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根据以下辅导班讲义精粹合编:哲学:领航 张俊芳 政经:启航 包 仁 毛概:海天 陆卫明 邓三:海文 陈先奎 世经:海天 陆卫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 (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
2、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 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 世界观。(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一致的。4。哲学基本问题
3、。(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 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 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马克思主义
4、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单选)(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 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 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
5、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一元论和二元论。凡是认为 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 ,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 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
6、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8。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3)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2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
7、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8、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 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性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内容)(3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功能)(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根本特征)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理论贡献)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创立的意义(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10、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
11、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内容特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1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凶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波普) 等。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
13、存在先于本质 ”) 、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凡是存在的都3是要灭亡的” 恩格斯唯物辩证法)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
14、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15、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16、观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错 物质是从
17、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对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他的实物性 错 )近代唯物论未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 物质1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观点)(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
18、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2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选择)(1)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2)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3)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4)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5)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6)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9、21、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4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
20、唯心主义的错误。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2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性=客观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21、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 ,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2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
22、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2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
23、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26、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
24、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27、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
25、,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
26、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5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有客观性28、意识的产生。 (重点)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
27、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马克思)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9、意识的本质。 (重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完全一致的反映(错)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错)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
28、已” (列宁)30、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表现在: 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反映方面。31、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意识
29、能动性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最主要)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3)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选择题)错误的意识也有能动的作用 (4)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3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
30、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3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 (选择 原理背诵)(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6)一切从实际出发
31、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 ,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35、
32、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6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第二单元 辩证法(重要章节)3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单选)(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第二,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
33、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38、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选择题)人们的一切活动
34、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39、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3)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运动概念最大,发展概念最小)40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题)(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35、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41、规律及其客观性。 (单选)(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3)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是指规律作用的重复)的特点。(4)规律的客
36、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5)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决定论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一般属于唯物主义观点。非决定论是否定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机械决定论是只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决定论是既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必然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选择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
37、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43、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
38、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重要 选择)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4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单选)(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45、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
39、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 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
40、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斗争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4)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4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41、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4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选择、大题)(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
42、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4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1
43、)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主要方面是指,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而决定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临
44、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转化后,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5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反对“左”的或者右的错误倾向时,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5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非重点)8(1)先秦时
45、期老子的矛盾观点: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指出: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指出了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易传中的矛盾观点:“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说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说天地问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3)韩非的矛盾观点:他提出“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驰张” , “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
46、, “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4)宋代张载的矛盾观点:他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矛盾观点。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对立的两面,就不会有统一,而没有了统一,事物就不能发展变化。他进一步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 “一故神,二故化” , “大地变化,二端而已” ,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在于它内部存在的对立面。(5)程颢、程颐的矛盾观点:他们明确肯定,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是说万事万物
47、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6)朱熹的矛盾观点:他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辩证法思想,他不仅认为“物皆有对” ,而且明确指出“独中有对” 。这就不仅说明了事物之问的矛盾关系,而且涉及了事物内部矛盾,这就大大深化了辩证法的矛盾观。(7)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的现代意义:在理论上,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提供了良好途径。在实践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矛盾观,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52、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48、 质是多个 根本质一个,非根本质多个(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凡质必有物,凡物必有质)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质是把 不同 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认识事物的量是把 相同 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任何事物都是在度的范围内的特定的质和特定量的统一。度是质和量的相
49、互规定,相互结合。超出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05 已出题)5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选择题)(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选择) “水变为水蒸气是质变”(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激变论”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54、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