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永春一中 2018 届高三(上)期初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所谓“人文信仰” ,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
2、德” ,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 “足食”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
3、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 ,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 ,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
4、者爱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 2 -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 “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本文选自 2017 年 4 月 1 日新华网发展
5、论坛,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B. 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 ,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 ,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C. 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D. 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 “富民” “裕民” ,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6、“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B. 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 “富民” “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C. 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D. 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 ,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言“因民之所利
7、而利之” ,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B. 孟子的“亲亲” “仁民” “爱物” ,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C.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成- 3 -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D. 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8、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原文是指在“利民” “富民” “裕民”的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这才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内涵。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 项,礼是德与法的统一,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并非专“用来协调义利关系”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9、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原文是说“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并非“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奔走的大树刘江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
10、我。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 4 -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
11、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
12、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
13、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5 -(
14、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B. 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C. 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 ,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D. 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5.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文章
15、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然后具体描进“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 6. 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 ,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 ,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
16、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章中的形象特点,也考查艺术特色、情感表达。A 项, “意在重要作用”错。C 项, “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D 项, “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散文思路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简单的划分段落,明确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对其进行分层,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答题模式: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此文先引出写作对象“奔走的
17、大树” ,然后具体的描绘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 ,最后得出主旨“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 ,- 6 -可谓形散神聚。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
18、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 215 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 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
19、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 “绝学”的凄凉- 7 -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20、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期)材料二一场二胡直播吸引 215 万用户,
21、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2000 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摘自人民网 2016 年 4 月 7 日)
22、材料三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 ,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 200 个剧种, ”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摘自中国日报
23、2015 年 3 月 3 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8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8.
2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 ,需要亲近普通民众。B.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C.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 ,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
25、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9.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答案】7. B 8. CD 9. 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
26、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考查的点,再圈出文中- 9 -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 ,A 项, “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有误;材料二并没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而是说传统表演艺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备受欢迎。 C 项, “网络直播优于传统表演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D 项,材料三中说“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可见田青委员反对的是为迎合观众“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8. 试题分析:本题
27、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合理” “两项” 。A 项, “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 ”说法错误。季羡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绝学的凄凉景象,引出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需要亲近普通民众的观点。C项, “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有误;原文是“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文中说的是“可能”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E 项, “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有误,从文中来看,迎合听众不一定就是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
28、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如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9、点睛:对于筛选概括类的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筛选的方向,如本题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 “三则材料”说明答案分布在三则材料中,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说明考生应关注材料中传承成功或者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承的方式,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材料,目标就较为明确,可以圈出作者阐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圈出个例成功的例子。二、古诗文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
