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 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 4 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理解“死”在不同句中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依据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和复述课文。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反复品读“螳螂捕蝉”的故事,结合关系图,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圈出并品读有关少年言行的关键词语,领悟少年的机智勇敢,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4.学习本课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个智劝小故事,体现“小故事,大智慧” 。 二、教学重、
2、难点: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有感情的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依据小标题复述课文。难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领悟“螳螂捕蝉”和吴王伐楚的联系。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中,展示预习单,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正确流利的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的环节中,反复品读“螳螂捕蝉”和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采用默读、圈画、交流、分角色朗读等,体会寓意,领悟少年的机智勇敢。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参照小标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课文,师生及时作出评价。4.在小练笔环节中,学习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抓住人
3、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写一个智劝的小故事,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2练。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2.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回顾寓言,激趣导入。1.我们学过很多寓言故事,想一想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拔苗助长、画龙点睛、守株待兔)2.你能说一个八字成语的寓言故事吗?(结合预习单)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八字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3.板书课题:螳螂捕蝉。教师边板书边重点提示:“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着重强调:“螳螂”笔画比较多,左右部分要写紧凑一些。
4、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读音和字形。 “捕”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 ”。 )4.过渡: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螳螂捕蝉”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交流预习单,检查生字词的读写情况。(1)写规范字。选择两到四份具有代表性的的预习单全班展示。大家交流:书写是否正确美观,给他人提出好的建议。教师范写“侯” , “诸侯”的“侯”中间没有小短竖,要和“时候”的“候”分清楚。比较“侯”和“候”音形义的异同,记住“侯” 。(2)认读词语:1 螳螂 诸侯国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露水 处死他 侍奉 禀告 恍然
5、大悟 2 沾湿 弹弓 转来转去 毫不介意 打着鸟 举起前爪 啄食 瞄准 隐伏 祸患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准加点的字:后鼻音“螳、螂、禀” ;翘舌音“诸(zh)侯国、侍(sh)奉 、沾(zhn)湿。找出词语里面的多音字再读一读。拓展练习:分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结合预习单) ,我课前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运用了什么方法?互相借鉴一下理解词语的方法。2.检查朗读课文。(1)同位互相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互相评价一下。(2)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优缺点。关注文中易错字音,随时纠正。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是要指导读好长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6、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二是段落比较多,读的时候注意要连贯。 )3.理清文脉,整体感知。(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层次。浏览课文并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课件出示:多音字组词:l( ) ch( ) dn( ) zhun( )露 处 弹 转lu( ) ch( ) tn( ) zhun( )4根据小标题,学生边读边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位互相交流。(2)概括主要内容。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内容,要说
7、清楚、说通顺。(固执的吴王准备攻楚,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图文结合,品读悟道。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少年又是如何巧妙地劝说呢?1.抓住关键词语,精读“螳螂捕蝉”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思考哪几段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用“”在段落前做上标记(9、11 自然段) ;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标出来。(2)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出示)指名读三句话,注意红色的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悠闲 、自由自在”:蝉高高在上,很快乐。“拱着、举起、捕”:描写螳螂正要捕蝉的动作。“伸长
8、、啄食、瞄准”:黄雀正要啄食螳螂,没想到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3)出示插图,交流图片上的内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5的内容吗?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试试。 图片旁边出示: 学生练说。先同位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其他同学评价,谁讲的“螳螂捕蝉”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情节完整。2.画图展示,理清关系。(1)学生欣赏图片,听录音范读 9、11 段。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呀!你能
