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工具 2 学时第一节 语言符号系统、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系统一、无声的动态二、无声的静态三、辅助语言与类语言案例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教师提供综合性案例(如学生求 职时的情景片段),也可由学生提供综合性案例。或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综合性情境设计并现场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时间:公务员面试进行时地点:公务员面试室场景:公务员面试。现场一椅居中供考生(假设是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面试德州市市政府的某一岗位)坐,对面一排评委 57 人。考生自门口入,就座。评委提问刁钻,问题 1:听说你为面试能取得好成绩,事前托关
2、系找了不少人,确实吗?问题二:根据你今天的表现,我认为不能录取你。对此你有何话说?作为旁观者,你如何评价刚才那位考生的现场表现?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工具人际交往必须凭借一定的载体或者说工具。正如运送货物要用到车、船等工具一样。人际沟通的工具就是一定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系统进一步分为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有时也把以艺术形式呈现的交往载体从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剥离出来组成艺术语言符号系统。第一节 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由于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列宁 认为”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
3、语言学问题中也论述了“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 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 。离开交际的需要,作 为语言符号系统一部分的语音系统就丧失了生命力,这时候语言就仅存于书面形式中或者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消失,如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羌族、纳西族等的语言。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史前时代人类约有 11.5 万种,现在仅有 6000 种左右。专家预测,21 世纪大约有一半的语言还得消亡。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时语言要辞能达意。这是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1使用规范或普遍认可的语言,不要使用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言土语或专业性、行业性过强的词汇。如: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杨
4、丽说, “为了把气象专业术语变成观众容易理解的语言,我们(主持人)每天都要到会商室来听会商,跟专家一起研究该如何表达”( 西宁晚报专引自晚报文萃1994 年第 10 期)。再如五花八门的方言。例陕西方言短信笑话: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 .”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 哈巧社:“ 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 ”乖巧害臊滴社:“哈松!”一个女孩深情地对她的男友说:“锅,垒四轻山袄四六水。 ”(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绿水。 ) 再如“昨天晚上” : 如果有人问:“夜来弘杭你奏嘛起来?”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是“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的平原方言版
5、。昨天夜来;晚上弘杭;什么东西嘛营僧 子 或嘛玩意儿;棉花娘花;蚂蚁米羊。2语言要适合交往对象,即符合角色规范。包括适合沟通对方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亲密程度、各自的经验、知识范围、理解水平、心理需要和交往的目的等。总 之,语言使用要有针对性。如德州当地农民卖粮时的“几个零” 。3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性,层次性。切忌 颠三倒四,云里雾里。4.正确使用礼貌词语。(1)招呼词语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因此,如果见了熟人不招呼,等于告诉对方不愿再和他交往。如何与不同的人打招呼,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习惯,招呼的内容也往往不仅仅由语词成分构成,有时还可能伴随语
