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导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应当知道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了解什么是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当代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的规范伦理学研究状况,从宏观上对伦理学这门学科有所认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含义; 当代美国、前苏联与中国的规范伦理学研究情况。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多媒体课件 四、思考题: 1、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含义 2、规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3、试比较当代美国与中国规范伦理学的异同 五、参考书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罗国杰:伦理学
2、,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第一章 导论 一、伦理学的含义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概述: (一)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伦理学的产生、发展简介: 1、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基督教伦理学康德的道义论伦理学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元伦理学 在西方历史上,系统的伦理学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的古希腊,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人不断推进的过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构成,他们关心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然而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
3、时代,他亲身经历了雅典兴盛的顶峰和随后的衰落,看到了雅典卷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带来的许多道德问题,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遇到危机,于是,哲学到了苏格拉底这里有了一个大的转向,即由天上转向人间,由自然转向社会,由主要关心世界是怎样来的,转向关心人应该往哪里去,即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拥有什么样的德性,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应当如何安排等等。 (他生活简朴,为人勇敢、大度,品行中表现出一种很高的道德坚定性和纯洁性。 “助产术” 、 “知识即美德”、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等)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有关人及其道德、政治的思考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一开始就提出了这
4、样的问题:一个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一个正义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中间主要是有关个人正义与制度正义的联系,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将是怎样的。最后归结到个人灵魂的不朽和永生幸福。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的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在他的代表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论、完善论和德性论的伦理学,这是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传统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十分重视对伦理学问题的探讨,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把哲学分为三部分即物理学(自然哲学) 、逻辑学和伦理学。伊壁鸠鲁学派认为,这三者中伦理学才是目的,前两者都是手段。斯多葛学派则认为,
5、整个哲学好比一个果园,逻辑学是整个果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园中的果树,伦理学才是果园中的果子。他们又认为,哲学好比一个蛋,逻辑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清,只有伦理学才是居于这个蛋中心的蛋黄。可以说,在古希腊,伦理学不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简直成了哲学的核心。 2、中国:儒家的孔子孟子西汉董仲舒二程等宋明理学家 四书: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二、当代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分类: (一)描述伦理学 (二)元伦理学 (三)规范伦理学第一节 描述伦理学一、描述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一)含义:依据经验描述的方法,从社会的实际状况对道德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再现,也叫记述伦理学。与传统规范伦理学相比,既不研
6、究行为的善恶及标准,也不制定行为准则和规范,而是依据其特有的学科研究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分析、科学分析。 (二)类型及理论: 1、道德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的道德现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的道德事实,根本指导思想是把道德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和要素,因而受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一类社会现象来看待。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作品分析、走访、座谈等,通过对社会与道德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的考察,研究和“ 测定 ”社会的道德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向。对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社会道德信息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揭示出道德形成、发展和运行的社会学规律,展
7、示社会的道德风貌,进而探明社会道德完善的途径。研究内容 2、道德心理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根本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道德心理发生和运行的过程及一般规律,揭示人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等形成、发展的心理学规律。 (1)道德意识的心理形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2)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欲望动机意志行为结果。) (3)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社会成员道德心理状况) (4)社会道德心理的运行规律。 (社会习俗、传统风尚、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制度对个体道德心理的制约和影响。 ) 此外还包
8、括道德人类学和道德民俗学等理论。 二、描述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经验实证性科学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采取经验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通过获取大量的事实材料、科学资料和客观信息再现道德的社会本性、心理学规律、民族特征、人类学特点等。 (二)特征:1、以经验描述和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2、边缘性和综合性。 3、理论与实际的近似性。 三、描述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为规范伦理学研究提供经验材料 (二)为伦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 (三)对规范伦理学加以印证和检验 (四)提高规范伦理学干预生活的能力第二节 元伦理学一、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一)元伦理学的含义:meta-ethics,2
