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客的产生与发展博客(blog)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博客这个概念业夜深入到我们观念之中。从大量博客网站的兴起、更替和本文搜索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试图对 blog 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准确阐述。从国外到国内,从原型到初步形成并发展,乃至最后形成独特的网络博客文化,用自己的视角追踪了整个发展过程。关键词:博客 商业化 个人需求一、博客的产生1、 博客的定义“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 Blog 翻译而来。Blog 是 Weblog 的简称,而Weblog 则是由 Web 和 Log 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 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2、。2、 博客产生的原因博客,作为网络化的产物之一。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诞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很难找到最初的博客模型,但是从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 在 1996 年预言了职业博客 1:“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你浏览网络,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个预言的精确性,它生动地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博客的产生是因需求而诞生的。每个人其实都有表达欲,有人用唱歌、跳舞、绘画、艺术创作或演讲来表达,有人用沉默、哭泣、自言自语或是体力劳动来表达,同样博客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它给了普通人以讲话的空间。而这一点在网络大潮来临之时显得更加重要
3、。和以往的网络事物不同,首先,博客具有普遍应用性。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其次,博客具有天然的草根性。它根植于个人,服务于个人,带有着浓厚的个人特色;再次,博客简单易用性。它比自己建立个人主页要轻松简便的多,建立个人主页如同平地盖房子,而建立博客就如同在一座已经建成的房屋内进行个性化的装修。于是,当日渐强烈的个人表现欲已经无法通过传统媒体表达时,方便易用的博客就适时产生了。于是在 1997 年 12 月,Jorn Barger 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http:/ 这个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领域,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Jorn
4、Barger 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他将 log 的意义从接近航海日志那种无人称、拟客观、机械式写作,转换成较接近旅游日志的“有人称、有个性”的自由书写。形成了 blog 的基本写作风格。而目前最流行的词汇“blog”,一般公认为是 Peter Merholz 在 1999 年才命名的。2002 年 5 月 17 日,Peter Merholz 在题为“词汇游戏”的帖子中如此回忆道:我一直很喜欢词汇,喜欢一遇到生词就钻到词典里面。我喜欢词汇游戏,词源学更是有趣。没有想到这种爱好居然产生了影响,大约 1999 年 4 月或者 5 月(确切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页上贴出一个帖子:“我
5、决定把weblog 发音为 wee- blog,或者缩写为blog”。我也没有多想,就把这个词汇用进了我的帖子中,后来大家发邮件也开始使用。Keith Dawson 把 blog 收进了“行话查询”中。但是,如果不是 1999 年 8 月,Pyra 发布 Blogger 的话,这个词汇可能就无疾而终。Peter Merholz 由此将 blog 变成动词,后来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 或者 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说法 2。1999 年,也是博客开始高速增长的一年,主要是由于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
6、d、Big Blog Tool 等众多自动网络出版发布的免费软件的出现,而且它们往往还提供免费的服务器空间。有了这些,一个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发布、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其中 1999 年 8 月Pyra 公司出品的 Blogger 是最流行和最有影响的工具。有博客如此写道:“首次使用 blogger 的服务时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个接口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结果也是同样令人感动。若是带着一些经验开始去使用 Radio Userland 后,眼泪根本就是滴在键盘上。有点像是 emacs 当年给我的感觉:无所不能、轻松上手。我会将这些软件与服务最主要归功于 CSS 以及 CMS 的发展。前者提供
7、内容(content)与形式(layout)的分离基础,后者促使程序设计师开始思考并提供一种让更新网页更简单的接口。”有了网络基础,有了表现形式,有了一个专有的代号和一系列方便的工具后,博客就像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从成立之初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开始了蓬勃发展。二、博客的发展1、世界博客的发展第一阶段(9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末期):萌芽阶段,或者称为启蒙期。追溯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难事。有人认为 1994 年 Justin Hall 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这个家伙在网上及时发布他对吸毒、做爱的赤裸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说,1998 年 Jesse James
8、Garrett 发表在 Camworld 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 Pyra,这是一家小小的软件公司,三个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 年 8 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 Blogger 软件。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还只有几打而已。结果,这样一来,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许多人利用这个软件作为武器,进入博客队伍。博客队伍开始迅速繁衍开来。Pyra 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上心的小软件而名声大振。 总之,这个
