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鬼谷子注释译文以兵家视点演绎鬼谷子传奇作为古代著名军事家的鬼谷子再度成为许多读者关注的焦点和军事爱好者探究的热点。这部出自善于构架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作家孙方友之手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中如同置身于玄机百出、险象环生、车马喧嚣的古战场之境鬼谷子,姓名不详,以一度隐居之地“鬼谷”为名,又被尊为“子”,故名鬼谷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有鬼谷子 13 章传世,被后人奉为“智圣”。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庞涓;外交家苏秦;为秦统一打下基础的张仪以及危难之际自荐出使楚国的毛遂等都出自鬼谷子门下。虽然鬼谷子的一生与他生活的那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剧变总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但史书上真正关于
2、他本人的记载却只有太平广记和史记上区区 50 多字的介绍。面对少而又少的资料、线索,如何为鬼谷子这一传奇人物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及活动空间定位,近而切中要义地塑造主人公在金戈铁马岁月中的艺术形象,成了摆在孙方友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作者多次前往传说中鬼谷子隐居的云梦山和鬼谷子的家乡大王庄寻访主人公的踪迹,细心倾听和搜索当地流传的关于鬼谷子的故事、传说、谚语、话本,广闻博取,披沙拣金,积累了 10 万字的文字素材。在鬼谷子的创作中,孙方友既注重多角度运用驾轻就熟的传奇笔调,更注重将兵家谋略楔入军事故事、营造历史传奇,在唇枪舌剑、刀光戟影中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军事斗争状态,交织推进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
3、小说从鬼谷子以胸怀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开始匡扶天下的行程,到暗用智谋脱离一个又一个阴谋险境;从他为平息战争不得已将母亲作为人质巧妙退敌,到他在地牢 8 年中发奋图强写出传世兵书;从他归隐云梦山广收门徒,到建立天下第一所军校,都写得兴味盎然,起伏跌宕,于大开大阖中凸现了鬼谷子作为一代军事家的大智慧、大计谋、大胸怀。孙方友认为:“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鬼谷子智慧和谋略的理解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他作为兵谋大师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在军事科技和军事谋略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很有意义。对于这一人物,史书上可供参阅的内容极少,这既为创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也为创作者的艺术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就在作者披阅典籍、查证资料、收集素材创作鬼谷子的近几年,国内外对“鬼谷子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东南亚不少国家或成立“鬼谷子学术研究所”,或设立“鬼谷子学术基金”,积极推进“ 鬼谷子文化” 的国际交流。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出的长篇小说 鬼谷子 ,则是站在兵家的视点上,生动而深刻地演绎了一个军事意义上的鬼谷子,与“鬼谷子文化”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呼应。有专家指出:“长篇小说鬼谷子作为对散存于民间的鬼谷子文化的一次采集、打捞和成功的再创作,对于鬼谷子形成军事文化品牌,起到了弘扬和推动作用。 ”鬼谷子注释译文鬼谷子一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其文为:“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
5、注)。”新旧唐书则不见有“皇甫谧注”而多“尹知章注”。中兴书目载:“一本始末皆东晋陶弘景注,一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不知何人训释,中、下二卷与陶弘景所注同。”史籍中共提到了四家注。皇甫谧生活在魏晋之际(215280 年),自号玄晏先生,好读书,著述丰厚,其风格与鬼谷子及陶弘景类似,其注鬼谷子是可能的。太平御览中所引鬼谷子有注文,其注释内容与陶注不同,与李善、马总所引乐注亦不同,可能即是皇注。现有的鬼谷子注本属陶弘景注。陶弘景为南朝齐、梁间有名的道教高人。博览群书,明阴阳五行,熟凤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医药丹方,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注鬼谷子也是可能的。现存注本严元照曾提出“是尹非陶”孙星衍据
6、注中有“元亮曰”确认是“陶注无疑”。乐一本唐代鲁郡人,字正。当在李善、马总之先。李善注文选时曾引“鬼谷子曰:物有自然,又引“乐氏曰:自然,继本名也”。马总在意林中引鬼谷子时也称:“乐氏注,名壹”。可见乐一注“鬼谷子当确有其事。自旧唐书始就有尹知章注鬼谷子一说,宋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中引尹知章鬼谷子序文。文曰:“此书即与苏秦、张仪者,秦仪复往见时,先生乃正席而坐,严颜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尹知章,唐人。勤学博览,通诸经,明易学及老庄玄言,曾注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说其注过鬼谷子也是可能的,不过已不见注本。管子九守与鬼谷子符言内容相同,或许前人指的是注此一篇也未可知。宋、元、明、清未见注者,
7、民国初年番禺俞棪有鬼谷子新注,民国二十一年又有常宁尹桐阳鬼谷子新释,今人亦有多种注本,如盛瑞裕,萧登福,张建国、陈蒲清等均注过鬼谷子。最难得的是日本学者丸山松幸的注本佳处甚多,其水平不在华人学者之下。本书注译是以本人 1995 年新校本(见新编鬼谷子全书)为底本。补出了转丸、胠箧二篇,全书以简化字横排。注释详尽,译文使用规范现代汉语,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通俗的读本。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10。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
8、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 12,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 13。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 14 之。审定有无,以其实 15 虚,随其嗜欲 16 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 17,阖而捭之 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 21 有守 22,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 23,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24。捭之者,料其情 25 也;阖之者,结其诚 26 也。皆见其权衡轻重 27
9、,乃为之度数 28,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29;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30。纵横 31,反出、反复、反忤 32 必由此 33 矣。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 34 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35。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
10、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 36 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37,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38。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39。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40。益损、去就、倍反41,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11、”。【注释】捭阖:捭,分开、撕裂。礼记礼运:“其燔黍捭豚。”阖,本意为门扇,古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变”。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粤若稽古: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粤若稽古,在这里指顺考古道。众生之先:众生,众多有生者;先,先知。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命物:辨别事物。筹策:就是计算、谋划。万类:就是万物。朕:指征兆,迹象。守司:看守和管理。10 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终是一样的。11 归
12、:归宿。12 度权量能:指测度权衡、比较才能。13 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别。14 以牧:用来掌握。15 实:指实情。16 嗜欲:喜欢,特殊的爱好。17 指:意同宗旨。18 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19 求其利:检讨对方的善恶利害。20 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或开放使其显现,或封闭使之隐藏。21 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22 守:遵守,信守。23 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当要采取行动时,必须作周详的考虑。24 与道相追: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25 料其情:就是检查实情。26 结其诚:使其诚心坚定。27 权衡轻重:指权衡、比较谁轻谁重。28 为
