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6920481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学习要点: 现代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区别;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流向; 具体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理论表述及模型说明;,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倾向:,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这两种倾向,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难以解释的;,二、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另

2、一类 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间贸易:指按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的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一国对同一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即所谓“双向贸易”,或者说同一产业部门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换。,产业内贸易以各国部门内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只能在产业结构相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三、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产品异质论 (二)规模经济论 (三)技术差距论 (四)偏好相似论,(一)产品异质论1.产品差异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存在着

3、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本原因。,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客观差异性两类。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2.差异性的表现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论其实物形态是否相同,都能形成异质性产品。(1)品牌、商标、款式和包装等不同而形成的异质性;,(2)信贷条件、销售服务和交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3)同一种产品具有多种型号、规格、式样,此同种产品也被视为异质性;,产品的异质性满足消费者特定的消费愿望形成垄断性形成产业内贸易,异质性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由于规模

4、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多;因为种类越多,生产规模越小,则成本越高。通过贸易,市场规模扩大,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二)规模经济论,所谓规模经济是指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会随规模的扩大呈报酬递增的趋势; 在不完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厂家通过生产一种与其他产品在细节上不同的异质性产品,利用规模经济获得递增的报酬;,异质性产品所形成蛋垄断性的生产与经营必将引起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重新调整专业化分工,并形成各自的相对优势,从而使产业内贸易得以继续和发展。,(三)技术差距论,企业由于创新产品而处于垄断地位而竞争对手尚未取得该项创新产品的技术,同时,法律保护企业的创新技术

5、,从而出现技术差距创新者占据市场的相对优势,如果不同种类的产品创新同时在两个国家的同一产业中出现,而两国又对这两种创新产品有需求的话,产业内贸易便应运而生。,(四)偏好相似论,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提出; 理论观点:一种工业品是否出口在于该产品是否属于国内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产品在国内有旺盛的需求,而且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及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那么,这种国内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将出口到什么地方去呢?,答案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一般出口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即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 世界上国家之间人均收入的参差不齐,需求片好的相距甚远,反而成了产业内贸易的

6、障碍。,工业化程度愈高,技术和产品的类同性愈大,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也就愈多;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普及,产业内贸易将在全球范围内增长。 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的升高是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第二节 规模经济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以及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指所有投入平衡增长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平均成本下降; 大公司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二、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一)外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企业个数的增加,引起产业规模扩大,使单个厂商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下降。,同行业内企业

7、个数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会使信息收集、原料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并使单个企业的报酬随着企业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 外在规模经济一般存在于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企业的个数多,但企业的规模较小。,(二)内在规模经济指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平均成本,使企业边际报酬递增。,一般来说,垄断竞争企业、寡头企业或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扩大企业规模获得内在规模经济。 一些资本密集或者知识密集的行业,厂商为了生存必须把生产规模控制在某一规模上。,三、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 1.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同质性产品; 2.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规

8、模经济理论认为: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多是异质性产品,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两个假设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更符合实际。,现实中的国际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商品市场,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市场基本上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因为工业制成品多是异质性产品,容易形成各自独特的垄断竞争性市场。 。,(2)垄断竞争性市场中又有两种情况: 完全垄断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主体。市场上的产品多为异质工业制成品: 一方面,各种产品相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相互竞争; 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的特征,因而又有一定的垄断性。,四、规模经济的效应分析

9、,在厂商具有内在和外在规模经济,以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即A点。,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图 4-1,D2,MC,AC,B,MR1,MR2,A,P1,P2,D1,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D1为国内需求曲线,D2为国外需求曲线;

10、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制在Q1,价格为P1 ;,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企业的产品同时要满足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需求,此时的需求曲线D2比较平坦,因MR2与MC相交于R,所以厂商的生产数量可以由Q1点增加到Q2点,产品价格由P1降到P2; 厂商既获得了经济利益,又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五、规模经济的案例分析 美日关于大型车与小型车的贸易选择:假定日本先选择生产小型车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价格向美国出口,日本可抢占美国的小型车市场。 美国的选择: 1.生产小型车与日本竞争; 2.转移资源生产大型车以获取规模效益;,小结:新贸易理论的“新”之所在 1.产业内

11、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非比较优势,即一国开展贸易并非只为获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还为获取收益递增; 3.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性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及新的分析框架;,第三节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代表人物:雷蒙德弗农,1966年提出。 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呈现出由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组成的周期,且周期各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传统国贸理论的前提是:信息可在国际间畅通无阻地自由流动;生产函数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变化。,现实与以上假设有较大的距离: 信息的流动,特别是技术信息的流动,总

