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打包11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11套新人教版.zip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11套新人教版.zip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3.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5.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0.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2.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7.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9.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4.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6.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0.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1.doc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3.doc
  • 全部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3.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5.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0.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52.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7.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9.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4.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6.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0.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1.doc--点击预览
    •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案新人教版2018091914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7 中国石拱桥知识与能力1.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2.了解中国石拱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重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技巧。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 课时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一些桥,它们为我们的出行减少了障碍,使我们能越过水面到达彼岸。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桥。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距今已一千多年的隋代时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你们有谁能告诉我这座名桥属于哪一种桥的类型?对了,石拱桥。(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昇(1896—1989 年),江苏省镇江市人,著名的桥梁专家。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赴美留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 世纪 30 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半个世纪以来,他为我国桥梁设计、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致力于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并撰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著有《中国桥梁史》等。21.赵州桥简介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605—618 年)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50.82 米,跨径 37.02 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两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赵州桥的建成距今已近 1400 年,经历了 10 次水灾,8 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 年邢台发生的 7.6 级地震。邢台距这里只有 40 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却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 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 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 8 次。2.卢沟桥简介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因跨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气势雄伟,长 265 米、宽约 8 米,有桥洞 11 孔,桥墩 10 个。桥墩的设计十分科学,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长 4.5~5.2 米,尖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包柱,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和破碎初春解冻时流过的冰排,俗称“斩龙剑” 。卢沟桥装饰华美,桥身的望柱饰有石狮、栏板饰有花纹。石狮子是卢沟桥一绝,俗称“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以形容其多。卢沟桥建桥至今 800 年,声名远扬。 “卢沟晓月”是金章宗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这里看到卢沟桥后,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近代,因“七七事变”爆发于此,卢沟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纪念地。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号并概括出每个文段的大意。学生读后概括,然后交流、明确:第一部分:总述石拱桥的特点。(第 1~2 自然段)第二部分:说明中国石拱桥状况。(第 3~9 自然段)第一层:简述中国石拱桥有悠久历史。(第 3 自然段)第二层:惊人的杰作 {赵 州 桥 ( 第 4~ 5自 然 段 )卢 沟 桥 ( 第 6~ 8自 然 段 ) )第三层: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第 9 自然段)第三部分:我国石拱桥当代的发展。(第 10 自然段)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3.从这我们还可理清说明的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是由一般到个别,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在体会文章有条理的说明顺序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 ,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文章从第 3 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个自然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2.第 1、2 自然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第 1 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 2 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3.第 3 自然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作者为什么要选两个而不是一个例子?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这样写能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中国的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造型优美,结构牢固,这是中国石拱桥共有的特征。1.读第 4~8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投放思考题以及有关图片)(1)作者为什么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这两座桥有哪些异同?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代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赵州桥详写结构,卢沟桥详写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做具体介绍。(4)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不能互换?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的配合,十分和谐。介绍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不能互换。(5)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6)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2.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1)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2)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3)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思考、研讨下列问题:(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中的“比较”一词去掉行吗?不行, “比较早”是因为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 “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4“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不但” “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结构,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大约” “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可算”能否删去?“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 “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6)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得到体现。说明文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在进行说明时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茅以昇所写的《中国石拱桥》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和借鉴说明文的规范写法。中国石拱桥{总 说 历 史 悠 久 形 式 优 美 结 构 坚 固( 第 1~ 2自 然 段 )分 说( 第 3~ 9自 然 段 ) {赵 州 桥 {非 常 雄 伟设 计 巧 妙制 造 奇 特 }单 拱 石 桥 的 杰 作卢 沟 桥 {年 代 久 远结 构 坚 固建 筑 优 美 }联 拱 石 桥 的 典 范 )总 结( 第 10自 然 段 ) {量 的 方 面 无 数质 的 方 面 讲 究 }表 明 社 会 主 义 制度 的 无 比 优 越 )1.合理有序。文章按“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同石拱桥的新发展”这一说明顺序来组织全文,即全文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2.语言准确严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和严密,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如《中国石拱桥》第2 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句子中的形式与结构是递进关系,词、句的次序,严格遵循了语言的准确和严密的要求。3.以点带面的说明方法。我国的石拱桥,正如文中所说“几乎到处都有” ,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而作者却从浩如繁星的桥中选出极具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了石拱桥的特征,让读者能够通过几座桥大致了解中国石拱桥。5中国石拱桥{总 : 中 国 石 拱 桥 的 特 征分 : 以 赵 州 桥 和 卢 沟 桥 为 例 ― → 形 式 优 美结 构 坚 固历 史 悠 久总 : 成 就 与 发 展 )本课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这一课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了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不足之处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回答造成了小小的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衔接不够十分自然。117.