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电视相亲不敢乱来(图)华商网-华商报美国最早的相亲节目约会游戏美国针对胖人的相亲节目更多的爱英国相亲节目约我出去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约会节目非诚勿扰不仅在国内掀起了收视热潮,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非诚勿扰节目在中国的火爆现象时,试图从中总结中国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非诚勿扰已经明显偏离相亲节目的本质,从某种角度上讲更接近西方流行的真人秀节目,相亲交友只是手段,借用这种平台,以出格言行博出位,进而名利双收才是目的。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节目的样态虽然克隆自英美等国,但即使是国外的电视相亲类节目,也已经摒弃了靠嘉宾语出惊人制造收视率的做法,并确立了不
2、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诞生 45 年在批评声中调整有道德底线不谈工资收入 就像最先火起来的选秀节目一样,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也是舶来品。类似的一些相亲节目最早就出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电视屏幕上,并且也是伴随着一些争议和争论成长起来的,这些节目也在批评声中调整。记者发现,国外相亲节目已经受到很多的制度约束,面对道德底线也不敢“造次”。嘉宾作假 节目组被迫道歉 与国内电视台的模仿相比,国外的相亲节目可谓“历史悠久”。早在 1965 年,美国广播公司 ABC 就推出了堪称相亲节目鼻祖的约会游戏。而此类相亲节目中的“作假”、“找托”等行为一样让国外观众反感。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真人秀类相亲节目谁想嫁给百万富翁
3、被爆出所谓的“百万富翁男主角”经查实并没那么富,而电视婚礼之后,新娘也发觉新郎根本不是她的魅力王子。蜜月时两人各做各的事,连饭都没在一起吃,成了一场闹剧,最后节目组不得不出面道歉。迫于舆论 低俗言论越来越少 美国相亲节目也曾有低俗、拜金的言论出现,但主要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现在迫于舆论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少,相比中国的相亲节目,甚至更加懂得注重道德的底线。比如在国外的电视节目当中,征婚人的收入、月薪多少一般都是不能公布的。此外,即使在美国,节目也不会任由嘉宾发言,更不会依靠嘉宾的语出惊人来制造收视率,而是在节目的环节设计、话题引导上下工夫,并体现出一些主流的价值观,比如坚强、勇气等。争夺收
4、视 花样儿不断翻新 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按季播出的惯例迫使国外的制片商想尽各种办法以维持高收视率。但与国内相亲节目主要靠嘉宾的“出位”言谈吸引目光不同,海外相亲节目更注重形式的革新。以热门的单身汉为例,该节目让一位单身汉在 25 位候选女子中选一位向她求婚。每集由“王老五”淘汰一人,一季到最后,才揭晓谁是最终的幸存者。这个模式使节目拉得如电视剧一样长,而悬念比电视剧更大,大大刺激了收视率。挑战传统观念也是节目常采取的抓眼球的方法。比如挑战“门当户对”观念的“跨界搭配”:美国一档相亲节目硬要撮合“书呆子”型男士和火辣美女,而为此对双方进行的各种训练和“改造”就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多方规范 电视台很
5、难“造次” 规范的节目制度是美国电视节目不敢轻易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的保障。 美国广播电视业有清晰的分级制度,有详细的电视、通讯法规,也有全国广播电视联盟、有线电视联盟等行业协会。此外,很多节目都有两个渠道在播出,其中一个渠道是开路频道,观众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人群,因此在价值观呈现上更加注重引导性,严格回避金钱观等负面价值观。综合国外观众这么看电视约会节目 英国 女嘉宾灭灯只为增加曝光率 英国天空电视台每周六播放的一档约会节目约我出去,其形式是场上 30 名女嘉宾凭自己对逐个上场男嘉宾的印象决定是否要和他约会,如果想继续就点亮身前的指示灯,反之则将其熄灭。观众看法:电视观众仅仅把这种节目当成是