9、0 世纪西方伦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 ethics)或批判的伦理学、伦理学的认识论、伦理学的逻辑。由英国哲学家摩尔开创。 “元伦理学 ”一词最早由逻辑实证主义者使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为限于研究道德规范和行为善恶等具体问题的规范伦理学没有科学意义,主张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自称是高层次的、不涉及道德现象具体内容的形式研究。 (二)类型和理论: 1、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强调对道德的直接认识和把握 (1)价值论直觉主义 *主张“ 善 ”是最基本的伦理概念,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善”本身的含义加以分 析; *坚持“ 善 ”的性
10、质的单纯性和不可分析性,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2*认为直觉是认识“善” 的唯一形式。 (2)义务论直觉主义 * “正当”、 “责任”、 “义务”等义务性概念是伦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最高范畴; *义务概念具有客观自明性,因而是不可定义的; *义务的直接自明性决定了义务只能为直觉所直接把握。 罗斯开列七种“显见义务 ”忠诚的义务、赔偿的义务、感恩的义务、公正的义务、仁慈的义务、自我完善的义务、勿行恶的义务。 直觉主义元伦理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从分析基本的伦理学概念和术语入手,强调依靠直觉得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语词的独特的不可分析性,把道德直觉视为高于一切形式的经验主义方法和理性主义方法之上的道德认识
11、的方法。从而使伦理学从规范性科学转变成为纯理论性科学,开创了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对峙的局面。 2、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关注对道德的科学求证 情感主义 *科学的伦理学仅仅研究道德语言和逻辑问题; *道德是人的情感(情绪)的表现; *伦理判断是不科学的伪判断。 语言分析学派 主要研究:*道德语言的用法; *道德概念和判断的功能; *道德判断的根据和标准 a 道德判断须具有普遍性使人们在相同的情境下做出同样的行动; b 道德判断所依据的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 c 道德判断必须考虑到一切有关者的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 二、元伦理学的性质与特征 (一)性质:以语言学和逻辑学为依托来研究道德现象的逻辑分析
12、科学 (二)特征: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 2、 “科学主义”的“ 中立性”和 “超规范性 ”;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元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开阔了伦理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伦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元伦理学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有助于对道德理解的深化; (三)提高伦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其社会实践作用。第三节 规范伦理学一、规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一)规范伦理学的含义: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探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 理论。 在西方主要有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 (二)规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1、价值论关于善和恶的学说。围绕道德上的“善”
13、的概念,研究道德上善恶的含义、性质、来源及其本质,研究人们怎样看待行为中的善恶即如何评价行为的善恶, 即善恶的价值标准等问题。2、义务论关于责任、应当的理论。 *神学义务论基督教的摩西十戒 *目的论义务论功利主义 *道义论义务论康德的义务论 3、德性论关于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的理论。 *古希腊“四主德 ”智慧、公正、节制、勇敢 *儒家“恭、宽、信、惠、敏” ,或“温、良、谦、恭、让” “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二、规范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注重价值分析的规范科学,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的结合。 (二)特征: 1、以价值分析方法为道德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2、以“应然” 统摄“实然”的规范性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规范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伦理学体系的主体和核心(31)第四节 当代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的规范伦理学一、美国的规范伦理学 (一)美国规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道德原则和规范 *弗兰克纳仁慈原则、正义原则 * 蒂洛人道主义规范体系: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正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或平等原则 2、道德品德慈善、正义、诚实、忠诚、勇敢、正直、良心、智慧等 (二)美国规范伦理学的特点: 1、理论繁多、派别林立。 *派别:实用主义(杜威) 、存在主义(巴雷特) 、弗洛伊德主义(弗洛姆、马尔库塞) 、现代功利主义
15、(布兰特、图尔闵、辛格) 、社会正义理论(罗尔斯) 、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弗莱彻) 、基督教伦理学(芬尼司) *理论类型: 美德伦理学(品德利己主义、品德功利主义、品德义务论之分) 义务论(行为义务论和规则义务论之分) 目的论(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 2、道德原则规范的构建服从于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个人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人道主义规范伦理学是其主流。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互补。 4、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多尊重于个人生活。 二、前苏联的规范伦理学 (一)前苏联规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忠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劳动
16、态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为主要原则的道德原则规范的体系。 2、道德范畴。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尊严、幸福、正义等 (二)前苏联规范伦理学的特点: 1、对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2、以服务于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为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其方法论指导。 3、道德原则规范的优先性与与阶级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4、强调道德主体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注重研究道德意识的内心机制。 三、中国的规范伦理学 (一)中国大陆的规范伦理学 1、与前苏联规范伦理学同质 2、规范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一体 3、注重道德规范的层次性研究 4、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台湾的规范伦理学
