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2006),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形成了崭新的报道风格,,栏目链接,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作品_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_”“_”的窠臼,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对战场的主
2、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并因此于1960年获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客观报道,零度写作,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有了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栏目链接,13年的漫长等待,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
3、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栏目链接,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
4、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栏目链接,3文体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分类包括:_、_、_、_等体裁;狭义的专指_。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_、_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基本结构包括:_、_、_、_、_。,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消息,真实性,时效性,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栏目链接,栏目链接,1注音,zh,jn,rn,mi,su,zhun,fn,ch,zh,d
5、o,jio,栏目链接,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栏目链接,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1)祷告:_(2)明媚:_(3)茫然:_,宗教徒向神求保佑。,鲜明可爱;明亮美好。,模糊不清的样子;失意的样子。,栏目链接,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1)序幕序曲辨析序幕:戏剧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来介绍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起因或暗示全剧的主题;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序曲: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等开场前演奏的乐段,一般由交响乐队演奏;用这种体裁写成的独立器乐曲。校园文化节定于近日拉开_。17世纪早期歌剧的_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序幕,序曲,栏目链接,(2)凝重庄重辨析凝重:端庄、庄重。庄重:风度
6、、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会场上_的空气,压迫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家里的人不知道都去了什么地方,在这样_的场合,居然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准备。,凝重,庄重,栏目链接,(3)消逝消释辨析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释:消除、处理、解除,一般与“误会、疑虑、嫌隙”等搭配。随着时间的_,他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误会_了,他俩又走到了一起。,消逝,消释,栏目链接,(4)终身终生辨析终身:今生今世;此生;毕生相关,一般指与个人相关的事。终生:毕生,一般指事业而言。多少仁人志士把为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_奋斗的理想。_教育的思想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终生,终身,栏目链接,(
7、5)权利权力辨析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父母应该有管教子女的_。保障人民的合法_是各级党政机关“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权力,权利,栏目链接,(6)冉冉徐徐辨析两个词都有“慢慢地”的意思。冉冉:多形容炊烟等事物,除了有“缓慢”的意思之外,还有“柔软”的意思。徐徐:多用于列车等的前进。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晨风_升起。2008年9月17日,北京残奥会圣火_熄灭,“奥运时间”落下帷幕。,冉冉,徐徐,栏目链接,5积累名句,(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_。(2)在布热金卡,_,_,_,_。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
8、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3)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_。,又从海上去,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雏菊花在怒放,栏目链接,栏目链接,1问题导读,(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答:_,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栏目链接,(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
9、是“日落仪式”?答:_,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栏目链接,(3)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答:_,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香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
10、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栏目链接,(4)作者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分析。答:_,这样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栏目链接,(5)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答:_,这短短的13个字,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为了等到这一天,中国人做出了多少努力
11、啊!大英帝国离开香港,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栏目链接,(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答:_,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栏目链接,(7)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答:_,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栏目链接,百花永远
12、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沉重。,栏目链接,(8)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答:_,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栏目链接,(9)文章中还有哪些细节?试分
13、析其作用。答:_,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进行肖像细节描写,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栏目链接,(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答:_,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
14、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栏目链接,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栏目链接,2写法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写广场告别仪式时,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
15、错出现,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栏目链接,(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栏目链接,(3)气氛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
16、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栏目链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精警的语言: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情感浓郁。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仅用两个字“够了”,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栏目链接,(2)反讽:文章一开始就议论,“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作者用反语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3)细节描写: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栏目链接,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栏目链接,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