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号:大 中 小 楷书技法资料来源:楚天教育网 编辑:梅山游子第一节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见图 12),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见图 13) 向右上逆锋起笔;提笔圆转;中锋向右行笔;提笔圆转;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美、不含蓄。圆头横如果没有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和行笔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
2、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见图 14)。 “折木”是横画的病笔。、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3、(4)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见图 15)。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 16): 切笔直下;提笔;折锋后中锋行笔;向右上提笔;顿笔;提笔、
4、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
5、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釘头”的病笔(见图 17);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见图 17),是古人称之为“喙”(hui 如鸟的嘴巴)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
6、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图 18 中的“三”字和图 15 中的“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
7、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
8、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 5 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二)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见图 18),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三)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
9、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根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这恐怕跟字形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系。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见图 19): (1)上仰下仰。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不稳定。 (2)上俯下俯。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行的弧形态势,给
10、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 (3)上俯下仰。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 (4)上仰下俯。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 四、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柴担 “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见图 20)。 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 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
11、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二)骨节 “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见图 20)。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 (三)折木 “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见图 14)。 形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 纠正方法: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 (四)乌喙 “鸣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五)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六)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
12、的腰那样(见图 20)。 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 (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见图 20)。 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第二节 竖的写法 学了横画的写法,再学竖画就容易多了。只要将横画竖起来即可。 一、圆笔竖的写法 圆笔坚和圆笔横的道理一样。例如:颜体“介”字最后一竖,柳体“用字的中竖都是圆笔起笔,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见图 21):
13、 向左上逆锋起笔;提笔圆转;中锋向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这种收笔出锋的竖画虽称为悬针竖,但并非出锋处如针尖一样锋利,逐渐提笔到锋尖处行笔须慢一些。在提笔出锋的时候,笔向空中提起要往相反方向(往回)收笔,这叫“空收”或“意回”,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悬针竖收笔出锋处的锋尖不过于尖细,而是比较厚实。然而,收笔也不能太秃,如果不是笔锋离开纸面以后才空回,而是在笔锋尚未离开纸的时候就往回收笔,那么悬针处就会变成下文要谈到的“垂露”了,这是悬针和垂露的区分处。古人常告诫我们在写悬针竖时要“笔笔送到”,也就是说要靠手臂、手腕的运动,使笔杆始终保持与纸面接近垂直的状态,逐渐将笔提起,一直送到锋尖处,这就是
14、“笔笔送到”。切不可手腕枕纸,仅靠手指的拨动,快速地一扫而过,若用这种方法写悬针,出锋处势必虚散不聚或尖细薄滑,成为病笔。 也许有人要说,在电视里常看到书法家在写悬针竖时,快速果断地将笔一扫而过,为什么书法家可以这么写,初学者就不可以呢?是因为书法家在即兴表演时大多写的是行书或草书,他们有着坚实的基本功,笔到力到,快而不漂滑。 二、方笔竖的写法 方笔竖与方笔横的写法也基本相同。例如颜体、柳体的“十” 字,竖画就是方笔。其写法(见图 22): 向右切笔直下;提笔;顿笔折锋;中锋向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方笔竖画的起笔与方笔横画的起笔一样,直下起笔是欲竖先横,横向切笔,然后是很重要的步骤提笔
15、,如果没有这一步,直下起笔后直接下行,必然会出现笔锋在竖画左边,笔肚子在竖画右边的偏锋运笔,形成左边光洁、右边毛糙的病笔竖画。因为笔毫是圆锥状的,如果切笔直下是用“东面”的笔毫完成的,提笔后的折锋下行是用“南面”的笔毫来写的,所以仍然是中锋运笔,这也叫八面用锋。 颜、柳的竖画起笔往往也有主笔、次笔的区分。主笔的起笔一般特别强调,如“十”字的中竖(见图 23)为菱形起笔虽然仍属方笔,写法却比较特殊: 逆锋左上;折锋右上;向右下顿笔;提笔;顿笔;中锋下行;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颜体“州”字的后两竖也属菱形方笔,只是颜体不常见而已。 这种特殊的方笔起笔的书写方法,正因为多出几个棱角,故更显得刚劲挺拔