13、之度数:测量重量与长度的数值。29 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出之,指出去。内之:收容、接纳。意思是或开放,让自己出去;或开放,使别人进来。30 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来促使万物发展变化。31 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32 反复、反忤:或离开,或反回、或复归,或反抗。33 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34 道之化,说之变:道的变化规律,说的变化形态。35 终始其义:指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36 诸言:各种言论。37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启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38 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入,进入,与“出”相对。可,可以。这里指没有不可以的地方,没有不成功的事
14、情。39 可以说天下:可以说服天下。40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做小事不尽其小,做大事无限其大。41 倍反:背叛或复归。42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阴阳相生,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
15、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
16、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
17、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
18、、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
19、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势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20、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 10 者,反而求之,其应 11 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 12,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13 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 14 而取兽也,多张其会 15 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 16,乃为之变 17,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18。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 19,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 20 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
21、,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 21,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 22 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2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 24,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25。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 26 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27,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28。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29。若探 30 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 31 也。符应 32 不失,如蛇 33 之所指,若羿 34 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 35 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36。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
22、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37。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3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 39,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注释】反应:反,通“返”;应,应和。反应,在这里指从对方反回的信息。古之大化者:化,教化指导。大化者是指圣人。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和复都是返回、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事情,经验,再回首察验未来。动静:指移动与静止,“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虚实:真伪的意思。来今:未来与现在。反而得复:调查过去,反
23、复研究现在与将来的对策,以便掌握其中的道理。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察,仔细观察研究,此句是说对圣人的见解不可不悉心研究思考。辞:言词。10 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理。11 应:答应。12 象比:象,法象、仿效形象和原形。比:比较。指按照形象进行比较。13 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在发言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14 张网: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品的网。15 会:会合,聚会。16 其言无比:比,可比的规范。指言辞无可比较。17 乃为之变:于是就为此改变方向。18 牧之:在此与“察”同义。就是进行调查加以阐明。19 愚智:愚者和智者。20 鬼神:鬼,隐密不测。鬼神是指死者的灵魂
24、和山川的神明。21 敛:收敛。22 开情:情,感情、情绪。这里是说敞开心灵的大门。23 象而比之,以牧其辞:象,模仿。比,类比。用象比的方法把握对方的言辞。24 或因此或因彼:因,原因。此,这里。彼,那里。或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25 或以事上,或以牧下:事,侍奉。牧,统治人民。全句的意思是说或用来侍奉君主,或用来观察民情。26 情诈:真情和虚伪。27 式:定式,模式。28 观其所托:托,寄托。观察其所寄托之处。29 见微知类:微,微小。类,种类。根据轻微征兆探索有关联的重大事物。30 探:侦察,打听。31 射其意:此处指如弓之发矢,准确猜中对方意图。32 符应:验合符契。33 蛇:意指飞龙。
25、34 羿:神话传说中的神射手。35 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从了解自已开始;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人。36 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经常是两鱼协同并游。37 燔骨:燃烧骨头上所带的肉。38 牧人不正:牧,统驭。统驭人,但不能整齐。39 形容:形态、形象、容貌。【译文】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
26、不可不认真研究。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听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辞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
27、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
28、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蛇一样迅速,像
29、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
30、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内揵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 10 也。欲说者,务隐度 11;计事者,务循顺 1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 13 其志。方 14 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
31、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 15 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 16 也。故曰:“不见其类 17 而为之者见逆 18,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19。得其情,乃制其术 2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故圣人立事 2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