中国石拱桥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过程与方法1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难点 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学生到黑板画桥,由此引入本课)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独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环节二1、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茅以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2.文体常识4自主学习A.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B.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C.说明文的常识:(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2)说明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3)说明方法:①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②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③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④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⑤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⑥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⑦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⑧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D.说明的顺序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建筑物的介绍。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5环节二自主学习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E.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周密2、字词积累弧形(hú) 拱桥(ɡǒnɡ) 洨河(xiáo) 陡坡(dǒu)和谐(xié) 饮涧(jiàn) 桥墩(dūn) 郦道元(lì)张 ( zhuó)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3、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文章从第 3 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的特征,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第 1、2 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第 1 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 2 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第 3 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 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6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读 4-7 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它们有哪些异同?异同点 赵州桥 卢沟桥历史悠久 1300 多年 800 多年结构坚固 保持雄姿 极少出事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独一无二,美丽的景观建造奇特 拱肩加拱 联拱石桥历史意义 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最古老的石桥 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5.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6.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并分析“首先”“其次”“再其次”和“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用语的条理性,简洁性。7.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7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语言赏析(1)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严密。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2)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2.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4.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7环节三合作探究运用引资料、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5.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三、探究写法1.说明顺序恰当,层次分明。本文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在说明桥梁结构时,又以从整体到局部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例如“由一般到特殊”: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概括)→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赵州桥的特点(具体)、卢沟桥的特点(具体)。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鲜明生动。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对中国石拱桥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作为典型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象又具体,令人信服。3.语言准确,说明严谨。如“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这些词语的运用,虽是“约略”之意,但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文章主旨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一般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 概括说明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国 现存最古老石 赵州桥 独拱——37.4 米(当时最长)拱 具体说明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桥 (举例) 联拱——265 米7卢沟桥 石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具有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环节五拓展延伸1.关于桥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2.将你所熟悉的桥介绍给大家。(150 字左右)【例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建起来。桥身全是水泥筑成的,长达 200 多米,横向马路从桥的上面通过,纵向马路从桥的下面穿过。这座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走七八辆汽车,桥下面的马路虽然窄一点,但起码也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桥洞的两侧,各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像半个扇面一样……从远处看,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教 学 反 思1.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步骤。2.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为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说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18 苏州园林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使学生体验美的形象,激发审美的情感,促进务真、向善、求美的价值观的形成。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难点1.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2.研讨式。多媒体、录音机、示范练读磁带。2 课时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关于桥的课文,今天,我们从桥下走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的园林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就让叶圣陶先生带着我们走进苏州,走进那里的园林。叶圣陶(1894—1988 年),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 世纪 20年代和 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叶圣陶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 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叶圣陶在序文2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后来这篇序文就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原文的第 1 自然段,篇名也改成了“苏州园林”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共同特征来写?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教师提示,可从每段的中心句入手)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1.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整体:(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以图画美。(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以景致美。局部:(1)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2)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3)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1.讲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总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2)学习第 2 自然段。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之处?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画出书中的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下文也是按这个顺序来说明的。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第 3~6 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 “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 ,又为下文(第 7~9 自然段)从细部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埋下伏笔。“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景色的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32.讲析第二部分。(1)提问:第二部分可分几层?与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第二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 3~6 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二层(第 7~9 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 。这两部分之间是总分关系。(2)讲析第一层(第 3~6 自然段)。①指导分析第 3 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一部分的文字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一部分的文字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②指导分析第 4 自然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也就是说,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 ,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③指导学习第 5 自然段。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 “盘曲嶙峋” “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这句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 5 自然段。④学习第 6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 、 “深了”紧密呼应。(3)指导分析第二层(第 7~9 自然段)。①齐读第二层。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 ,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第 7 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 8 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 9 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 。