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6933767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各地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做法 南京市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情况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提出和发展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上存在集聚度不高的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通过具有同一性、关联性和互补性的各类服务业企业集中到一个地区,实现服务共享、信息共享、管理共享、环境共享,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对带动全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意义。因此,在深入分析我市现实状况、正确把握现代服

2、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2005 年 9 月,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梳理,推出了首批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龙潭物流基地、王家湾-丁家庄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基地、幕燕金属物流中心、南京高新区软件园和徐庄软件园、江苏工业设计园、城南商贸集聚区、城北商贸集聚区、江北商贸集聚区、河西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6 年,又梳理推出了 12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南京化工物流基地、宁南 IT 软件研发集聚区、新街口现代商务集聚区、晨光创意产业集聚区、 “一山三泉”休闲旅游集聚区、下关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淳旅游休闲集聚区、六合生态旅游集聚区、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傅家边农业旅游集聚区、中华门内外

3、秦淮河休闲集聚区、江东软件城,目前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达到 22 个。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梳理了一批以改造的旧工业厂区和楼宇为代表的微型服务业集聚区。去年按照江苏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经过申报和统一评审,我市有 11 家集聚区获得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称号,今年又有 2 家集聚区获得省级称号,13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占到了全省总数超过五分之一。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抓规范管理。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对集聚区形态以及如何对集聚区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为了规范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2007 年省、市先后出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明确了

4、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态、功能和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了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在宁政办发200737 号关于转发市发改委的通知中,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提出了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态,包括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现代物流园、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休闲集聚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 、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和产业特色已形成一定规

5、模,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在 1 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 30 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同时,明确市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二是抓规划编制。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引导,督促全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其核心

6、功能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目前,大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三是抓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办公室主任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委,主要任务是对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并对建设中存在问题予以及时协调解决。首批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每一个集聚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各项目所在区县和开发区主要领导为项目责任人。同时,要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目前,各区县已相继成立了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领导小组或集聚区管委会,明确了专人负责集聚区的推进工作;四是抓平台建设。督促各集聚区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服务平台

7、、信息平台和统计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区内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行“一站式”全过程服务;五是抓制度建设。建立了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考核制度,2007 年制定了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评价考核办法 ,并依据该办法组织了对集聚区的考评,邀请了包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高校知名学者在内的十几位专家对各集聚区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最终得分纳入各区县服务业年度目标的考核范围。与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了联系制度,加强了与集聚区内重点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集聚区建设进度,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以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简报的形式及时通报交流集聚区建设情况;六是抓招商引资。我们充分利用“重洽会” 、 “金洽会

8、”、2006 和 2007 两次“南京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说明会”等平台,通过举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介说明暨专场招商活动” 、 “南京-香港服务业发展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七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中,明确了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开发区的水、电、气价格;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重大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和贴息等政策措施。同时,在安排每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时,重点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公共平台建设等项目

9、给予了资金倾斜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进展情况我市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了大批服务业企业入驻,已经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2007 年,11 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 149.2 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65.5 亿元,入区企业数达到 1201 个,集聚区就业人数达到 3.3 人;22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 450.94 亿元,入区企业数 2000 多家,累计就业人员 11.2 万人。今年以来,我市 13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 146 亿元,完成投资 22 亿元,新增入区企业 766 家,累计入驻企业近 2000 家,累计就业人员达到 4.3

10、 万人;22 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 572 亿元,完成投资 105 亿元,新增入区企业 2489 家,累计入驻企业超过 5000 家,累计就业人员达到 13.2 万人。集聚区引领发展和集聚企业的功能得到了较好体现。从产业结构上看,集聚区建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在 13 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全部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在 22 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占到了 60%以上;在产业门类上,软件、研发、设计、创意,以及金融、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等占有较大比重。从发展成效上看,集聚区较好地解决了在城区发展中工业企业外迁所带来的既有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功能完

