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上)2013 年 08 月 02 日 09:54 来 源 : 旅 游 学 刊 2013 年 第 05 期 作 者 : 袁 中 许 字 号打 印 纠 错 分 享 推 荐 浏览量 142摘要:就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源优势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迫切的现实情形而言,我国乡村旅游业亟须蓬勃发展。然而,尚未有理论方法为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业整体持续、深化及和谐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选择的途径。基于此,文章在辨识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概念理论基础上,立足乡村旅游业与包含丰富异质性农业、地理与文化资源的大农业耦合,从产业互动与要素凝聚理论视角分别阐述了旅农耦合对农村第一、第三产业
2、分别产生牵动效应和促动发展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借助 19932010 年的序列经验数据,结合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直观考察,主要运用模型实证,证实了旅农耦合的前述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效应。由此进一步揭示得出,旅农耦合能够造就乡村旅游业战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手段,因而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最后,提出在异质地理、文化与农业资源基础上,以差异品牌战略为重心推动旅农耦合模式,从而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旅农耦合,动力效应,异质资源,主导模式 1 引言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不仅有多样的空间气候、地理形貌与生物资源,而且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历史积淀悠久,并拥有多民族异彩纷
3、呈的文化禀赋,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旅游有别于城市旅游的特性是乡村性、文化多样性、地理性、民俗性和生态性1,最具有成长性的是它的参与性与体验性,这也预示着乡村旅游业的方向。一项分时度假的调查发现,选择愿意去山区度假的人占 63.8%,愿意去海滨度假的占 86.5%,而愿意去城市度假的仅为 30.4%2,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乡村旅游业的光明前景。同时,由于旅游业产品的要素表现为各种生态资源、文化和服务,所以它既是“无烟工业”,又是“无边界产业”。因此,无论如何要发挥中国旅游资源大国的优势,借助创新促进旅游业不断增长3,不仅如此,卡森等
4、(Carson,et al.)研究提出,运用旅游资源需要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将其潜力发挥出来4。国内农村人口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和数量,所以在地区和城乡差距加大、农村服务业滞后等众多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使得农村相对均衡发展和动力发展面临考验和挑战的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业,为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推动其整体深入和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至今,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已认识到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韦克等(Veeck,et al.)分析得出乡村旅游的前景是旅游业和农业的双向互利 5。北原(Kitahara)通过分析得出推动农业旅游利于加强城乡联系6
5、。日和崎(Hiwasaki)指出,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游、生态游密切关联7 。沃姆斯利(Walmsley)研究认为,农业旅游利于推动城乡在 “休闲与个性生活”为主题的未来旅游间的竞争发展8。同时,德勒(Deller)研究指出了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乡村空间异质而旅游同质无效于济穷9。同时,阿尔西纳等(Alesina ,et al.)指出,乡村社区居民非公平和谐的异质性及城郊居民关于社区旅游认识的分歧对农村旅游参与会造成极大负向影响10。对于国内乡村旅游业的研究,早在 2003 年,郭鲁芳的研究认为,要重视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调,防止路径依赖障碍。近几年,研究的关注点倾向于产业的耦合与融合1
6、1。赵立民运用耦合模型,通过旅游业与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耦合分析来探讨我国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式12。尹贻梅和鲁明勇以张家界为例,分析如何利用耦合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创意产业保护开发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出了创建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13。在产业融合方面,杨振之提出,推进城乡统筹需要乡村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促使产业链延伸整合,创造新的产品与业态,实现产业的价值增值14。杨阿莉认为,乡村旅游在本质上是旅游业和农业间彼此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挖掘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使城市休闲产品和旅游服务向农村延伸,并提出乡村旅游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现代休闲农业15。另外,针对乡