6、词成分做出各种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可分为交谈型招呼词语和问候型招呼词语两种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1交谈型招呼词语。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从表面上看,它和一次短暂的交谈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叫做交谈型招呼词语。但是这里的“交谈”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因此,对这种招呼中的提问,既可以就事论事地给予回答,也可以根本不作回答而向对方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甲乙二人在路上相遇,甲说:“吃了吗?”乙可以说;“吃过了,您哪?”也可以不回答甲的询问而直接问甲“您吃了吗?”从而结束彼此的招呼。当然,也可以向甲回答“我也吃过了”作为结束。由此可见,交谈型招呼与一般交谈还
7、是不同的。因为一般交谈中不回答对方是失礼的。交谈型招呼语多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因为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居民往往结成许多内部关系密切的小社群。社群之内交往频繁,而不同社群之间接触很少。招呼词语多用在互相熟悉的亲友之间,其具体内容富有民族、地方乃至行业特点。比如,某些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中,招呼词语中往往包括询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健壮。俞敏先生则曾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对老北京人使用招呼词语的例子。他说在北京的猪市大街上,一对朋友见面后,甲扶着自行车问乙:“我大妈(指乙的母亲)好?”同时屈一下双腿,向对方请安;乙马上也回报甲一串“双腿安双腿屈一下膝,叫做双腿安,是老北京人特别是旗人
8、过去经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接着说:“我大嫂子(指甲的妻子)好?”这种招呼词语反映了中国传统中重视亲属关系的特点。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别后相见时,往往以“久违!久违!”作为招呼语,而劳动人民则更多地以生活起居作为招呼词语的内容,农民互道“吃了吗?”工人可能说“上班去?”等等。交谈型招呼词语既无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尽管有些人认为汉族人喜欢用“吃了吗?”作为招呼语,其实“上哪儿去?”“工作忙吧?”“身体好吗?”“下班啦?”等等都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招呼词语。可以说,其内容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主要随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职业,以及交际场合而有不同。2问候型招呼词语。和交谈型招呼词语相比,其特点是
9、格式较固定,通用性强,内容简单,只表达问候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这类招呼词语多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群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现代西方大多数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的都是这一类招呼词语。比如在说英语的西方社会中,“good morning”(早安或日安,依此类推还有午安、晚安等)就是简单而格式固定的一种招呼语。这种招呼语由于通用性强,就不如交谈型招呼语那样使人感到亲切、随便。不同的招呼词语往往反映了使用该招呼语的社会的特点。对比一下日语和英语的招呼词语是非常有趣的。在日本,如果通过介绍与一个陌生人相识时,双方除了相互深深地鞠躬、握手问好之外,往往还会加上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多关
10、照”之类的话。而在说英语的社会中,同样情况下,人们或只说“How do you do”(你好),或是再加上“Very glad to meet you”(很高兴认识你)。虽然从字面上看,英语中的“你好”直译出来应该是“你怎么做”,好像与汉语中的“上哪去”“吃了吗”一样具有实际的内容,但是它和交谈型招呼语的根本区别是不可能从字面意思上对它作出回答,而汉语中的上述招呼语是可以用“进城去”“还没啦”作为回答的。所以英语的“How do you do”与“早安”“午安”等一样属于问候型而不是交谈型。再比较日语的“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和英语的“很高兴认识你”则可以明显地看出日语中还残留了封建社会中依靠
11、亲友互相提携的风俗的痕迹。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美社会中,个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松散,很少用这类话作招呼语。汉族和日本一样,有较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所以在招呼语中也有和日语类似的成分,如“今后您多费心啦!”“请您关照”等等。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日趋开放,人际关系扩大并复杂化,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交谈型招呼语的使用频率有下降的趋势,而问候型招呼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城市中,已经有不少人见面时只简单地互道“你好!” 来代替过去经常使用的交谈型招呼词语。从交谈型招呼语转向问候型招呼语虽然失去了原来招呼语所具有的亲切和随便的感觉,但由于它简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是
