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61422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高考苏教版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优化课件:14.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编 考点全线突破,思维热身【原文】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译文】要有跟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可有跟人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忌;可以有跟人共患难的胸襟,不可以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共安乐,彼此之间就会互相仇视。,【赏析】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能共同享乐但不能共同患难的现象,富贵

2、之时便是至交好友,一旦落难,便形同路人。人生在世,时光短暂,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享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考纲要求2012年山东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命题特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

3、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命题趋势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方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

4、构等。,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将闺中妇女那由热切盼望至深切失望直到怨恨的心路历程表露出来。,2即景抒情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

5、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词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词人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3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4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千

6、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晚唐张泌边上),,“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将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5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例如: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又因“西风”的

7、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地统一起来。情景交融涵盖了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6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二、修辞手法1比喻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

8、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2比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3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9、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苏轼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5夸张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6对比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

10、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7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8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

11、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9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12、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三、描写手法1烘托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

13、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这样就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反衬反衬可使形象更鲜明、效果更强烈。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如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把满腔真情诉之于词,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再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

14、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3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籍的入若邪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4虚和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

15、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5渲染和白描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

16、,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静。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四、行文结构古

17、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这些行文思路,表现了诗人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常用术语有: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3承上启下这是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性。,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

18、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7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考查点一对抒情手法的考查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秦

19、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解析: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

20、即可整合出答案。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2. (2010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解析:联系注释可解答此题。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

21、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考查点二对修辞手法的鉴赏3(2011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晓至湖上 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

22、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_,解析: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答案务必准确、全面。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答案: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

23、、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定林 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答:_,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要注意识别拟人手法。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修辞。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24、。第三步结合具体修辞特点指出其艺术效果。,答题范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特别提示:在复习时要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在具体语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考查点三对表现(描写)手法的鉴赏5(2011高考安徽卷原文见第一节)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答:_,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第三句“不知”是由眼前之景所作的推想,是虚写;,第四句“但见”实写眼前之景,是实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如宋画深山藏古寺,又如齐白石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提升了作品的

25、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6(2011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_,解析:“一往情深深几许”为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答案:以情相问,

26、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题范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考查点四对构思技巧的考查7(2010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

27、_,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难以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写,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

28、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第一步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第二步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第三步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答题范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特别提示:在解答技巧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洞,使用套话。,(2011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案采样卷”与“吼”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势之大,从而

29、体现了雨势之急,突出一个“骤”。,答案订正“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订正指导答案采样对两个字的作用作出了具体分析,只是答题的角度不太明确。其中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卷”字充满了力量是从视角的角度来表现的。,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音之大,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的。,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案采样由“骤雨”到“骤晴”,突出了一个“骤”字,体现了雨水之急。“山又绿”说明山在雨水的冲刷之下变得更加清新了。,答案订正“骤晴”写雨来得急、

30、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订正指导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答案采样只是注意到从诗歌的结构内容上来前后联系组织答案,但却忽视了对主题的突出作用。“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采样不好,把五、六句放到开头,诗歌开篇是一幅恬淡柔和的画面,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骤雨骤至的主题了,这样就冲淡了主题。,答案订正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

31、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订正指导答案采样说明了不好的道理,但是分析的不够透彻,分析不讲套路和章法,显得混乱而单薄。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分析时一定要先规范思路再下笔答题。,阅卷专家点拨1若题干明确指出表达技巧的类别,则必须明确作答。如问的是修辞手法,则必须答修辞手法,

32、答其他角度则不行。如题干未明确指出表达技巧,则可以“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这叫优先考虑,然后再考虑其他角度。“结构技巧”角度一般不考虑。,另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题干问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是“主要”还是“哪些”。宜先从整体角度答,不可把“一句”的表达技巧当成“一联”或“一片”的表达技巧。,2在判定表达技巧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如2006年江苏卷“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的表达技巧,单看这句是看不出的,必须与“天涯思归”这一主旨结合才能看出是反衬。,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这两种中的哪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4对于“暗示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来。答题模式要与“明示型”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