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19 世纪和 20 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家大部分以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曼海姆的学术活动开展于 20 世纪上半叶,他的目光已开始从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问题移向了知识和意识形态问题,建立了知识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第一节 学术背景一、家庭曼海姆(Karl Manaheim,18931947)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 年 1 月 9 日,曼海姆在英国逝世,享年 54 岁。父母都是犹太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过着中产阶级生活。二、学校曼海姆在布达佩斯一所人文预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并以关于认识结构问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
2、不久,曼海姆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哲学和社会学。三、学术1913 年返回布达佩斯,开始了学术生涯。曼海姆也参加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团体“社会科学学会” 。社会科学学会不仅经常开展讲座和讨论等学术活动,还翻译了斯宾塞等社会学家的著作,并创办了二十世纪这一学术刊物。学会深受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呼吁实证精神,倡导科学原则。曼海姆是社会科学学会中的“伽里略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小组中以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倡导者自居,试图以此来反对保守的传统文化。曼海姆社会学理论中含有的实证主义因素与这个时期的活动有关。当时在布达佩斯还有更为激进的、政治色彩更浓的团体以卢卡奇为中心的小组。1915 年,
3、卢卡奇从德国返回匈牙利,当时他在美学和哲学领域里已经有许多著述,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定期举行学书讨论会,很快吸引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曼海姆经常出现在卢卡奇主持的学术讨论会上,卢卡奇的历史主义、辩证理性观点、批判理性原则,对曼海姆产生了很大影响,1917 年,曼海姆作了一次题为“灵魂与文化”的讲座,其中阐述了他在当时形势下抱有的学术倾向与政治倾向。他认为,欧洲文化已经开始从实证主义的保守氛围中挣脱出来,辨证的、批判的哲学唯心主义精神将重现光辉,应当像克尔凯郭尔(18131855)等人本主义者那样,反对科学理性的压制,关怀人生、寻求人性的解放。曼海姆呼吁青年一代要为民族振
4、兴、文化进步而重新树立起人类精神的尊严,把人类的灵魂从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束缚中拯救出来。曼海姆的这些思想倾向都是在卢卡奇的影响下形成的,当然同韦伯和齐美尔的影响也直接有关。曼海姆社会学中的人本主义倾向最初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919 年是曼海姆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918 年 12 月,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跟随卢卡奇投入了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1919 年 3 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共产党掌握了政权。曼海姆虽然没参加共产党,但是他在由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布达佩斯大学里讲过哲学与文学,还曾努力使卢卡奇组织起来的学术团体坚持活动下去。1919 年 7 月初,
5、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失败,凡是与革命活动有牵连的知识分子都遭到清算与迫害,曼海姆也毫不例外地面临白色恐怖,被迫离开布达佩斯前往德国。在德国期间,曼海姆首先在海德堡大学研究哲学,听过海德格尔的课。在海德堡,曼海姆还受到马克斯舍勒、阿尔弗雷多韦伯的深刻影响,李凯尔特等人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弗雷堡学派对他影响也很大。四、工作1925 年,曼海姆被聘为海德堡大学讲师。两年以后又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一直是德国自由主义的中心,在二三十年代曾是德国激进思潮的摇篮。1923 年,这里建立了著名的社会研究所,形成了由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重大影
6、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曼海姆在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了 6 年,完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写作,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大部分论著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趋嚣张。曼海姆作为犹太人出身的学者,是法西斯主义迫害的对象,他在德国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1933 年,纳粹掌握了德国政权,为了逃避纳粹政权的迫害,曼海姆像其他一大批犹太人出身的学者一样逃离德国。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尔德拉斯基(18931950)代表英国学者向曼海姆发出邀请,曼海姆应邀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海姆被聘为伦敦大学的教育社会学教授。五、学术转变来到英国后,曼海姆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观点发生了很大变
7、化。科瑟评述曼海姆到英国后在学术方面发生变化时指出:“曼海姆的思想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 德国的曼海姆和英国的曼海姆判若两人。曼海姆所处的新的学术环境使他彻底转移了他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似乎完全放弃了知识社会学,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民主计划和社会重建的社会学。 ”曼海姆学术思想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使他目睹大量残酷而罪恶的现实同题,他深感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中研究那些离现实较远的知识社会学,而应当直面各种现实问题,提出改变社会消极方面的方案,呼唤和指导社会各界为重建人类社会而努力。在英国期间,曼海姆对宗教问题和教育问题比较关心。关心宗教问题与他同热衷于宗教研究
