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知识概论一. 绪论1.马克思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支点,核心) 。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代表人物;黑格尔(唯心,辩证)费尔巴哈(唯物)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里叶,欧文。4.马克思概念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概念广义:不仅指狭义,还指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5.产生标志:共产党宣言6.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7.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8.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
2、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一章第二章1.一个核心: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一谁是世界的本源(唯物和唯心主义)其二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客观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人们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质量互变规律:质: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量: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度:准确把握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运动的方向道路)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五对范畴:矛盾,意识,实践,认识,
4、真理。(1)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排斥分离分化离异)统一(同一依存依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普遍性的特殊性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坚持“两点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坚持“重点论” 。(2)意识从起源上: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生理基础上: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