9、把螳螂、蝉、黄雀、少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吗?(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给大家看,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练说,把他们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说明。预设:(2)互动探究,明理悟道。抓住重点词语,精读议论句。参考刚才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用一句话来说明看法,是哪句话?(学生用“ ”标出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找出里面的两对反义词,并用“”圈出来。 (眼前身后;利益祸患)想一想,填一填,结合上下文理解“利益”是什么?“祸患”又是什么呢?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捕 啄食 瞄准A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瞄准 啄食 捕B 少年 黄雀 螳
10、螂 蝉 6就是这么一点点利益,就让他们忘了自己身后隐伏的危险,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此时此刻,想对它们说些什么?预设:我想对它们说:“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 “眼光要长远” “贪图小利会有致命的祸患” 由物及人,递进感悟。学生观察思考,用第 11 段中的句子来回答:交流讨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讽刺的是哪种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也可以引用课本中的句子来回答。 (原文: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3.小结:这就是少年给吴王所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继续探讨。4.作业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
11、的父母听。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追溯“前因后果” ,感悟人物形象。1.回顾“螳螂捕蝉” ,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螳螂捕蝉。谁来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2)指名讲述,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故事听完后,师生共同评价讲得怎么样? (说话是否流畅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情节是否连贯完整?)2.设疑激趣,探究起因。(1)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疑问?预设:少年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蝉 眼前的露水 身后的螳螂螳螂 眼前的蝉 身后的黄雀黄雀 眼前的螳螂 树下的少年蝉、螳螂、黄雀,面对眼前利益的共同点是什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么,人们在处事上容易犯的错
12、误是什么?(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 。7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自由阅读第 1、2 段,一边读一边体会,解决疑惑。填空练习: ( )的吴王 ( )的大臣们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用( )标出相关词语。 预设:固执的吴王。 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a 体会吴王的固执。 “固执”是什么意思?用近义词理解法,可以理解为顽固。这样的吴王,就要大开杀戒了,谁还敢劝呀?b 表演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先指名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加上动作表演,态度要坚决,读出吴王的固执,不听劝阻。c 体会“死”的意思: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来交流。 (“处死
13、他”中的“死”是指生命完结;“死命令”中的“死”是指态度坚决,不可更改的意思。 )为国着想的大臣们。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交流讨论,这些大臣是怎样的人?(大臣非常爱国,但是面对吴王的专横、固执,又无计可施。 )(3)过渡:正当大臣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却想出了好计策,请大家自由阅读 3 到 11 小节,思考这位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呢?3.抓住关键词语,品悟“巧劝” 。(1)学生自由阅读 3 到 11 小节,思考这位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2)交流讨论少年是怎样做的?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叙述。 (少年用“螳螂
14、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 )(3)品读少年的言行,体会少年的“巧见吴王、巧引故事” 。第一句: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第二句: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8少年不仅故事讲得妙,而且他讲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是妙不可言的,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 38 自然段,细细品悟少年讲故事前的一言一行,圈出关键词语,静静地想一想,妙在何处,并在旁边写下感悟。 交流少年的“巧妙相遇” (3、4 段): “清晨” 时间妙;预设: “弹弓” 道具妙;“王宫花园” 地点妙。“转来转去”故意让吴王发现他,让吴王不自觉就被他吸引过来。 “毫不介意”对比理解:少年介意的是什么?(见不到吴王)不
15、介意的又是什么?(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的决心很大。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足够的耐心和决心。 教师创设情景:第一天清晨,他没有碰见吴王,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第二天清晨,他又没碰见吴王,可他还是没有放弃。到了第三天清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为了见到吴王,少年真是费尽心思,可这一切又要不漏痕迹,避免吴王起疑心,不能不说少年安排得是多么巧妙啊! 交流少年的“巧引故事” 。 (58 段)预设:“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不卑不亢、勇气可嘉、悠闲自在的样子,引得吴王越发好奇。 “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故意卖关子,确实高明。既然是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也不会例外的。 小结:两次回答让少
16、年赢得了说故事的机会,少年真是聪明,真让人佩服!(4)分角色朗读表演(311 小节)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确实有勇有谋,充满智慧。你们能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吗?学生分组演练,自由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师生合作表演 311 段。多找几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做导演倾听评议。提出建议,进一步帮助同学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全班展示:第一组读旁白,第二组读吴王的话,第三组读少年的话。 94.关系对比,巧解结果。(1)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了吴王。那么,吴王听出少年的弦外之音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文中句