8、的美国学者交往有关。JS艾略特、J米德尔顿默里、温莎教堂教长约瑟奥尔德姆,这些在伦敦结识的朋友,都对宗教问题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倾注了极大热情,曼海姆受他们影响,不仅对宗教问题产生极大兴趣,而且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著。关心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教育问题和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进而实现他的重建社会的计划。六、著作曼海姆出版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 我们时代的诊断 ,还说服英国著名出版公司第特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公司出版了由他主编的“社会学和社会重建国际学术文库” ,其中都是高质量的英美和欧陆社会学家的重要著作。这套书籍的出版,不仅使更多美国人和其他
9、国家读者了解社会学,而且也起到了推进社会改革与重建的作用。曼海姆逝世后,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将他的遗著编辑成集出版,其中有知识社会学论文集 、 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论文集 、 文化社会学论文集和保守主义等。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演化一、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形态(ideology )问题的研究,既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展开基础,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知识指的是社会科学知识,而社会科学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开始,并把它作为主要内容,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二、意识形态1、含义(1)马克思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10、、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亦可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是一定的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曼海姆承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归结为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可见,意识形态这个名词在曼海姆这里首先是一个评价性概念,特指那些同社会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思想观点,是有偏见和局限性
11、的意识形式。因此,曼海姆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这同马克思本人没有太大不同,但同马克思的后继者却有很大不同。在马克思那里,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大部分是针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或封建贵族的思想意识而言的,意识形态被看成限制革命、误导人生的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因素。在马克思的继承人卢卡奇等人那里,意识形态不但用来指谓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而且也指谓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前者被看成反动保守的,而后者则被看成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科学真理。曼海姆不同意卢卡奇的观点,认为不仅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或政治斗争中产生的,没有超越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具有不能真实反映社会
12、现实的共性。2、意识形态的虚假性(1)根本要害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普遍化,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不可能不具有虚假性。任何一个阶级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存在的,不仅它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特殊的,而且它看问题、评价事物的视角也是特殊的,因此它的思想意识一定是特殊的。特殊条件中产生的思想意识一定是受局限的,然而统治阶级或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为了达到对全社会的统治,总是把本阶级或本党派的特殊思想意识说成是普遍的,是超越条件限制的绝对性。这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要害。(2)时间上考察滞后或超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还可以从时间上来考察。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不可能
13、正好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事物,或者滞后或者超前。因为思想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但这不是照镜子式的反映。从接触某种事物,到认识和理解这种事物,再到形成理论观点,这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复杂过程。尤其含有较多内容的理论体系,其形成的时间更长,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便难以避免。至于那些超前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称之为乌托邦,其超越现实状况的原因在于价值要求的理想性。价值要求是意识形态区别于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的本质特点,而以理想目标来引导和批判现实又是价值要求的基本功能,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超越现实而成为乌托邦也顺理成章。(3)表现形式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表现形式是复杂
14、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不自觉的意识形态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些观念已经脱离实际;第二种是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不真实性,但迫于利益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得不掩盖它的虚很,把假话当真话说;第三种是为实现某种特有的目的,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人民群众。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意识形态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虚假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人们应当彻底抛弃它。3、意识形态的不可抛弃性受解释学的影响,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不可抛弃的传统。在解释学看来,受各种条件限制而成的思想观点,不仅是特定文化传统的延续,而且这些被称为成