16、,这也是颜、柳筋骨的具体表现。书写时无须刻意追求并夸张这种写法,只要按书写线路逆锋运行就行,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逆锋起笔写竖画的习惯,不在于依葫芦画瓢。若过于强调,反成如仿宋体般的刻板,这是学颜、柳者必须注意的。 图 23 中的颜体“州”字中竖与柳体“十”字的起笔相同,但收笔却不一样,柳体“十”是悬针竖,而颜体“州”字中竖的收笔是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故称垂露竖。其写法的步骤与图 23 相同,但收笔方法不同(见图 24):提笔圆转;回锋收笔。 “垂露”竖画无论起笔是方、是圆,收笔方法相同。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垂露竖画的收笔在圆转时有个方向问题。许多书中仅指出“提笔自右往左回到笔画
17、中再收笔”,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收笔方法,即“提笔自左往右回到笔画中收笔”(见图 24)。切不要小看竖画的收笔方向,这里可涉及到竖画的态势及笔意的连贯问题。譬如柳体“百”字(图 24)的两个竖画,其收笔的方向就各不相同,左竖收笔是从左往右,而右竖收笔是从右往左。为什么必须这样收笔呢?反过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按照笔顺“百”字左竖结束就应该收笔向右上写横折竖画,因此必然是从左往右收笔。如果只知道竖画的收笔一律从右往左收笔,那么态势必然出现别扭。因为第一竖画的左边不再存在呼应问题,所以那种写法就不合情理。而右边的竖画收笔就不同了,竖结束以后紧接着要写中间的两短横,从右往左收笔合乎情理。因此,我们可以得
18、出一个规律:竖画的收笔方向必须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关连。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左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右往左收;如果坚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右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左往右收,只有这样,笔画与笔画之间才能呼应贯气。至此,我们知道竖画起笔有方笔、圆笔之分,收笔有垂露、悬针之别。交叉组合就有方笔垂露、方笔悬针以及圆笔垂露与圆笔悬针。从颜、柳的字例中(见图 25)我们可以看到垂露的含蓄和悬针的爽利,但垂露和是针是否可随心所欲、任意搭配呢?恐怕不行,这里仍有规律可循。 譬如“仁”字(图 26), 如果左竖写成是针就很不舒服。因为竖写完后紧接着须写右边的两横,故必须自左向右回锋收笔写横
19、画,势必形成垂露状。若写成悬针与右横不成呼应,就造成笔画间互不连贯的脱节现象,所以很不舒服。可见凡是竖画收笔后还要写其他笔画时,必须向下一个笔画的方向收笔写垂露。而遇到如“中”字的最后一竖那样,不存在与其他笔画呼应问题时,才可以用悬针竖,当然也可以用垂露竖。再如“律”字双人旁的竖画结束还要写“聿”,故只能写成垂露,而“聿”的直竖是此字的最后一笔,因此可以用悬针(见图 27)。 三、竖的态势 坚画与横画一样也有态势问题。古人称竖画为“努”笔。“努”即弓弩的意思。竖画不可太直,直则无力,要像弓那样有点弯曲,这样就显得富有弹性,有一种反弹欲回复到挺直状态的态势,这就叫努势。 努势又有向势与背势的区别
20、。即相向与相背的意思,相向是面对面,相背是背靠背。古时候象形文字的“背”字是现在的“北”字(见图 28),就像两个人背靠背站在那里。竖画相向与相背只是感觉上的意会,也就是说有那么一点意思罢了。譬如颜体字“開”(开)字的门框是向势(见图29),两竖的中间部分微微地有点往外鼓出去。柳体字“開(开)字的门框是背势(见图 29),两竖中间部分微微地有点往里凹。可见竖画的向势与背势的应用是楷书风格的一种表现手段。颜真卿楷书以向势为主,给人一种雍容阔绰丰满的感觉;柳公权的楷书以背势为主,给人一种紧敛英武劲健的感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往往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中有背、背中有向的现象。譬如以向势为主的
