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sjmd695 文档编号:665401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工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比较恶劣,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现有住房保障制度是造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一个原因。根据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界定保障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和农民工住房保障配套法规、健全保障退出机制等几方面着手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关键词: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目 录一、引言 2二、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分析 3(二)居住类型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亲友、

2、宿舍、工棚主 .3(三)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 .4三、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住房制度原因 4(一)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局限性 .4(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面临的福利固化 5四、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6(一)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主体 6(二)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7(三)住房保障制度应该有相应的法规保障 7(四)住房保障制度应有动态调节机制 8五、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8(一)界定保障对象 9(二)扩大保障资金的供给渠道 .10(三)完善住房金融政策 .10(四)健全保障退出机制 .11(五

3、)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配套法规 .11参考文献 .13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实际生产生活中,他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比较恶劣,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而现有的住房制度,又构成了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反堆力。2007 年 , 建设部将城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农民工住房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 根据建设部的部署,我国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着力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政策, 依法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

4、城镇各类就业群体。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的进行。 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以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其中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有农村人口的迁入,后者占绝大比例。 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地进行。 第二,有利于体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促进社会治安与稳定。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贫民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高犯罪率。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 第三,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可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和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性。二、农民工城

5、市居住现状分析(一) 农民工居住分散没有一线城市等地的棚户区现象。 但在大分散的格局下,农民工居所又呈典型的小集中特征,主要集居于“城中村” 、居民或单位闲置房及建筑工地等城市角落,游离于城市居民社会之外,形成城市社区中的“孤岛” 。(二)居住类型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亲友、宿舍、工棚主武汉农民工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分别占 52%和 46%。在租赁房屋居住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占 37%;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其比例也占 15%,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农民工很少, 仅有 2%的务工人员购买了自己的住房。 因此,目前武汉农民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

6、工棚的比例高达 98%,城市农民工居住上的临时性特征显著。(三)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从住房面积上看,他们的住房面积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 根据资料显示, 2007 年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只有 2.5 平方米, 其中最小的只有 2.15 平方米, 最大的也才 3.45 平方米。 90%的农民工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从住房质量来看,农民工租借的住房大多是城市闲置老房和违章搭建房屋,因此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 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脏、乱、差”现象突出,并存在消防隐患。三、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住

7、房制度原因(一 )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局限性1.缺乏提高农民工工作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交的积极性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利润。 既然国家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提出的只是“有条件的地方,农民工也可缴存住房公积金” ,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公积金覆盖率不到 50%的情形下,如果地方政府没有与此相关的硬性规定,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给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积极性不高。 尤其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为节约劳动力成本,减轻企业资金负担,增加企业利润,会拒绝缴存。 与此同时,城市“边缘人”的身份,城镇就业的压力,会使农民工即使享受不到与本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

8、也会出于被辞退的顾虑而不举报或不争取。2.当前公积金转移制度缺乏进一步的完善以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特征。 由于农民工的低收入性以及在城镇没有固定住所的原因, 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比其他群体大的多。 因此,适合农民工的公积金转移制度必须简单、方便、高效和可行。 但是,目前住房公积金的转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至今未能建立“一站式”服务,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不完善等等。(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面临的福利固化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能覆盖到农民工范围的基础。这固然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但如果能彻底解决住房供应保障体系自身运行机制存在的福利固化问题,就能极大程度地摆脱资金不足的束缚,为

9、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更多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福利固化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1.经济适用房的只售不租。 它一方面导致政府每年要拿出大量土地投入建设,增加了土地供应压力。 另一方面,获得产权 5 年后就可以上市流通, 补交的地价款与巨大增值收益相比差距太大,造成经济适用房领域投资购房需求旺盛,并进而导致了购买对象失控、建设标准失控、监督环节失控,经济适用房的“富人化” ,真正需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群体无法享受政府的住房保障。2.廉租房的只租不售。 多建廉租房的首要问题是资金。 我国廉租住房的特点是政府长期持有产权, 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低收入市民。只租赁不销售使大量政府财政

10、资金腾不出来,造成廉租房的福利固化。3.退出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住房供应保障制度的退出机制不完善或难于执行,尤其以获得产权为主的保障形式,更易产生福利固化问题。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没有适当的退出机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在收入提高后如果不再符合资格条件,或由于家庭人口出现变化(如子女成人后单独居住或者结婚后另立门户等) , 应该退出享受的保障住房或相应减小面积, 但由于缺乏退出机制而无法操作。即使有退出机制的规定,如实物配租形式的廉租住房,其退出机制也往往由于历史或重视、投入不够等原因,导致住房档案和收入系统不健全,更没有实施动态管理,进而很难操作和执行。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居民一旦享受了经济适用房

11、或实物配租形式的廉租房,就形成了既得利益,造成福利固化。 住房福利固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使本不充裕的住房保障资源不能用在最需要的低收入群体身上, 极大地降低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的保障成效, 更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向农民工范围的扩大与推广。四、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发达国家(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有很大启迪:(一)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主体住房保障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法国的住房法律都明确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体现。 在人口众多,经济发

12、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府的管理、开发设计, 解决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才配置和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才可能持续、健康开展下去。(二)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类似于我国农民工这样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住房问题,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融资保障机制。例如:美国政府直接出资成立了联邦住房局,为中低收入居民购房提供百分百的信用担保;它陆续建立了二级住房抵押金融机构, 为确保住房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条件;它还相继推出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以适应不同层次购房者的信贷需求,并且多渠道提供融资优惠政策。在我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表现在:对购房者具有政策性贷款支持的只有住房公积金制度,税收上的优惠、抵押贷款等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目前住房补贴方式多采取“暗补” ,不利于落到消费者实处,国家应考虑用贴息和贴租政策,将对开发商的补贴变为直接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者补贴, 真正起到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的作用。(三)住房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