11、善的问题,起到了强化产业支撑的作用,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工作开展上看,建设集聚区已经成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近年我市的服务业招商引资中,各区县均把集聚区建设作为招商的重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集聚区的品牌效应有所凸显。四、下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重点集聚区的重要作用是要通过打造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吸引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聚集,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样板区。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南京“十一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下一步,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引导和督促各集聚区抓

12、紧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细化集聚区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和空间上的对接,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二是强化引资引智力度。加强集聚区的策划和包装,大力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资本进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扩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规模,实现以存量带动增量,集聚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强以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以集聚区招商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大力加强对服务业领军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三是强化服务机制。大力培育一批以改造的旧工业厂区和楼宇为代表的微型服务业集聚区。加大对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

13、度,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实现行政资源向集聚区倾斜。督促各集聚区加快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现“一站式”全过程服务。进一步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帮助解决集聚区建设中的难题,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四是强化责任机制。各集聚区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集聚区的推进负责。加大服务业集聚区考核力度,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纳入服务业年度目标的考核范围。组织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入区企业情况、投入、产业、税收、就业以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指标进行评估,淘汰不合格的集聚区,并将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及时纳入省、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管理。无锡市服务业集

14、聚化发展情况今年,我市在宏观调控形势比较严峻的大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147.82 亿元,同比增长 13.6%。其中,服务业增加值872.8 亿元,同比增长 14.8%,在全省排位第三。现就我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起步较早,主要特点是:(一)数量加速扩张。截止目前,全市拥有集聚化片、区、园 502 个(其中,各类市场 452 个,包括消费品市场 345 家、生产资料市场 98 家、生产要素市场 9家) ,就省市两级认定的集聚区而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9 家,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5 家。

15、(二)贡献日趋增大。全市集聚化载体营业收入(成交额)接近 4000亿元(其中市场 2870 亿元) 。2007 年,全市 7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 738.07 亿元,占全市集聚类服务业载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8.5%。税收贡献达到 16.97 亿元,进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企业 1690 家,从业人数 50115 人。2008 年上半年原 7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 518.12 亿元,同比增长 40.4%,加上新近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无锡通江物流园、中国陶都陶瓷城的情况,9 家省级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 614.49 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市集聚化服务业载体营业收入在 2050

16、 亿元左右,9 家省级集聚区的贡献率达到 30%。省市两级重点集聚区的贡献率超过 33%。(三)特色更加明显。1、传统型优势业态集聚区强势提升。中国江南现代产品市场集群、江阴港口综合物流园两家省级集聚区以发展物流促进市场型集聚区发展,市场型集聚区大跨越发展,2007 年上述两家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 595 亿元,区均营业收入超过 297.5 亿元,接近 300 亿元。2008 年上半年,两家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 407.1 亿元,相当于 2007 年的 68.4%,区均营业收入已经超过 203.55 亿元。2、科技性服务业集聚区加速成长。从我市 4 家科技型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7、158.18 亿元,同比增长 126.7%,这样的增速令人鼓舞。3、集聚区对“服务外包示范区” 、 “动漫基地”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服务外包方面,2007 年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 260 家,其中,全球服务外包 100 强投资企业 3 家,获 CMMI3 级以上国际资质认证企业 17 家,新增 300 人以上规模企业 11 家;服务外包业务总额 5.8 亿美元,出口 1.35 亿美元,完成载体建设面积 120 万平方米,我们集聚区承载着这些外包企业,服务外包示范区得到了有力支撑。动漫领域也是如此,无锡新区创新创意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工业设计园承载了 63 家动漫及相关企业,占全市动漫(

18、相关)企业总数的 60%。4、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从我市 9 家省级集聚区、15 家市级重点集聚区情况看,主导产业企业数占集聚区企业数的比重从 2005 年平均 62%,提高到 2008 年的75%,各集聚区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四)国际化方向明确。全市 9 家省级集聚区中的 5 家生产性、高端性服务业集聚区(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锡高新物流中心、无锡北创科技创业园) ,纷纷把触角伸向欧美、东南亚,寻求合作和机会。2007 年无锡软件园实现软件销售 105 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出口达到 2.1 亿美元。2008 年上半年成绩更加突出,仅无锡软