21、颜真卿的勤礼碑也有如“門”(门)字那样背势的字(见图 30);同样,以背势为主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也有如“國”(国)字那样向势的字(见图 30),这就叫变化。 如颜体“軍”(军)字(见图 31)的两边有相对应的竖画可以用向势或背势来表现,但中间起到支撑作用的竖画就不能用努势,而必须直立。如果写成努势字就不正(见图 31)。 可见, 竖画努势的向背问题不可任意乱用,得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来确定。 竖画除了有向背之势外,偶尔也有同向的情况。如柳体的“其”字与颜体的“其”字都是同向往右鼓出(见图 32),从整体上来看,都有向左下俯视的势态,且与横画的左低右高的斜势匹配。如果“其”字的竖画改为同向往左鼓出(
22、如图 32 病字),与横画的左低右高的斜势相矛盾,就会感到不顺,笔画配合不协调。这就说明要想写好竖画,除了要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以外,还得认识到竖画态势的变化受整个字的态势的制约,受风格的制约。局部笔画要服从整体态势,否则,该字必然没有核心,如散沙一盘。 四、竖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由于竖画只是将横画竖起而已,因此,凡横画所存在的病笔,如骨节、蜂腰、折木、算子等,竖画都可以找到它相类似的病笔,因此在此不再重复。但竖画也有它特殊的病笔。 (一)锯齿 “锯齿”是指竖画左边齐平光洁、右边枯涩不平,如锯齿一般。 形成原因:写竖画直下起笔,欲竖先横以后缺少提笔的动作,没有将笔锋调到中锋就直接向下行笔,形成笔
23、锋在竖画的左边;笔肚子在竖画的右边,亦即(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呈 90 度左右的夹角)偏锋运笔,出现“左秀右枯”的现象,成为锯齿状的病笔(见图 33)。 纠正方法:按照方笔竖画的书写步骤去写,切笔直下(欲竖先横)以后,增加提笔、折锋动作,使其在下行时呈中锋运笔状态,笔锋复压在笔腹的墨迹上,就能写出左右匀齐光洁的竖画来。 (二)缺锋 “缺锋”是指写竖画悬针出锋时,出现悬针的锋尖不在竖画的正中,而是偏到左边去了,右边锋刃不仅缺了一小块,并且还呈犬牙交错、干枯毛涩的状态(见图 33)。 形成原因:如上面的锯齿竖画一样,缺少提笔动作,用偏锋写悬针,这时候笔锋始终在悬针竖的左边,当笔毫逐渐提起准备出锋时
24、,实际上提起的是笔肚子,最后离开纸的,是在悬针竖画左边的笔锋,故锋刃偏左,右边残缺。 纠正方法:与“锯齿”的纠正方法基本相同,在起笔直下后增加提笔动作,使毛笔下行时处于中锋运笔状态。由于笔锋在笔画的正中央时,毛笔渐渐提起笔画也随之变细,最后出锋锋尖才能在悬针竖画的中心位置。 可以肯定地说,检验悬针竖画是否中锋运笔,只要看它的笔锋是否在这一竖画的正中,若偏向左边,那必然是偏锋运笔。 (三)鼠尾 “鼠尾”是指悬针竖出锋处过于尖细,犹如老鼠尾巴那样令人生厌(见图 33)。 形成原因:在写悬针竖画时,提笔过早,且行笔速度太快,有的甚至是快速将笔扫过而成。 纠正方法:写悬外竖时要渐渐提笔,行笔速度要慢一
25、些,不要摇动笔杆,在即将出锋的地方继续让笔杆保持与纸面的垂直状态,用手臂和手腕平移运动,逐渐提笔,将毛笔一直送到悬针竖的出锋处,在出锋的瞬间往回收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笔笔送到”的真正含义。 (四)散锋 “散锋”是指悬针竖出锋的地方笔锋虚散不聚(见图 33)。 形成原因:写意针竖时笔没有逐渐提起,而仅仅是加快了行笔的速度,甚至是手腕不动,仅靠手指快速拨动笔杆所至。 纠正方法:基本与“鼠尾”的纠正方法相同,一要逐渐提笔,二要在出锋处做到“笔笔送到”,即可写出结实而又不尖虚的悬针来。第三节 撇的写法练好了悬针竖画,如果将它倾斜 45 度再适当加一点弧度就成了撇。撇有短撇、长撇之分。 一、短 撇 短
26、撇又称平撤,与水平面相比其倾斜角度较小,长度较短。短撇有几种情况: (一)方笔短撇 方笔短撇的上方有释尖露出。是直下起笔所至。颜体“仁”字、柳体“何”字的单人旁短撇是明显的方笔短撇(见图 34)。其写法是:直下侧锋起笔(欲撇先斜);提笔;顿笔折锋;中锋向左下行笔,并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由于短撇较短,不像是针竖那么长,因此写短撇时,刚折锋斜行就得开始逐渐提笔,同时用手腕、手臂的动作使笔杆基本处于垂直于纸面的状态,将笔一直送到短撇的锋尖处。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起笔后的提笔仍然是写短撇不偏锋的关键。如果缺少提笔动作,必然形成短撇右下方枯涩不平、出锋处缺锋、尖虚等弊病。 (二) 方头短撇 在短撇起笔