17、新儒家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的继承,基本上是将中国传统美德赋予新意;主要有:忠、孝、仁、爱、信、礼、廉、耻、勤、俭、谦、让、清心寡欲、奉公守法、克尽己职。 1、以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人性论)为其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2、属于实用的规范伦理学。 3、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特色。 4、中西混合的价值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及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了解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二、重点与难点:1、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特征 2、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
18、的特征 3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多媒体课件 四、思考题:1、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特征 2、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五、参考书目: 1、罗国杰、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发展简述 一、西方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1、荷马史诗和赫西阿德的作品“成为关于道德问题的一切讨论的基础” 2、伊索寓言颂扬正义、智慧 3、希腊七贤最著名的是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 4、希腊哲学的发展经历了
19、一个从宇宙论人类学伦理学的发展过程 (1)宇宙论时期对早期道德思考的理论转向: *毕达哥拉斯从“数” 出发建立了和谐、秩序、正义的伦理概念,提出灵魂不死、善恶报应的学说用以解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并倡导反省忘我的道德修养。 *赫拉克利特从“火 ”出发建立起正义就是斗争的伦理观,提出幸福在于智慧,试图把知识与快乐统一起来。 (2)人类学时期强调人的主体性 * 唯心主义智者派普罗塔哥拉认为道德的主体是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感觉、欲望、需要和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善恶好坏; *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没有人知道善而不去行善,没有人知道恶而去故意作恶;“不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 (3)伦
20、理学时期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伦理体系的冲突 * 德谟克利特建立幸福主义伦理学说后为伊壁鸠鲁继承 * 柏拉图建立真善美统一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善的理念” * 亚里士多德建立至善和幸福、知德和行德统一的中道伦理思想体系 总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立足于个人的幸福与完善,主要探求人生应具有的道德品性,重视智慧,认为人要过有德性的生活。 (二)中世纪时期的伦理思想宗教伦理思想 基督教:宣扬仁慈、公正和博爱; 倡导容忍、服从和禁欲 鼓吹天国、来世和报应 1、教父奥古斯丁创立原罪说和预定论,把基督教伦理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道德原则信仰、仁爱、希望; 2、安瑟伦第一个经院哲学家,认为信仰是
21、理性和美德的源泉;3、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伦理学体系的完善者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1、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 *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伦理学的目的不是描述善的生活,而是在实践中创造善的生活 奠定经验伦理学的基础; * 霍布斯 人性是恶的, “人对人象狼一样” ,宣称公开的利己主义; * 边沁、密尔“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创立功利主义伦理学 * 培根、霍布斯的经验主义伦理学休谟、亚当 斯密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洛克调和折中的伦理学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学 2、1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伦理思想: * 伏尔泰指出道德完全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与神毫无关系; * 卢梭推
22、崇良心,认为人先天地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 * 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强调感性欲望在道德中的作用: 拉美特利认为人的自然欲望能否得到满足就是道德的标准 爱尔维修视情欲为精神世界的圣火、道德高尚的源泉 霍尔巴赫说“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我们自己幸福的手段” 他们都主张在利己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并提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思想。 * 狄德罗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协调理性与情感、利己与利他、美德与幸福、自由与必然诸关系的伦理学体系。在狄德罗看来,人不仅有利己自爱的本能,还有爱他利群的本能,不仅有情欲和感官的需要,也有理智和道德的需要。他提倡一种为了社会的利益而控制自己情欲的开
23、明的自爱,主张美德存在于幸福之中,自由并不背弃自然。 3、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伦理思想 * 康德认为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实践哲学,创立了以善良意志为核心,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大绝对命令为表现形式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动机的纯洁性,强调至善,强调自律。 * 黑格尔区分了道德和伦理,认为道德是纯主观的意志自由,包括目的、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内容;而伦理则使人摆脱了自然的冲动和主观任意性,它涉及的不是人的个体而是人的群体,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 费尔巴哈建立了合理利己主义的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认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 二、西方古典规范伦
24、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一)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1、宇宙论的道德起源论毕达哥拉斯的“数” 2、神启论“摩西十戒” 3、感性欲望论霍布斯、爱尔维修 4、理性论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人类合理性的产物) (二)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1、快乐主义认为道德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 * 德谟克利特“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 伊壁鸠鲁“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都在于肚子的快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 * 英国经验论和法国唯物论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和标准 * 费尔巴哈“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 2、德性主义认为善和德性是至高无上的,人应当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 (三)社会的道德原则 1、个体主义与