12、社会 发展中人 际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产物,看来是礼貌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2)一次交谈中的起首语和结束语.上面讨论的招呼语其实也是起首语的一种,因为两人相遇打过招呼后有可能继续交谈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招呼语也就是一次交谈的起首语。但招呼语又与起首语不同。因为两人打过招呼以后有可能随即分开,而两人之间的交谈有时并不一定以招呼语作为开头。所以这里的起首语专指说话人不只向听话人表示友好,而是表明要开始一次交谈所使用的词语。起首语与结束语都可以从它们借以传递的渠道分为口头的与书面的两种:1口头的起首语与结束语。这类起首语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取得发言权而说的词语。这类词语多半出现在比
13、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比如在会议上,与会者发言前应该按照会议程序在可以发言的时候,向会议主持人问“我可以发言吗?”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后才可以正式发言。如果是在会议程序上已经安排好了自己发言,发言之前则应把称呼自己的听众作为起首语。在称呼听众的时候,应该把来宾、年高望重的人、妇女放在前面。如果是参加半正式的座谈会、讨论会等,也应在发言前先提出“我可以说几句吗”之类的请求,当其他与会者听到这个请求,安静下来注视提问人就表示共同的许可。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亲朋好友相聚聊天,一个人发言之前往往要用咳嗽一声或身体微微倾向听话人的动作来表示请求发言,这是用伴随语言作为起首语。如果其他人停止了谈话并一齐注视这位
14、发出声响或动作的人,那就表示起首语已经生效,可以发言了。如果别人仍在继续谈话,或是眼睛并不转向这位要求发言的人,那么,起首语就算无效,这位要求发言的人就需要等待别人讲话告一段落时再作发言的请求。通常情况下,打断别人的谈话,特别是抢着发言是不礼貌的。如果必须插话,则应该明确地提出:“对不起,我打断你一下”或是“请原谅,我插一句好吗?”得到讲话人的允许表示之后(如点头或只是把未讲完的话中途停顿)再正式发言。这类起首语也没有固定的词句,总的目的是尊重对方、请求对方给予自己发言权。第二种口头的起首语是对听话人有别的要求(指请求给予发言权以外的请求),比如请他让开,请求他帮助自己等等。这一类的起首语一般
15、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称呼对方,一部分是“对不起”“请原谅”“劳驾”“借光”之类的固定词语。比如在北京话中应该说“同志,对不起,请你让开一点!”“大妈,劳您驾,到北海坐几路电车呀?”上海话中,惯常用“对勿起”,有的方言则多用“借光”和对听话人的称呼构成这类起首语。为什么要先向听话人道歉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呢?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请求可能给对方增添了麻烦,所以事先表示歉意。使用这种起首语是体贴、尊重听话人的表现。有的场合中,交谈者需要彼此作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对方的职业和其他情况。在我国的传统中,起首语还包括了一整套这类的问答格式:“贵姓?”“免贵,敝姓,您贵姓?”“府上是”“
16、您在哪儿工作?”“贵庚多少?”等等。解放以来,这一类起首语已经很少听到了。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初识者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但在某些社交场合,陌生者碰到一起,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职业还是比较常见的。上面谈的都是交谈双方面对面的情况,如果是在电话中交谈,情况又有一些不同。应该以“喂,您是哪一位?”作为起首语,不能拿起话筒就问“你是谁?”。不同的民族对于陌生人交谈的内容有习惯上的区别。汉族人可以按照上面讲的情况进行交谈,而在英、美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年龄、婚姻、收入、体重、宗教在西方都是大家所忌讳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和另两个“去哪儿”、 “吃了吗”被称为“七不问”,因为这些都属个人隐私。 “H
17、ave you had your lunch?” 在英语中会被误认为你要邀请别人一起吃饭。英美人寒暄时最频繁的话题通常是天气状况或与天气有关的预测,如, “What a fine day!”“Its a nice day, isnt it?”在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则对话,一位中国姑娘问:“Mrs. Read, 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 its a secret!”这些都说明了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际习惯的差异。但在汉族社会,如果听话人是老人或儿童,询问他们的年龄反而是关心和爱抚的表现。2书面的起首语和结束语。这类词语用得最多的是书信。汉语传统中书信的起首语和结