27、上方有明显的方角,叫方头短撇。柳体“生”和颜体“无”(无)字的短撇是方头起笔,其写法与方头坚的写法有类似之处(见图 35):逆锋向上;折锋右行;向右下顿笔;提笔;顿笔折锋;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 这类短撇的中锋行笔与渐提出锋和其他的撇一样,仅起笔比较特殊。虽然也是显示骨力的一种表现手段,但书写时也应与方头竖画一样注意适当收敛,不宜过于强调和夸张。 (三)圆笔短撇 圆笔起笔的短撇叫圆笔短撇。柳体“乎”和颜体“彭”字的短撇是圆笔起笔,其书写方法与圆笔竖画相类似(见图 36): 向上逆锋起笔;提笔向右下圆转;顿笔;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二、长 撇 长撇又称斜撇,比短撇细长些,倾斜的角度也大些。长
28、撇一般又有三种情况,一为直撇,一为孤撇,另一种是特殊的柳叶撇。 (一)直 撇 直撇的特点是纤细而又挺直,与悬针竖相似,只是角度不同罢了。柳体“者”和“人”字的长撇都是直撇。它们除了有粗细的不同外,都是方笔起笔。方笔长撇的书写方法(见图 37):直下向右下起笔;提笔;略顿笔折锋;中锋向左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 直撇挺直,没有弧度,显得刚劲锋利如一把长剑,但锋尖处又很结实,不能如鼠尾。 另外,直撇的起笔也有圆、方之分。例如柳体“为”(为)字、颜体“者”字的长撇都很挺直(见图 38),但与前面的柳体“者”、“人”二字的起笔不同。前者是方笔直撇,后者是圆笔直撇。其书写法可参照圆笔起笔法,这里不另赘述。
29、 (二)弧 撇 弧撇与其他撇不同的是弧度的变化,直撇是直行,弧撇有弯曲的弧度,在逐渐提笔的过程中同时要不断地改变运行方向。颜体、柳体的弧撇很多,但起笔方法主要是方头起笔、方笔起笔、圆笔起笔、例如柳体“大”字是方头起笔,颜体“大”字是方笔起笔,柳体“丈”字是圆笔起笔(见图39)。其起笔的具体写法参见直撇的“者”、“为”字的写法及方头短撇的写法,此处不作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弧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字、不同位置的弧撇,弧度变化也不相同。 因此,学写时首先要对照字帖,注意它的弧度变化,既不可过大,亦不可过小,要恰到好处,不能在某一点上突然改变弧度,以免出现断折的痕迹。 (三)柳叶撇 顾名思义,“柳
30、叶撇”的形状如柳树的叶子一般呈两头尖的状态。柳体“教”字右旁反文的长撇即为“柳叶撇”(见图 40)、它的写法很简单: 直下起笔;中锋行笔并逐渐按笔;逐渐提笔出锋。 柳叶撇是顺锋而行,不必调节笔锋,但要注意笔毫适度提按。由于它两头均有锋芒,故显得十分爽利,极有精神。但实际书写中柳叶撇却用得很少。既然它能显露锋芒,为什么不在字中多用一些呢?譬如“夫车的弧撇,试着用柳叶撇来替代一下行不行?(见图 40)应该说不行。这么一换,“夫”字显得尖头尖脑的很不稳定。让人看了不舒服,没有原来的浑厚中看。字帖上的“教字为什么就可以用柳叶撇呢?因为“教”字的笔画比较多,就像一间屋子里挤满了人一样,令人闷得慌,用两头
31、尖的柳叶撇可以多留些空隙透透气。另外,“教字共有四个撇,长短、粗细、角度、弧度各不相同,除了“反文”的撇以外的三个撇由重到轻。为了改变一下节奏,避免重复,这一撇柳公权使用柳叶撇是匠心独具的,这就叫避就,避免雷同。 三、 撇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撇的病笔常见的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坠锋、翘尾、折腰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的形成原因和纠正方法与竖画的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相同,此处不赘述。撇画特有的病笔主要是: ()坠锋 “坠锋”指撇画出锋时往下坠,与撇画的态势相违背(见图 41)。 形成原因:书写时没能将手腕悬起,仅用手指的拨动写撇。实际是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在“画”弧,很容易写出往下
