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 学生姓名 刘丹丹 学号 053011111589 专业 国际旅游管理 班级 国际旅游管理指导教师 王少蓉 评阅教师 王少蓉 完成日期 2012 年 7 月 1 日2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书( 2011 - 2012 学年)学院名称:成人教育学院课题名称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学生姓名 刘丹丹 专业 国际旅游管理 学号 053011111589指导教师 王少蓉 任务书下达时间课题概述:贵州民族风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四大特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汉族一样悠久,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具
2、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人文旅游宝贵资源。而由于交通闭塞、地域僻远等客观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存较为完整,在某些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已经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风格,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览会。即使是同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环境的迥异和社会历史等原因,派生出许多不同习俗的支系,给民族民情旅游增添了绚丽的光彩。要求阅读或检索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指定给学生阅读的外文资料):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
3、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刘丹丹 2012 年 07 月 01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刘丹丹 2012 年 07 月 01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4目 录摘要1前 言11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4、的作用和意义.21.1 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可以富民21.2 拉动了贵州的内需21.3 可以锻炼队伍,开阔眼界21.4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路子32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必要性32.1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必要性32.2 加快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 容32.3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33.贵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43.1 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43.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已奠定了一定基础44.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54.1 景点分散,规模小
5、54.2 开发层次低,文化品位待得高54.3 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65.开发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路65.1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面临良好时机65.2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75.3 开发的重点内容75.4 开发的重点项目76.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对策措施76.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76.2 突出特色,开发精品86.3 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96.4 合理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1056.5 强化管理,培养人才106.6 加大宣传,树立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107.结束语10致谢12参考文献13附录14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学 生:刘丹丹
6、 指导教师:王少蓉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等 48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6.77%;全省有 3个民族自治州,11 个民族自治县,254 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55.4%。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历史,众多的民族,蕴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 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
7、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的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8 个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世居其间。他们栖息在高山深箐、江河之滨、山间坝子里,创造、积淀着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着贵州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种类繁多而又呈立体分布的民族,造就了绚丽多姿的贵州民族文化。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古朴、独特的贵州民族文化植根于奇特
8、的自然环境与悠久、深厚、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广、不可位移、是中华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贵州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而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民族地区健康稳定的发展。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旅游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
9、高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因此,可以说,发展旅游产业,也就是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之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相关部门如交通、建筑、宾馆、商业、饮食、通讯、日用轻工业和工艺美术等产业都可以因之而得到发展,同时对扩大劳动就业,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2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贵州又是西南古代氐羌族系、百濮族系、百越族系和苗瑶族系等四大族系族际分布的连接点。除上述族系外,汉族以及回、满、蒙古和羌族等民族又陆续进入贵州,使贵州的世居民族逐渐增多,现共有 49 个民族成分,世居的少数民族有 1
10、7 个。其中超过 10万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等9 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9%。设有 3 个民族自治州、 11 个民族自治县和254 个民族乡,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1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贵州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奠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贵州是天然大公园、天然大空调、天然大氧吧、多民族大家庭、大酒乡,堪称“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中华民族的大花园,世界人民的
11、度假村”,其独特的民族 “文化大观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很强的旅游吸引力。1.1 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可以富民。贵州人多地少、地瘠人贫,只有外出打工。农民就地就业的产业少,把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让农民离土离乡或离乡不离土,积极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就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可靠的路子。在“十一五” 末期,如果贵州旅游总收入达到 800 亿到 1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那农民的就业人数就能达到 400 万到 500万人。1.2 拉动了贵州的内需。贵州自我消费市场不足、内需不足,如果旅游文化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引进需求、抖动需求。这次“多彩贵州 ”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活动的旨在让农民最大限