18、束语花样繁多:比如子女给父母的信,起首语是“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简单一点也要写成“父母亲大人膝前”。至于朋友、同事、同学、上下级之间的书信,起首语又各不相同。比如著名的李陵答苏武书是平等的同事之间的书信,起首语是“子卿足下”,称呼苏武的字,再加“足下”表示尊敬。韩愈给工部尚书于的信是下级对上级说话,所以起首语是“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这种起首语在写信的日期后先写写信人的官职名字,然后再写收信人的官职并加尊称“阁下”是最为正式、恭敬的写法。如果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是长辈与晚辈、年长者与年幼者的关系,起首语就由收信人的名字和称谓组成。比如父对子是“吾儿”,兄对弟是“吾
19、弟”,也可以在这些称谓之后再加“如晤”“见谕”等词。在现代社会中,这类起首语已没有人用了,一般都是在收信人的名字后面加称谓或是直书收信人的名字,或是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同志”“同学”“大哥”“二妹”“”。如果收信人是上级、是非亲属的上一辈熟人,那就应该和当面称呼他们一样,把起首语写成“王老师、张叔叔、徐师傅”等。只有对晚辈人、对熟悉的平辈人才可只写名字,不加任何称谓。由于受外语的影响,现在也有不少人在称谓之前加“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一类形容词。书信往来中的结束语过去也十分复杂,要按照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收信人的职业、性别,写信的季节时令乃至信件主要内容而有不同。比如晚辈对长辈要用“
20、叩请(恭请、敬请)金安、大安、福安”为结束,如果收信人是女性,则用“慈安”。平辈人通信,则在“此请、即请、顺请或此颂、即颂、顺颂”的后面按收信人的社会身份、职业性质分别加上“公安、台安、钧安、文安、道安、学安、教安、撰安、财安”等字样。如果对方是女性,还有人写“妆安、闺安”的。如果收信人是夫妇二人,则应写为“俪安”。如果对方正在旅途之中,可以写为“旅安”。上述各种“安”也可换成“祺”“祉”“绥”,分别写成“文祺、教祺、学祉、闺祉、公绥、台绥”等。也可以依写信时的季节分别以“春安、夏安、秋安、冬安、年僖、节安”等为结束语。如果收信人正在生病,还可用“痊安”构成结束语。解放以来,书信的结束语已大大
21、简化,没有这许多讲究了。在非亲属成员之间的书信中,一度普遍以“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如果是党内工作事务的来往信件,往往用“此致布礼”作为结束语,意思是“向你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现在除了正式的工作信件之外,私人书信中用得最多的是“敬祝(此祝、即祝)愉快(健康、进步)”之类。如果收信人是权势关系中较高的一方,只能用“敬祝”,如果收信人是权势较低的一方,或双方存在一致关系,则可以用“此祝”“即祝”。通信双方关系越是密切,祝愿的内容也越是具体。从“学习进步”“工作顺利”到“春节愉快”“新婚幸福”“早日恢复健康”“旅途平安”都可以。知识分子中,部分年纪较大的人还保留了“颂、安、祺”的用法。有少数人对
22、书面上的这类结束语的含义和用法不太清楚,竟然出现了“此致愉快”的写法,在文理上是不通的。在旧的书信格式中,信末还须写上自己在双方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名称,然后再写上自己的名字。比如“学生”、“弟”。在现代的书信中,给长辈或不熟悉的平辈人写信时,也应该署明“侄”“您的学生”,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属,才可以直接写成“母字”“叔书”或只写姓名“”。除此之外,为了向收信人介绍、推荐某个人,或是请求收信人办某事而需写一封介绍信或便条时,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结束语,这就是“请予(关照、接洽、联系)为感(为荷)”。“为感”的意思是“我非常感谢”,而“为荷”则是说“我承受您的恩惠”。与此有关的是信封的写法。比较
23、常见的错误写法有两种(这里所说的错误都只是就礼貌方面而言):一种是对收信人不够礼貌,信封上直书收信人的姓名而不加任何称呼,如“王建军收”或“张兰英启”。造成这一错误写法的原因是写信人不了解信封上的称呼主要是写给送信人看的,不能从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出发来直呼其名。另一种错误是写成“父收”或“姐启”。造成错误的原因和上面讲的一样,但结果是对送信人不够礼貌,因为他不能称收信人为父亲或姐姐。如果是请别人顺便给自己的亲友、熟人带信,信封的写法又是另一种格式。除了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和平常书信同样写法以外,应该在收信人地址的上一行写上“请带交”或“烦请带交”或“敬请带交”。这三个词组一个比一个更为客气、恭
24、敬,选择哪一个要看写信人和带信人的关系。如果带信人和写信人并不熟悉,或者带信人是写信人的长辈、上级,那就应该选择后两种词语。如果收信人同时又是带信人的长辈、上级,那么,就应该写成“请呈”“烦请呈”或“敬请呈”。这些词组中的“请”“烦请”“敬请”是写信人针对带信人的;而其中的“交”或“呈”则是写信人、带信人共同针对收信人的,不可混淆弄错。请人直接带交的信在信封上一般可以不写寄信人的地址,而写上写信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再加上“托”或“敬托”。显而易见,这是写信人针对带信人的词语,可以根据两人关系选择二者之一。根据汉族的传统礼节,托人带信时,信封不应封口,这是对带信人表示信任的表现。而带信人除非有