32、坠的弧形撇来。 纠正方法:对照字帖,注意撇画的态势和撇出的角度,书写时最好能悬肘、悬腕,将笔锋送到撇画的尽头。 (二)翘 尾翘尾是指撇画出锋时弧度太大,过于弯曲。像上翘的尾巴。 形成原因:斜撇的弧度掌握得不好,应该逐步改变方向,最终仍然是向左下方出锋,不能右出锋甚至向右上出锋(见图 41)。 纠正方法:仔细查找病笔中的走势偏差,坚持中锋行笔,笔是送到头收笔,而不是拖笔。 (三)折 腰 “折腰”是指在撇画的某处出现突然折断的痕迹(见图 41)。 形成原因:在写斜撇的过程中不是渐渐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作弧形运动,而是在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形成明显的折角。 纠正方法:将病笔与范字作对照,找出折点,然后
33、改变该点的突然动作,慢慢地作弧形运笔。 第四节 捺的写法楷书捺画是隶书的波磔(Zhe)演化而来,也是楷书八种笔画中最难写的一种。它有粗细变化、弧度变化、起伏变化,所以难写,练习时尤其要注意其要领。 一、 竖 捺 竖捺又称立捺,是由左上向右下运笔。例如柳体的“大”和颜体的“夭”字的捺脚(见图 42),便是竖捺。书写方法如下:逆锋起笔(若是捺画与撇画重叠,可以直下起笔;如果写“入”字,捺画完全独立,起笔必须逆锋);提笔圆转;向右下逐渐按笔;提笔聚锋;按笔渐提出铁。 学写捺画时要参照字帖的弧度变化,按笔到捺画最宽处,突然提笔,使铺开的笔毫弹性回复一下,重新聚拢,再将笔按到原来铺开的位置,然后再逐渐边
34、提笔边向右下行笔,最后出锋收笔 。捺画出锋有尖利的锐角,故无须回锋,但出锋处笔尖要送到头,不可一甩而出。有人误认为捺画也要回锋收笔才能写得圆满。其实,捺画如刀般的锋刃是一笔完成的。如果捺画出现虚毛,那是错误方法所致,不能用回锋的方法将其描实。因为回锋影响点画间的连贯,而且会养成写捺必回锋的坏习惯,既影响书写速度,又影响捺画的笔势,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 另外,如果毛笔较差,其弹性欠佳,笔按下后回复较困难,也可以用几次小幅度的顿挫(即几次提按),逐渐将笔毫送至捺画的锋刃处;或用捻转笔杆改变毫面方向的方法来完成捺画。即笔毫按至捺画最宽处;提笔后折换毫面的方向再渐提出锋,亦即用笔毫的两成个毫面来完成。
35、这也是遇到毛笔弹性较差时的应急措施。 毛笔字的书写是很讲究变化的,竖捺的书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颜体“父”字的捺画就与上面谈的不尽相同,底部出锋处有一缺口。这也是颜字捺画常见的特点之一。当然不是所有颜字的捺脚均如此;同样,柳体偶尔也有这种写法,如“天字(见图 43)。其写法前四步与上面谈的一样,而第五步按笔不是按到原来的位置,而是只按到一半,即渐提出锋,于是形成缺口。这两种捺画在临写时都要注意捺的右上的弧线要始终保持延续一致,是完整的一笔完成的,不能因为提笔聚锋再按笔的过程使弧线出现断裂痕迹。再如,颜体“史”字的竖捺在起笔处有一弯头(见图 44)。书写方法是: 向左下逆锋起笔;提笔圆转;向右上行
36、笔,再写右下竖捺(行笔方法同上述方法)。 二、横 捺 横捺又称“卧捺”,即“走之”。横捺比竖捺更难写;因为它的弧度有起伏俯仰的变化,稍不留意即会出错。柳体“之”字的方典横捺是这样写的(见图 45): 逆锋左上(与上一笔撇画顺势而下相连接)顿笔;提笔折锋;向右下逐渐按笔;提笔聚锋;顿笔再渐提出锋。 横捺与竖捺的不同之处,除了角度不同之外,还有弧度的不同。竖捺右上与左下的弧度趋势大致一样,而横捺的上孤与下弧的变化不完全一样,上弧与坚捺较接近,下弧先俯后仰,略呈波形,而且不同的弧度变化要在一笔之内完成又不能修描,所以难写。 柳体“道”字为圆笔横捺(见图 45),起笔与方笔横捺略有不同。它是顺着上面弯
37、构之势: 逆锋左下;提笔向上圆转;其他与方笔横捺一样。 当然,这两种写法又可以方圆互换,即可用上一种起笔方法写圆笔横捺,也可用下一种方法写方笔横捺,关键看各人的习惯及前一笔走势的方向。如柳体“趙”(赵)字的走之(见图 45),起笔承接圆点的出锋,故其写法顺势而下: 逆锋左下;折锋向上;再拆锋向右;向右下渐按。其余步骤相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若用第一种方笔横捺来写也可以,只是现在这样写与前一笔画更连贯而已。 颜体“通字的横捺与柳体略有不同,它与颜体的竖捺一样有一起伏的弯头。其书写方法是走之“耳朵”结束后,出锋即向左下逆人起笔,然后向上提笔圆转,再向右下的步骤与上述相同,只是起笔不同而已(见图
