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决策分析.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77439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决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决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决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决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 1936 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于1941 年发表了 美国经济结构, 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 1953 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 1973 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指出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

2、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当然,按照列昂惕夫的说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 年)。因此,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

3、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等类似问题的分析。当用于地区问题时,它反映的是地区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某一部门时,它反映的是该部门各类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公司或企业时,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投入产出表的一般介绍:值得着重指

4、出的是,理论上,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因此,表中第一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即所反映的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但也反映经济联系,特别是在价值形态表的条件下,因为这时表中各元素受价格和各种结构变动的影响。所谓投入产出模型,具体地说就是在上述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上的线性代数的方程体系。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5、。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投入产出法是对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2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

6、给是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同时,还省略了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另外,在投入产出模型中,仍沿袭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设,即假设各种投入系数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列昂惕夫就较大地改变了瓦尔拉斯的以论证全部均衡理论为目的的模型体系,使投入产出模型成为一种以技术联系为基础、以研究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同时,也使这种分析方法有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投资决策分析概述 投资决策分析是对各种建设投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投资是为一定目的而预先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又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编辑投资决策分析分类 投资决策分

7、析包括投资规模决策分析、投资方向决策分析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前两者属于宏观经济范畴,后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 (1)投资规模决策分析 社会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多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但投资的供给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速度,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固定资产积累、流动资产积累和社会后备基金的分配比例,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投资规模的决策分析就是以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研究投资的供给能力,从而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增长速度和战线的长短。投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一定期间内要支出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必须通过决策分析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合

8、理规模,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 (2)投资方向决策分析 投资方向决策分析就是以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由于投资的分配比例决定着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所以投资方向的决策分析也是保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3)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指对于待选工程项目及其各种投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依据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而决定取舍的选择

9、过程。各国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经济依据是不一样的。在苏联,由国家颁布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标准计算方法。在西方,生产性项目一般由私人投资,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偿还期法和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现金流量贴现方法进行企业财务评价;非生产性的公共工程项目一般由政府投资、评价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或多目标决策。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价格失真、政府对私人投资的干预较多等原因,所以广泛采用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各种评价方法。中国近年来引入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中,作为投资决策主要依据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就是一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任何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时,首先要从系统整体出发,进行总体效益的

10、分析。例如,对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可能涉及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旅游、治沙、防碱、治涝等方面,要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 1)。对于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不仅要弄清楚有哪些因素影响工程建设,而且要研究工程建设将会产生哪些后果和影响(图 2),然后对工程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要研究出一套决策方法,协助决策者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作出抉择。为了解决大型工程建设的决策问题,一般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为此要建立决策模型。 决策模型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能够同时接受定性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主观的信息和客观的信息;尽可能降低对指标评价精度的要

11、求,以适应社会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适应于离散方案集的情况;便于集中多种不同的决策观点,将个体决策与群决策结合起来。一般可采用目标规划法、组合规划法、多指标人机对话选优法等方法来建立决策模型。 决策分析决策分析,一般指从若干可能的方案中通过决策分析技术,如期望值法或决策树法等,选择其一的决策过程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改进决策过程,从一系列备选方案中找出一个能满足一定目标的合适方案。决策分析有四个基本要素:方案、结局(有时也称后果) 、效用和偏好。 发展简况 早在 1738 年,伯努利就已提出决策分析中的效用概念。从 1763 年贝叶斯发表条件概率起就出现

12、统计推断理论的萌芽。1815 年拉普拉斯又将它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统计推断理论实际上是在风险情况下的决策理论。1931 年,拉姆齐基于效用和主观概率两个基本概念来研究决策理论。1944 年 J.von 诺伊曼和 O.莫根施特恩在著名的竞赛理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独立地研究了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决策所用的近代效用理论。沃尔德在 1950 年提出的统计决策函数是决策理论的又一重要进展。1954 年萨维奇为决策方法提供了公理系统和严格的哲学基础。60 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统计决策理论解决商业问题,并定名为应用统计决策理论。1966 年,美国霍华德首先应用决策分析这个名词。后来,决策分析又有许多

13、新的发展,并广泛吸取有关的决策方法,从而形成一个内容广泛、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分支。现代决策分析的发展动向是研究人们决策的行为思想方面和研制与计算机结合的决策支持系统等。 决 策 分 析 一 般 分 四 个 步 骤 : (1)形 成 决 策 问 题 , 包 括 提 出 方 案和 确 定 目 标 ; (2)判 断 自 然 状 态 及 其 概 率 ; (3)拟 定 多 个 可 行 方 案 ;(4)评 价 方 案 并 做 出 选 择 。 常 用 的 决 策 分 析 技 术 有 : 确 定 型 情 况 下的 决 策 分 析 风 险 型 情 况 下 的 决 策 分 析 , 不 确 定 型 情 况 下 的 决