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2 自然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③讨论第 7 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④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紧紧围绕第一部分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3.讲析第三部分。(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2)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并体味文意。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尽管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也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不仅如此,读者还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能有如此效果,这都得归功于作家选取了不同的艺术角度、具有精湛的语言功底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吧。1.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指榜样、模范、典范)、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2.课文第 3、4、5、6 自然段与第 2 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第 2 自然段是总说,第 3、4、5、6 自然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3.课文第 7、8、9 自然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个自然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4.结尾有何特点?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5.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从全文看:整体——局部。从部分看:主——次,大——小。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都有显示。6.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5(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 “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 “一切” “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 ,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 ,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应怎样写说明文,如何才能写好说明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课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我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应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学以致用。Error!苏州园林1.说明方法多样化。在这篇序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1)作比较。作者常常在与其他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在介绍布局的时候,把苏州园林跟宫殿、一般住房进行比较,这样一比较,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2)打比方作者把整个苏州园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如:“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又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在作者文字说明的指导下,园林和画,游览者和园林似乎已融为一体,而我们,也深深地陶醉在这一幅幅画中。(3)分类别作者在总述园林特色的七个自然段(第 3~9 自然段)文字中,就是从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颜色等方面层次分明地介绍了各个侧面,使6我们对园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体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图片的角度和线索。2.情文并茂。文中词语表现力极强。如“重峦叠嶂”写出了园中假山突兀,层层叠叠的景象;“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的繁茂,且颇有“红杏出墙来”的诗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则突出了园林生意盎然的典雅风韵,只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意境,情文并茂,意蕴深远。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大 处 讲 究 {布 局配 合映 衬层 次 )细 处 注 意 {角 落 画 美门 窗 图 案屋 室 装 饰 ))本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浓厚,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8.苏州园林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理清课文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说明顺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的写作技巧,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搜集资料,研讨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上一课《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让我们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今天,我们大家随着语言大师叶圣陶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苏州园林》。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言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3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二、字词积累轩榭(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 镂空(lòu)蔷薇(qiánɡ) 池沼(zhǎo) 相间(jiàn) 着眼(zhuó)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luán zhànɡ)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重峦叠嶂: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文章先从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这四个主要方面详细介绍,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4.文章结尾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特点?4自主学习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5.再读课文,结合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3-10):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1)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比方,又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2.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采用逻辑顺序。3.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6环节三合作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记叙: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②“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③“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议论: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②“我想,用图画来比方……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二、语言赏析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丰富内涵。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7探究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三、探究写法1.构思缜密,脉络清楚: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逐步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即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此总领全文。然后时时紧扣这一特点,逐层展开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是从讲究景物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还表现在局部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屋内陈饰的色彩美这三个方面。这些分析处处照应开头,经过反复说明,园林处处皆画这一特点已经被清楚揭示出来,至此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显得刚劲挺拨,干脆利落。2.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本文旨在对苏州园林作一般介绍,因此它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把苏州园林的特色说得非常透彻,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文章不象游记那样,站在固定的观察点赏览景物或者移步换景,景随人迁。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描述景物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全园每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苏州园林,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形象,符合说明文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表现力很强。如写廊子和花墙:“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砖砌”说明质地,“各式”说明花样,“镂空”说明种类,清楚地说明了图案的样子。“无所依傍”形象地写出了廊子外形。类似这样的例子,全文触目皆是。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准确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也运用了多8环节三合作探究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议互见,议中寓理,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环节四点文章主旨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杨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8拨归纳教学板书总说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苏 亭台轩榭的布局 逻州 大处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 辑园 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 画 顺林 分说 近景远景的层次 美 序细部 角落的图画美注意 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环节五拓展延伸运用你所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个建筑物。【例文】这是一栋很特别的建筑物。墙上涂刷了有益健康的自然漆,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芳香四溢的大自然中。墙上还安装了最新的立体影像 3D 播放器,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只要按一下“角色”键,你就能真正进入电影,成为其中的一员。地板是自动吸尘的,有了它,就算不拖地,地板还是很干净。厨房里,有最新的无点火炉灶、不粘锅的纳米锅……它们都是做饭的好帮手。教 学 反 思学习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这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心得:1.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3.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8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4.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5.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说明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