7、村旅游业发展中农村社区居民的利益分享问题,古红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同时指出,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政策支持为弱势群体增权以推进乡村旅游业和谐发展16。国内外研究均显示了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村社区居民在参与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极少重视乡村旅游要素中普遍存在的地理与文化异质性。另外,国内研究虽然对耦合模式与融合模式均给予了关注,但更多偏重于融合,缺少融合与耦合关系的研究,没有认识到耦合对融合的包容与促进支持功能,并且无论耦合还是融合方面,都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根本地,已有研究尚未能够提供推动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整体持续、深化及和谐的战略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即
8、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此,本文在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探索乡村旅游业战略发展的途径出发,在辨析耦合的概念内涵、作用及其与融合的关系的前提下,立足于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的耦合,借助产业互动性和要素凝聚性理论视角,同时融入异质性资源视角,结合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和研究旅农耦合模式对农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效应及该模式的发展前景。2 旅农耦合的判识及其对农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效应机理 耦合是一种彼此作用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体现的是动态互动的关联关系,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方式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各个子系统间的互动而产生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与相互协调17。一方面,随着城
9、市化人口数量上升和城市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人们收入的提高与休闲时间的增多,使得仅仅依靠景点游、零星农家游和传统节庆文化游的乡村旅游业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更多期待和需求。旅游者需要感受乡村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最具自然乡村味道的气息,这就要求乡村旅游业适应形势,放开思维和视野,主动联合大农业,以此获得其新发展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乡村大农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不被重视且缺乏特色价值发现,制约其效益的提升与现代化发展。如果乡村大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效对接,将会给乡村大农业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契机和动力。因此,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这两个独立的系统能够通过各自的相互作用产生耦合,这种耦合的状态呈现为一个耦合系统。事实上
10、,系统耦合是在物质、能量和信息超循环下形成高一级系统的进化过程。因为耦合系统较之子系统组分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所以不仅可以强化系统整体功能,还会放大系统整体效益18。由此可知,耦合本身具有系统互动性特征和整体凝聚性特征。然而,马健评析指出,产业耦合不同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为前提,通过渗透、交叉或重组方式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19,而产业耦合是在利益和管理对接基础上,形成有机关联与合作关系,并不导致原有产业系统本质独立属性的改变。产业耦合除促进产业融合外,并能够保证主要联结部分的融合与子系统时时紧密关联,它在更大空间和更多元素上产生系统优化功能。与产业融合一样,产业耦
11、合能够提升产业绩效和产业价值、促进产业创新、改善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从产业互动性视角上可发现,旅农耦合产生了牵动第一产业资源优化和价值提升的效应。袁俊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链理论提出,产业互动能够产生产业融合形态新产品,延伸既有的产业链和产生联动作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20。因而在旅农耦合下,乡村旅游业与资源普遍异质的大农业发生互动,乡村旅游业适应城市旅游者消费心理和拓展旅游业空间与内涵的需要,及农民对深度农业旅游高附加值的追求和对土地、劳动力合理利用的现实意愿,牵动农业部分土地灵活转化为以农业休闲和体验为特征的旅游园,使得第一产业的人力和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调节和优化。同时,乡村旅游者对
12、特定地理环境大农业观赏的内在需求与农民对旅游窗口农业品牌特殊功效的共同知识,牵动农业技术运用对特色品牌的塑造,从而提升农业价值。从要素凝聚性视角出发,并可发现旅农耦合对乡村旅游业扩展激活与农村其他重要服务业发展的促动效应。熊爱华分析认为,品牌创造与产业聚集共同作用形成磁场效应会产生对要素的凝聚力量21。一方面,耦合下乡村旅游业可以获得新的地理文化异质性开发空间,在原有局限于景点游、居住文化和传统节庆文化游与农家游的基础上,沿横向链条向特色休闲体验游、农业观赏游、农村文化历史游、创意文化游和个性游等品牌扩展,从而能够赢得旅游者更多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时间。另一方面,耦合增添了乡村居民更多旅游增收的动