12、度地参与进来。如果“十一五”末期的旅游目标达到人均旅游消费 10 元人民币,那在贵州就能达到 60亿到 80 亿元。多么了不起的产业,多么了不起的市场啊,我们必须下力量抓紧抓好。1.3 可以锻炼队伍,开阔眼界。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开发型产业,我们老百姓在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队伍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很多过去在农村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能更新观念,开拓路3子,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这届活动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提高自己不单纯依靠农业的生存观点。1.4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路子。由于旅游文化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其管
13、理水平、服务水平都要求很高,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型农民的管理、服务要求得更高,让乡村旅游成为广大游客高尚的精神文化享受。2.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必要性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产业,已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新世纪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2.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必要性。文化与旅游是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旅游活动所指向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的角度看,旅游作为一种流动的社会活动,实质上
14、是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始终都包涵着文化的内涵,始终以文化为底蕴。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山奇、水秀、洞幽,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全省已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个,具有“公园省”之美誉。 “八五”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以来,全省以自然风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却相对滞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的旅游业是贵州新世纪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光明的前景。2.2 加快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贵州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绚
15、丽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风谷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形态似繁星闪耀,如别具特色的古建筑文化、千姿百态的雕塑文化、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美丽丰盛的美食文化,以及热情奔放的民歌民节,催人奋进的民曲民乐等遍布各地。充分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有利于创造舒适、文明、高品位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能起到团结、教育、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2.3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但这些地方自然风光美丽,4民族风情绚丽多彩,是亟待开发的宝地。加快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对外开
16、放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精神财富的转化,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雷山县郎德寨通过民族文化的开发,走出了一条富民路。该寨为开发民族恋恋不舍经旅游而修建的“铜鼓坪” ,已成为郎德寨的“摇钱树” 、 “聚宝盆” 。10 多年来,这个世界绝无仅有的“铜鼓坪”已留下全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和 30 多个国家及地区的 50 多万中外游人的足迹。“铜鼓坪”也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爱好者“朝圣”的地方,郎德寨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1994 年后,年均旅游收 30 多万元,占其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10 年间,粮食产量由人均 260 公斤增至 409 公斤,经济收入由人均 205
17、 元增至 1500 元,电视机由 5 台增至77 台,缝纫机由 20 部增至 97 部,自行车由 15 辆增到 62 辆,手表由 10 多块增至 400多块,民族服饰由 15 套增至 118 套,平均每户 1 套、每套约值 5000 元。以铜鼓文化为“龙头”的郎德寨民族风情游,为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3.贵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3.1 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贵州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苗岭山脉,东北部的武陵山区,东南部的月亮山、云雾山,西部的乌蒙山,西南部的大小麻山,北部的大娄山区及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乌江、鞭蓉江流域。全省 86 个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少娄民族
18、人口占全省总人口 50%以上的县(市、区)有 44 个,占 80%以上的有 11 个县。在温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体育、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3.1.1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400 多个,集会地点 1000 多个。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 、 “四月八 ”、 “龙舟节” 、 “芦笙节” ;布依族的“查白歌节” ;侗族的“歌酒节” ;彝族的“赛马节 ”、
19、 “火把节” ;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 、水族的“端节” 、 “爷节”等。节日相聚,各族人民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并举行斗牛、赛马、竞舟、抢花炮等传统竞争赛活动,对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3.1.2 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 ,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 “古歌” 、 “酒歌” ;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
20、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黔东北的土家族鼓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剧和傩剧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 “笙文化” ,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以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5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鼓坪” 、 共跳“莽铜芦笙铜鼓舞” ,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 、 “鼓文化” 、 “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
21、花园中的奇葩,开发潜力极大。3.1.3 民族建筑特色鲜明。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同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 、 “民族文化的瑰宝 ”。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了“古头文化” ,用古头奠基,用古块砌墙。用古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古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盘龙古柱,大方奢香墓的园雕彝族虎头,花江“马马崖”和“画马崖”的崖画和关
22、岭“红岩碑”古迹等,精美奇特,都是罕见的艺术杰作,是吸引游人的奇葩。3.1.4 文物精华汇粹。贵州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及全省,如普定穿洞遗址、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遵义的杨粲墓、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桐梓岸灰洞、水城硝灰洞、兴义猫猫洞、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据统计,全省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古迹 400 多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9 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40 处。3.1.5 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挑花、漆器、陶器械、箫笛等。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商品,工艺品生产蓬勃发展,深受旅游者鼓爱。国内外许多专