19、件园销售收入达到 78.5 亿元,同比增长 53.9%,出口达到1.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5%。无锡高新物流中心这方面也很突出,国外物流企业进驻的热情高,经营情况也不错。二、主要做法(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无锡打造成“五中心” 、 “五名城” ,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此,我市多次召开集聚区工作会议,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遇到的难题,特别是集聚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集聚区土地指标保证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集聚化发展。另一方面,无锡是个工商名城,大市场非常发达,我们在抓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同时,同样不能弱了兼具现代特征的传统优势商贸一块

20、。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发展,市委市政府仅就推进江南商贸物流城(中国江南现代产品市场集群)建设,召开了数十个各层次的会议,协调化解遇到的矛盾,推进省市各级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委政府重视,一些制约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各类集聚区得到有序的推进。(二)加强政策与规划引导。2004 年我市就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称 26 条) ,对服务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与此同时,与上海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率先编制了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从规划层面上开始强调、引导服务业功能性集聚、个体性集中发展。2005 年 5 月,市委市政府更是着力着手制定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在出台

21、一系列扶持政策条款基础上,明确要求加快编制现代服务业“335915”集聚化发展规划,推进“三港” 、 “三沿” 、 “五大市场集群” 、 “九大集聚区” 、 “十五条特色街”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针对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我市围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市场、旅游休闲等 10 多个领域,大力实施集聚战略,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了集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对于新建重点市场,我们也灵活地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以奖励、补贴等形式返还规税费等等,有效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三)强化招商引智。全市上下,各类集聚区形成了浓厚的招商引智氛围。1、积极开展国内招

22、商。仅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中带国字头的企业公司,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铁物资、中国外运、浙江物产、中国湘潭钢铁等已达15 家。江南商贸物流城投资 1 亿元以上的项目就近 20 家。2、积极开展对外招商。9 家省级集聚区、15 家市级重点集聚区引进外资企业、合资项目 57 个,仅高新物流中心就吸引了日本日通、日新、阿尔卑斯物流、美国FEDEX、EGL 全球物流、三九株式会社等 14 家外资物流企业。2007 年太湖科教产业园直接引进软件、动漫、研发类企业 31 家,一批如北大软微学院、上海交大无锡锡电气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 10 多个品牌项目落户园区。3、积极引进

23、各类人才。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共引进市外、国外、海归人才 17000 多人。无锡北创科技创业园引进人才 800 多人,留学人员 9 人,人才的引进、集聚为园区的跨越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四)高起点打造国家级园区。今年 6 月,我市提出打造“七大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生态农业博览园、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中国鸿山吴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生态湿地博览园)的新一轮集聚发展战略,突出园区产业核心,推进相关业态围绕核心产业在特有文化背景、旅游特质之下向园区集中。目前,七大博览园规划基本完成,有的已经基本成型,有的正在抓紧建设中。三、下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

24、聚化发展的基本考虑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主题型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主导性产业产出比重偏低。主要是产业、集聚区处于培育期,企业处于成长期,园区虽然有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产能较弱,一些企业研设计在园区,大块的孵化产出在园区外等等。无锡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科教产业园的创意研发产出占整个园区的比重还不高(都不到 10%) ;集聚区对政府的依赖度偏高。主要是一些设计研发类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一方面园区以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企业、减免租金,减少了园区的收入,另一方面,园区还要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以吸引、留住企业和人才。园区经济收益的不足与园区继续投入存在一定矛盾,

25、存在着对政府的一定依赖;由于行政区划方面的原因,项目重复引进,重复投资,无序竞争也还有所存在。下一步,我们将主要着手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探索推进集聚区发展的新办法新招数。深入搞好集聚区发展调研工作,我们将围绕集聚区发展现状、业态构成、核心竞争力、集聚区下一步工作、发展难题等,对全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调研,切实增强指导集聚区发展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催化集聚区裂变式发展,增强我市集聚区的竞争力、辐射力;无锡今年 18 月份签订外包合同 2800 多份,占全省的 44%。接包合同金额 5.7 亿美元,占全省 49%。接包执行金额 4 亿美元,占全省 58%。下一

