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小棉,一、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 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一)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的一般情况,1、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程度较高,但使用频率不很高; 2、“家里”是未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场所; 3、低龄未成年人相对更多地使用网络; 4、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两种功能 ; 5、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表现出较大差异;,(一)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的一般情况,6、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主页或博客的潮流初显 ; 7、未成年人专属社区很少,大多访问量小、影响不大; 8、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9、不同类型未成年人
2、上网状况差异很大。,(二)互联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新问题,1、互联网环境利弊并存,良朽不齐,监管不易,未成年人成长的风险系数增大 (1)对社会原有的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 (2)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消极和有毒的问题,如 “黑色文化” “黄色文化”;(3)网络“黑客现象” 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二)互联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新问题,2、互联网的特性有极大吸引力,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新奇性 娱乐性、游戏性 虚拟性 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 、,(三)客观、正确地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问题,1、要客观准确地评价未成年人上网2、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未成年人上网3、要以
3、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成年人上网,二、积极实施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教育,(一)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正确运用互联网的认识,媒介素养教育,即开展正确理解、独立判断、接受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培养健康媒体批判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的教育。 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 有辨别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 自制自律、健康上网、不迷恋网络,(二)加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明确网络道德要求,不沉溺于电子游戏 不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 不制造和张贴不实之辞 不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 不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以活动为中心
4、设计教学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指导与帮助学生,(四)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好校园网,让学生可以在校内上网 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使学生在校内上网成为他们的首选 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争上自己学校的网站 加强监管,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切断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五)指导家庭教育,1、树立亲子关系无可替代意识和陪伴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和共同成长意识、平等沟通意识和赏识鼓励意识等先进理念;改变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轻父母自我发展的投入,对孩子重物质投入、轻情感支持,重金钱投入,轻陪伴和共同时间配置等误区。 2、用心陪伴孩子,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
5、,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求,(五)指导家庭教育,3、建立学习型家庭,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1)父母首先要在子女教育尤其是网络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有关网络的知识;(2)从建立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出发,配置共同的学习时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共同成长。,(五)指导家庭教育,4、全面关心孩子的个人成长,欣赏、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5、家庭和睦相处,与孩子平等沟通,避免把孩子推到网络上寻找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五)指导家庭教育,6、在指导孩子从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指导与督促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安全运作,趋利避害,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
6、、辅导者甚至咨询者。 7、对孩子的电脑使用和上网进行管理 8、对沉迷网络的孩子注意教育方法,环境配合,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都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让每个学生在现实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情感交流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增加现实生活对学生吸引力,三、有效辅导沉迷网络的学生,(一)对网络成瘾的理解 主要特征: 一是过度使用网络 二是在没有使用网络的状态下情绪难以控制、行为异常 三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状态,1、情绪障碍明显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退缩 3、耐受性日益增强 4、戒断症状明显 5、产生认知障碍 6、自我言行去抑制化 7、身心健康严重受损,(三)网络成瘾的家庭原因分析,孩子是家庭的镜子。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家庭。 网络成瘾是家庭成员未能扮演适当角色,承担相应责任,不能推动系统健康力量滋养成员造成的。 因此对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不应过度关注“成瘾”之症状,而应干预家庭系统之根源。家庭功能改善和社会支持提高是青少年面对自身成长困惑、学业进步和事业发展问题的有力保障,是青少年解决成长、学业和事业问题的人际资源和力量源泉,因而是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四)对沉迷网络学生的辅导,1、个别辅导认知行为疗法 2、小组辅导 3、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