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颅内压(ICP)监测适应症: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 2、有脑水肿倾向者 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方法: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2、导管法。在颅腔内的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的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有创 ICP 监测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为 ICP 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 升高的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的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是不够准确的。判断 ICP 变化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有创的 ICP
2、 监测,实施的指征为:所有开颅术后的病人;CT 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的损伤,但 GCS 评分40 岁; 收缩压0. 4kPa,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在 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 ICP 波形。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的波,可达 6.671333kPa 并持续 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 A 型波。A 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 型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 2.67kPa 的波型,称为 B 型波。B 型波的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 A 型波的前奏,提示脑顺
3、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 B 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无创 ICP 监测虽然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如硬脑膜外测压、脑室测压等,需行外科手术,易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技术要求较高。而传统的腰椎穿刺法测定颅内压,虽然简便易行,但适用范围有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在病床边动态监测的无创颅内压监测方法,成为临床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已经有了无创的颅内压监护仪。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来反映颅内压增高的程度。fVEP 反映从视网膜到枕叶皮层视通路的完整性,当颅内压升高时,神经元及纤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脑脊液 pH 值下降,乳酸浓度增高,
4、神经传导就会发生阻滞,电信号在脑内的传导速度减慢,fVEP 波峰潜伏期延长,延长时间与颅内压值呈正比,从而反映出颅内压的改变。此方法适合重症、特别是昏迷患者的监测。对 fVEP 各波形的命名,我们采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规则,基线以上为负波 N。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命名的波峰潜伏期来反映颅内压变化,如 N2、N3、P1、P2、P100 波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仪器本身的设置有关,如设置基线以上为正波 P。另外仪器自身的系统响应延时,以及采样开始的时间不同,可导致波形命名的差异,如不同 fVEP 仪器的 N2 及 N3 可能为同一波形。为了便于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波峰的命名最好采用平均潜伏时间。
5、 关于 fVEP 与 ICP 的相关性,国内外研究者已有一些报道。Donald 使用 fVEP 和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技术,对脑积水和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随着颅内压不断增高,N2 潜伏期持续增加,N2潜伏期和颅内压呈正相关,N2 潜伏期和脑灌注压呈负相关。York 等证实了这一结果,认为采用 fVEP 可监测脑积水和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并提出潜伏期延长与脑血流量下降、脑氧下降有关。在对婴儿体外循环手术中, Burrows 等也证实了这一规律。目前,无创性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较多研究,比较成熟的有 fVEP、超声等,在新生儿中还可采用前囟测压法。与其他方法比较,fVEP 本身就是危重患者脑功能监测和随访的有效方法,代表了颅内压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意义:1、协助诊断。2、及时发现颅内继发性损害。3、指导降压治疗。4、有助于判断预后。护理:1、做好置管准备。2、动态观察颅内压。3、颅内压检测需与临床观察相结合。4、保持测压管通畅。5、严格无菌操作。6、预防、及时处理颅内压,监测并发症,如感染、岀血、脑脊液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