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 题 10、螳螂捕蝉 重 难 学 习 水 平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点 点 识记 理解 运用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 、 “恍然大悟”的意思。 教学目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全文,思考问题,再组织讨论交流,主要抓重点句段反复朗读,领会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媒体 相关资料、小黑板、课文录音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2、 学 生 活 动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1、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自学情况1) 、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 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学生口答指
3、名汇报齐读课题。自主质疑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认读词语,描红生字4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2) 、指导书写生字3、理清课文脉络: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古事,巧妙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置疑,交流。学生再次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三、多元感悟,合探解疑1、组织学习交流课文第一段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 、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
4、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 、指导读文2、探究学习课文第 212 自然段1)师引入: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让吴王改变了主意,是怎样一件事呢?2)师出示:图(1) ,指一名同学讲3)师:故事讲完了,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3、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交流初读收获自主质疑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后个别汇报汇报交流体会理解感
5、情朗读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存疑读文指名讲述评议、再讲引导小结1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4、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5、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6、明理1) 、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2) 、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1)出示词语,指名读(2)说说词语的意思(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7、总结: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师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2)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1、复述课文2、设计自测题相互测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黄雀在后 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齐读个别发言分角色表演再读课文学生畅谈小结深华练习复述动笔设计个别展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