9、阶段主要是一批 IT 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件。第二阶段(2000 年 2006 年左右):初级阶段,或者称为崛起期。到 2000 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上,911 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场恐怖的袭击,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可以说对 911 事件最真实
10、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的普通博客当中。第三阶段(2006 年 ):成长阶段,或者称为发展期。到今天为止,博客们的影响力,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开始引起主流的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专业领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到博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
11、2、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同样中国的博客发展也经历了萌芽期,崛起期和发展期。第一阶段(2001 年以前):萌芽期。孙坚华曾在自己的博客论中这样写道:“用我的标准评测,我一直认为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博客。只不过,他们当时不叫博客。甚至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博客(BLOG 或者 BLOGGER)。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根本不为人所注意。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上草创于 1999 年的大洪视点、老魏说法、新媒体观察等也都是典型的博客概念网站。中国证券分析师们的工作室或其个人网站,都具有明显的博客倾向.”不能不说,互联网的冬天
12、大大影响了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在各个网站运营商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时候,要求他们提供给个人做博客的空间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宽带还未成为主流,上网还属奢侈消费的时候,博客缺乏一个基本的物质基础。第二阶段(2002 年-2005 年)崛起期。2002 年,由方兴东、王俊秀开通的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开启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而且由其提倡的博客文化也逐渐深入人心。以博客中国为代表,很多网络运营商都提供了基本的博客所需的空间和技术支持,徐徐拉开了博客在中国发展的大幕。而宽带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剧了这一过程。这一时期的博客用户多集中为一些先期触网的网友,他们的普遍特点是网络技术精通,他们
13、更关注博客本身的架构和技术。所以,这一时期的博客,多为一些技术交流性质,而且更多停留在“网络日记”的层面上。当时它已经具有了博客的基本要素。为第三阶段,即网络的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基础。表 1 2002 年中国博客大事记时间 事件2002 年3 月台湾“资策会 ”顾问邹景平连续发文介绍 blog 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把 blog 翻译成“网志”2002 年7 月blog 的中文“博客”由方兴东、王俊秀正式命名, 同时起草了博客宣言2002 年8 月方兴东、王俊秀开通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开始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2002 年8 月孙坚华发表博客论,第一次全面论述
14、博客现象、历史和理念2002 年9 月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以重要篇幅关注中国的博客现象2002 年10 月毛向辉和郑云深发起了中文 blog 心得集cnblog.org2002 年10 月台湾艺立协在李士杰带动下开设博客网站,将 blog命名为“部落格 ”2002 年11 月浙江杭州中国博客网()开通2002 年11 月Blogdriver 开通,开始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2002 年12 月安徽合肥 B 网开通,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2002 年12 月千龙新闻网和博客中国网举办高层次“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第一批有关 Blog 的系统研究文献公开问世。2002 年12 月博客中国(
15、blogchina) 推出正式版2002 年12 月闵大洪在2002 年中国网络媒体回顾中,博客列入 5 大新特点之一第三阶段(2005 年-今)发展期。2005 年,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木子美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木子美用一种另类的方式阐述了博客的涵义。然后“一群新人在博客上赤膊上阵。这已经不是比喻了,有的真的露出了比胳膊要关键得多的部位,死活要拼出个名人来。可是到了年底,新浪把已经是名人的人都轰上了博客,一下博客地带又成了名人说话的地方。为了维持几百万的眼球,名人们天天在上面写拉稀文字,但是这些人
16、都太会左右媒体和管理自己的公众形象,打死了也不会做出任何超出你想象范围的事情。一下子好不容易能出点新的地方,又被已经过分曝光的人占领了,新人冲刺到名人的距离又拉长了。不是爱因斯坦也能预测出来 PK 和博客 2006 年还会流行,但是我猜这两个已经非常疲惫的平台,已经不会再有好玩的新东东了。一个平台一旦被精英们占领了,就没有创作能力了 3。”这个时候的博客除了大众的热情参与外,名人的加入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网站运营商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更人性化的服务和更完备技术支持,期望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博客商业化,而且看不着边际。三、博客对我们的影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说起影响,我们就不能不提起木子美,通过博客把木子美的形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也将千家万户吸引到博客上来。这样的互动每天都在发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但是博客毕竟属于非主流媒体,而且主要以个人博客形式出现的博客很难带给社会多么大的变化。但是正是由于博客的这种大众性,也就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和人文精神。另外作为博客的基本功能之一,它提供给我们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这里真正的体现了:平等,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