32、22,议论去就 2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24。外内者必明道数25,揣策来事 26,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 27,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 28,下乱不悟 29,揵而反之 30。内自得 31,而外不留说32,而飞 33 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3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 35 为大仪 36。【注释】内揵:内,内心、内情;揵,通楗,本义为门闩。庄子庚桑楚:“夫外革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革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内,本指内情相守,这里指要从内心与君主勾通关系,以达到情投意合、揵开任意的目的。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
33、极疏远。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就,靠近、趋近;去,离开。在身边却不任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日进前,每天都在皇帝的跟前;御,驾驭马车,这里引申为“使用”;遥闻声,听到很遥远的地方声音。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意思是把平常与本源相连结。采色:这里指艺术和娱乐。用其意:推行某种主张。蜘母:就是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10 揵所谋:进献计谋。11 隐度:暗中揣测、估量。12 循顺:沿着顺畅的途径,遵循固有规律。13 御:驾驭,把握。14 方:方法,道术。15 阴德:心意暗合。16 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17
34、类:类似,共同点。18 见逆:违逆,与愿望相背反。19 见非:遭到非议。20 术:技能、手段方法等。21 立事:建立事业。22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书经来验证自己的学说。23 议论就去: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是否应该做。24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欲,想;合,与离相对。指根据想法,来运用力量。25 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26 揣策来事:推理判断未来的事情。27 产业:产,谋生,财产;业,事情,经营功绩。28 上暗不治:暗,昏暗。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29 下乱不悟:乱,昏乱,糊涂。人民掀起叛乱而不能分辨事理。30 揵而反之:固执己见,事与愿违
35、。31 自得:自以为自己聪明,得计。32 不留说:不接受他人的主张。33 飞:表扬。34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命,召令;自来,指君主有令召来。御:防御、抵制,这里是指拒不接受。35 退:保全、完成的意思。36 大仪:好办法,大原则,秘诀。【译文】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
36、,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是谈论
37、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
38、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
39、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抵巇第四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
40、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 10 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天下分错 11,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 12;贤人不用,圣人窜匿13;贪利 14 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 15,而相伐射 16。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17。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 18,或抵覆之19。五帝 20 之政,抵
41、而塞之,三王 21 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 22,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23。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 24 也。世无可抵 25,则深隐而待时 26;时有可抵 27,则为之谋 28。可以上合 29,可以检下 30。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31。【注释】抵巇:抵,抵塞;巇,缝隙。柳宗元乞巧文:“变情徇势,射利抵巇。”抵巇,在这里指弥补不足、堵塞漏洞。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自然,非人所为的,天然的;合离;聚合与分离。往:既往,过去。来:将来的意思。罅:裂痕,间隙。事之危:事物仅有危机征兆的时候。因化:顺应变
42、化。秋毫之末:指秋季所生出的动物细毛。太山:也作泰山,是壮观又宏大的名山。10 兆萌芽孽: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11 分错:错,混乱、骚乱;分错是四分五裂。12 谗贼:认为是歹徒而进谗言。13 窜匿:逃跑隐匿。14 贪利:贪图利禄。15 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比喻溃败得不可收拾。16 伐射:互相残杀,激射。17 抵而得之:得,取得。通过“抵”来取得。18 反之:帮助其恢复原状。19 覆之:颠覆对手。20 五帝:中国古代五位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21 三王:中国古代三位帝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22 诸侯相抵:这里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
43、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五个霸主互相抵制和对抗。23 右:上位。24 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25 世无可抵:世,这里指乱世;无可抵,指无可补救。26 深隐而待时:隐,隐藏,隐迹。深深的隐藏等待时机。27 时有可抵:有补救的机会。28 为之谋:为治理乱世而筹划的计谋。29 可以上合:对上层可以合作。30 可以检下:对下级可以督促检查。31 为天地之守神:守神,守护神。成为天地的守护神。【译文】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所谓
44、“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巇原来是一种方法。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
45、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
46、于斗争的诸侯才是强者。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察,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飞钳第五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 10,飞而钳之。钩钳之语 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12。其不可
47、善者 13:或先征之,而后重累14;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 15,或以毁为重累。其用 16,或称财货、琦玮 17 珠玉、璧白、采色 18 以事之 19,或量能立势 20 以钩之 21,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将欲用之于天下 22,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 23 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 24 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 25,知其所好恶 26,乃就说其所重 27,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用之于人 28,则量智能 29、权材力 30、料气势 31,为之枢机 32 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 33 也。用于人 34,
48、则空往而实来 35,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注释】飞钳:飞,飞扬、褒奖。意林引太公六韬:“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钳,意为挟住、挟持。贾公彦曰:“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持之。”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对手,令其激动,待其露情竭志时,因其所好缄束钳持,令其不得后退。度权量能:度,度量,权衡;权,人的计谋,能,能力;意思是度量权略,权衡能力。征远来近:征,征召;远,远方。这里指远方有才能之人。立势而制事:造成一种态势,掌握变化的规律。内外之辞:内是实情,外是表面,指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有无之数:数,数量。指有余不足的程度。亲疏之事:有关亲密或疏远的事情。权量:权衡度量,计算长短轻重。隐括:隐伏不清之处。10 引钩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