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2.案例: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对比,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对比,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有什么共同点? (从气候、地形方面),石油等资源丰富,贫乏,矿产资源,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
2、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土地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气候条件,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水产业较为发达,西部发展畜牧业,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活动的影响,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 重化工业基地,水陆空等运输发达,陆运发达,墙体薄、敞开、屋顶较尖、楼
3、间距小,墙体厚、封闭、屋顶较平、楼间距大,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为例) 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商品率较低,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活 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在全国的位置,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中国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 带 大 陆 性 气
4、候,温 带 季 风 气 候,亚 热 带 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P2 思考:,两地纬度差异 (长江三角洲:30N附近,松嫩平原:43 N -48N),P2 思考,长江三角洲降水较多,受季风气候(雨带推移)影响,年降水量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规律.松嫩平原降水较少,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P2 思考,(可以从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有利于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河湖水面较广,有利于发展水产业。,松嫩平原多为旱地,主要发展旱地耕作业,主
5、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P3 活动,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P3 活动,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P3 活动,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1.3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中看出: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分布大片的沼泽,中国四大区,划分依据: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依据:地貌、气候,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各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个经济地带,分析区域差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地理环境差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科技,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