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菊与刀有感.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88552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菊与刀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菊与刀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菊与刀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菊与刀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菊与刀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读菊与刀有感东语学院 日语 3 班 20043369 苏凤磊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 “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

2、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作者从日本人日常行为入手,从中发气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次相关的日本人的义量,恩等观念。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日本的文化是不同与西方“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成人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根据美国社会学

3、者帕森斯的理论, “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 ”历史证

4、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 “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 ”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这本书的主体是在二次大战进行中完成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公民,信仰的是美国式自由、民主,研究对象的文化与美国截然相反。而且当

5、时还与美国为敌,极对对付。在如此情况下,能够静下心来,排除仇视的感情因素,用平视的角度去审视大和民族确实不容易做到。而这本书后来还成为日本的畅销书,大部分观点为为日本人所接受,日本人发现自己在平时没有察言观色觉到的,身上的一些本质的东西竟被作者,一个美国人所体察到了。这更是说明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一种超然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作者的心态是平等的,开放的,这当然与作者所倡导的文化相对主义有关。在概述自己研究方法的第一章中,作者就谈到了社会科学家,面对差异时所应采取的态度。 “任何一个学者,只要不相信差异必定就是一把悬在世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利剑,那在他看来,用外部干涉的方法来组织人们形成无论何

6、种人生观都是不道德的。 ”“如果这些美国人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希望有一个自尊的日本,那么他们必须承认日本人自己人的自尊心的基础。 ”“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命令一个与其习惯和设想不的民族按他所设想的生活方式去活动” 。面对民族间的差异,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才是正确的选择。我想来应该是一个真理。而且这个真理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应该适用于国家间的交往。早在 50 多年前,本尼迪克特这样一个美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 50 多年后的今,我们看到美国仍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展向其它国家强行推行期价值观。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霸道的外交手段,给世界增添了不少无谓的动乱、冲突

7、。既然 50 多年以前就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现在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难道人类就真的因为私欲,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功利主义注定要在道义的某些方面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吗?说到这里,该说说咱们中国了。导致本尼迪克特的超然态度的诸多因素中,我想有一种子因素是,美国本日(除小小的珍珠港外)在二战争期间始终没有受到攻击。他们的国土没有受到敌人的践踏,广大的人民没有尝到沦为亡国奴的煎熬。 “九一一”事件(被认为是半个多功能世纪来,继珍珠港后美国本土受到的第二次攻击)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激烈反应,世界格局也因此改变。相比之下,中国在二战的损失,遭受的痛苦,使中国人不可能不对日本人产生极端的仇恨。斗个多世纪过去,

8、这种分恨没有随时间而完全消散。而近来的亚洲杯,东海油田的争议,对俄罗斯石油的争夺,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聚焦灯于次打向了敏感的中日关系。可是仇恨是民间的自然而然产生,是非理性的,但是学者们呢?他们应该是理性的呀?看了菊与刀 ,我不禁要问:在二战期间美国已经组织专家研究敌国日本,而遭受损失更严重不知道多少倍的中国,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学者,这样的著作。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就意识到了要学习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这是对的可是已经被日本打成那样,为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侵略战争是军国主义作崇,大多数日本人民也是被欺骗的无辜受害者。 “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 10月 18 日应邀在东京日本记者俱乐部举

9、行上任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会会上,关于日本一些媒体提出的中国反日教育的问题,王毅指出,中国并没有什么日教育,和其他国家一要,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说有什么针对日本的话,从毛泽东时代开台,中国历代领导人始终如一地告诉中国人民,侵华战争的责任应由日本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可窨为什么当时那么多的日本人被同时“欺骗”?难道就没有人去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文化中去寻找更深层的原因?如果当时有人那么做了,也许我们能设身处地更好地理解日本人,也就不至于到了今天,民间仍有不少人采取一种非理知,激进的态度去看待日本人。几年前,朱总理访问日本时,一些中国华侨和日本人在当时的会场外发生了一些身体

10、冲突。香港电视台的镜头记录下了法时场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个日本的中年妇女声嘶力竭的喊着:“是你们中国防大学要灭亡我们日本人!”这个镜头我是记忆犹新。我们老是说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却没有想到日本民众中还有人是这样来看待中国的以上我为读菊花与的感受!东语学院日语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043369 苏凤磊2005 年 7 月 1 日20041884 金洪娜浅谈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堪称是世界历史舞台上少有的佳话,这漫长的两千多年,日本从中国吸收了佛教与孔、孟、老、庄、朱熹、王阳明等的思想,还有农耕、制陶、纺织、建筑等多方面的生产技术,学习了中国

11、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医药、体育,还有唐以后的律令典章、政经体制,并利用汉字创造了日本的文字,从而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也吸收灿烂的日本文化的因素,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的文化成果,两国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历史发展意义极大,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给双方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了巨大的利益。这就是我读完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后,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些总体认识。大和时代的中国移民为推动日本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由于种种原因,数量众多的中国劳动人民远离故乡,跨海东渡陆续到日本定居,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大和国,迫切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中国移民来自古老的文明之邦,自然是大受