12、是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的 当生产扩大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导致生产函数变化;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作了修正; 其假设是: 1)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 2)生产函数是可变的; 3)各国的消费结构是不同的。,新假设的确立,引出以下三个结论: (1)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需求强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容易产生; (2)企业家愿意对在国内有需求的新产品,进行风险投资; (3)接近市场的生产者,将市场信息转化为产品设计,所花费的费用较低。,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模式 (1)

13、导入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各阶段有何特点?,(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模式,1.西方经济学家赫希哲把世界贸易国分成三组: (1)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 (2)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 (3)已开始工业化的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2、弗农则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在赫希哲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产品贸易周期的五个阶段模型(见图4-2),图4-2 国际产品周期贸易模型,T,净进口,净出口,O,第一阶段,出口导入期 第二阶段,产品进入成长期 第三阶段,产品仍处在成长期 第四阶段,产品进入成熟期 第五阶段,产品虽仍处在成熟期,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 的发展,(一)生产要素密集程

14、度的动态变化 (二)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三)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四、结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在国际贸易动态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它可以通过产品对接,使自己的劳动资源丰裕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产品生命周期是把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资源和市场聚集在一起形成分工合作的整体的一个根本原因。,第四节 偏好相似理论,一、理论前提回顾: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供给对贸易的作用,却忽视需求对贸易的反作用;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则不存在贸易的可能;,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将需求导入国际贸易理论; 林德认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只适用

15、于初级产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品贸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解释工业品贸易的偏好相似理论。,二、理论内容,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 (二)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一)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 在国际市场上,新产品最具竞争力; 厂商开发新产品不可能在完全掌握国际市场信息情况下进行,只能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基础; 具有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国家,其国内需求领导世界需求新潮流;且其国内需求具有极强的传导性。 收入的提高使国际需求趋同趋势增强;,(二)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林德认为,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相似,则两国的需求结构越接近,需求的

16、重叠部分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越能得到发展。,若两国需求结构完全相同,则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物品同时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需求就是外国的进口需求,从而也是促成两国贸易的原因。(见图4-3),图 4-3,产品质量,平均收入,R,Q4,Q3,Q2,Q1,Q5,Q6,YB,YA,O,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需求的水平。,设A国在收入水平为YA条件下,代表性需求为Q4,其需求产品的档次范围为Q2 Q6; 设

17、B国在收入水平为YB条件下,代表性需求水平为Q3 ,其需求产品的档次范围为Q1 Q5;,两国重叠需求部分为Q2 Q5的区域,亦即两国贸易潜力的范围; 但最可能实现贸易的区域是Q3 Q4,因为两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达到了规模经济的生产水平,并有价格优势; 由此可见,收入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的国家越有可能发生部门内贸易。,三、偏好相似理论的意义,部分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从需求角度论证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越有发生贸易的可能,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补充。 对二战后迅速发展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作出了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五节 国际生产要素移动理论,突破了传统国

18、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移动的假设。 二战后,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颇受关注的内容。,一、劳动力的移动,(一)劳动力移动的形式 1.劳动力跨国长期流动移民潮;早期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2.劳动力跨国短期流动劳务输入与劳务输出;,(二)劳动力移动的原因,1.工资差距劳动力由工资低的流向高的地方; 2.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例:本轮经济危机中欧美国家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变化;,(三)劳动力移动的效应分析,1.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效应;劳动力要素可以绕过商品贸易障碍; 2.相互替代和相互补充效应; 商品贸易替代效应途径:劳动力移动生产要素构成变化贸易构成变

19、化贸易量变化 贸易与劳动力移动不能完全相互替代,O,O,C,A,B,B,A,D,E,F,二、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1.短期资本流动:一年以下的借贷资本流动,一般起不到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作用; 2.长期流动类型 1)间接投资有价证券投资 2)直接投资,(二)二战后资本国际间流动日益活 跃的原因,1.资本收益的差异 2.相对价格比率的变动,(三)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效果,1.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之后,将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在国际上平均化,从而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全世界和各国的福利。,假设世界由投资国和接受投资国组成。资本流动前,投资国资本丰富,资本的边际生

20、产力低于接受国。 资本流动后,投资国的生产量减少,但其资本边际生产力提高,其对外投资的收益,即投资量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乘积大于生产的减少量,因而获得比资本流动前更多的国民收入。,资本接受国由于资本流动,其生产总量也随之增加。(见图4-5),图 4-5 资本流动的效果,M,F,E,K,O,X,D,O,C,L,H,J,G,Y,I,U,A,图中AX、YU线分别表示A、B国资本的边际生产能力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减少。 在资本流动前,A国的资本存量是OC,全部投入本国生产,国民总产值应为OXGC,其中OKGC为资本的总收益,剩下的KXG为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同理,B国投入资本OC, 国民总产值应为OY

