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中句法层面上的文化差异探究摘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的转换。作为语言脊梁的句子结构必然体现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差异的,论文主要分析论述了文化差异对句法的影响以及在句法上的体现,旨在揭示中英文转换中句子翻译的规律及依据。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句法翻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 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起源于两种语言差异而
2、造成的障碍。”要做好翻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语言的表层探究深层的文化差异就是溯本求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之所以有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包括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两个民族之间的等等。文化差异源于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在英汉句法上的反映和体现。一、文化心理差异对英汉句子结构的影响文化差异最典型的情形莫过于汉语和西方印欧语言之比照。英语便是西方印欧语言的一个典型代表。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不像英语,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因此汉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 而主要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
3、否合乎事理,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国语只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汉语的这种文化特征,和汉民族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主张“神似 ”的悠久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形成词语组合方便的意合特征。1相比之下,英语是形义融合,意在则形达、句子结构比较严谨。这也就是王力(1984,P310) 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1993, P48)指出:“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4、,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可见,形合意合不仅表现在汉英谋篇成章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更体现了英汉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形态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在使一种语符转换成另一种语符时,单纯追求形似,就难免削足就履,破坏各自语符系统独有的神韵,得不偿失。同一交际内容,使用不同语言表达,在形式体现方面就必定存在着差异。模仿印欧语言句子模式的“欧化” 汉语,和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接受心理是背道而驰的, 同理, 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创造的“中式英语,” 和英美人长期形成的文化接受心理也是格格不入的。李济中、姚锡远(1997,P21) 认为,汉语文化“侧重知
5、觉、体验、感悟 这种文化心态显现在汉语中就是表现出以神驭形、注重意合、略于形式变化,缺乏形态特征,以语序和虚词为重要语法手段,崇尚简约的语言特征” 。意合与体现时间顺序的语序是建立汉语内部规律的基石, 也是我们在翻译时对源语进行句法归化的依据。林语堂曾说: “一语有一语之语性,语法句法如何,皆须跟从一定之习惯,平常所谓通与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从其习惯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 (1984, P429)例1: 色依光其形:色浓则明,色淡则藏 ;色立乎异,则相得益彰;色傍乎同,则若存若亡。A thing shows its shape by its color :
6、 it is conspicuouswhen its color is deep ; it is invisible when its color is light .There will be a striking contrast if the colors of the things arequite different while their existence will not be felt if their colorsare almost the same. (原文和译文均节选自钱歌川 1972 : 406407)二、思维差异在英汉句子结构上的体现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必然具有这个社
7、会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我们可以统称为思维的形态。思维形态是一种历时的产物,又是一种共时的现象。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支配语言表现并模式化为语言表层结构样式的深层机制, 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3但是思维之支配语言绝不是简单、划一的机械现象,尽管是一种普通规律。由于语言都具有互不相同的异质性,因此思维在支配语言时,总是须臾不忽视其“异质” ,以期发挥该语言的表达优势。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 而且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对比英汉语言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比较。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用的非常普遍,尤
8、其在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和商业信函等文体中。而汉语缺乏抽象表达手段,词语没有形态变化。而英民族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用含义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意思。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虚 ”“隐”的感觉。而汉语则惯用具体,相象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 实”“形”的感觉。(二)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的比较。也就是说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更直接。他们往往先把要点说出来,再说其余部分。而汉民族较委婉。一般先从外部说明,最后才点出中心。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如
9、:例2: (1)I dont want to idealize life in small places. (2)There are times when the outside world intrudes brutally, aswhen the cost of gasoline goes up or developers east their eyeson untouched farmland. (3)There are cruelties, there isintolerance, there are all the many vices and meanness in smallpl
