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 “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郁孤台 下清江 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 g) 。注释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
2、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清江: 赣江 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可怜:可惜。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 )鹧鸪 (zh g):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 “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异常凄苦。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词牌【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 ,又名子夜歌 、 花间意 、 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 ,文士亦往往声其
3、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传为太白创作,但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 ,而始见于宋人笔记,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明代胡应麟、胡震亨等已疑为后人伪托。现代学者也颇多不信为李白所作,一个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词尚处在萌芽状态,文辞体制,都较简朴,而这两首词却是用双调,换韵,语
4、言精练,描写细致,在艺术上很成熟,顾按上述,调之创始,在唐 大中初,则白又何以见此词调?【词苑丛谈】 谓:今诗余名 望江南外,菩萨蛮、 忆秦娥 称最古,以【草堂】二词出太白也。予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屑为,宁肯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词嫁名太白耳。 按诸上,引【北梦琐言】与此说相合。近世胡适作【词选】亦云然。格律郁孤台下清江水, (仄韵)中间多少行人泪。 (协仄韵)西北望长安, (换令韵) 可怜无数山。 (协平韵)青山遮不住, (三换仄)毕竟东流去。 (协三仄)江晚正愁余, (
5、四换平)山深闻鹧鸪。 (协四平)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 ,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
6、,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
7、,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 “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 “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 “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
8、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