15、见或偏见的观点也不断地融入传统之中,作为传统而存在。成见、偏见和传统只能被理解,而不能被抛弃。4、意识形态的批判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是偏见亦是传统,人们必须进入这些传统之中,而不能逃出传统之外,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正确理解这些偏见和传统的不真实之处,揭示它虚假性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对意识形态进行反省批判。(1)狭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曼海姆把培根称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先驱。他指出:“培根关于假相的理论可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现代意识形态观念的先驱。 ”A含义“狭义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的是一种介乎简单的谎言和由不正确的概念工具所造成的错误之间的中间现象。它所涉及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错误,它与精神策划的欺骗不同,是
16、非意向的,但它却是不可避免地、不知不觉地从某种因果决定因素中得出的结论。 ”培根的四假相说(1)种族假相:植根于人类本性和种族本性的错误观念;(2)洞穴假相:个人受所处环境狭窄而形成的错误观念;(3)市场假相:人们在交往中因语义含混,概念虚构而产生的错误观念;(4)剧场假相:人们盲目相信权威和教条而产生的错误观念。曼海姆认为培根四假相说是对意识形态的心理分析,因此是狭义的意识形态批判。(2)广义意识形态理论A含义广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关于时代、群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对意识形态问题作出的理论批判。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康德。在启蒙主义者那里,人类意识被看作绝
17、对主体的主观统一性,意识作为人类主体的本质能力,不仅可以反映外部世界的结构,而且还可以把外部结构作为根据概括出支配人类行为的某些统一性原则。到了康德的意识哲学那里,自我意识更明确地被当作世界统一的根据,主体的统一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主体意识中的先验范畴成为建立各种人类认识的先天工具,普遍的或广义的意识形态找到了先验的逻辑根据。在曼海姆看来,这种哲学层面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广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胚胎,尽管它还没有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意识形态,但它已经在人类总体的普遍性上来展开意识形态分析,进而超越了个人层面的心理分析。第二个阶段是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的分析。黑格尔把人类自我意识放到历史过程中加
18、以考察,人类意识活动的时代性、条件性和运动变化的矛盾关系得到具体地揭示,意识形态研究摆脱了纯粹的逻辑形式分析和抽象的主观反思。当黑格尔以民族精神这个概念来统观各民族的意识形态时,是“从一般的、抽象的世界统一主体(意识自身 )向较具体的主体(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民族精神 )的嬗变,并不是哲学的成就,而是在所有经验领域里对世界反应方式变化的一种表达, ”确如曼海姆所言,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等著作中,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等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已经同历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生活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了。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概念代替黑格尔的民族精神概念,人类意识被具体化为阶级
19、意识。至此,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找到了真实的社会基础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找到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中被具体限制着的社会主体阶级。从经济条件和阶级矛盾来考察意识形态问题,它的生成根据,内在关系和运动变化的趋向,都能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清晰可见。并且,经济、政治和文化各种社会结构的矛盾关系和矛盾冲突,在意识形态的分析中也能清楚地被把握。曼海姆对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中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马克思真正实现了意识形态研究从“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到“总体的意识概念”的发展,使意识形态研究真正进入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层面。马克思最突出的贡献有两点:第一,阐明了思想意识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把意识形态研
20、究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第二,使意识形态研究超越了纯粹理论的抽象性,明确地开展意识形态批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知识社会学中,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节 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一、政治意识形态当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特定社会条件下的阶级意识时,意识形态概念已经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他讨论的意识形态实质上也是政治意识形态,即马克思所说的上层建筑范畴里的意识形式。政治领域充满了冲突,由于阶级利益的矛盾在政治领域得到了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所以政治领域中的冲突不仅复杂而且十分激烈。曼海姆认为,无论政治活动中的冲突如何复杂与激烈,通过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析
21、,都可以抓住政治冲突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作为不同阶级地位、利益和要求的理论表达的政治意识形态,总是在比较基本的方面暴露了政治目的和政治冲突的实质。二、最基本问题从高度概括的层面看,曼海姆把政治意识形态含蕴的最基本问题看作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他指出:“每一个社会过程都可以分为由固定的、例行的程序所组成的理性化领域,它处理有序方式反复发生的情况,以及包围着它的非理性领域。从而,我们区分开了理性化的社会结构与非理性的母体。 ”这就是说,社会生活可以区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个方面,而非理性的方面则是由情感和本能支配的无序的方面。各种政治集团或政治党派,或者凭依规范和原则来提出政治主张和政治模式,争取