6、娱乐节目,因为台上好多女嘉宾都是职业模特、舞者、歌手、演员,有些人在男嘉宾上场刚说了一句话就灭灯,目的就是想在节目中多多逗留,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日本 30 个嘉宾可能 28 个是托 在日本一些相亲节目中,一些女性嘉宾的言论也颇为“实际”。据一个相亲节目调查,60的女性认为其结婚对象的最低年收入要达到 400 万日元(约合 30 万元人民币)。而现如今日本社会中适婚男性的平均年收入却只有 200 万日元。观众看法:日本的相亲节目中,30 个嘉宾里可能有 28 个是托,但是这种托是观众都知道的,大家把这当做一档娱乐节目来看,附带有一些相亲的诉求。但是不能伤害到人,无论是嘉宾还是观众。韩国 参与者多
7、为博名气 韩国 SBS 电视台的GoldMiss节目通过考察六位女艺人的才艺、厨艺和知名度等各种能力,经过观众或评委的投票,第一名就可以参加相亲。参与相亲的男主角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男性,他们与女艺人之间的互动可以满足一般民众与明星交往的憧憬与想象。观众看法:大部分民众都把这类节目看成是娱乐节目,节目的参与者也不是为了真正找到另一半而上节目的,多是为了娱乐或是博得一些名气。外媒声音 严肃话题成娱乐噱头 今日美国近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人被相亲节目雷到了的报道,面对非诚勿扰这类节目在中国引发的反响发出惊叹,称中国的相亲节目催生了对年青一代拜金思想的讨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则刊发文章指出,爱
8、情与金钱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早就不新鲜了,不过人们已经开始担心,这种诸如“没钱别跟我说话”的大胆宣言,到底是故意拿出来吸引眼球,还是真的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洛杉矶时报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谁知道这些愿意和陌生人相亲的人,是真需要一个伴侣,还是希望出现在某些杂志的八卦文章当中?”而在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也有媒体关注着中国的这一现象,印度人报将相亲节目带来的讨论描述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并批评这些节目把严肃的话题当做娱乐的噱头,只为了赢得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该报称,这些节目看上去是在鼓励不正当的手段,比如让女性坦白自己有多拜金或者让嘉宾互相攻击来给节目“调味”。据法制晚报
9、老外评价 “马诺很肤浅也很可怜” 外国人到底怎么看中国的相亲节目?记者在杭州随机采访了几位外国人,还特地为其中几位放了两段非诚勿扰的视频并配英文现场解说。记者注意到,他们看节目时的表情有迷惑、有惊讶。“就算知道情节是被设计过的,这还是一个看中国的窗口。”美国人Steve 说。问题 1:在中国,“大龄青年”经常会用“相亲”解决结婚的问题。你会相亲吗? “我知道在中国,女孩子 28 岁就面临危机了。我有一个朋友 29 岁了,她在上海工作,很能干,但是每年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她妈妈都会给她介绍男朋友。她每次都抱怨说烦死了,但还是不会逆她妈妈的意思。中国人很看重家庭的感受,这点我很欣赏。不过爱情还是要靠
10、自己的感觉,再说 29 岁一点都不老!” Karen,43 岁,英国人,女,家庭主妇 相亲 100 次里面可能只有 1 次成功。男人可以用 8 秒钟决定是不是喜欢一个女人。 Markus,35 岁,奥地利人,男,设计师 问题 2:马诺说“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你怎么看? 我没想到现在中国女孩会在电视上这么坦率地表达自己对物质的渴望,我佩服她的勇气。不过同时,如果她真这么想的话,她也是肤浅的、可怜的。毕竟真正的快乐无法用物质去衡量。 Steve,50 岁,美国人,男,公司经理 马诺的事情我之前看到过。她想要什么、想表达什么是她的自由,大家不需要去批评她。不过我觉得,马诺的这个想法只会加速她所说的话,就是也许 20 年、30 年之后,她可能真的只会在宝马里哭。因为如果你爱的是钱,那男人也只会把你当钱看待。把你放在口袋里,必要的时候也许也会把你拿出来交换别的东西。 Mike,24 岁,美国人,男,英文老师 问题 3:你怎么看非诚勿扰这类电视节目? 挺好玩的一个节目,让我了解到中国的青年男女现在在想什么。而且有时候矛盾很激烈,感觉像在看辩论。 Maren,30 岁,德国人,女,白领据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