21、IC,资本总收益为OJIC,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为JYI。,在资本流动后,A国应有CD量的资本流入B国。 这样,A国资本的价格由OK上升到OE,国内产值为OXFD,国外资本投产所得为DFHC, A国资本的总产值为OXFD+DFHC,比原先增加了FHG。,资本报酬由原先的OKGC增至OEHC,对B国而言,DC量资本流入使资本价格由OJ降至OL,总产值由OYIC增至OYFD,增加了CIFD,其中CHFD支付给国外投资者,净增HIF,而国内资本报酬由OJIC减至OLHC,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YIJ增至YFL。,就全世界而言,总产值由OXGC+OYIC增至OXFD+OYFD,增加了GIF;2.另一种与麦克

22、杜格尔相互补充的观点认为,资本流入对东道国是把双刃剑。,3.蒙代尔认为:资本国际间流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替代和互补效应 (1)关于资本流动的替代效应 (2)关于资本流动的互补效应,第六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一、人力资本要素 (一)概论人力资本的含义: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不同国家,工人的工作习惯不同,工作时所用的物质资本,以及其他要素的数量都各不相同,从而劳动生产率也不相同,并表现为人力技能的差异。人力技能须经投资培养才能形成,故称人力资本投资。,(二)内容人力资本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观点:他认为,知识化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人力资本的高

23、低以受教育的程度来衡量,人力资本由教育投资产生。 (三)作用 P72,二、管理要素,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具有相应的规模,其产品的成本便会下降; 低廉的成本无疑会使该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规模经济也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美国“管理学之父”泰勒首先提出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的观点。 1.管理是生产函数的单独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为生产与经营不可或缺; 2.管理将其他要素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在整体中无可替代; 3.管理要素与规模经济成正相关关系。,三、研究与开发要素,(一)含义指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其度量指标以投入到新形成商品中的比重测定。,(二)理论的理论价值 代

24、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格鲁勃、弗农和基辛等 试图从研究与开发的角度去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格局的确立等。,(三)理论的实际价值 研发能力与部门国际竞争力、出口比率有密切关联。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重视研发要素的作用,并把其用于自主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上。,第七节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用动态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分析比较利益,进而分析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动态研究理论分两大类: 1.以吸收技术革新成果的新产品为对象,产生了技术差距论、制成品和原料周期说等; 2.注重比较利益的动态变化理论;,一、技术差距论,(一)问题的提出 代表人物:波斯纳,1959年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

25、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提出了技术差距论。 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这是因为,当这种技术被该国发明出来并发展为一种新产品时,国外尚未掌握该项技术,于是产生了国际间的差距。,(二)主要观点 一般说来,一项新技术被一国独占的现象十分罕见,随着技术转移,技术差距会自行消失; 在一项新技术由领先过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时滞: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1.需求时滞: 指国外新产品问世,而本国消费者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求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 2.模仿时滞: 指从技术创新国创造出新技术后,到

26、其他国接受新技术,并利用这项新技术仿制该产品的时间间隔; 模仿时滞包括: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1)反应时滞: 指技术领先国影响到追随国,使其感到了威胁,从而要模仿国外技术自行生产的间隔时间; 2)掌握时滞: 指追随国以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到完全能生产与技术领先国一样的产品,从而使进口变为零的时间距离。,(三)技术差距模式图示,t0,t1,t2,t3,B国进口、出口,B国生产,A国生产,T,A国出口 B国进口,模仿时滞,需求 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如图4-6所示,该国假设A过为技术领先国,B国为追随国; t0t1为B国需求时滞, t0t2为反应时滞, t2t3为掌握时滞; 从t1开始贸易发生,B

27、国从A国进口新技术产品,当B国完全掌握技术后,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进口停止,并转而出口该产品。,该模式表明: (1)技术领先国若能有效地反仿制,技术利益能保持较长时间; (2)两国收入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小,需求滞后的时间就越短,贸易发生就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3)模仿时滞后,追随国的贸易利益取决于低工资成本。,(四)技术差距论的贡献在于:,1.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 2.指出由技术革新引起的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能够导致比较优势从技术领先国向技术追随国的动态转移; 更切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更能揭示国际贸易的特点。,二、原料贸易周期理论,代表人物:1978