22、对社会的控制,或者凭依非规范的本能冲动来施展政治手段和政治策略,赢得政治权力。于是,政治领域出现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冲突。三、五种政治意识形态根据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曼海姆从 19 世纪和 20 世纪政治潮流中概括出五种政治意识形态:官僚保守主义、历史保守主义、自由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且分别揭示了它们从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出发而提出的主张和原则。(一)官僚保守主义属于理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主张用理性原则统治社会,试图把社会生活规则化和制度化。这种官僚保守主义实质就是韦伯的科层制主张,它崇尚规范的作用,追求等级分层和严格
23、秩序,要求排斥情感欲望和个人意志,其结果是确立了静态的社会秩序,但是抑制了个性与社会活力,曼海姆嘲讽官僚保守主义:“手术极为成功,不幸的是病人死了。 ”这也就是韦伯晚年为科层制而忧心忡忡的“铁牢笼”效应。曼海姆认为,官僚保守主义夸大了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因素,而没有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非理性因素虽然变动不居、常常给社会引来动荡不安,但是,非理性因素中蕴藏着社会活力,过份强调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索的控制,将使社会进人死寂状态。(二)历史保守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认为理性原则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社会的非理性因素,因为人们不仅无法包揽无遗地认识各种层面的非理
24、性因素,而且也制定不出有效控制那些属本能层面的规章制度。历史保守主义主张政治领袖在政治生活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先天本能,不要过分相信原则和制度,凭借自己的政治直觉行使政治权力。历史保守主义属于占统治地位的贵族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强调的本能欲望是少数贵族的天性,而不是广大群众的情感意志,它追求的是以个人意志对全社会情感意志的严格控制,实质上也是对社会非理性因素的控制,起到同官僚保守主义一样的抑制社会活力的作用。(三)自由民主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理性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这是极端崇尚理性原则的政治主张,它相信理性原则的普遍效力,认为情感、意志和欲望等所有非理性因素都可以被理性原则有效控制。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
25、态,自由民主主义主张建立具有系统原则和完整体系的政治科学,把社会政治生活看作像自然过程一样的客观现象,用实证主义立场排斥政治问题研究中的评价因素和情感因素,形成确定的、完全符合客观对象的政治科学理论,以此指导政治家对社会实行准确有效的科学控制。曼海姆认为。这种把社会现象看成纯客观性而追求实证确定性的意识形态,虽然把自由与民主作为政治目标,但是这仅仅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因为排斥情感意志和价值评价的思想意识不可能承认广大社会成员的自由与民主,其实质不过是把统治者的意志普遍化为基本原则、披上了科学外衣罢了。(四)法西斯主义是极端的非理性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法西斯主义首先作为群众思潮广泛流传,它歌颂血统、
26、国土、种族、天性,认为优秀种族具有统治劣等民族的天赋权力,宣扬对政治领袖的绝对崇拜与无条件服从,无视理论和知识,主张用实际行动替代理论说教。法西斯主义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的意识形态,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的鼓动下,法西斯主义掀起汹涌狂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灾难。法西斯主义是最反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它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曼海姆看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承认理性原则的作用,而且也承认情感意志的作用。并且,马克思主义承认的情感、意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是直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生
27、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仅有特殊性,并伪装为普遍性的个别人的思想意志。同时,马克思主义所肯定的思想原则和理性观念,在现实生活条件中都能找到它存在的基础,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种社会层面中的基本联系。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理性主张和理论观点,都同以感性、物性存在的那些非理性因素直接联系在一起,它不像前述四种政治意识形态那样各执一端,而是对社会生活各种方面的总体性关照。不过,曼海姆认为不能由此而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特定的阶级意识,而不是超阶级的,因此也具有局限性。曼海姆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区分评析了上述五种政治意识形态,目的在于进一步论证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历史性或阶级局
28、限性,即要求人们把意识形态同社会集团的处境、利益和理想追求统一起来,达到对各种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局限性比较具体的认识。四、如何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当曼海姆完成对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析后立即面临的问题是:既然政治意识形态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都具有局限性,那么从全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就必须超越这些局限性。然而,依靠谁?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呢?(1)依靠力量曼海姆主张,依靠知识分子,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和知识教化来实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2)根据A超阶级性政治意识形态都是特定阶级的思想意识,任何阶级因其特殊地位、特殊利益和历史条件的限制,都具有局限性,都不可能达到代