23、家许为,贵州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类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民族风情,对于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国内外旅游市场所需求的高品位旅游产品。3.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已奠定了一定基础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独特奇秀的山水风光,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宜人的气候融为一体,构筑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伴随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贵州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旅游的新亮点,奠定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3.2.1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是向旅游客源市场推销的主要内容。加强旅游线
24、路建设,可以把许多项的旅游景点、景区及其它旅游产品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为此贵州重点开辟了“四条”旅游线路:第一条是以观赏苗侗风景、民族建筑和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青曼、上郎德、西江苗族村寨)榕江 从江黎平(侗族风情)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杉木河飘流、云台山风光)镇远(舞阳河风光、青龙洞古建筑)铜仁(梵净山) ,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风情旅游线;第二条是以观赏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水瑶风情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水族风情)荔波(大6小七孔)延伸至黔南旅游线路;第三条是以观常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为主的贵阳延峰(集中营旧址、温泉)遵义历史
25、名城茅台(酒文化)赤水(千瀑之布、杪椤王国、楠竹之乡)修补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第四条是以观常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贵阳红枫湖(苗寨、侗寨)安顺(苗族、布依族风情、古堡文化)龙宫、黄果树瀑布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支南的珍珠旅游线。3.2.2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点建设。民族博物馆、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是反映民族文化精华最集中的场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近几年贵州结合实际,重点抓了安顺蜡染文化博物馆、台江民族刺绣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全省有 5 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最典型的有雷山郎德寨,该寨 1987 年被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村寨对外开放以来,以其
26、别具一格的铜鼓文化, “打开山门迎远客,走出山门闯世界” ,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寨,建成贵州乃至全国展示苗族的文化的亮点,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3.2.3 大力繁荣民间文化。各族人民每年自办的民间艺术节有 500 处(次) ,集会点达 1000 多处(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有 150 多(次) 。千人以上有的 200 多处(次) 。黔东南自治州利用民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富有较大影响的“台江苗族姊妹节” 、 “凯里国际芦笙节” 、“从江碰柑节” 、 “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 ”,黔西南州举办了“顶效布依族查白歌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
27、中外游客,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3.2.4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1982 年至 1997 年,全省先后举行了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挖掘、整理表演项目 123 个,比赛项目 18 个,参加比赛、表演人员 1460 余人。1986 年贵州台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银牌、铜牌各 1 枚。贵州抢花炮队 1987 年参加全国首届邀请赛,获得冠军。1995 年 11 月,由苗、布依、汉等 10 多个民族运动员组成的贵州民族代一团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男子龙舟队在 800米直道竞争速赛中,获第一名,为贵州参加全国民运会以来夺得第一块金牌,在表演项目中, 上刀梯获一
28、等奖; 高台舞狮和滚山珠获二等奖。1999 年贵州组团参加全国第六届民运会,又获得 4 个一等奖、4 个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开发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3.2.5 开发旅游商品。全省建立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9 个,推出民族民间工艺品 400 多种,民族服饰、金银首饰、珠宝玉器针绢刺绣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青睐。全省建立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 89 个,推出民族民间工艺品 400 多种,民族服饰、金银首饰、珠宝玉器、针织刺乡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青睐。4.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4.1 景点分散,规模小。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
29、与其居住特点大体相似,虽处处风情美,但景点分散。从民族文化激发旅游动机的角度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文化因保留了“原始、7古朴、神秘”的质朴与韵味,旅游市场好,很受客人欢迎,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闪光点。但由于这些丰富的资源和闪光的风情分散在众多的山村、小寨和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之中,虽民族特色突出,但未联成片,尚未建成精品线,不成规模。没有“片”就没有规模效益,没有规模市场就难以兴旺。1999 年云南民族村和世博园分别接待游客202 万人次和 940 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 7793 万元和 3 亿余元。贵州缺少类似名牌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4.2 开发层次低,文化品位待得高。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
30、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精神财富的历史沉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开发和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是一笔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但从贵州现实的情况看,民族文化的开发较肤浅,文化的品位不高。主要表现在:(1)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开发结合不够紧密,民族文化在多数旅游景点仅起着陪衬的作用。 (2)文化旅游活动不丰富,旅游景点开发的民情风情旅游大都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化的表演层次,缺少高文化品位、高质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致使旅游质量低、产益差,游客有一般化的感觉。 (3)民族文化的资源利用率低,文化舞台少。全省 4
31、8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 10 万以上的有 9 个,但却没有一个能象云南民族文化村、深圳民俗民族村那样能集中反映民族风情的场所。4.3 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交通条件差。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偏僻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是 21 世纪旅游者探秘、休闲、渡假、重返大自然的好去处。但这些地区山高路远,产通不便,加之宣传不够,很多文化精品“养在深山人未识” 。如三都的水族风情、台江苗族风情、沿河土家风情等都独具特色,皆因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是接待条件差,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民族地区具备
32、的条件都较差。 “吃”缺特色, “住”上不了档次“行”路难走, “游”缺少重量级的拳头产品等。据有关部门统计,西部十个省市区涉外饭店仅占全国的 15.9%,其中贵州为全国倒数第 5 位。三是旅游人才缺乏,与发展旅游业需要差距甚远。由于民族地区投入少,基础条件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旅游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率低,全省旅游业发展与毗领省区相比有较大距离,旅游的质量低、效率差。有关资料表明:贵州旅游业与外省市的主要差距是“两少一差”:旅游人数少。1999 年云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 3778 万人,比贵州多 1851.3 万人,宁波市接待 1119.2 万人,比贵阳多 16.5%;云南丽江接待 192.