26、步,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推进服务外包类园区发展,推进服务外包实现新跨越。二是推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申报工作。继续对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摸底,切合我市实际情况,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认定若干市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2008年拟再认定 5-10 家无锡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和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积极协助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条件成熟的规模型园区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年底,全市拥有省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30 家以上。三是积极搞好服务集聚区发展服务工作。围绕集聚区发展遇到的资金不足、资源不足、人才不足、设施不足、环境不足等问题,积极牵头规划、国土、建设、环保、交通、金融、人事等部门,化解难题,

27、合力推进集聚区跨越发展;认真组织有关集聚区赴欧洲、东南亚招商,拓宽视野,加强合作,推进集聚区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各类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提高集聚区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常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情况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经济全球化分工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货物贸易。现代经济已经出现了“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的趋势,经济活动发生了“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2007 年,全球服务业占全球 GDP 的比重已达 68%,其中服务业在发达国

28、家 GDP 中的比重接近 70%,美国为 75%,日本为 68%,德国为 69%,而我国仅为 39.5%(其中上海为 51.7%,江苏为 37.7%。 )由此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亟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国务院在去年和今年连续下发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 201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比 200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到 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更是高瞻远瞩,在 2005 年就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 ,为

29、江苏赢得经济发展新优势取得了先机。当前,我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算已超过 7000 美元,按常住人口算也超过了 5000 美元,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实施省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意见,全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在省发改委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349.6 亿元,同比增长 14.3%;服务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 34.5%,比去年同期提高 1

30、.6 个百分点,其中以金融、市场物流、科技、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约为 40%。1-6 月份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 68.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6.5%;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7.0%,比上年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下面,将我市近几年来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准确定位,科学制订服务业发展规划把服务业发展列入“十一五”发展重点,在认真把握常州城市化发展进程、制造业发展基础和交通区位条件的基础上,以“扩大总量、提升品质、拓宽领域、优化结构”为基本方略,确定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工作思

31、路。同时,明确了全市服务业总体发展目标,即:到 2010 年,全市服务业总量在 2005 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常州建成富有特色的物流商贸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全国著名职业教育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市制定了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要据纲要要求,按照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我市细化并制订了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软件和动漫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使各类服务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按照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工作的要求,我市正在加快规划、

32、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细化科教城三期、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亚邦医药物流园和罗溪空港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完善中华龙城创意文化产业园、凌家塘批发市场、华夏工艺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二、有序推进,重点抓好集聚区载体建设2005 年年底,我市即确定了 50 个产业集聚度较高的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扶持发展,具体为八大物流园区、十八个专业市场、六大旅游景区和十八个其它类重点项目,总投资达 760 亿元。其中,就包括目前已被确定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科教城、津通、动漫和软件基地、邹区灯具城、横林地板城等六大园区。经

33、过近 3 年的全力推进,到今年 8月份,50 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 353 亿元,其中 6 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 30 亿元。(一)常州科教城。经过 2002 年2005 年的一期建设和 2006 年2008 年的二期建设,科教城目前已初具规模,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止今年 8 月,园区面积达 5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198 万平方米,入驻机构 79 家。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嬴”的发展思路,我们正在重点打造六大平台。一是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以及清华、南大等院校在此设立了 30 多家研究院所、中试基地和高科技企业。其中,中科院的院所同常州合作,已

34、实施项目 54 个,总投资 9.3 亿,实现销售收入 1.4 亿。科教城已拥有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达 50 多家,在精密加工和检测、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二是技术转移中心,在今年5 月 18 日在科教城举办的“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1600 余家院校、企业参加,签约 90 项,协议金额达 1.35 亿;三是人才集聚中心,现有常州领军型海归人才及团队 2 个,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 2 个。目前,园区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达到 1055 人,博士186 人,硕士 1000 人,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通过柔性机制在这里从事各种研发工作;四是科技创业中心,科教城积极

