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备考导航,高考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来源 动力 唯一标准 目的,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认识,真理,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反 作 用,决 定,性质,谬误,特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
2、界,人类社会,实践,认识世界,主观 世界,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注意: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别提示: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
3、)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蜜蜂筑巢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提示】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二、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 (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
4、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2、能动性 (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空调、网络)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的区别所在。,3、社会历史性: (1)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5、 (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4、联系: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第二: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
6、: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 1、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3、实践的特点,【点拨】 在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
7、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1.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4.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5.认识是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6.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易混易错,错,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错,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错,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错,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错,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错,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认识的 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1(2016江苏)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
8、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 B. C. D.,B,真题演练,2.(2016年北京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9、定作用 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B C D,B,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关系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相对应。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0、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秀才不出门,不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不知天下事),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提示: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
11、世界,另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误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
12、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拓展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
13、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对实践具 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则会阻碍人 的实践活动。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2017
14、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题演练,4(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 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B. C. D.,A,5(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来源:学。科。网 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 B. C. D.,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
16、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说法正确符合题意。,6(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
17、. B. C. D.,7(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 B. C. D.,B,8.(2016天津高考文综试题) 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
18、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D,9(2015江苏高考)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 B. C. D.,B,解析 学习的实质和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体现了意识作用。体现了辩证否定的精神,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答案为B。,6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6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
19、步佐证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B. c D,(B),10.,11.限时训练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
20、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的”。,(1)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什么是认识,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认识形
21、成的过程:,实践,感觉器官,感性认识,抽象思维,理性认识,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 理,谬 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考点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2、真理的特征,(1).真理的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为什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第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
22、”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启示,(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任何真理是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
23、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误区: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真理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客观性) ,又有相对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世界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总结:,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客观性原
24、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世界观,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对立: 真理主观符合客观、正确反映 谬误主观背离客观、歪曲反映 统一: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 真理超出范围。 真理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 把全面的真理内容彼此割裂(断章取义)。谬误向真理转化: 超出一定范围后回归。 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 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15全国2卷)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
25、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A,(2013广东高考)34图5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B C D,B,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
26、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 B C D,D,三、认识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 (1)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 (1)从认识的主体看:人受到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等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
27、理性在于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D,2、认识的无限性 (1)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
28、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误区:“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特别提示: 1、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 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易错提示 1、认识只有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2、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
29、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016全国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
30、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C,A. B. C. D.,(2014课标1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31、过程 A. B. C. D.,A,(2013新课标全国II20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B. C. D.,C,2016年全国新课标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
32、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33、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答案】(1)答: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 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2015全国卷I 39)阅读
3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
35、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36、1、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1、原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 2、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论。3.真理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联系: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知识梳理,有关实践的易错点,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37、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有关真理的易错点,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3、真理是客观的。因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5、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味着真理有很多个。 7、真理具有相对性,是说真理包含有错误的内容。,提炼关键词,抓住“标志性”词语,(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提出、出台、制定、颁布(理论、思想、政策
38、、规划、方针、措施、经验)等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才出发,实事求是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动力从唯物史观角度按,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其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 “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