29、表人类共同利益或各阶级共同利益的程度。因此,不能指望任何一个阶级来实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而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非阶级”的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身上。不隶属于任何阶级,又可以游移于各个阶级之中的社会阶层只有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才具有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品质与能力。B关联性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既是一个超越特定阶级局限性的超阶级的社会阶层,又是来自于各种阶级、同各种阶级存在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社会阶层。他指出:“在为阶级所深刻分裂的社会中间,形成了一个从阶级社会学立场无法理解的阶层。然而,这个阶层的特殊地位是完全能够加以描述的。尽管它处于阶级之间,但未形成一个中间阶级。显然它不是悬浮在社会利益不能渗透
30、于其中的真空中,相反,它将这些充满社会生活的利益包含于自身之中。 ”C知识性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品质首先同他们的成长方式直接相美。知识分子虽然出身于各种阶级的家庭,但是一个人要想成为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接受教育。教育,尤其是现代公众教育,是以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来训练受教育者的,并且受教育者只有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人类文化遗产后才能形成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才能进入知识分子阶层。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超越阶级狭隘性的,是所有阶级的共有财富。因此,人们在成长为知识分子的过程中,必然要超越阶级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获得以全人类共同财富为生存条件和发展根据的品质。D自由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知识分子的成长方
31、式和特殊的社会地位,还决定了他们在社会活动和思想方式上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由于知识分子不是确定的社会集团,他们处于各种社会阶级之间,可以在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中流动。这样知识分子不仅在行动上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具备了开放性特点。知识分子可以在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础上、从不同的阶级利益或各阶级的共同利益出发,在一个很广阔的视野中思考人类的共同问题。各种阶级的偏见都可以在知识分子那里被理性地审视,各阶级的意识形态可以在知识分子那里被比较、分析和批判。于是,知识分子可以选择,可以综合,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都纳入自己的观点中进行重新建构。E时代性知识分子也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但是知
32、识分子受到的社会条件限制主要表现在历史过程中,也可以说,限制知识分子的社会条件不是哪个阶级特有的,而是整个时代的限制。因此,区分知识分子的类型,只有在时代变迁中才能清楚把握。(3)知识分子的类型曼海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分析出两种类型知识分子:一种是传统知识阶层,它披着宗教神学的外衣,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言人而宣传宗教意识形态。按葛兰西的观点,这种知识分子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和附庸。另一种是在宗教意识形态统治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后,出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新自由知识分子。曼海姆赞颂的正是这些现代的新自由知识分子,是超越特定阶级偏见和个别阶级利益、具有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
33、知识分子,是葛兰西称赞的真正的知识分子。(4)现代的新知识分子的使命他们不仅有责任对人类面临的种种困惑给予解释,而且还有责任指引人类开展能够获得自由与幸福的实践活动。(5)完成使命的基本途径一种途径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输给某个阶级,动员和组织这个阶级成员为实现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开展社会行动或革命实践;另一种途径是作为社会现实的“守夜人” ,面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丑恶与黑暗,以精神教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来为人类迷途导航,呼唤人们从漫漫黑夜中走向光明的未来。知识分子导引人类从迷途中逃脱出来的方式之一是为人们构想出各种形式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不同,乌托邦不是对现实的维护和肯定,而是用理想目标和理想境界来批判
34、现实、并号召人们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乌托邦虽然虚幻,但都是人类存在的希望之光。正是乌托邦同现实之间的距离,使人类的理想要求同现实存在产生张力,人类在理想目标的昭示下而产生否定现存的冲动,进而不断地跃进新的境界并捕捉到新的意义。曼海姆分析了“自由人道主义” 、 “千年王国” 、 “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几种乌托邦精神,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最有进步意义的乌托邦精神。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一、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一般说来,它是以人类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的关系为对象展开的,涉及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方式亦即思维方
35、式等方面同社会行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基本上是在这种意义上建构起来的。他说: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 “作为理论,它寻求分析的是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它要追溯在人类知识发展过程中上述关系所采取的形态。 ”二、认识论(一)近代认识论把人类认识活动放到社会历史过程中研究,不仅使社会学产生了知识社会学分支,而且在认识论(epistemology )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从笛卡儿和洛克等人把哲学目光转向人的认识活动,即实现了欧洲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西方哲学家建构了丰富的关于认识的理论,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莱布尼茨的人类理解