14、 策分 析 。决策步骤 决策分析一般分 4 个步骤(见图):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及其效果量度。用概率来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决策者对各种结局的价值定量化,一般用效用来表示,效用可用效用值来定量。效用值是各决策人根据个人的意志和经验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各种结局的价值所作的定量估计。有了效用就能给出偏好。综合分析和评价各方面信息,以最后决定方案的取舍;有时还要对所取方案作灵敏度分析。图中示出这 4 个步骤的相互间关系。 常用方法 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决策方法。确定性情况:每一个方案引起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结局。当方案个数较少时可以用穷举法,当方案个数较多

15、时可以用一般最优化方法。确 定 型 决 策问 题 的 主 要 特 征 有 4 方 面 : 一 是 只 有 一 个 状 态 , 二 是 有 决 策 者 希望 达 到 的 一 个 明 确 的 目 标 。 三 是 存 在 着 可 供 决 策 者 选 择 的 两 个 或两 个 以 上 的 方 案 , 四 是 不 同 方 案 在 该 状 态 下 的 收 益 值 是 清 楚 的 。确 定 型 决 策 分 析 技 术 包 括 用 微 分 法 求 极 大 值 和 用 数 学 规 划 等 。 随机性情况:也称风险性情况,即由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一个,但各种结局以一定的概率发生。通常在能用某种估算概率的方

16、法时,就可使用随机性决策,例如决策树的方法。 风 险 型 情况 下 的 决 策 分 析 。 这 类 决 策 问 题 与 确 定 型 决 策 只 在 第 一 点 特 征 上有 所 区 别 : 风 险 型 情 况 下 , 未 来 可 能 状 态 不 只 一 种 , 究 竟 出 现 哪种 状 态 , 不 能 事 先 肯 定 , 只 知 道 各 种 状 态 出 现 的 可 能 性 决 策 分 析大 小 (如 概 率 、 频 率 、 比 例 或 权 等 )。 常 用 的 风 险 型 决 策 分 析技 术 有 期 望 值 法 和 决 策 树 法 。 期 望 值 法 是 根 据 各 可 行 方 案 在 各

17、自然 状 态 下 收 益 值 的 概 率 平 均 值 的 大 小 , 决 定 各 方 案 的 取 舍 。 决 策树 法 有 利 于 决 策 人 员 使 决 策 问 题 形 象 比 , 可 把 各 种 可 以 更 换 的 方案 、 可 能 出 现 的 状 态 、 可 能 性 大 小 及 产 生 的 后 果 等 , 简 单 地 绘 制在 一 张 图 上 , 以 便 计 算 、 研 究 与 分 析 , 同 时 还 可 以 随 时 补 充 和 不确 定 型 情 况 下 的 决 策 分 析 。 不确定性情况: 一个方案可能引起几个结局中的某一个结局,但各种结局的发生概率未知。这时可使用不确定型决策,例如

18、拉普拉斯准则、乐观准则、悲观准则、遗憾准则等来取舍方案。如 果 不 只 有 一 个 状 态 , 各 状 态 出 现 的 可 能 性 的 大 小又 不 确 知 , 便 称 为 不 确 定 型 决 策 。 常 用 的 决 策 分 析 方 法 有 :a 乐 观 准 则 。 比 较 乐 观 的 决 策 者 愿 意 争 取 一 切 机 会 获 得 最 好 结 果 。决 策 步 骤 是 从 每 个 方 案 中 选 一 个 最 大 收 益 值 , 再 从 这 些 最 大 收 益值 中 选 一 个 最 大 值 , 该 最 大 值 对 应 的 方 案 便 是 入 选 方 案 。 b.悲 观准 则 。 比 较 悲

19、 观 的 决 策 者 总 是 小 心 谨 慎 , 从 最 坏 结 果 着 想 。 决 策步 骤 是 先 从 各 方 案 中 选 一 个 最 小 收 益 值 , 再 从 这 些 最 小 收 益 值 中选 出 一 个 最 大 收 益 值 , 其 对 应 方 案 便 是 最 优 方 案 。 这 是 在 各 种 最不 利 的 情 况 下 又 从 中 找 出 一 个 最 有 利 的 方 案 , c.等 可 能 性 准 则 。决 策 者 对 于 状 态 信 息 毫 无 所 知 , 所 以 对 它 们 一 视 同 仁 , 即 认 为 它们 出 现 的 可 能 性 大 小 相 等 。 于 是 这 样 就 可 按 风 险 型 情 况 下 的 方 法进 行 决 策 。 多目标情况:由一个方案同时引起多个结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属性或所追求的不同目标。这时一般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例如化多为少的方法、分层序列法、直接找所有非劣解的方法等。多人决策情况:在同一个方案内有多个决策者,他们的利益不同,对方案结局的评价也不同。这时采用对策论、冲突分析、群决策等方法。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还有对结局评价等有模糊性时采用的模糊决策方法和决策分析阶段序贯进行时所采用的序贯决策方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