33、3 万人,比黔东南州多72.8%。旅游总收入少。1999 年云南旅游创汇是贵州的 6.4 倍;境外游人人均给宁波市创汇 430 美元,比贵阳市高 42.38%。国内游客人均在云南消费 555 元,比在贵州多一倍;人均在丽江消费 280.8 元,是黔东南的 2.87 倍;人均在宁波消费 911.6 元,是贵阳市人均消费的 20.49 倍。20 个游客在贵阳市的消费收入仅能抵在宁波市的 1 人。云南省1999 年旅游收入 GDP 的比重达 10%,比 1995 年增长 5%,全省外汇收入 1/4 来自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从员达 147 万人,全省已从资源大省变为旅游大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
34、大高于贵州。85.开发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路5.1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面临良好时机。第一,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10 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以年均 3.6%的速度递增,世界旅游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世界旅游升温必将促进贵州长旅游业的发展。第二,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假日经济的兴旺,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第三,贵州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对海内外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第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西涌进,这是加快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好良机,必将
35、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兴旺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5.2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贵州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要求,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全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抓“民族文化工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掘、提炼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具有贵族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5.3 开发的重点内容.(1)以国家级、省级历史潮流文化名城和文明古镇、历史古迹为依托,开发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
36、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点、精品线路。(2)以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寨为依托,建设集民族建筑、民族活动、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园) 。(3)以民族文化博物饱为依托,开发以展现贵州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风情各异的民族风情为主的观光旅游、科教旅游。(4)以开发各民族服饰、工艺品等为主,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参观、展览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商品。(5)开发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5.4 开发的重点项目.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东部有苗族和土家族的花鼓舞、摆手舞、傩戏和高台戏;东南部有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舞、铜鼓舞和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独特建筑;西部有布依族
37、、苗族、水族的铜鼓、芦笙、对歌和马术表演等;中部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的铜鼓、芦笙、对歌和马术表演等;中部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的石板房、地戏和屯堡人的生活风情;西北部队彝族、苗族的“撮泰节” 、 “火把节”等,全省东西南北中处处有风情。从发展旅游的特点来看, “十五”期间建议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旅游区、四个主导产品” 。“一个中心”:即把贵阳建成贵州旅游的中心。与贵阳市境内的红枫湖、百花湖、花溪公园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的建设配套,开发息峰集中营、青岩古镇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利用苗族“四月八 ”节庆举办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在贵阳建设象昆明“民族村” 、深圳“绵绣中华”式的贵州民族文
38、化村,集全省民族文化精华于一村,增添贵9州游的特色,形成新的品牌。同时,以民族文化宫的建设为重点,建设集民族产品、民族风味小吃、民族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文化街,使贵阳市成为一体的民族文化街,使贵阳市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融相彰的中心旅游区。“两条主线”:一是建设以领略苗侗风情、民族建筑和苗岭风光为主的黔东民族风情旅游线。重点发掘、提炼苗族、侗族、土家族的民族服饰、民族风情、民族建筑等特色,形成黔东旅游热线。二是建设以领略荔波小七孔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族、水族、瑶族风情为主的黔南旅游线。“三个旅游区” 。除在黄果树、龙宫、马岭河峡谷、赤水等风景名胜区,配套抓好民族风情开发、丰富品牌风景区文化内
39、容,提高文化品位外,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角度需重点抓好“三个旅游区”建设。 (1)以开发侗族、苗族、水族、瑶族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把黎平、从江、溶江、三都等地联成一线,建设都柳江生态旅游区。(2)以毕节奢香墓、大屯彝族土司园等文物古迹为主体,开发苗族、彝族、回族民族风情,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乌蒙山文化旅游区。 (3)以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开发为重点,建设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四个旅游主导产品”:一是酒文化,利用遵义历史名城和矛台酒的品牌,推出遵义到茅台镇的“酒文化游” 。二是屯堡文化。以位于遵义市近郊的军事古堡“海龙砘”和位地安顺市近郊的“云山屯”为代表,推出展
40、现古代军垦制遗风的“屯堡文化游” 。三是少数民族风情游。举办“贵州民族旅游节” ,集中展现民族的文化艺术,让游客领略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四是长征文化寻踪游。观赏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等地的革命遗迹,探寻长征路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的一个品牌。6.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对策措施6.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贵州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必须从统一思想入手,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克服“抓旅游政绩难现、抓旅游无关紧要、抓旅游是吃喝玩乐、抓旅游是泡沫经济、抓民族文化旅游无效益”等思想倾向