25、整体主义 2、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四)道德评价 1、动机论 2、效果论 三、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现代西方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相比) (二)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特征(与现代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相比) (三)崇尚真理,热爱智慧(宣扬美德即知识,智慧为至善) (四)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权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基本方向 (五)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 (六)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伦理学是求人生幸福之术) 第二节 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发展简述 一、中国古典规范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伦理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1、
26、萌芽于唐虞三代 *“五教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典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隶主阶级的伦理思想家,强调“敬德保民” ,建立了一个以先王为道德榜样,以礼为核心的、 ,以孝悌恭敬和惠爱为道德规范的学说。 (二)历史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封建伦理胚胎和形成时期 *儒家:孔子建立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仁就是爱人、忠4恕之道和克己复礼孟子提出“仁政” ,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理念荀况视“礼” 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最高理念,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 *道家:老庄把“无为” 作为人类活动的最
27、高准则,崇尚自然、柔弱、知足,倡导少私寡欲,将清静无为的圣人和超然无己的真人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 *墨家: 墨家强调道德不能脱离功利,把“兼相爱、交相利” 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义利合一、志功合一的功利主义思想。 *法家: 韩非全面阐述了人性险恶、自私的利己主义道德观。 2、秦汉隋唐时期:封建伦理思想宗教化时期 *西汉董仲舒儒、道合一 *东汉王充礼义之行在谷足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合一 3、宋元明时期:封建伦理思想的成熟和完备期 *发端于邵雍、周敦颐、张载形成于二程集大成于朱熹 *派别之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功利主义者陈亮、叶适 4、明末至清中叶时期:中国封建伦理趋向动摇和
28、衰落的时代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的观点 *黄宗羲强调理性和个性解放 *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道德观 *王夫之提出了天理寓于人欲之中的理欲合一的观点 *戴震揭示封建伦理“以理杀人” 的反动作用训诂考据 5、鸦片战争至“五四 ”运动时期:封建伦理思想腐朽没落和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 *龚自珍、魏源提出“以实事程实功” 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尊重个性、尊重人才 *洪秀全建立以博爱、平等和平均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体系 *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以人为主” 的人道主义原则,改造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革命派章太炎、孙中山等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和为众人服务的道
29、德观,并主张继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道德。 二、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一)人性、人的价值问题 *孟子的性善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的性无善恶论“食色,性也” ,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杨雄的性善恶混论“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对应为“ 圣人之性” 、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二)道德起源的问题 *孔子、董仲舒、程朱等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 *孟子、陆九渊、王阳明等
30、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内在良知或心 *荀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 *王夫之、戴震等认为道德起源于物质性的气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问题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老庄道德无用论 (四)道德原则和规范问题 “礼” “三纲五常” (五)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问题 *内省、慎独、养气等 三、中国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 重视人和现世生活,主张“入世” ,荷蓧丈人“不仕无义”(二)鲜明的家族主义和群体主义意识 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 (三)浓厚的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突出的重义轻利和崇道扬善品格
31、 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理论表现,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内容。 (二)思想资料:? 1、古希腊神话及其伦理思想; 2、古希腊唯物主义伦理思想家的影响快乐主义伦理学;3、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4、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 5、批判和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道德理论; 6、同工人阶级运动内部的错误观点斗争的产物。 二、唯物史观和科学的伦理学 (一
32、)表现: 1、从社会的客观存在和社会的道德生活事实出发去研究道德问题; 2、坚持从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3、承认道德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道德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4、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作用于社会生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变革体现: 1、研究对象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 2、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研究任务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一体化 4、研究目的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