38、 45)。 三、捺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坠 锋“坠锋”指捺画出锋呈下坠状态(见图 46)。形成原因:书写时手臂或手腕没有悬起,写捺出锋时形成以手腕为圆心、以手腕到握笔的手指为半径的圆弧,故出锋锋势呈下坠弧形。 纠正方法:手臂悬起,最起码手腕一定要悬起,在书写捺画出锋时,让笔锋沿着上孤的延伸方向平出。 (二)足 形 “足形”指捺画像裹足老太的小脚(见图 46)。 形成原因: 一,是毛笔向右下渐行时,缺少渐按的动作,捺之上下样粗细。二,是只注意到捺的左下有折角,而没有注意到右上弧线的延续性、一致性,突然向右上改变方向。 纠正方法:其一,是毛笔向右下行走时须逐渐按笔,使捺变粗。其二,在提笔聚锋再
39、顿笔时,一定要将笔按到原来位置再按上弧的延伸方向渐提出锋。 (三)散 锋 “散锋”指出锋呈虚散状(见图 46)。 形成原因:写捺时既缺少提笔聚锋的动作,又缺少渐提出锋的动作,而是下按以后一扫而过,率然迳出。 纠正方法:注意在按笔前提笔聚锋,出锋前渐渐提笔慢慢出锋。 (四)鹤 嘴 “鹤嘴”指捺画出锋呈细长的鹤嘴状(见图 46)。 形成原因:最后渐提出锋的动作过程太长,提笔幅度过小。 纠正方法:适度加大提笔幅度,出锋长度适中。 (五)折 腰 “折腰”指横捺出现突然的折断痕(见图 46)。 形成原因:横捺的起伏变化没有弧度,而是直线向下后突然平走。 纠正方法:注意捺的弧度变化,运笔过程中提笔按笔结合
40、使用,缓缓运行。 第五节 点的写法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很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候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写一个字忘了写点,父亲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补了一点。后来王献之的母亲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可见点有多么重要。古人有“点不变谓之布棋”之说。意思是说点不能像棋子一样大小、形状划一,到处乱摆。点是形式多样、态势多变的笔画,不同的字、不同部位的点态势各异。 一、露 锋 点 “露锋点”顾名思义在点的左上部有一露锋的锐角,这也是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颜体和柳林“太”字的点,都是露锋点。其写法如下(见
41、图 47): 向右下直下起笔;逐渐按笔;提笔(笔锋提至中心处);自右向左圆转收笔。 露锋点均有尖锋,起笔无须回锋(回锋就是藏锋点了),故应直下起笔。如果写点仅有起笔、按笔下行而没有、两个动作,点的下方容易出现折木现象,故须提笔让锋尖在折木之处圆转收笔。二、藏 锋 点 藏锋点是将点的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故又称圆点(见图 48)。如颜体“令”字的点和柳体“并”字的右点,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他步骤与露锋点相同。三、相 向 点 面对面的两点,称相向点。颜体“孫”(孙)字中“小”的两点和柳体“宗”字的下部两点是相向点(见图 49)。相向两点的右点写法与露锋
42、点相同;左点写法却不能一概用露锋点的写法去生搬硬套。这与竖画垂露的收笔方向相同,故左点的收笔方向应该是从左住右收。 其写法(见图 49): 向左下直下起笔;逐渐接笔;提笔;自左向右圆转收笔。 四、出 锋 点 点,有腹有背,圆弧部分为背,近乎直线的部分为腹。出锋点与露锋点的态势大致相似,只是在露锋点的腹部多出一个锋尖即为出锋点,如柳体“丘”字中间的一点。写法如下(见图 50):向右下直下起笔;逐渐按笔;提笔;自右往在再向中收笔;顿笔;逐渐提笔出锋。 点的出锋与撇和悬针竖的出锋一样,要注意笔笔送到。有的出锋点的出锋处在点的上部而不 在下部。如颜体“充” 字的上点,与一般的出锋点的写法也不相同(见图
43、 50): 逆锋向左上起笔;提笔圆转;顿笔渐按;提笔折锋;向左渐提出锋。 此点没有提笔圆转的收笔动作,毛笔下顿铺毫后笔锋在处笔腹已在点的底部,这时提笔,笔尖仍在处,然后折锋,向左渐提出锋。所谓折锋,就是将圆锥状态的笔毫,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面,如果下顿的是“南面”的笔毫,那么提笔后折换成“西面”的笔毫,然后再稍顿渐提出锋。这时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仍保持一致,故还是中锋运笔。 五、呼 应 点 呼应点位置态势与相向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左点的腹部多一个出锋的锋尖,右点与露锋点完全一样。柳体“其”字的左右两点就是呼应点(见图 51)。其左出锋点的写法: 直下起笔;逐渐按笔;提笔;自左向右再向中圆转;典顿