28、年,麦吉和罗宾斯,在参照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础上,提出“原料贸易周期说”。,(一)原料贸易周期的三个阶段:,第一,派生的需求繁荣阶段; 第二,需求和供应来源替代阶段; 第三,合成代用品及研究和发展的介入阶段;,(二)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提示,1.原料贸易优势存在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 2.初级原料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3.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主宰着原料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三、动态比较成本说,由于生产要素和经济成长的动态性,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必须使用动态比较成本的概念。,(一)筱原的动态比较成本说,内容: 1.将比较成本优势的形成和取得,视为一个动态过程。 2

29、.动态比较成本优势的建立必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结合起来,实行“产贸一体化”。,3.动态比较成本优势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必须利用国家的干预力量。 4.“产贸一体化”应具有转形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调整,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筱原学说的局限性:学说的核心,是一国的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以形成比较利益。该学说的形成与日本国情及日本的贸易立国国策紧密相关,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二)经济成长与比较成本,1965年,犹石威和奥溲克提出了“贸易形态的逆转”过程,认为: 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对贸易的影响,有赖于由资本积累所导致的资本物的输出输入状况; 一

30、国的经济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禀赋是不同的,从而比较成本优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国的比较优势在工业初期、中期和完成期是不同的,即会出现“贸易形态逆转”的过程。适应这种“逆转”,须及时作出产业政策调整和制定产业政策,使经济成长因素对比较成本优势的建立和维持产生正效应。,四、动态比较优势说 (一)雁式形态理论 代表人物: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发现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雁式形态现象。 说明: 1.第一只雁为进口浪潮,大量西方棉纺织品流入日本市场;,图4-7 雁式形态理论图示,年代,市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2.第二只雁为国内生产两朝,现代技术与日本低工资结合,是国内棉纺织品规模扩大,成本降低; 3.第三

31、只雁为出口浪潮,规模经济和低工资的优势,使日本纺织业取得低成本优势,从而取得国际竞争的有时,进而转为进口。 该理论进而推广至发展后进国家,适用于许多行业。对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指导。,代表人物: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 生产要素转移不仅可以弥补一国生产要素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组合的进步,形成使贸易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的条件。通过要素的转移和互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木桶”理论(或“短板”理论),(二)推进国民生产过程的国际互补原理,第八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具支配市场的力量。无论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其作为市场价

32、格接受者的地位不会改变,企业由于无法取得支配地位,所以对外直接投资不会发生。,现实的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某些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对外投资获得垄断优势,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哪些企业可以获得这种优势呢?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具有“独占性生产要素”的企业方能获得。,具体说来,这些企业必须至少具有以下优势:,1.技术优势; 2.规模经济; 3.资金和货币优势; 4.组织管理能力,二、内部化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1976年在其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1981年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在跨国公司内幕一书中加以发展。,(一)理论背景及含义 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专长等)市场与

33、最终产品市场一样,也是不完全的市场。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发生买卖关系,必定会出现时滞和交易费用的增加。,若把中间产品市场在一个厂商中内部化,即将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引入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中去,便可避免时滞,并将交易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所谓内部化就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企业)内部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二)理论实践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企业的种种优势,这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因为只有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优势转移到国外,并保证其技术不被

34、外人获取,同时又能使其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各项费用得到充分补偿。,三、区位因素理论,理论观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获得的区位优势;这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外部必备条件。,区位优势主要包括:,1.劳动成本 2.市场需求 3.贸易壁垒 4.政府政策,四、国际生产折衷论(OIL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把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三个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问题。,1.他认为,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决定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所有权优势;二是内部化优势;三是区位优势;,相关概念:,所有权优势: 即垄断优势,是指某企业拥

35、有外国企业不能获得的优势,如产品、技术、资本、组织管理等能力。,内部化优势: 是指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将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区位优势: 指由于存在着贸易壁垒、政府政策、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差异,企业把生产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外更加有利可图。,2.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拥有这三种优势;若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无区位优势,则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只能将这些优势在国内运用,即生产产品,然后出口。,若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难以在内部使用,只能转让给外国企业。,邓宁据此列出一个表,用以说明上述三个条件与经营方式选择的关系(见表4-

36、1): 1)说明对几种国际经营形式选择时所必备的基本因素; 2)即使一国具备某几种优势,但未能采取相应的经营形式,也会丧失这些优势带来的利益。,表4-1 供应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思考题:,1.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2.规模经济的两个重要假定是什么?为何这两者会成为重要假定? 3.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所依据的基本核心是什么?,4.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如何论述新产品技术的转移与扩散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你能否运用该理论设计商品开发战略? 5.为什么代表性需求理论能从需求方面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6.为什么说劳动与资本的移动与商品贸易有相互替代和互补的关系?,7.为什么“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与管理”能成为生产要素? 8.国际贸易动态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9.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如何把“垄断优势”、“内部化”、“区位因素”理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 10.你最看好哪个国际贸易新理论,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