25、写信人的主动要求,也不应该阅读别人托带的信。不过,近年来,这种礼节要求已不那么严格,把信封好后再请人捎带,一般也不致使带信人不快。(3)告别词语告别词语与结束语不同,它不是表明一次交谈的结果,而是表明一次交际过程的结束,往往有较固定的格式。它多用于一次聚会或访问的结束。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结束语。告别词语和招呼词语一样富有民族性和地方色彩。比如,西方社会普遍流行比较正式的“Good dye”“See you again(都是再见的意思)和比较随便的“bye bye”,而我国常用的告别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次拜访结束时主、客双方所用的词语。按照我国的习惯,主人应起身送客。如果主客之间是权
26、势关系,主人又是权势较低的一方,送客应送远一点,至少要送出大门。如果主人是权势较高的一方或主客间是一致关系,主人也应起身相送,送的距离可短一点。主人常以“慢走”“请慢走”“有空请来玩”之类的话告别,客人则回以“别送了”“请留步”为告别语。如果主客双方关系比较密切,主人还可能请客人代为问候他的家人。第二种是比较熟悉的亲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相遇,交谈后分开时,双方都可能以“有空了上我那儿去!”“代问你家里人好!”作为告别语。第三种是简短的“再见”,它多用于关系不太密切或是初识的人之间,也可附加在上两类告别语之后,这是一种最新式的告别语。近年来也有不少青年以更简短的“bye bye”作为告别语,它
27、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常常只用于平辈的同地位的人当中,除了幼儿之外,很少有人用它向长辈告别。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比如上面讲到的第一种告别语就不大可能出现在英、美等社会中。在那里,亲友之间,除了常例的圣诞节、复活节之类大型节日外,很少有人不经事先约定就去串门。所以,主人既不会发出没有具体日期的“下次再来”“有空来玩”的邀请,也不会出门送客。在这种情况下,客人当然也不会用“请留步”作为告别语。而“Good bye”“bye bye”的通用也正如“Good morning”和“Hello”的通用一样,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比较疏远的特点。汉语的告别语恰好说明汉族社会
28、重视亲友,小社群内关系比较紧密。(4)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有礼貌地要求听话人干某件事,做某种动作叫做请求。在汉语中,普遍用“请”这个词来表达请求的意思。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请”既可以单独当动词用,表示“请求”;也可以和许多其他的词构成意义上很不相同的礼貌词语。下面从它们的语义结构上分别加以介绍。1“请”单独作动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比如在“请客”“请医生”“请他来”这些词语中,“请”分别表达“款待”“找”“叫”的意义,同时附有尊敬的色彩。如果在“请”的前面添加不同的修饰词,比如“邀请”“聘请”“约请”“催请”等等,则除了表尊敬之外,还分别表明了不同性质的“请”。2“请”做敬辞用,加在动词
29、前面。动词代表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做的动作或行为。比如“请坐、请吃、请稍候”等。动词后可带宾语或补足语,如“请留步”“请节哀”“请保重”。有时,还可以在“请”的前面再加一个副词,构成“敬请光临”这种格式,它就比“请光临”更为客气。这些表请求的礼貌词语都略去了指称听话人的代词。如果动词后的宾语由多个词组成,我们往往把略去的第二人称代词补上,这样会显得更郑重一些。比如可以说:“请您准时出席”,“请您把姓名填在这张卡片上”等等。3“请”和某些动词、名词、形容词共同凝炼成固定词组或复合词,其具体含义更加复杂,不能用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而得。特别需要注意这些词组或复合词的动作施事与受事。比如“请安”是
30、说话人向听话人表示问候,因此应该说“给您请安”;“请教”是说话人向听话人请求指教,所以应该说“向您请教”;“请罪”也是表示说话人自认为做了对不起听话人的事,主动向听话人道歉并请求听话人处分自己,所以也要说“向您请罪”;结构与此类似的还有“请假”“请示”“请愿”等等。而“请便”是说话人请求听话人随自己的意愿行动、行动的施事是听话人,所以可直接说:“您请便!”。“请问”一词中“问”的施事是说话人,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第一人称代词而直接对听话人讲:“请问到西单怎么走?”如果想使语气更为郑重,恭敬,就可以把动词后的受事宾语补足,说成:“请问您到西单怎么走?”从上面的简略介绍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的“请”并不
31、能简单地对应于英语中的“please”,后者在许多场合仅仅表达一种客气的语气,没有汉语“请”这个词所包含的那么多具体的意义。在汉语中,表示感谢的词语也很多。最常用的是“谢谢”,大体上相当于英语的“Thank you”。有时,为了表示感谢的程度,往往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些副词,构成“太谢谢了”“十分感谢”“很感激”一类词语。有时,感谢的内容是对方为自己做了某件事,那就可以改为说“麻烦您啦”“辛苦您啦”“太麻烦您啦”。受到别人的感谢当然应该有礼貌地回答“不用谢”“没关系”“别客气”等。有时,由于自己的缘故给别人造成某种不快,甚至损失或伤害,需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歉意。通用的汉语道歉词语是“对不起”“抱歉