17、子。教师出示:(2)学生自由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文中的吴王“悟”的又是什么呢?预设:吴王悟到少年的机智勇敢;不能攻打楚国;做决策时,一定要前思后想;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说话训练:你能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吗? (3)对比阅读,理清联系。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语境说一说“乘虚而入” 、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分析这两句话,把每句话里的关系用“”表示出来,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教师展示同学们画的关系图。你发现了什么?看提示说一说他们的联系。教师相机板书: 啄 捕黄雀 螳螂 蝉攻打 攻打其他的诸侯国 吴国 楚国教师提示: 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
18、 螳螂 ,楚国就相当于 蝉,其他诸侯国就相当于 黄雀 。吴国攻楚的后果将是自取灭亡。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10生补白: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 ,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学习写法。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这可以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写作中去。5.人物对比评价,深化少年形象。(1)探究“劝”之不同: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苦苦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轻松的故事
19、,就避免了一场战争。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呢?(2)交流讨论。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 预设:巧做安排: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3)少年与大臣的劝目的是一样的,但是方式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是“直劝” “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可以称得上是“智劝” 、 “巧劝” 。(4)从这儿可以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 机智、勇敢、爱国 )(5)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五)畅谈寓意,深化主题。1.教师出示小练习:2.学生交流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练写,写完之后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小结:是啊
20、!这个故事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但对我们来说仍有许多启发:11(1)寓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2)少年的巧劝让我们懂得劝说的艺术,有时候和风细雨式的委婉劝说更容易让别人接受。(3)从吴王身上我们知道在做决策时一定要权衡利弊,要有知错能改的勇气。环节三、回归整体 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根据提纲,复述课文。1.出示复述要求:2.出示小标题,学生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对学生的复述进行评价。(七)拓展训练。课后作业:文章中的少年巧劝,智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那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智劝的小故事呢?请同
21、学们开启你的记忆之门,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出来吧!(八)板书设计 : 10 螳螂捕蝉啄 捕黄雀 螳螂 蝉 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攻打 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 吴国 楚国(起因) 准备攻楚 不听劝阻(经过) 讲述故事 劝说吴王 (结果)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1)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2)把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生动,尽量使用课本中精彩的词句,还可以加上自己所想象的内容。12附 螳螂捕蝉预习单班级: 姓名: 一、我会写: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要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呦!螳 螂 侯 禀纠正写错
22、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遍:二、我会读:把下面两组词语读正确,注意加点字的读音。读得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进行初步理解。我了解了 这些词语的意思,是运用了 的方法。三、查资料,完成填空。:1.巧填八字成语:鹬蚌相争 ( ) 螳螂捕蝉( ) 城门失火 ( ) 万事俱备( ) 三天打渔 ( ) 一言既出( ) 2.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了我什么启示?3.我还有哪些疑惑?1 螳螂 诸侯国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劝阻 处死他 侍奉 禀告 恍然大悟 2 沾湿 弹弓 转来转去 毫不介意 打着鸟 举起前爪 啄食 瞄准 隐伏 祸患134.课外书推
23、荐:伊索寓言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后反思:成功之处:1.加强写字、识字教学。学生认真地写好汉字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在板书课题时,通过对“螳螂”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掌握了“螳螂”的字音和字形。在检查预习环节中,比较“侯”和“候”音形义的异同,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候” ,还牢固掌握了生字“侯” 。2.重组教材,直奔重点。根据文本的特点,先探讨故事“螳螂捕蝉” ,然后再以“螳螂捕蝉”为引子,追溯前因后果,探寻“螳螂捕蝉”背后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螳螂捕蝉”跃然纸上,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自主探究的情节。3.复杂道理简单化。合作交流时,引导学生采用画关系图的方
24、式,抓住关键词语,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关系图,并通过两个关系图的对比,了解吴王最后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多元化品读,升华寓意。采用多种方式,放开手让学生品读。在少年和吴王的对话中,学生通过自由读,互相读,默读,思索读,角色读,评价读等,逐步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5.借助小标题复述课文。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之上,我提出复述要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复述课文。不足之处:1.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部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了课文中,不能很好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描述和议论。2.有五、六个学生语言积累较少,运用有困难,想表达却又不知怎么说。使用建议:1.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借助语境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2.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悟的空间,教师只须作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