教育作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2关于学制体系 关于学制的设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12、序,国有学。 ” 关于大学教育进程的设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关于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祶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 3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记的核心内容,是其精华所在。 学记中的主要教育、教学原则有

13、: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预、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

14、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启发诱导:“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喩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喩矣。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学记中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有: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第七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过持久而深远

15、的影响。在这些教育家当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当推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流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其间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次是在汉代,即由董仲舒塑造的儒学;一次是在宋代,即由朱熹塑造的儒学。董仲舒在秦汉之际儒、道、法等各家学说经过激烈的冲击和相互融合之后,坚持了以孔孟为代表的邹鲁文化的传统,把“三纲”、 “五常”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同时吸收了燕齐文化的阴阳五行、神仙方士和三晋文化的刑名思想,为汉代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之享有“汉代孔子”的雅号,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生平及

16、教育活动:幼壮之年修学设教;中年从政兼授徒;晚年修学著书。春秋繁露 、 天人三策 2文教政策思想: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改革选士制度。 3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教育“堤防”社会“奸邪”的重大作用。4 关于教育和教学内容:六经(儒家六艺)5 关于教育和学习方法:有四个方面 第二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1 生平和教育活动:四书集注 、 小学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闽学”2 教育作用论 “理”与“气”;“性即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明明德”与“变化气质”。3 教育目的论:“圣人”, 白

17、鹿洞书院学规4 教育内容论: 小学教育内容:“教以事”, 小学 大学教育内容:“发明此事之理”, 四书集注 、 “五经”5 道德教育论: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朱熹提出立志;主敬;存养;省察。6教学原则与方法论 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博专结合;温故知新。 7 “朱子读书法”,六条内容: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第八章 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陈嘉庚、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以自己的新思想与实干精神,推动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向前发展,他们谱写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也形成了这一时

18、期具有特色的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本章主要介绍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五育并举的思想(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三、大学教育思想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4.教学制度选科制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四、教育独立思想五、 “尚自然”、 “展个性”的教育方法 第二节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一、陶行知与生活教育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1.“生活即教

19、育”的本体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是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 2.“社会即学校”的场所论“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或范围论。 3.“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是在反传统教育,实行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三、 生活教育的历史地位1.生活教育是吸取人类优秀教育成果而形成的先进教育;2.生活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3.生活教育推动了教育发展,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四、 生活教育理论的历史局限1.“生活即教育”淡化了教育的特殊性;2.“社会即学校” 淡化了学校的特殊性;3.“教学做合一”忽视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