33、动人民提供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一)经验伦理学基础部分 经验伦理学,又称道德事实学,主要从事对现实道德风尚和道德经验事实的描述,着眼对道德生活实例的搜集、调查与研究。它是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现实基础,为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实景和物质资料。经验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道德生活的全部实际情况,诸如民风民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际关系、职业风范、婚恋嫁娶、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现实道德水准和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等。 (二)理论伦理学主干部分 理论伦理学,又称哲学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总的
34、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性,与经济、政治、法律、艺术、宗教、文化等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规范伦理学实质部分 规范伦理学,可称为准则伦理学,主要研究诸如善恶、义务、良心、幸福、自由、正义、理想、节操等伦理概念的内容,并以评价命令的方式与人交谈。向个人提出某些准则、价值、建议,从而帮助人们在进行道德探索、教育和自我教育中确定目标。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
35、握道德、伦理、伦理学三个基本概念,掌握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5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德的定义; 2、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四、思考题:1、道德、伦理、伦理学的含义; 2、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五、参考书目: 1、罗国杰: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2、周中之主编: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第一节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一) “道德 ”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1、道:从伦理学意义上说,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 道路。
36、 “道不拾遗”;“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 阳货 ) * 法则、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韩非子解老 ) ,指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 *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可道,非常道” * 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 “志同道合”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卫灵公 ) * 封建伦理纲常。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方法。 * 治理。 2、德:就伦理学意义而言,德既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还
37、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德”字最初见于 周书 ,指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得 ”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 “外得于人” ;另一方面, “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 ”“内得于己” ,就是于人于己都有所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 就体现了 “德得”相通的精神: 一种理想人格:“内圣” :内修圣人之德; “外王 ”: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1) “外王 ”必须“内圣”,即要想有“ 得”必须有“德” , “德”是“得 ”的条件; (2) “内圣 ”是为了“外王”,即有“
38、德”是为了有“得” , “得”是“德 ”的目标; 3、道德: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藏于己,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二) “伦理”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在我国文化中, “伦理 ”一词最早见于 礼记乐记篇:“乐者,通伦理者也。 ”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伦,犹类也,理,犹分也。 ”即“分条理” 的意思。 1、伦: “伦”字从人从仑, “仑” 字含有“条理”、 “思虑”之意, “仑,思也,加人作偏旁就有了人事之理之意。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伦
39、,辈也” ,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军发车(音居)百辆为辈,引申之,同类之次曰辈。 ”出兵时发车百辆,其间有严明的秩序、严密的组织,由此引申来指人与人的关系时,同样是秩序井然而和谐的。我国传统社会中的“五伦”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构与和谐有序的性质。可以说, “伦”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人伦物理” 在封建社会就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理:“理” 字从玉从里,最初之意是指剖析、研修石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理,治玉也” ,后引申为道理。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如程朱学派就将“理” 作为封建纲常,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 3、伦理:指人们处理相互关
40、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伦理较之道德并未突出个体的心理品质。黑格尔把伦理称之为客观的法,指社会道德,把道德称之为主观的法,指个人道德。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将“伦理” 、 “道德”并称甚至互用。 ) * 在西方文化中,英文“伦理”一词是 ethics,源于希腊文“ 伊索思”,其本意是“ 本质 ”、 “人格” ,也与“风俗”、 “习惯”相联系。英文中“道德 ”一词是 moral 或 morality,源自拉丁文的 mores 一词,原意也是“ 风俗 ”、 “习惯”之意,后来的罗马人甚至用 moralis 来翻译ethics,可见,在西方文化中, “伦理”与“道德” 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
41、科学的道德定义: 道德: 魏英敏所谓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 周中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明确指出了道德的基本特点。在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中,既有道德规范,也有法律规范,但两者在调节人们的行为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道德诉诸于“善恶” 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调节着
42、人们的行为,而法律则是以国家为后盾,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调节人们的行为。 (2)明确揭示了道德调节的范围。千百年来,道德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共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道德不仅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调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3)明确界定了道德现象的内容。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必然要通过心理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道德不仅仅是原则规范,将道德认定为“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道德现象的客观内容。 2、伦理: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