32、”。如果歉意较深,则应该说“十分对不起”“十分抱歉”“真是过意不去”等。除了上面所讲的请求、感谢、道歉词语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有互相馈赠礼物,交换纪念品等交往。伴随这类活动也有一些格式比较固定的礼貌词语。比如赠送礼物时可以用口头说或书写便条的方式表明“请笑纳”或“敬请笑纳”,意思是“礼物很不像样子,让您见笑了,但还是恳请您收下吧”。如果礼物是本册、相片等一类纪念品,那就应该在本册的扉页或相片的背面写上“惠存”或“留念”,下面再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姓名以及“赠”或“敬赠”。如果是送给对方一件自己的作品(一本书、一幅画、一支曲子等)则应在书的扉页、画的边角处、曲谱前面写上“指正(教正、正之)”
33、。这些书面上的题字中对听话人的称呼和自称应该基本和口语中一致。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1简洁凝练我国古诗词就特别讲究“炼” 字。如唐代著名 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有两句诗:“ 独行潭底影,树息树边 身” ,他自己评价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其题李凝幽居中有两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关于这两句诗,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自居、
34、反复考虑为“ 推敲”。真正达到语言的简洁凝炼,一是事前要做认真充分的准备,二是平时注意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形象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应该是情理结合而又讲究修辞。从修辞手法上来说,应该 注意运用色彩感和形象意义强的句子,以及采用拟人、比喻、 举例、借用实物等各种手法。亚理士多德说:“谈到暴行时,你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你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口吻;对于可悲的事,要用哀伤的口吻;其余以此类推。 ”(修辞学 , 西方文论选9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版)3含蓄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赋诗作画都特别讲究含蓄,含蓄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所刻意追求的
35、一种境界。作画事例:“十里蛙声出山泉 ”、“深山藏古寺” 的最佳画作为“群山小溪中蝌蚪游动”、 “群山深处小溪旁一和尚在打水”。作诗事例:南宋诗、词、散文都比较有成就的作家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写离愁别绪、相思之苦的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描写相思的痛苦,用黄花来比人的瘦,用瘦来说明相思的深,曲折含蓄,富有创造性。据 说她把这首词寄给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赵明诚废寝忘食,化了三昼夜工夫,写了五十首词,并把 这 首词夹杂在中间,请友人陆德 夫品评。陆 德夫说:“ 只有三句最好。 ”
36、他认为最好的,恰恰正是李清照这三句。人际交往中含蓄的典型事例:古人送别时,折杨柳枝相送,因“柳” 与“ 留” 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有一对夫妇去参观美术展览,丈夫见到一幅裸女油画仅以几片树叶遮盖,便张口注目地盯着,半晌不曾移步前行。其妻开口道, “喂,你是想站到秋天,待 树叶落下才甘心吗?”旁敲侧击 ,含蓄委婉。4幽默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过 60 岁生日时,许多朋友见他头秃的利害,劝他戴 顶帽子。他说:“你们不知道光着 头有多好,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5.正确使用婉曲语言婉曲语言使用主要有几种原因:(1)禁忌和避讳不吉利的事。如“死”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其他方面的避讳亦不少:如行业语中
37、的避讳,民风民俗引发的忌讳(结婚宴席上,忌说“ 翻” 字),中国古时避尊长的名讳,等等。再如性病(英国人称之为“西班牙痘 ”、法国人称之 为“ 尼亚波利特病” 、东欧人称之为“ 法国病” ,中国人称之为“ 花柳病” )。等。一类禁忌语是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中,但当它的使用相沿成习以后,其迷信色彩就会逐渐被人们所忽略,而被当成自然的语言风俗来遵守。比如智利沿海各岛上的有些居民认为不能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掌握了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掌握了对这个人的控制权。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中,妇女不许说与公公或公公的弟兄的姓名同音的词语。如果说了这些词,她就会被认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而被处死。汉族是具有悠