30、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
31、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 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向高并命。 (节选自明史李廷机传
32、)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B.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C.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D.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3、)A. 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11 -B. 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C. 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D. “乘传”即乘坐驿车。 “传”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廷机性格
34、复杂。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做事公正无私;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刚愎自用。他为国尽忠,却没有大局意识。B. 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罢官。C. 李廷机受人排挤。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在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D. 李廷机较有见识。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
35、辅,数阴诋之。【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正好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情。(2)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人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诣前”是到祭酒跟前, “共举一牌”只是“诣前”的状语。而且,牌上的四个字应是早就写好了的,不应是到祭酒跟前才写。所以应在“诣前”后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前面断开。注意后面的“廷机见之惕然” 。 “廷机” 是官员,一般不称之为“儒者” , “儒者”应与“师”连在一起,作“警”
36、的宾语,所以断开处应在“儒者”后,而不应在“儒者”前。所以选 A 项。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 12 -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 “国子监祭酒”不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 ,而是掌管国子监的最高级主管。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 项,错在“为了让他人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 。皇帝夺俸、罢官,是在李廷机入阁辅政之后;再者,文中并未体现李廷机的怒气。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37、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会” ,恰逢、正好遇上;“发” ,揭发;“书” ,书信;“诬讦” ,诬蔑攻讦。第二句得分点:“虑” ,担心;“且” ,将要;“数” ,屡次;“阴诋” ,暗中诋毁。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38、,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李廷机,字尔张,是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他以进士第二名的身份被授予官职为编修。他屡次升迁,做了祭酒。按照旧例,每位祭酒上任,就由两名生员共同举一块牌走到祭酒跟前,牌上大书“整齐严肃”四个字,大概是由高皇帝所规定,用来警诫学习儒学的人。李廷机看到它后就成惧起来,所以他在国子监进行教导,一概以严格为主。很久之后,他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代理吏部的事务。万历二十七年,他主管考核京官,没有偏袒徇私的行为。他曾经兼管户部、工部两个部门的事务,综合管理精细周密。京城外的皇帝陵寝的墙垣大都得到修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盈余的钱,不借此事烦扰百姓。皇
39、帝征召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四次推辞,皇帝都不同意,过了两年他才接受任命。当时他已经晋升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管理礼部的事务。正好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情。李廷机心里有些偏袒楚王,但他又悄悄替郭正域解脱。万历三十三年夏季,雷霆震击了郊坛。他率领同僚分条上奏应该修身反省的事情,又称现在的过失,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矿税的,应该罢除、撤消。皇帝没有答复。李廷机遇事有主见,尤其廉洁,皇帝了解他。然而他的性情刻薄,也颇为偏激、刚愎,不懂有关大局的道理。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入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万历三十五年夏季,朝廷推举内阁大臣,李廷权果然名在
40、其中。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同意。皇帝向来看重李- 13 -廷机,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李廷机多次推辞后才上任。王元翰和给事中胡忻不断攻击他,皇帝为此剥夺了他们的俸禄,来安抚李廷机。不久姜士昌、宋焘又因为上疏弹勅李廷机被罢免,群情更加激愤。李廷机不断请求离职,皇帝屡次下诏对他进行劝慰、挽留,并派遣鸿胪寺官员催促他出来任职理事,他坚持卧床不起。到了万历四十年九月,奏疏己上报了一百二十多次,于是向皇帝告辞,到都城外等待命令。同任大学士的叶向高进言李廷机已经离去,不可以再挽留就加封李廷机为太子太保,赏赐路费,让他乘驿车,由行人司派人护送他回乡。在家过了四年去世,
41、谥号文节。李廷机名义上在内阁六年,实际上执政只有九个月,没有大的过失。李廷机辅佐政事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意讨伐镇雄的安免臣,与资州守将所持的意见对立、互不相让而不能决定。李廷机极力主张撤兵,这以后终究没有发生事故,说起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福建人进入内阁的,自杨荣、陈山以后,因为语言难以明白知晓,有二百年再无人进入内阁,到李廷机才与叶向高一同受命为内阁大臣。(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释: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
42、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4. 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C.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D.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 14 -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E.
43、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15.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答案】14. AB 15. 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解析】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44、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 AB 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 考核诗歌的手法,E 项对比阅读,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A 项, “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 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
45、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写景叙事表达内心的愉悦;根据“尘世难逢”分析“人世的忧苦”之情;根据“恨落晖”分析“生命易逝”的感慨;根据“牛山何必独霑衣” “但将酩酊酬佳节”分析“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
46、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5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漫漫雨夜和潮湿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一句是:“_”。(2)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 。(3)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 。(4)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后主,也是劝谏后人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5)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答案】 (1). 长夜沾湿何由彻 (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 云归而岩
47、穴暝 (4). 以中有足乐者 (5).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 不宜妄自菲薄 (7).背绳墨以追曲兮 (8). 竞周容以为度【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彻” “霏” “暝” “奉” “菲薄” “竞”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应用(17 分)17.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 ,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
48、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 ,运用 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 地展现出来。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 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淋漓尽致 实至名归B. 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酣畅淋漓 名副其实C.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酣畅淋漓 名副其实D. 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淋漓尽致 实至名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 16 -的语境分析即可。鹤立鸡群,像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
49、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不同凡响:意为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多形容文艺作品的不平凡。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书画文章等作品笔调的畅达。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谓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萨德”问题在华引发愤怒,一些知名食品品牌如雪冰元素、韩式烤肉汉拿山等,向消费者纷纷澄清它们是 100%的中国品牌。B. 春运期间,天津团市委组织了来自全市的多个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为期 40 天的暖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