12、欢迎。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这时的日本已经能够制作铁器,从事制铁的中国工匠对日本使用的铁制工具进行了改革,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更促进了大规模的农开垦和水利事业的兴起。另外,中国移民在陶器、养蚕技术、雕塑、绘画、刺绣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古老的中国文明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渗透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门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佛教这时也由中国传入了日本。日本比中国、鳊、埃及和希腊、罗马的文明,落后了一千年到四千年以上,它大量吸到比它先进的国家的文化来做自己国家民族的营养的传统,从此已经肇始,这一优良传统的继续和发展,是使日本的文化多元化

13、,也是使日本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传大的国家的重要原因。文字是人类摆脱原始的愚昧,进入文明社会的界碑,中国移民来到日本时,日语仍停留在口头阶段,中国移民首先把汉字作为表音文字来书写日语,汉字以中国数午年的文化为背景,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词汇丰富,句法精练,到大和时代很快为日本所吸收,从此,日本语言进入了能够记录和书写的阶段,这对日本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移民把祖国发达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带到日本,广为传播,他们以中国人民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和日本人民一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国移民经已逐渐融合成为日本民族的一部分,但他们对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将永远为中日丙国人民所

14、怀念。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的诗作静夜思更是倒背如流,然而这是否能让你想起与之格调类同,意境相似,颇有异曲同工之录的望乡诗呢。想起了望乡诗不免就会想起他一位与李白有亲密友谊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且喜爱文学,少年的仲麻吕每当看到那些学业优秀的表圻被选送唐朝留学,就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他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宝藏,公元 717 年,他的愿望终于是实现了,他以出类拔萃的学识被选为入唐留学生。仲麻吕在这里接受了中国传达室统文化的正规训练,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丰富的文化营养,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两年后,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顺利地通过了科举

15、考试,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仲麻吕早年已能作很好的和歌和汉诗,到中国后,经过盛唐文化的熏陶,诗歌技巧更加成熟,他性格豪爽,以文会友,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赵晔等都是他的朋友。光阴荏苒,促麻吕在长安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秋。尽管他生活非常舒适,仕途也一帆风顺,但在他内心 深入,一种对故乡的罹之情在悄悄地滋生,难以排遣,然而当他向唐玄宗倾吐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罹,希望能够随遣唐使团一起返回日本时,却没有得到应允,他只好继续等待,直至十九年后,率宗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同许多中国诗友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得知他将要回国的消息,许多朋友为他设宴送地,互道珍重,在瑟瑟的秋风中,仲

16、麻吕和他的中国朋友洒泪相别,踏上了归国的行程。然而,仲麻吕重返家乡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遣唐使船在海上遭到风暴的袭击,仲麻吕死里逃生,历尽艰辛,又回到了长安。从此一直生活在中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三年,长安成为他第二故乡,虽然他未能把自己学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回祖国,传播给自己的同胞,但他与许多中国的朋友亲密友交往,幸了两办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他在唐多年,对来华留学宾日本学生和们侣,总是不辞劳苦地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方便,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唐代中日交往中,仲麻吕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恋在中国的荣华富贵,不忘父母故乡福的精神,对于后世中日两国的许多士子也是一种戾发和

17、光辉榜样,对阿倍仲麻吕这样的在历史上为增进中日两国交往作出贡献的人,中日两国人民是永远不会记忘记他们的。除此之外,中日在相扑、蹴鞠、围棋贸易、茶首、花道等方面更是早有交流。就说茶道吧!日本民族夺与中国文化的长期接触中,将来自中国的文化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优美典雅、富于情感、更适合传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茶道。和茶道一样,花道也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花道的起源,与佛教由中国东东有着密切的联系,佛前供花,是中国佛教的传统的习惯,日本奈良时代,佛教兴盛,寺院中也信照中国在佛前供奉鲜花。花道和茶道是一对姐妹艺术,充满浓郁的东方文化的特色,它们的演化和发展过程,生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

18、化输入日本后,如何被吸收消化变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素。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炸开了中国古老的疆界,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后日剪辑强盛的日本,引起中国有识之士极大的关注,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日本,挽救民族危亡,1896 年春天,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里,出现了十三个留着长辫子的中国青年,他们就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日学生,这些到东洋留学的青年的目的和动虽不心相同,但可以肯定,在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是为了寻求求国有真而毅然道途的。当然他们没有辜负众望,他们积极从事武装斗争,参加国内革

19、命党人举行的起义,并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充当了先锋和桥梁。大规模的留学运动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他们在日本学习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促成了爱国的觉醒,这些留学生,在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记得影响,将永远载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篇章。以上便是永城了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后给我印象较深的部分总之,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十分丰富,中日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长期的友好生来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促进了两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国睦邻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况,近代以来日本军主义者侵略中国,又使中国人民曹受了空前怪重的灾难

20、,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但这些不幸的往事毕竟是短暂的,阴止和破化不了两国文化交往的滔滔江流。当我们回顾中日人民两千多年的历史交往时,不能不深切地怀念那些为沟通两国人民的相互交往和友谊,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与繁荣而作出贡献,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听先驱者,为此,他们的名字将铭记得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上,为两国人民永世缅怀。1972 年,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相当规模志着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揭开了新一页。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签订,为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在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和意义,这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至整个世界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