35、吸引海外归国人才、大院大所的科技人员以及本地人才到园区创业,现已创办企业 50 多家;五是国际科技合作中心,科教城与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园区已建有中俄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机构。据统计,2006-2008年,科教城大学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约达 30 项;六是现代服务业中心,常州科教城引进和建设了 ITALKBB(爱涛)呼叫中心、中国佰腾网、长城天禄创投等 18 家从事服务外包、软件、专利服务、金融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他们既为企业技术创新插上翅膀,同时自身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一期和二期建设成

36、果的基础上,我们今年正在着力打造三期工程-国际化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通过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国际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引进、集聚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并使之成为对国际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载体;工业设计、数字化加工、特种加工、快速制造、精密模具、信息化、自动化等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进行创新创业的加速器和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孵化器,以及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成支撑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孵化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二)常州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立足打造“产品生产扁平化、营运流程外包化”的发展模式,

37、着力构建“标准国际化、技术高新化、服务高效化、投资专业化”的产业体系。目前,津通已分别与 30 多家国际著名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为制造型企业提供与产业价值链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人力资源派遣、设备租赁、财务(税务)外包、工业设计、工程仿真、测试、第三甚至第四方物流等,使先进制造型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其他非核心流程由社会化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其运作的扁平化、效率的最优化、效益的最大化。津通国际工业园已进驻 30 多家先进制造型企业,其中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固特异、德国威科、美国贝尔金、日本丰达等,通过津通提供的优质、高效、快捷服务,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运作、高效率生产。今年 1-

38、8 月份,津通工业园已实现销售超 10 亿元。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津通模式,加快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最近,我市正在与津通公司策划论证暂定名为“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的运营方案。根据策划报告,该中心将依托我市具有国际化背景、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业进行建设。集聚中心规划面积为 15000-20000 平米,将在 3-5 年内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 100-150 家,其中国际性企业 40-50 家,国内知名企业 40-50 家,本地企业 20-50 家;吸引高端人才 1000-1500 人。通过打造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使生产性服务企业产生“扎堆”效应,形成生产性服务链,着力推动本地制造型企业的

39、服务外包,将常州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提高 30-40%;建成一个集制造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使先进制造业获得其所需全程、优质、高效、经济的专业服务的制造业服务流程外包示范区。(三)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常州是江苏省动漫产业重点城市,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是国家广电总局首批命名的“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 ,是文化部命名的两个“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经过 3 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创业、保纳、常新三个动漫园区,有 130 家境内外企业入驻,位列江苏第一。已分别形成了动漫研发制作、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等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了

40、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2007 年产量超过 1 万分钟。作品立项总量占全省一半。 丛林奇遇 、小卓玛等一批作品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基地还被评为“2006 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和“2007 年中国最具竞争力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鉴于常州动漫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市行政中心和中华恐龙园周边,下一步,我市初步设想以中华恐龙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北京时间东经1200 子午线这一独特的地理母题,资源整合,全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意文化产业。规划拟以 4800 亩中华龙城旅游休闲区为主体,以东径 120 路为核心,基地范围约 8 平方公里。在发展业态定位上,打造成为以动漫软件科技产

41、业为主体,融动画影视、漫画卡通、网络游戏的科研设计、生产制作、交易展示、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创新文化之都。到2010 年,我市创意文化产业产值力争达 80 亿元。(四)常州软件园。常州软件园依托常州现代制造业优势,以嵌入式软件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日本 OKI 冲电气软件、上海微创、北大众志、南大苏富特、江苏金思维、中软华融、金和软件、新科软件等 220 多家软件企业,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今年上半年区内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5 亿元,同比增长 67%,其中出口外包 280 万美元,同比增长 12%。下一步,我市将与省信息产业厅联手打造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