44、笔;逐渐提笔向右出锋。 颜体“少字的出点锋左与柳体“其”字的左出锋点稍异,但与上面颜体“充”的折锋出锋点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呼应点除了左右书写线路不同外,还有一个出锋的方向问题。如图 5“少”字中的虚线所示左出锋点的锋向所指,必然是右出锋点的起笔之所在,而右出锋点的锋向所指又恰恰是下一笔画的起笔之所在。这就是互为呼应。呼应点的左点为呼点,右点为应点;同时,右点对下一笔画来讲也是呼点,呼出下一笔画来。这就叫前呼后应,笔断意连。写时左点出锋后,笔虽离纸,笔画断升,但笔在空中仍然按呼应方向“飞渡笔意”,笔意是连的。这种“飞渡”即点画间的呼应贯气。 六、相 背 点 八字形分开的两点,为相背点。如
45、颜体“舆”(与)字与柳体“其”字下的两点就是相背点(见图 52)。其右点与露锋点同,不再赘述。其左点实际上是短撇,其写法可参照短撇的写法(见图34)。左点撇出虽与右点相背,但撇出后笔锋在空中有个反方向弧度轨迹,然后落到右点起笔处。这就像打篮球的扣篮动作一样,可以正面扣篮也可以反过来扣篮。但相背的两个点在书写时一定要连续完成,使其笔断意连,切不可写完左点放下来蘸墨、掭笔或看字帖,然后再写右点。 相背两点所形成的夹角一般有个定式,不论是颜真卿还是柳典公权,或王羲之、苏东坡,相背点之间的夹角大致为 90 度(见图 52)。 七、 水 三 点 三点水边旁就是“水三点”。如颜体“江”字、柳体“海”字的三
46、点水,形态基本相似(见图53),第一、二点均为露锋点,第三点为左出锋点,露锋点和在出锋点的写法上文已述过。要注意的是每一点的向背、角度及位置的变化,第一、二点均面向左下,第三点面向右上且有出锋。这三点的位置一般呈弧线排列,而非直线。其角度第一点比第二点略大,相应来说,柳体比颜体的角度大。第三点的出锋部位柳体点比颜体略高些,但它们出锋所向,均与下一笔画的起笔处相近。 八、火 四 点 “火四点即 “四点儿”。如柳体“然”字下的四点古代篆书写成“火”,这也许就是“火四点”之名的来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中的“然”字四点与柳体相差无几(见图 54)。火四点一般情况下左边第一点和右边的第四点面向里背朝外,
47、形成向内合抱的态势。这就符合组字八面拱心的基本规律。书写时,火四点要讲变化,不可机械照搬,颜体和柳体就不尽相同(见图 55)。总之,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向背之势及呼应关系。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还是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著的续书谱, 有这样一段话:“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他把点比作人的眼睛和眉毛,十分形象妥帖。 九、点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画圆 “画圆”是指用画圆的方法来写点(见图 56)。形成原因:按错误行笔线路书写,且没有按笔铺毫,而是画圆圈,甚至中间还留了白,然后再填实。纠正方法:不逆锋起笔,而是直下起笔,特别要注意将笔下按铺毫后再提笔圆转收笔。 (二)凹腹
48、 “凹腹”指点状如腰子,腹部凹陷(见图 56)。 形成原因:其一,与画圆写点错误的行笔原因相同。其二,注意了点的背部的弧线,忽视了点的腹部的平满,整个行笔按点的背部的弧线画。其三,亦是最关键的原因,缺少“逐渐按笔”的动作。 纠正方法:不按画弧的错误方法写,而是直下起笔,在向右下行笔时逐渐接笔铺毫。 (三)折木 “折本”指点的尾部犬牙交错,状如折木(见图 56)。 形成原因:只有直下渐接这两个动作,而缺少提笔圆转收笔的动作。 纠正方法:按正确方法书写,注意提笔圆转的动作,将折木补圆满。 (四)图钉 点的尾部肥大如图钉,称为图钉(见图 56)。 形成原因:按笔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作圆转,圆轻处必成墨团。 纠正方法:按笔铺毫后要将笔锋提起,然后再作自右向左圆转动作。 (五)散锋 “散锋”指左出锋点或右出锋点在出锋处虚散不实(见图 56)。 形成原因:写出锋点时按笔铺毫然后就向右方横向扫出为左出锋点病笔,向左方横向扫出为右出锋点病笔。因为笔毫扫出时呈偏锋状态,缺乏中锋的锋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