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史渗透优化历史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785779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渗透优化历史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史渗透优化历史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史渗透优化历史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史渗透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沈秀萍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加强文史渗透,以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历史课堂的整体优化。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 文史渗透 优化课堂教学 优秀文学作品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其综合性的性质决定了历史教学拥有异常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令人陶醉且回味无穷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闪烁着历史的背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便是史学

2、与文学完美交融的典范作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即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由此可见,单科独进的教学方式己不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策略学科渗透,即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多学科、跨领域地渗透与交融。有鉴于历史与文学的渊源关系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特别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通过学科渗透,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拓宽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同时体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是笔者就文史渗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谈的一些个人体会,求教同仁。一、文史渗透,有助于增强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最怕的就是枯燥的说教,作为历史老师,我们首先必须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了解历史、更加的热爱历史。历史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如今,这一幅幅的历史画卷早已变成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作品语言丰富绚丽,感情色彩浓郁饱满。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能将历

4、史知识揉进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将史实故事化,不但能使单调乏味的历史史实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实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事件的骨架,形成生动的、多维的历史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成语或典故有不少本身就来源于历史:有的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和浓缩,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史书中的著名语句而成的。如来源于淝水之战的几个成语:淝水之战前,前秦王苻坚征集了80多万兵力南下,想一举吞并东晋,途中苻坚骄狂傲慢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淝水之战过程中,前秦军队前锋与东晋

5、军队首战被打败后,苻坚就慌了手脚,在他去前线视察时,遥望淝水对岸八公山上,竟把满山摇动的草木都误认为是东晋的军队,不由得心虚胆怯;最后在前秦军队溃败时,仓皇而逃的苻坚竟“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晋书谢玄传),更是胆颤心惊。后人根据这段史实,又造出了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三个成语恰恰描绘出苻坚在淝水之战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时恰当地把它们点出来,进行生动的讲述,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历史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让学生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更充分地

6、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持久而浓厚的兴趣,而这又会为其将来高中的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二、文史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某一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画,也是一定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文学作品尽可能地还原一定时代真实历史的原貌,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而且文学作品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强,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更深刻地感悟人生,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初中生正处在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将会

7、给他们以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由此便可形成初中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和德育阵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引领学生从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如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名句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其语言优美整齐、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引用,如从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

8、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凡此种种,都是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崇高人格的写照。课堂上介绍和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诗文,将会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三、文史渗透,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浩如烟海,而限于篇幅、课时等原因,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只是史海“一粟”、冰山“一角”,因此不可能形象具体。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关键。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从来都是内

9、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社会的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比如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抽象的历史概念很难理解,因此,这部分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明朝小说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使学生理解明朝中后期在小手工业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施复为代表)、“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施复贫穷破产的邻居们),而机户与机工之间的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由此学生懂得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把文学故

10、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以便捷、有效的方法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史知识的交叉渗透,可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这种文学作品的介绍要把握好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有历史学科的特色,要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否则就会偏离历史学科的教学宗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切忌把文学作品等同于历史。四、文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衔接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历史学习要通过对历史史实的

11、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课,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更强调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最终达到“学史明智”。学科渗透式教学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促进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产生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历史上有很多引人争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时,恰当地引入一些当时人或后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无疑会促使学生多角度的了解历史,拓展学生的思

12、维。比如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问题,可以引入后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说的诗词: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之汴河直进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这种内引外联的学科渗透教学,既可补充课本知识的单薄,又可锻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提炼材料基本信息的能力,并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这种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总之,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以弥补单科教学的不足,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尽管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但文史渗透会使历史人物更鲜活,历史史实更生动,历史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认识历史,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文史渗透下的历史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072 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2005(12)3 2010 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作者:沈秀萍 南通市虹桥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