36、新论 、体谟的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等,真可谓卷帙浩繁,高论如云。但是近代哲学家都是把认识作为独立自明的过程加以研究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因素不过是作为认识的反映与理解对象而纳入认识视野的。因此,认识同社会存在的关系不是近代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二)马克思人类认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中开展的,并且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取向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所以,只有把人类认识放到社会活动中去考察,才能得出关于认识的具体而真实的研究。首先论述这一点的是马克思,他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探讨了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把各种意识形式都同社会存在联系起来加以研
37、究的基本原则。(三)狄尔泰和舍勒在马克思之后,狄尔泰和舍勒等人对认识活动同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许多论述。狄尔泰从历史主义和解释学的立场论述了认识活动是在人际交往中展开的,认识同语言、传统和周围世界直接联系在一起,纯粹地在主观同客观二元对立关系中展开的认识过程是不存在的,认识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纠缠在一起。舍勒从生命哲学视角把认识过程直接放到社会过程中加以把握,他把认识或心理活动看作社会存在中的“观念要素” (ideal factor) ,而把社会环境或物质生活条件称为“现实要素” (reality factor) ,并对二者的内在联系作了深入论述。三、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思想
38、来源马克思、狄尔泰和舍勒等人的观点对曼海姆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是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立场出发,吸收了狄尔泰、舍勒的历史主义、解释学和生命哲学观点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试图超越传统认识论或一般认识论的社会认识论,是以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关系为对象的认知社会学。(二)基本内容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述是很丰富的,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同他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是很难分开的。1、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利益集团、阶级和党派的思想意识的虚假性,而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则在于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及因社会背景不同而导致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进一步说,意
39、识形态理论是特定社会集团思想意识虚假性的批判,而知识社会学是理论研究,是关于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关系的结构分析和理论概括。因此,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中避免用意识形态这个评价性色彩突出的术语,而用“观点”(perspective)取代之。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观点相当于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两个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和理解现实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评价原则。这里可以看出,曼海姆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在思维方式和评价原则的层面上研究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而这个层面和哲学认识论所达到的层面具有相同的高度。曼海姆就此所作的解释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理论
40、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对思想意识受社会存在影响的各种情况进行描述性的结构分析,亦即开展经验层面的研究;第二,在经验研究基础上提升为认识论的研究,进而揭示出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知识的有效性。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社会学要从经验事实出发、而对经验现象进行事实描述和结构概括,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学又不能止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要上升到关于思维方式和评价原则的高度上进行深层思考。因此,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既有社会学注重经验事实的特点,又有在思想意识的深层根据上进行理论追问的形而上学研究特点。2、社会存在或社会关系与思想意识在经验层面的研究中,知识社会学要研究社会存在或社会关系怎样决定
41、思想意识的问题。(1)研究视角曼海姆认为,不能在传统哲学的决定论(determinism)基础上研究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决定关系。他指:“我们这里的决定 ,决不意味着是一种机械的因果序列,我们的决定含义是开放的。只有经验研究才可以向我们表明生活情境与思想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地紧密,以及这一相关中的变量存在着什么范围。 ”可见,曼海姆的注意力在于从动态关系上来揭示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像传统认识论那样从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的机械决定论来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这种从经验层面展开的动态关系研究,使知识社会学不仅能直面经验事实,而且能更具体地把握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2
42、)决定作用曼海姆认为,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存在纯粹的内在逻辑,各种社会因索都影响着思想意识的发生与演化,不仅社会因素决定着某些观念的起源,并且思想观念的形式与内容都同特定的社会因素发生着互动关系。无论哪一个阶级或哪一个民族,其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都同它们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地位直接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在不同时代形成的思想意识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领悟到具体的真实意义。3、如何分析观点与社会现实的动态关系观点同社会存在发生哪些动态关系呢?应当从哪些方面去揭示其中的动态关系呢?曼海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回答:第一,应当对观