13、力和机会,使居民家庭的局部参与演变为户户参与,并因旅游收益的报酬递增吸引社区居民的多元化旅游业参与,由此激发乡村旅游业和谐发展活力。此外,这种耦合还会促使农业特色品牌和休闲体验农业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地理观赏农业和耦合带来的乡村旅游收入的激励也有助于乡村交通的改善,并且耦合直接造就了新的旅游环境和旅游市场,吸引乡村各种文化形式、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得以聚集和增长。旅游客源、旅游项目及旅游者消费时间的增多必然对乡村商业物流产业产生更多的需求。同时,耦合下乡村旅游业的繁荣需要与之配合的信息业的发展。所以,耦合产生的多要素凝聚性会有力促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即通过异质性渗透的旅农
14、耦合对接不仅开拓出乡村旅游业及大农业品牌发展方向,而且加强乡村旅游业产业自身聚集和社区居民协同参与性,从而凝聚力量促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文化集聚与商业物流的发展。不难判定,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正向持续影响和推进作用的因素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在。动力存在于矛盾的集结之处,肖汉通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诸如“循序与压缩、超前与滞后”等众多悖论性矛盾的分析,指出这些悖论性矛盾同时也是他们发展动力的来源22。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那些矛盾聚焦的社会或经济因素能够对经济事物发展带来长期而重大的作用和逐渐增强的经济效果,蕴涵了期待发掘的动力经济效应。一种产业的宏观经济效应中,并非每一个效应都具有动力内
15、涵。这是由于不同的效应对应不同的产业,并且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功用和性质存在客观差异。其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能够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关键和重要推动作用的效应就是宏观经济的动力效应。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广大农村第一产业效率不高,其产品价值提升困难。农民增收途径有限,增收不稳,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与发达的东部相比较,二者农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发展、收入等众多不平衡矛盾的落差也主要集中在非都市区域。然而,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一产业资源却更多分布在广大
16、的乡村地区。由此,我国乡村旅游业与具有普遍异质性的大农业无可回避地处在经济矛盾聚集的腹地和矛盾化解的焦点上,故而蕴涵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由前述旅农耦合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旅农耦合能够产生我们所需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即对第一产业发展的牵动效应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动效应。为了耦合模式的动力效应检验和深入研究,本文将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3 旅农耦合对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牵动效应实证 3.1 相关变量假设 为进一步实证检验耦合对第一产业优化与提升的牵动效应,选取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变量,由于这一动力效应的载体体现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同时选择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变量与其从业人数变量,并包含除去国营
17、、城镇集体与港澳台旅游企业从业职工人数之外的所有其他旅游从业人数变量,该变量意即与农业较密切相关,称涉农变量。3.2 模型设定、检验与确立 以微观经济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为基础,引入 Romer 的宏观经济内生增长理论23 ,考虑外部力量内生化的因素,考察旅游业对大农业的影响与作用。设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FGDP,该产业从业人员为FE,FFAI、FFAI(-1)分别为当期和前一期产业生产投资,涉农旅游业从业职工人数为 SNTE。从而可设定方程模型为 FGDP=FE1FFAI2FFAI(-1)3SNTE4,其中, 和 i 为常系数,i=1 ,2,3,4 。对方程两端取自然对数,得到
18、:lnFGDP=1lnFE+2lnFFAI+3lnFFAI(-1)+4lnSNTE+1 (1)式(1)表示第一产业与旅游业耦合时的状态方程。为对比,不妨假定第一产业与旅游业未耦合状态方程为:lnFGDP=1lnFE+2lnFFAI+2 (2)由统计经验数据,对式(1)和式 (2)进行回归分析,得各自对应的回归方程为:lnFGDP=0.1503lnFE+0.4484lnFFAI+0.4233lnFFAI(-1)-0.0456lnSNTE (3)lnFGDP=0.2348lnFE+0.7609lnFFAI (4)由表 1 可知,两个方程同以 5%的显著水平通过 t 统计检验,且整体拟合优度均在 0
19、.90 以上,说明高度相关。同时,DW 值都在接近 2 的范围以内,也就排除了一阶残差自相关问题,因而肯定了两种状况下回归方程的可信和有效性。不难发现,未发生耦合时,第一产业关于就业劳动力和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和近似为 1,即相当于规模经济状态。而发生耦合时,其关于就业劳动力、资产投资和涉农旅游业从业变量弹性系数和超过了 1,虽然表现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要素投入的规模收益递减,但是,资产投资边际弹性通过当期效应和滞后效应的联合作用却显示较大程度提升。因此,在耦合状况下,选择进行要素结构优化,减少富余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着重扩大资产投资,会明显利于提高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并实现其产值增加。(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商学院)