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摘要: 2010-2011 年,中国石化在上游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和石油工程(井筒)三大主体领域开展了三期首席专家培训。本文以该培训项目为背景,通过培训实践,深入探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路径。关键词:首席专家 培训 实践 路径21 世纪,人才竞争已走向国际市场,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刻不容缓。首席专家培训立足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才通道建设,旨在分别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和石油工程(井筒)领域造就高层次的专家型队伍。首席专家培训共有学员 66 名,平均年龄 47 岁,其中,局级总师、副总师、首席专家及以上人员达 38 人,占到总人数的57.6%,培
2、 训对象具体情况见表 1。培训起点高。该培训项目起点高,培训项目的实施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表 1 培训对象情况表职称(百分比) 学历(百分比)学员人数平均年龄 教授级高工 高工 博士 硕士 本科13 10 11 5 7勘探 23 4556.5% 43.5% 47.8% 21.7% 30.4%开发 21 4813 8 8 4 91 科学设置内容,培训注重实效企业首席专家应具备战略性眼光,要始终紧跟国际前沿,能够主动对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因此,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要突出前瞻性和实效性,要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工程,要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瓶
3、颈问题为目的,注重科技创新。学员们在总结中评价:“课 程内容新 颖、丰富、实用,开 阔了视野,解惑了现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训注重实效” 。1.1 突出前瞻性以本次实施的石油工程首席专家培训班为例,该班紧紧围绕“ 集团 公司钻井提速提效 ”这一主题 ,在内容设置上,安排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层领导解读勘探、开发和石油工程“十二五” 发 展规划,有关于石油工程 领 域的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的系统讲解,有目前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钻完井等技术讲座,还邀请国外知名公司前来就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工程工艺进行技术交流,突出前瞻性,增强学员把握前沿技术的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
4、力。1.2 突出实效性培训的实效性主要反映在培训成果的快速转化。此次首席专家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培训促传播。比如,油气开发首席专家班举办前夕,项目组获悉“塔河奥陶系62% 38% 38% 19% 43%11 11 3 4 9石油工程(井筒)22 4750% 50% 13.6% 19% 43%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开发与工程实践”和“ 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随即邀请核心贡献人前来授课交流,借助培训平台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大化传播;二是实现培训促生产。比如石油工程首席专家培训班针对“元坝钻井提速提效” 组织现场调研,全面了解元
5、坝勘探开发过程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固井完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测试及储层改造技术进展等情况,培训班在深入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难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例如陆相下部牙轮钻头断齿多进尺少问题,学员江汉油田钻头厂总经理带领他们的团队当晚开会研究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培训班还就现场调研情况向集团公司党组呈交调研报告一份,受到高度赞扬;三是培训促发展,在首席专家培训项目中,项目组结合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确定不同主题,多次组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和业务部门的领导前来与学员座谈,通过座谈,既解决学员们对于自身发展和定位等方面的困惑,又为集团公司人才通道建设和行业发展建言
6、献策,促进中国石化的共同发展。2 创新培训方式,搭建多种交流平台首席专家培训对象均为行业学术带头人,均已站在或即将站在本专业领域的制高点上,具备极高的技术把握能力和领悟能力。培训方式的运用上要注重引导,促进多向式信息交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开发。三期首席专家培训班均采取 21 天集中式培训,采取专家授课、高层讲座,组织头脑风暴、学员论坛、专题座谈,观看集团公司视频会议、现场调研等多种培训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与现场相结合,充分发挥 “专家型”学员的作用,提升培训效果。2.1 引进“头脑风 暴”教学法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
7、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 通过精选的 议题或案例使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 暴” 。比如:在油气勘探首席专家培训班中,项目组分别针对“ 老区勘探新思路”和“如何加快新区突破” 两个议题组织头脑风 暴。首先将学员分组,明确组长、记录员和组员的职能,学员们按照既定的小组分散到不同的研讨室进行“直接头脑风 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论题展开讨论,并形成小组意见;再集体返回到教室,在班长的带领下进行二次质疑,全班学员共同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讨论,最终形成班级意见。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促使全体学员共同