38、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脱离了愚昧的原始状态。但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不少沿袭下来的禁忌词语。比如东北人忌讳说狼,而把它叫做“张三”。各省行船、打渔的人禁忌说与“翻” “沉”等同音的词,连姓陈也得改说姓“耳东” ,船帆改叫“篷” 。江浙一带商人认为“关门”这个词不吉利,因此店铺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叫做“打烊” 。广东一带忌讳说“乾、赊、折”这些不祥的词,因此把猪肝叫做“猪” ,把猪舌叫做“猪脷” 。湖南邵阳方言中“重”与“穷”同音,所以由于忌讳说“穷”而把枞树叫做“富树” ,把重阳节叫做“富阳节” 。在有的地方,把醋叫做“忌讳” ,避免说“吃醋”让人误解为嫉妒。禁忌语也会因行业不同而有区
39、别。比如我国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在她的自传中就谈到旧社会的戏班子忌讳说“散” ,因此遇到要说这个词时,必须用“拆”或“碎”去替代。有趣的是在四川的某些土话中也把伞叫做“撑花儿” ,广东方言则把伞叫做“遮” ,很可能都是因为要避开“散”这个不吉利的词。另有一类禁忌词语是对某些人、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说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也必须用别的词语去代替。比如,在我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和孔子的名字全国人都不许说、不许写,这个叫国讳或公讳。如果在谈话或书写中遇上这个字时,就要改换成另一个同义词。比如汉文帝名恒,汉代的人就把恒山改称常山,连神话传说中的姮娥也被人改名为嫦娥。西汉吕后名雉,于是山野中的飞
40、禽雉从此改称野鸡。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这个忠字,颜之推在他的家训中把凡是含有忠字的篇目一律改“忠”为“诚” 。曹宪所著音释为了避隋炀帝杨广的名字,把前人的广雅改称博雅 。隋唐时代,江苏郡有一个地名叫做义兴,到了宋代,为了避讳宋太宗赵匡义的名字,改义兴为宜兴,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避讳之风发展到后来,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不许说和写自己父母的名字,叫做私讳。有的时候,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同义词来代替避讳的词时,便只好不说这个词的音,书写时把这个字少写一笔,叫做“敬缺一笔”以示尊崇。比如把“孔丘”写成“孔 ”,又比如苏轼祖父名序,东坡先生为人写“序”时一律改写为“叙” 。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冷
41、子兴闲谈,冷告诉贾,他的东家林公的夫人,在家时名叫贾敏,贾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由此可见,避讳之风在清代也还很盛行。(2)为了使语言显得文雅有礼。如便溺历来被认为是不洁的,所以大小便就有“解手 ”,“更衣”、 “如厕”、 “唱歌” 等诸多说法。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社会中,对于人的排泄器官和行为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因而在各种语言中都产生了一批带有普遍性的委婉语。比如,在汉语中把“厕所”叫做“一号” ,在英语中则叫做“盥洗室” ;汉语中把大、小便叫做“方便” “上一号” ,英语中则说成“洗洗手” 。其实“大便” “小便”本身已
42、经是“拉屎” “撒尿”的委婉语,可是这种委婉语用得久了,就感到它的意义还是太明显,于是又换成“上一号” 。上述两种情况是直接使用委婉语。(3)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话不宜直说,否则显得不礼貌,不得体或者是规避明确的表态而故意含糊其辞,为进一步仔细考虑对策留下回旋的余地。比如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直接了当地说“不行” 或“没有”“不愿意”,而是委婉地 说:“ 我再想想看”, “我们再研究研究”。当对方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不好拂却主人的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 它的味道 ”。有位女士收到男同事的求 爱信,若直接拒绝则今后不好共事,但又不能违心地接受,最后在回信中写道:“ 你一直是我要好的朋友
43、,今后也一如既往” ,既表明了 态度,又不至于伤害对方。在政治、 经济事务联系和国际交往中,也常常用到一些婉曲语言。说双方“ 诚挚地交换了意见”是表明双方存在分歧;说对某事“十分关注 ”,则表明发言人可能对某事持反对态度。此种情况是使用了婉言的陈述句。婉言的陈述句与直言的陈述句相对应。是在句中添加“大概、也许、或者、恐怕”这一类表达犹豫、不肯定的意思的词。比如在汉语中“你要晚了”是一个直言的陈述句,而“你大概要晚了”则是一个婉言的陈述句。它们和表达同样意思的英语对译句“You will be late”和“You will be late Im afraid”一样,后一种句式由于有意为 “恐怕