42、,进一步做大做强常州软件产业。(五)常州邹区灯具城。邹区灯具市场从 1993 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灯具批发市场,先后获得了“中国灯具城” 、 “中国消费品市场最具影响力市场” 、 “江苏省文明市场”等多项荣誉称号。现市场占地 400 亩,经营面积 25 万平方米,仓储面积 7 万平方米;经营户 1100 余户,其中外地经营户占 50%以上;物流配载企业 35 个。今年 1-8 月份市场成交额 35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6%。(六)横林国际地板城。横林镇有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 150 余家,地板企业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45%,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 40%。为了推动横林地板特色产

43、业集群向纵深发展,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的重组与升级,我市着力规划建设具有研发、检测、销售、物流等功能的横林国际地板城。目前一期工程(10 万平方米)已在今年 7 月竣工投入运行。另外,我市还正在着力打造 12 个年销售额争取超百亿元的大市场,到今年 8 月,12 个重点市场已完成投资 69.04 亿元。今年 1-8 月,已开业的 9 个市场成交额合计 443 亿元, (其中:长江塑化市场 93 亿元,凌家塘市场 72.69 亿元,湖塘纺织城 72.27亿元,钢材现货市场 57.45 亿元,江苏国际塑化城 26 亿元,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 39.9 亿元,武进汽车城 16 亿元,江苏亚邦

44、医药物流中心 30.78 亿元,中国灯具城 35 亿元。 )三、加强引导,进一步加大对集聚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政策扶持促到位。目前,我市已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动漫软件业发展、加快创新创业投资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和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扶持重点市场发展等四个方面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下一步,将重点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积极发挥好现有的各类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作用,加大对服务业的有效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 万元设立了“动漫专项资金” ;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 2500 万元建立了“软件园专项资金” ;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 2000 万元设立了“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 。(二)优化环

45、境建平台。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加强管理创新,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创新开发机制,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引导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充分运用财税等政策杠杆,鼓励和支持创投基金投资建设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三)错位发展树品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坚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我市将利用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良好成长性的集聚区争创品牌。一是在集聚区规划阶段,引导、支持建设单位通过组建一流的专家顾问班子、成立高水平的联合课题调研组、聘请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等方法,明确项目

46、功能定位,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确保项目的前瞻性和独特性;二是在集聚区实施阶段,鼓励集聚区经营管理者以优惠条件积极吸引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入区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三是鼓励和帮助入区企业创立经营品牌,争创知名商标,使集聚区成为品牌企业的孵化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骨干企业。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一、苏州市服务业总体情况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195 亿元,增长 15.9%,占 GDP 比重比上年底提高 1.6 个百分点。1-8 月,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875.3 亿元,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

47、投资比重达 50.2%,提高 3.1 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总量比重达 36%,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到账外资比重首次突破 20%。针对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制定了“一个提高、两个突破、三个转变、四个协调”的总体目标:提高我市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力争到 201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0%左右,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三二二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服务外包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加快实现由“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注重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协

48、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在今年积极实施“531”工程,即进一步推进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突出发展三大高端服务业领域、实施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531”工程的全面实施,极大提高了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一) “五个一批”建设有效的提高了服务业的竞争力。2007 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提出“突出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塑靠边一批服务业品牌,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 。

49、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的推进,有效的提高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目前,我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15 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17 家,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增强;现代物流业稳健发展,全市获得国家 A 级物流企业 13 家,市级重点物流企业 20 家;产品市场蓬勃兴旺,东方丝绸市场、中国珍珠宝石城一批等骨干市场正在逐步成为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价格发布、旅游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高地;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有 18 家服务业企业通过了省级 3A、4A 级确认;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共有软件企业 450 多家,软件产业实现销售增长 30%,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到 674 家,1-8 月全市软件出口达到 3.8亿美元,其中纯软件出口近 1 亿美元。(二)高端服务业逐步成为我市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以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业,我市提出了“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大力实施金融带动战略,尽快实现由经济大市向金融强市转变”的发展思路,相继推出了关于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三个系列指导性文件,通过优惠、补助、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来苏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推动金融集聚区建设。举办金融创新暨银企合作活动周,全面启动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