43、点中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意义分析。这是因为,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观点是由一系列概念构成的,概念通过内涵与外延而成为观点把握对象本质属性和对象存在范围与表现形式的基础。然而,概念的内涵即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背景和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在社会背景和相关社会事实中来把握概念的含义。曼海姆举例说:自由这个概念就因为时代背景和所使用的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在 19 世纪德国保守主义者那里,自由是指每个阶级所特有的生存权利;而在浪漫主义和新教运动中,自由则变成了精神要求,是内化于人的心理过程的人格目标;同时期的自由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社会平等和个性自由,是对社会控制的抵抗。自由概念在内涵上的
44、变化也引起了外延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意义,究竟哪些行为,在何种社会层面上以何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是自由的,都变得不确定。因此,只有把可以变化的概念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中去考察,概念及其构成的观点才能得到明确的理解。第二,要对观点中所包含的反对概念进行分析。由于观点是特定社会集团或阶级与民族的思想意识,而不同社会集团或阶级与民族都是在相互联系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矛盾关系,所以它们的观点一定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概念,这些相互反对的概念都比较直接和具体地体现了社会现实中的冲突与矛盾。例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两个互相反对的概念,其中就非常明确地映现了不同阶级的思想要求和价值取
45、向。强调“民旗精神”的观点往往是保守的,因为它崇尚传统、维护对过去事情的继承,而对世界潮流、其他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持封闭、排斥的态度;强调“时代精神”的观点往往是进步的,因为它面对现在和未来,立足现在憧憬未来,用未来的理想目标导引现在,并且它是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各阶级、各民族的进步因素,进而褒扬那些处于时代前列的进步精神。通过对这样相互反对概念的研究,可以在社会与思想的联系中了解到现实与观念中包含的复杂矛盾。第三,要对观点中缺乏的概念进行分析。在一种思想理论中,如果缺乏某种概念,那么则说明这种理论同现实之间存在距离,或现实中相关的社会现象发展不充分。然而,在一种观点中,哪些概念是缺
46、乏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应当是前提性的问题。从曼海姆的论述可以看出,当一种观点在某种领域展开后,如果这个领域已经发生了一些现象,但这个观点却没有关于这种现象的概念,那么应当用来反映这个现象的概念在观点中就是缺乏的概念。揭示缺乏概念不仅可以暴露观点对现实概括的滞后性,而且也可以在历史过程中把握那些尚未充分展开的社会现象。例如,社会这个概念对近代以前的社会理论都是缺乏的,这一方面说明古代人对人的社会性理解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具备足够的社会条件开展层面较广的社会交往。第四,要对观点中的范畴结构或概念框架进行分析。曼海姆认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从不同角度形成的思想观点,不仅
47、在个别概念上有分歧,而且组成思想观点的概念框架或范畴结构也是不同的。因为,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评价世界的方式,其中包含了观察者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当观察者用不同的概念框架来分析世界、把握事物时,实质也就在给出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曼海姆举例分析:19 世纪早期德国保守主义者和 20 世纪初期的保守主义者,都不对社会现象作解剖性分析,而倾向于用形态学范畴来看待社会现象,因为形态学范畴保留了经验材料的完整性。这种概念框架表示的评价原则是:承认并维护既存事实,顺应已有社会秩序。与此相反,左翼党派则乐于使用分析方法,然后在多元透视中发展其新结构新功能,并力图将这些元素组成新结构。这种概念框架或
48、思维方式,表达了左翼党派否认并试图改变既存现实的要求,是一种同保守主义截然对立的价值取向。第五,要对观点呈现的思想模式亦即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关于观点的范畴结构或概念框架的分析,实质上是对社会集团在思想意识活动中所坚持的方法原则进行分析;而对观点的思想模式或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则是进入到世界观层面所展开的分析,其要求在于把握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实质是看世界的根本方式,它既规定着人们看世界的基本视角和基本出发点,也规定着人们评价世界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原则。对观点中的思想模式或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虽然比较抽象,但是由于触及到思想意识活动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具有高度概括性,并由
49、此而把握思想意识活动各种方面的深层基底。第六,要对观点所达到的抽象水平进行分析。观点中包含的概念范畴、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因素。都关系到思维的抽象程度问题,只有对现实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才能形成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和把握事物基本联系的判断,也才能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曼海姆认为,很多思想理论达不到对同类事物的普遍性理解,往往是因为自身利益限制或自我意识程度不够。例如,马克思主义一向以普遍性原则概括思想意识同社会条件的关系,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有阶级局限,这本来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却不愿将这条原则用来评价自身,因此,普遍性的评价原则受到了限制,表现了马克恩主义抽象程度不够。可见,曼海姆强调观点的抽象程度,实质是要求人们认识思想意识的局限性。最后,要对观点中包含的本体论因素进行分析。曼海姆认为,人们看世界的根本观点一定含有本体论的思考,即世界的本原、本质与规律方面的思考,这是世界观的最深层方面。传统思维方式中认可的本体论都显远离现实的,是把现实世界同本质与规律对立起的空泛的本体论,是试图以那些空泛概念和空泛逻辑为人类思维活动和生活实践提供基本原则的“基础本质论” 。这种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