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1.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教学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多媒体 CAI 课件、幻灯投影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写景细腻富有层次且思想隽永,通过恰当的语调、语气流畅地朗读才能感知文章的深意。2.自读点拨法:指导、点拨学生研读文章,发现文章的情感和技巧。3.做卡片、摘抄优美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
2、,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 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三、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1、整体感知第 16 节:看花(第一段) 第 79 节:忆花(第二段)。第 1011 节:悟花(第三段)。 范读课文:默读思考 A、作者按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来赏花的?花瀑-花穗-花朵(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形:像一条瀑布、像迸溅的水花、像一个张满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态:仿佛在流动,
3、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芳香:浅紫色,梦幻一般2C、从文中找出作者赏花前后感情的变化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赏花前(焦虑悲痛)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振奋向前)D、找出文章的文眼。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四、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1.“从未看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也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的繁茂。2、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4、,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比喻手法, “银光”是紫花最浅淡的部分,由深而浅,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笔触细腻。“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3、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 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 (拟人 ) “忍俊不禁的笑容 ” 4、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
5、的心情。5、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流动” “欢笑” “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6、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7、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相通的,修辞上叫做通感。这里使用通感,把无形的香气化作有形的色彩,具体地表现了花香给作者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五、合作探1、十年前后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
6、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得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3写照和象征。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
7、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
8、,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5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6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
9、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六、体验与反思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
10、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3、 从 这 这 篇 文 章 对 我 们 的 写 作 有 那 些 启 示 呢 ?这 样 的 文 章 叫 做 “托 物 言 志 ”, 或 “借 景 抒 情 ”, 要 写 这 一 类 文 章 , 可 以 从 课 文 中 得 到 不 少 启示 。 第 一 , 写 景 状 物 是 抒 情 言 志 的 基 础 , 首 先 要 把 景 物 写 好 , 在 写 景 状 物 中 要 饱 含 感 情 , 待 水 到 渠 成 ,加 以 精 要 的 直 接 抒 情 或 议 论 。 情 从 景 出 , 议 从 景 出 , 才 是
11、好 文 章 。 4情 与 理 , 如 果 有 两 三 层 更 好 。 这 篇 散 文 , 说 了 “精 神 的 宁 静 和 生 的 喜 悦 ”之 后 , 又 有 一 层 新 意 ,就 显 得 丰 富 。 第 二 , 景 物 的 全 局 和 每 个 局 部 要 细 细 观 察 。 我 们 看 , 作 者 既 写 一 树 , 又 写 一 穗 一 朵 , 可 以 想 见 她既 综 观 总 体 , 又 细 察 局 部 , 观 察 得 多 么 周 到 细 致 。 第 三 , 对 景 物 要 有 感 情 , 若 景 物 在 自 己 心 目 中 像 自 己 喜 欢 的 人 一 样 , 写 起 来 就 会 生
12、 动 亲 切 。 拟 人 、 比 喻 之 类 , 并 非 作 文 时 想 到 要 用 什 么 修 辞 手 法 才 写 出 来 的 , 而 是 事 物 在 心 中 就 是 这 个 形 象 ,这 个 感 觉 。 一 树 紫 藤 萝 花 , 在 作 者 心 中 , 像 瀑 布 , 像 人 , 它 在 流 动 , 它 在 欢 笑 , 它 在 和 阳 光 挑 逗 , 写出 来 , 紫 藤 萝 花 就 显 得 分 外 美 好 可 爱 。 大 凡 写 作 , 总 得 有 想 像 和 联 想 , 才 能 妙 笔 生 花 。 第 四 , 要 有 感 悟 , 要 提 炼 出 精 辟 的 语 句 。 有 了 点 睛
13、 之 笔 , 全 文 就 有 灵 性 了 。总结: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七、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 300 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教学反思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为深入学习
14、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关于生和死的讨论,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