43、的道理和准则。 3、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三、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 1、伦理学研究对象是“善” ; 2、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道德行为; 3、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幸福 4、伦理学研究对象是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全部道德现象,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现象 1、共产主义道德: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引申出来的,适应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要求的新型道德。 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共产主义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道德; 第二阶段:无产
44、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无产阶级道德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阶段: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将是全民的、全人类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 2、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共产主义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它同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同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关系,同现实生活的关系。 第二节 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一、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 61、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基础、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2、揭示共产主义道德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确定和论证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及其
45、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要求,全面地、深刻地论证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二)实践方面: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做出行为的道德评价,增强人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三)清除剥削阶级旧道德的影响,批判地继承伦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遗产,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理论。 二、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1、历史的方法。在考察道德现象时,必须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联系当时历史条件的诸方面,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2、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阶级的道德进行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规律。 3、理论联
46、系实际的方法。 (二)具体方法: 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2、系统科学的方法。 3、比较的方法。 4、追溯的方法。 第三节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特征 一、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善与恶的矛盾关系问题: (一)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中特有的矛盾,只有在道德中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也只有在伦理学中才研究善恶矛盾。这是道德之所以是道德,伦理学之所以是伦理学的根本原因。 (二)善与恶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家、一切伦理学派普遍注意研究的重大问题。 (三)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史,就是善恶矛盾斗争史。 (四)善与恶的矛盾贯穿在人类道德生活的一切领域并贯穿道德生活的始终。 (五)善与恶是
47、伦理学范畴的核心。 二、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一)伦理学与哲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精髓部分。 (二)伦理学与美学任何具有伦理学意义的现象都同时具有美学意义,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另一方面都可以对其进行美丑评价;反过来,具有美学意义的现象很多也同时具有伦理学意义,既可以对之进行美丑评价,又可对之进行善恶评价。可以说,伦理学的东西和审美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人们往往利用美的形象宣传善的理想。当然,美而不善的现象也是有的。 (三)伦理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在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伦理学研究的
48、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本身也属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心理学也要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在不同年龄时期的发展规律,揭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心理学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资料,而伦理学对人的道德意识等心理的研究又丰富和扩大了心理学的范围。 (四)伦理学与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习惯、风尚、文物、宗教、文化的科学,伦理学同样研究人类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伦理学提供关于人类风尚习俗及道德起源的有益启示,提供对于人本身认识的科学依据,同时伦理学关于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人生理想、道德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思想资料和理论指导。 (五)伦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文化规范、社会风俗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道德问题。社会学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更可为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提供社会背景,而且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六)伦理学与政治学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 ,将政治学与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修齐治平” (七)伦理学与法律学二者同为规范科学:内容上相互吸收;功能上相互补充; 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 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 一 ) 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