41、,树立抓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就是抓精神文明、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拓展;抓旅游就是抓产业、抓经济、抓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等新观点,切实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点,摆上党政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省、地、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落实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旅游、民族、文化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谋开发,齐心兴游,为促进我省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服务。6.2 突出特色,开发精品。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的思路,强化精品意识,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
42、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使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既星光灿烂,又重点突出,凸现一批名优品牌、规模产品和珍珠线路。为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建设,省、地应采取政府拨款和广泛筹资筹措施,抓紧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园地和民族文化街道,推出一批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树立一批民族风情10旅游的品牌,形成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游客,创造“一年四季节不断,八方游客竞相来”的好势头。6.3 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旅游是一个文化科技含量高的旅游活动,其开发投入的资金较大。鉴于贵州旅游接待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要根据“自然风光
43、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资源与市场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旅游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内外资一起共同参与开发、建设和经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多样化,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入。建议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名牌景点建设以及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民族地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接待条件,提高接待水平,为加快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和优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创造好条件。6.4 合理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精神财富的历史沉淀。因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要坚持可
44、持续发展的思想,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实际工作中要做好“ 五个结合”:一是人与自然相结合,配合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有选择地开发与自然景观环境相协调的、具有民族文化口若悬河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每一处景区的文化品位,满足多层次游人的旅游需求。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长存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兼采众长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会通的过程。因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在继承发扬优和文化传统的同时,赋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三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达到和促进保护。四是文化与经济
45、相结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富民兴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对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必须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达到经济与文化“合成齐美” ,协调发展。五是民族文化开发点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把发掘、提炼、传播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对文明村寨创建和文明活动中心的建设,应向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村镇倾斜,使各地建设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成为展现民族文化风彩的园地。6.5 强化管理,培养人才。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地方立法步伐,完善行业管理的各项规定,坚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创优、一手抓治劣,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
46、好环境。特别要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在大专院校增设文化旅游专业,办好省市文化旅游职业学校,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6.6 加大宣传,树立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首先要抓好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全省每年应选择几个重点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 、水族的 “端节” 、布依族的“三月三”等节日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点包装宣传,逐步成为象西双牌纳“泼水节”似的全国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其次,提供广泛舞台,要通过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省及地州市大型民族文化活11动,以及旅游
47、景区文化表演、民族风情会演等举措,民族文化广泛提供慰示的舞台,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第三,把民族文化旅游宣传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民族风光片、电视、作品摄影等,充分展示贵州多资多彩的民族文化,把贵州民族文化游、生态游、自然风光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7结束语总之,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民族地区也加快经济社会的建设步伐,但在旅游开发中,必须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尤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管理技能,开发利用本地区资源,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文化的边缘化和庸俗化。要以当地人以及他们的民族和文化作为主位,动员和促进当地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只有充分保护民族文化才能实现既保护了原生态文化,又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12致 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大四的生活多半时间还是呆在学校里,但是论文致谢语写就的那一刻也真正标志着我与这所学校就此别离了,没有伤感,更多的是遗憾,但是总归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去的不能挽回,人应该大胆向前看,所以这段文字应该像它的标题一样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