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九课 老王学习要点:1.学习课文掌握“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作”等生字词。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3.感受作者沉定简洁的语言。学习作者和老王的善良人格。重点: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难点:感受作者沉定简洁的语言。学习作者和老王的善良人格。课文导入: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师:同学们,当你们走地繁华的街头,或许会碰到这样的些人:顶着烈日换送液化气的工人,冒着严寒蹬三轮的车夫,迎着寒风清扫街道的阿姨,淋着冷雨叫卖青菜的老人你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的无奈吗?他们是否曾触动你的心灵?师:今天我们和杨绛
2、女士一起走近一位小人物老王。 (师板书:老王 )杨绛,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你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吗?生: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我看过电视剧围城 ,就是根据钱钟书的小说拍成的。师:很好,这位同学善于了解和积累。第一课时1、基础知识(1)作者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 作者简介:杨绛(jing)(1911) ,原名:杨季康性别:女,是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剧作家,评论家,散文家 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江苏无锡。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 年至 1938 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3、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 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 、 弄假成真 、 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 年回北京。 “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 ,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 杨绛1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 、回忆两篇 、 记钱钟书与围城 等都是平
4、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 (三联书店 1988 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 1953 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代表作:称心如意 、 弄假成真、 风絮 、 将饮茶 、 回忆两篇 、 记钱钟书与围城 、小说洗澡 、 我们仨 、散文干校六记等。(2)体裁及特点散文(3)时代背景文章著于 1984 年。这是一篇回 忆性文章,作者 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 文化大革命 ”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 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 学术权威”
5、 ,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但是任何歪 风邪气 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 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 ”,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写 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 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 难,而是看到苦 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4)字词塌败(t)取缔(d)伛(y)翳(y)骷髅(klu )绷(bng)滞笨(zh )愧怍(zu )(5)解
6、释 课文下注释(6)背诵 ( )2、全文分析(1)划分段落 总结大意 概括标题 复述课文 1.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a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 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 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b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c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 “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
7、威 ”,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 们是好人,知恩必 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 纯朴的好人。 而作者 说她“ 愧怍 ”,也体现了杨绛的好心肠,以及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呼吁关怀不幸者。2. 段落结构: 本文是以“台阶”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 个部分: 第一部分: (1-9) (老实厚道、一贫如洗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人不低人一等,立下宏愿, )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第二部分: (10-16)写父亲下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经过终年辛苦劳作,终于开始
8、造屋了。第三部分: (1725)父亲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第四部分: (2632)父亲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第二课时(2)文章分析1 文章是 XX 结构( )2 以 XX 表达方式 主要为记叙 描写3 按照 XX 顺序 4 以 XX 为线索 本文的“文眼 ”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 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是指最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字.一般散文中都有文
9、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 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 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 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
10、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 ,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 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 线索的难点!5 通过 XX 角度 6 运用 XX 修辞手法 7 通过叙述 XX 事情,体 现了的 XX 事物的 XX 特点。父亲形象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 ,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
11、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8 表达了作者的 XX 思想感情(主旨)“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 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 备的优秀品质 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 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
12、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9 写作特色:语言 结构 立意 其他1 语言朴实自然 2 结构。线索清晰,结构明晰。“台阶”是小说的故事线索。作者围绕“台阶” 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 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 备了大半辈子,艰难的攀登人生台阶,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也登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台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而父亲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以 “台阶”命题立意,表现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表现
13、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3 立意4 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出神入化。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再如建造新屋时,写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这句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10 告诉我们的道理及启示我们该怎样做。从父亲身上我的身上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
14、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 产力还相对落后。 农村、 农业、农民“三农” 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 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 农业和农民问题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父亲的固执让每个人都为之叹息,辛苦了大半辈子,当真该享清福,享受自己面子充足的时候,却已经 体力不支,却已 经成为了 这劳动一生,碌碌无 为的代表人物,让人叹息,却又不仅发觉,我们身边有太多 这样的人! 父亲一生,可以说是只有汗水和自己执着的理想,但是,他却失去了一个人一生的精彩!第三课时(
15、3)精讲分析研读与赏析教师导学: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 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2.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 议一议。思考题: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 树枝老是摇来摇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 雾在父亲头上飘 来飘去。 ”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
16、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 阶反而写得详细 ?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 1、2、5、12、14、20、22、25、28 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 统一,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 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5 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作者 为什么在老屋的三 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 ,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 亲的
17、力气大,与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 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 “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 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 年辛劳的形象,也 说明家庭的 穷困。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 阶反而写得详细 ?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 “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1、找出文中你最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你被什么感动了。 学情预设: 洗脚的细节(要用刷子刷,洗干 净后还是泥土的颜色
18、。倒出的水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细节)劳碌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失去了生机。 (外貌)衰老 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动作)坚韧 等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 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神态)失落 这人怎么了? (语言) 慨叹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评。最后 总结: 从文中细腻的细节、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我 们为之感动,为之震动。 2、带着感动之情进一步分析父 亲的形象。 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 :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 期艰辛的劳动勤劳、 坚韧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 倔强 他
19、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 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品评作者作者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和怜惜。让学生代表作者对父亲说一句话。 (例:爸,你真的不容易,该歇歇了!)(五)品味感动说出你和父亲在相处中最令你感动的事情或抒发对父亲的深情。明确:父亲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劳碌奔波,无论是风采依旧还是老迈
20、衰弱,无论是相隔万里还是近在咫尺,他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巨人,永远都是我们一生的感动,一生的牵挂和追寻。(六)总结(七)结语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八)附板书台阶高 不自在淳朴 怜惜谦卑 同情3、按全文分析格式 找出重点段落 语句进行分析(不少于 2段 10 句)4、句子分析方法 1 通过 XX 手法,描写了 XX 事件,2 体现了 XX 事物的 XX 特点,3 表达了作者的 XX 感情,4、语言、结构、立意或其他手法特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