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rav7596 文档编号:6895250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数学教学安排及教学建议七年级上册泰州市中考要求教学内容 国家课标要求考 试 内 容 A B C D教学建议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 数轴,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2.理数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3 用字母表示数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

2、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方程及其模型的运用,方程解的检验4 一元一次方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点、线、面 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

3、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了解视点、视角、盲区的涵义,并能在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表示 5.走进图形世界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中心投影、平行投影 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 角平分线的概念、判定及其性质 余角、补角、对顶角 垂

4、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平行线及其特征 6 面图形的认识(一)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1】注【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了解平行线及其特征。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尺过已

5、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七年级下册平行线及其特征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三角形的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稳定性 7.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角互补, 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画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8.幂的运算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科学记数法 整式 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6、) 乘法公式: 2=a2+2ab+b2,(a+b)=a2b 2(a b)(a+b) 9.从面积到乘公式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会推导乘法公式: (ab)(ab)=a 2b 2;(ab) 2=a22ab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二元一次方程组 10.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

7、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 11.图形的全等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 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并用计算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总体、个体、样本 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12.数据在我们周围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用扇形统计

8、图表示数据。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频数、频率,频数的分布(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13.感受概率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概率的意义 八级上册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两次以内)变换后的图形 1.轴对称图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

9、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利用对称轴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开方运算 实数及其分类,实数与数轴,实数运算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 2.勾股定理与平方根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

10、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旋转(含中心对称)变换的认识 旋转(含中心对称)变换的性质 3.中心对称图形(一)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旋

11、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两次以内)变换后的图形 利用对称轴、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探索预测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表格,图形和数学式子都是描述数量变化, 位置变化及其关系的常用方法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数量,位置的变化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格,图形和数学式子都是描述数量变化, 位置变化及其关系的常用方法。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

12、置。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常量、变量、函数,自变量及其取值范围,函数值,直角坐标系 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确定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运用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方程(组) 、的近似解 5.一次函数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

13、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运用所学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 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 或 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理解正比例函数。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6.数据的集中程度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加权平均数,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八级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

14、等式组的解法 7.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运用不等式(组)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分式的概念 分式的基本性质 8.分式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 能根

15、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方程及其模型的运用,方程解的检验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确定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9.反比例函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 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 或 k0 时,图象的变化)。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心投影、平行投影 相似变换的认识 相似变换的性质 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两次以内) 、平移、旋转(含中心对称) 、相似变换后的图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判定 10.图形的相似了

16、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运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证明的含义及必要性 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 反例的作用 11.图形与证明(一)(1)了解证明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

17、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反证法 综合法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 A.S.A,S.S.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

18、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1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利用基本事实及有关定理(限于课标规定黑体字、标注的定理见说明部分)进行证明,证明题的难度与以上结论的论证难度相当按课标要求12.认识概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

19、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概率的意义,运用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九级上册1. 图形与证明(二)利用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利用基本事实及有关定理(限于课标规定黑体字、标注的定理见说明部分)进行证明,证明题的难度与以上结论的论证难度相当按课标要求二次根式及其运算 2.二次根式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估算 方程及其模型的运用,方程解的检验 3.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解一元二次方程 4.中心对称图形(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