44、”的词而使语气更为委婉,它表明了对听话人可能有的不同看法的尊重。有时,可以利用双重否定句式来减轻肯定的程度甚至表示否定。比如甲问乙:“我去行不行?”乙可以用肯定句说“行” ,或用否定句说“不行” 。但是,如果想缓和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则可以说:“你去也未尝不可考虑” ,这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也可以说:“你去也不是不行” ,这个回答实质上倾向于否定,只是说的语气比较委婉。我们也可以在请求别人干某件事时在句中添加“是不是” “能不能” “可不可以”一类表疑问的词组,从而使我们提出的请求比较委婉,表现了我们尊重对方、不想强加于人。比如“请你站远点儿”就不如“你是不是可以站远一点儿”委婉。 “你能不能把
45、车借给我用一下”当然比“请你把车借给我用一下”更为有礼貌。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系统包括;无声的动态;无声的静态;辅助语言和类语言。一、无声的动态主要包括:1.手势:行礼、握手、举手表决、手 语参考消息2004.2.19.5 版美军恶补阿拉伯文化课: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准备向伊拉克新派 10 万人轮换部队。常规训练增补内容:模拟阿拉伯文化氛围。如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圈成圆表示“OK”,阿拉伯人意味着“ 恶毒的眼光”;举手示意停 车,在阿拉伯, 应伸出胳膊,掌心朝上,握拳,拇指伸出。2.体态:无可奈何?悠然自得?盛气凌人?3.面部表情:25 万种以上。丰富、复杂。4.触摸:亲吻、拥抱、 抚摸、拍肩膀
46、 主要受到文化差异、年龄 、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横向分析例:法国以吻为礼。我国则不行。法国人则更喜欢在两边脸颊各亲一次,而荷兰人、比利时人以及阿拉伯人见面时亲吻的次数则达到了三次。于是, “变幻莫测” 的亲吻次数让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以及美国人感到困惑不已。很多时候,他 们 常常因为弄不清楚到底该亲吻多少次,而干脆让自己的鼻子与对方的脸来一次小小的亲密接触。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果断得多,他们要么后退一步,以明确的行 动拒绝对方的亲吻礼,要么就用欧洲人 见面时常用的两次亲吻礼把你亲得目瞪口呆。迄今为止,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在见面时既不握手,也不使用亲吻礼,更不提倡拥抱式的见面问候方式
47、。 这个地方就是日本。在那里,以上所有发生了肢体接触的动作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以鞠躬作为初次见面时的问候方式,而弯腰的幅度则取决于身份的高低。初次见面时,人们通常会首先互相交换名片,然后评估对方的身份,紧接着再依据各自的身份,以适当的角度弯腰鞠躬。 (摘自身体语言密码 (英)亚伦皮斯 芭芭拉皮斯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爱斯基摩人的亲吻方式源自冰岛,只是轻柔地摩擦鼻尖。北美洲的印地安人会用嘴唇轻碰一下对方的面颊,印度和沙特阿拉伯某些地方的习俗是先亲自己的手,然后印到伴侣的额头上。5.目光接触:最佳方式、位置、力度等。影响因素:情感与动机、行为性质和交际距离、性格与性别等。二、无声的静态主要
48、包括:1.静态姿势:受思想风格、文化修养、性格、行为习惯,/文化背景、民族风俗、 /社会地位等的影响。2.交际空间:亲密与了解程度/沟通内容/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性格特点/情绪等。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1. 密切距离接近型(0.15 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 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 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3. 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 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
49、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 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 米)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5. 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 米)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 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 米)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 3.67.5 米)如果保持 4 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8. 公众距离远离型(7.5 米以上)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如能将以上 8 种距离铭记在心,就能准确、顺利地判断出你与对方所处的关系与密切程度。3.服饰:这里指带有交际意图的服装和其他装饰品,如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