10、aces that exist in large cities. (4)Furthermore, it is harder toignore them when they cannot be banished psychologically toanother part of town or excused as the whims of alien groups-when they have to be acknowledged as “part of us.”(4)翻译:另外,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无法从心理上被驱逐至市镇之一隅, 或被释为异族怪癖, 承认其为我们中的一部分。(4)中的错误。首
11、先译文没抓住句子的重点:it is harder to ignore them; 其次主客体关系未搞清楚,也未能按汉语的思维表达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据以上的分析可译为:而且, 我们无法自欺欺人地认为这些卑劣的行径只存在于小镇的另一个地方,或托辞为一批外乡人的怪诞想法,而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时,我们就更难对这些丑行视而不见了。(三)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辩证思维。在语篇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民族喜欢将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然后逐步对比分析,归纳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句法功能呈外显性;而汉语语言的衔接主要通过含义关系来实现,表面上显得
12、松散,判断推理不严密,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如:例3. The era of blatant discrimination ended in the 1960sthrough the courageous actions of thousand of blacksparticipating in peaceful marched and sit-ins, to force Southernstates to implement the Federal desegregation laws in schoolsand public accommodation.六十年代,千千万万的黑人参加了和平游行
13、示威和静坐,他们的勇敢行动迫使南方各州执行联邦政府关于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废除种族隔离的法律, 从而结束了公然歧视黑人的时代。这个句中有两个内容。一是黑人的种种斗争,二是斗争的结果 一个歧视黑人时代的结束。下面的译文在语序上进行了调整,体现了英语重形式逻辑和汉语重辩证思维。(四)思维中心及主客体观念的比较研究。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不注意区分主体和个体,而英民族则严格区分主客体。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语篇的形合意合概莫能外。”例如,汉语语篇的意合非逻辑化表现在被描述事理之间虽具有很强的内在事
14、理, 但言语表述上都缺省显露的逻辑关系表征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是典型的一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表面上看,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展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看上去似乎支离破碎。然而,细细品之,会发现,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 (陆游) 。马致远以 “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写景与后抒情的过渡, 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联结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行旅图(王扬,2002,P6) 。这种意合的语篇充分体现了汉语 “形散神聚”的风格 ,反映了汉民族重神轻形的民族审美观。此外,汉民族的模糊
15、思维客观上要求其语言在使用逻辑联结词同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征,从而使语言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征。三、主客体意识在句法形式手段上的反映(一)句法成分系统。在句子中,词与词(包括词语) 之间有一定的句法结构关系, 按照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将句子切分为具有不同的功能的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种成分。汉英双语句法成分分类虽然大体相同,但不同成分之间差异可以很大。比如主语。英语主语对全句具有“全面密切的关系”(R Quirk, et al,1972) , 因而与谓语动词形成了以SV 提挈全句的句法主轴。而汉语主语则并非如此。汉语主语与谓语动词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不存在人称与“数”和动词形式的“一
16、致”,即concord 问题),同时,汉语主语概念的涵盖比较宽、 功能比较弱(可以没有主语,也不必因此而立一个形式主语,如英语的Expletive “it”)。总之汉语主语与谓语动词构成不了对全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形式结构主轴。(二)句型结构系统。由于英语主语可以与谓语动词组成SV 搭配,相互间具有稳定的(从古英语开始) 、严谨的搭配程式,因此英语可以以此为构架主轴确定六个核心句句型框架,即SV SVO SVO1O2 SVC SVCA SVAA 等。可以说,英语句子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而汉语则不然。由于汉语主语范畴涵盖很宽(包括居于句子主位充当话题的各种成分,赵元任,A Gra
17、mmar of Spoken Chinese,1968),与动词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句中的主语分布形式多种多样。再加上汉语谓语构成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汉语的句型结构系统远比英语复杂。汉语究竟有多少句型,迄今为止,并无定论。(三)语序分布系统。语序也有宏观、微观之分,都属于语言的句法形式手段。本文主要涉及宏观语序,它一方面是指语言的线性扩展规律。LR 线性指从左到右的顺序扩展,RL 线性指从右到左的逆序扩展,涉及前置、后置问题及自然语序和倒装语序问题。刘密庆先生在“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 一文中指出了以上两种型式,前者是英语句子的延伸式,它的句尾是开放的,从理论上讲,英语句子线性后续扩展是无穷
18、的,后者是汉语句子的延伸式,它和英语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也是英语句子可以很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宏观语序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分句(从句) 以上包括分句、句子、句群的分布模式以及前述成分(presupposed statement) 与结述成分 (concluding statement)的分布模式和语段扩展模式。语言系统必然反映该民族的社会现实, 以及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点和文化传统,并受其制约。因此,汉语总体上意合和英语形合的特点是不民族思维习惯影响的结果。参考文献:1王维国.翻译研究:另类视野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4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9.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6王扬.语篇形合与意合及其文化阐释J.外语研究,2002(6).7Nida ,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M . San Dimas California :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