8、参与思考,既鼓励发散性思维又做到集中统一,有利于形成建设性意见。该培训班就是通过“头脑风暴” ,结合上游 业务发展,集体向集团公司递交了 19 条建议,培训成果显著。油气勘探首席专家班学员们说“ 在交流、 讨论甚至辩论的 过程中,确实给思维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石油工程首席专家培 训班学员也评价说:“头脑风暴教学形式新颖,有利于开通思路,启迪灵感,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2.2“学 员论坛 ”新思路结合本次培训对象的特点,项目组在学员论坛的选题上,突破以往“ 只讲成功、分享 经验” 的做法,明确提出 “在实践中所走的弯路以及对实际工作的启示”这 一主题,鼓励学员大胆讲挫折、讲失败,给他人以更深刻的
9、启示。石油工程班的学员在班级总结中写道:“通过学员论坛 ,大家共同探讨了石油工程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建议,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吸取到彼此的经验和教训,相互启发,既增进了友谊,也增长了学识。 ”3 调整师资结构,优化课时比例专业技术培训有其固有的特殊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对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 专家型” 学员,如何实现既满足专业化需要,又充分发挥“ 专家型” 学员自身专业优势,是项目组面临的一大挑战。在首席专家培训项目中,项目组深入挖掘师资,对师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科学优化课时比例,做到加大引进系统外师资的力度,增加系统内研讨交流的课时,从而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
10、题,较好的满足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首席专家培训项目共邀请 25 名授课教师,涉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外知名公司和国内重点高校,其中包括院士两名,高级副总裁两名,副局级专家 11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 10 名。通过表 2,可以看出,每个培训班都加大了系统外师资的比例,其中勘探首席班系统外师资达到 50%,授课教师均具有极高的造诣,确保了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前沿性,有效的引导学员对专业化发展做出前瞻性思考,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表 3,可以看到课时比例得以不断优化,研讨交流和现场教学课时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石油工程首席专家训班研讨交流和现场教学课时量达到 72 课时,占总课时量的 5
11、8.1%,较好的发挥了“ 学员型” 专家的作用,实现了学员内部、各油田企业内部的充分交流。表 2 培训师资情况表表 3 培训课时比例情况表授课教师中国石化系统内教师系统外教师(中国石油、中海油、国外公司、高校)8 8勘探 1650% 50%8 6开发 1457% 43%7 6石油工程(井筒)1353.8% 50.3%总课时量 集中授课交流研讨(包括头脑风暴、学员论坛、座谈)现场教学(现场考察、交流)72 36 32勘探 14051.4% 25.7% 22.9%56 32 32开发 12046.7% 26.7% 26.7%石油工程(井筒)12452 40 324 项目组高效引导,培训班精细化管理
12、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需有效分工,项目负责人是培训项目的核心,对培训项目的组织、设计、实施等负责,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组其他人员需通力合作。通过首席专家培训项目实践,笔者认为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需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工作,做好教学引导,努力实现“ 教” 与“学” 的统一。4.1 做好“导学” 和“暖身”“导 学 ”的目的是使学员充分认识培训的意 义所在,深入了解培训目标和内容设置,帮助其查找自身能力差距,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暖身” ,加速班内融合,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委,明确职责,建立班级
13、文化,严肃班级纪律和请假制度,为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4.2 提升专业水平,做好开课工作为了更好的把握授课专家的授课质量,引导学员的积极参与,项目负责人需加强专业领域的学习,加强培训规律和成人教育学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引导学员参与到授课、研讨和座谈中来。比如,项目负责人须给每位授课教师提出明确的授课内容大纲和需要重点完善的内容,授课前须通读课件以便更深入的理解,做好开课工作。开发首席班学员评价说“每天的开 课,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清楚把握今天课程的目标和自己应该思考和参与的方向,专业性极强,非常精准到41.9% 32.3% 25.8%位,充分体现了项目负责人的水平”。5 结束语随着市场
14、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手段。笔者认为要做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首要任务是做好需求调研,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需求,首席专家培训项目进行了长达 1 年之久的调研,访谈对象多达 73 名,组织座谈会 8 次,还通过多种渠道下发调研函和调研问卷,各企业参与调研人数近百人,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要做好需求调研向培训内容的转化,要加强转化方法的研究,注重科学性,并结合行业趋势和企业发展来整合优化培训内容;第三,勇于探索,创新不止。开拓创新之路,未来任重道远,只有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持续提升,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才能追求卓越。参考文献:1李寿军,加强继续教育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北京继续教育协会,2010(3)2陈致中,头脑风暴大锦囊,培训,2008(4)作者简介 盛湘(1977) ,女,江苏省丹阳市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专业技术培训部教师。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