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踏莎行.doc

[预览]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1.50KB ,
资源ID:69328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9328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踏莎行.doc)为本站会员(scg750829)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踏莎行.doc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 “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郁孤台 下清江 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 g) 。注释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

2、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清江: 赣江 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可怜:可惜。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 )鹧鸪 (zh g):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 “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异常凄苦。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词牌【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 ,又名子夜歌 、 花间意 、 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 ,文士亦往往声其

3、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传为太白创作,但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 ,而始见于宋人笔记,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明代胡应麟、胡震亨等已疑为后人伪托。现代学者也颇多不信为李白所作,一个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词尚处在萌芽状态,文辞体制,都较简朴,而这两首词却是用双调,换韵,语

4、言精练,描写细致,在艺术上很成熟,顾按上述,调之创始,在唐 大中初,则白又何以见此词调?【词苑丛谈】 谓:今诗余名 望江南外,菩萨蛮、 忆秦娥 称最古,以【草堂】二词出太白也。予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屑为,宁肯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词嫁名太白耳。 按诸上,引【北梦琐言】与此说相合。近世胡适作【词选】亦云然。格律郁孤台下清江水, (仄韵)中间多少行人泪。 (协仄韵)西北望长安, (换令韵) 可怜无数山。 (协平韵)青山遮不住, (三换仄)毕竟东流去。 (协三仄)江晚正愁余, (

5、四换平)山深闻鹧鸪。 (协四平)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 ,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

6、,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

7、,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 “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 “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 “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

8、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