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78766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 、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 “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 “内气” “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 (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 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年 12 月第 1 版,1982 年第 4 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

2、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 16 页)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 (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 150 页)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 ,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 。总之,

3、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 500 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 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 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 。祖国医学

4、理论中叫作“元气” “内气” “中气” ,俗称“气力” 。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人为的锻炼,人的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深说得好:“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太极道论真第 81 页) “在意念的支配下” ,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 ,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 。 “意”和“气”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 “意到气到力到” ,其实是形成的

5、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太极拳的“内劲”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 。也就是就说,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它是全身的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例如,在双重情况下) ,瞬间爆发出来的,它具有

6、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而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带有穿透力,对方受的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那么,这种“内劲”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但先天的身体素质,是产生内劲的基础。身体健康,肌骨细腻,富有韧性。回顾一下古今太极高手,哪一个自身素质不是特好的?拿行话说,他们生来就是“学拳的料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7、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而有(为)也。 ”对于这句话虽然后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关于写诗,也有人讲过“诗中有别肠,非关学也” 。学拳其实与学诗一样,也有一个先天的素质问题。其次要勤学苦练。孙禄堂曾说过,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陈健侯说:“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 ”具体说来,要做到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但桩功是不可少的。要下苦功练好桩功,例如无极式、三体式等。桩功要认认真真练,一丝不苟地练,发展力量与耐力。据说,孙禄堂令他的学生齐公博,站三体式达三年之久, “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 “一通百通” ,拙劲变成了整劲,所以后来齐公博的武功不

8、凡,内劲特大。练好套路。目前太极拳的套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的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那么目前的简化太极拳和各家的太极拳传统套路,是你最佳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那么竞赛套路则是你的最佳选择。如果你学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防身克敌,甚至是为了将来做保镖工作,那么你必须选择技击套路,例如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杨式太极 88 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这些套路较传统套路的动作技击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年老体弱的人,一般是不适宜选用的。所以,学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9、短。选好一种后,就要认认真真练,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练。根据太极拳的要领(如虚领项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时等)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练到“外三合” (手与足合、时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上下一体,节节贯通,这时“内劲”自生,懂得自身之劲的来龙去脉。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 。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的,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

10、” 。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 。 “塌腰”也先“束腰”后“塌腰” 。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的。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 ,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 ”陈、武两家的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体内的劲路,伸劲拔骨, “节节贯通” ,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最后,要有名师指导。太极拳历代师承强调“口授身传” 。 十三势歌诀说:“人门引路须口

11、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没有良师的教导,是很难入门的。在武术史上不乏从师艰难的故事。同样的一招一式,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有一些难以言传的“规矩” ,这些“规矩”一定要靠师傅口授身传。特别进人推手和散打阶段,更是离不开师傅的指导了。古往今来,学拳千千万万,但能人门的却寥寥无几,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师的引导。太极拳的内劲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时,释放出来就是“功力” 。这种“功力”是可以划分等级的,有的划分成七层,有的划分成九层。我认为,是否简化一些,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的基础上,能熟练盘架子,姿势正确,像模像样,克服自身的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

12、性、延年益寿,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第二阶段,中级阶段。也可称人门阶段。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慢到快,但劲别分明,并且已学会了推手,初步懂劲。 “盘架子懂自己的劲,推手懂他人之劲” 。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档劲,懂得棚、抨、挤、按、采、例、肘、靠八劲。与人推手时会“舍己从人” ,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能听劲, “听”并不是声音人耳的意思,而是听察的意思,探听审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觉察对方劲力的大小、长短、快慢及劲源动向,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称为“听劲” 。能化劲,即听劲后,能采用沾、粘、连、随之法化之。能发劲,化则进,柔化刚发

13、,干脆利落地能把人发出去,使之失重或摔倒。第三阶段,高级阶段。即陈健侯所说的“圆球弹簧,劲气内藏”阶段。一招一式都能做到平、直、圆。如众周知,所有几何图形,都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也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处处符合平直圆,不仅外形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具有最佳的技击效果。 “虚领顶劲” ,就是“直”,“含胸拔背”中的“含胸”就是圆, “拔背”就是直。在水平面上作螺旋运动,外形处处是圆,手圆、肘圆、肩圆、背圆、胸圆、胯圆、档圆、膝圆、足圆,伸筋拔骨,节节贯通;体内内脏也做轻微的旋转、按摩,畅通经络和循环系统,元气畅通无阻,聚于丹田的浑圆劲能通达四肢八节。这时,全身处处是太极,像圆

14、球弹簧,挨哪处,哪处即发,出手即招,无须考虑是否合招,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的高级境界。正如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 。在实战中能娴熟地运用摔法、搞拿法等技能技巧,运用“寸劲”仆敌于丈外。什么叫“寸劲”?凡在一尺之内距离的蓄发劲,均称为寸劲。这种寸劲是内家拳所特有的。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三个精彩片断,就是寸劲运用的典型例子。寸劲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不经刻苦锻炼是难以形成的。最近有人提出“筋路”说:“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

15、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内劲在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腿、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太极拳能练出肉眼看不见的“筋路” ,这“筋路”遍布全身,功夫越高, “筋路”越多越细密,内劲越大(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 。此说,当前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只是一种假设,录此备考。第四阶段,顶级阶段。经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全身有电流感,外

16、人触之软如绵有麻感,这时内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顶级阶段,也就是“神明”阶段。但我在里要说明一点,太极拳的内劲所表现出来的功力,决不是有些气功师说的所谓“外气” 。科学已证明,所谓“外气”是不存在的。一个具有高超太极拳内劲的人,可能把一个身重 90 公斤的人仆于丈外,但不能把一个重几十公斤的重物,不接触就能推之丈外。因为人是活的,在发功时往往采用“引进落空”的技巧, “借力打人” “四两拨千斤” ,而物是死的,是无法运用这些技巧的。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想把“内劲”总的描述一下。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就能“阶及神明” ,从心所欲, “英雄所向无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